资源描述
植物学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分;选择题10个20分;是非题10个10分;简答题6个,30分;回答题2个,20分
细胞:
胞间连丝 纹孔
胞间连丝:细胞间有许多纤细的细胞质丝,穿过细胞壁上的微细孔眼或纹孔彼此联系着,这种细胞质丝叫胞间连丝。
纹孔:植物细胞的初生壁是不均匀增厚的,有一些非常薄的区域,称初生纹孔场,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胞间连丝往往集中在这一区域,以后产生次生壁时,初生纹孔场处往往不被次生壁所覆盖,形成纹孔。
半自主性细胞器有哪些?
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叶绿体: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的形状多为球状椭圆形。叶绿体分布在贴壁的细胞质内,在强光下它们排列在叶肉细胞的贴壁的细胞质内,并以其边缘面向光;在弱光下它们排列在叶肉细胞的贴上方的细胞质内,并以其宽面向光。
高等植物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叶绿体有复杂的超微结构,表面包被着一层被膜,其内充满无色的液态基质和密布基质间的类囊体,类囊体是由单位膜所构成的具有分支的扁囊,再垛叠或延展形成复杂的类囊体系统。类囊体呈圆盘形扁囊,上下垛叠成基粒,这种圆盘形扁囊叫基粒片层。连接基粒类囊体的具有分支的大型扁囊叫做基质片层。因此,在一个叶绿体内的类囊体是一个互相连接沟通的系统。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膜上。
线粒体:
线粒体内含有参与呼吸作用的酶,它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供能中心。线粒体呈粒状、棒状、丝状或分支状。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具有双层单位膜。外膜包被整个线粒体。内膜在许多部位向基质内褶叠,形成管状或片状突起,称为脊。脊间的空间称为基质,其中含DNA、RNA、核糖体、蛋白质和脂质等。脊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
在线粒体的内层薄膜和脊上分布着许多带柄的颗粒,叫做基本颗粒,简称基粒。基粒是产生ATP的场所。ATP是一种含有高能量化合物,它是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主要供应者。
同时,内膜和基质中含有各种酶和辅酶100多种,它们大部分参与呼吸作用。因此,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内的糖、脂肪、氨基酸的最终氧化都在线粒体中进行,释放的能量能透过膜转运到细胞的其他部分,提供各种代谢活动的需要。因此,线粒体被比喻为细胞中的“动力工厂”。
组织:
植物组织 传递细胞 细胞程序性死亡
植物组织是指具有同来源的同一种或数种类型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构成组织的细胞群可以来源于一个细胞,也可由同一群分生细胞生长、生长形成。
传递细胞:植物体内特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其细胞壁向内突起,壁上有丰富的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内有较多的线粒体。传递细胞一般分布在植物体内物质转移的关键部位(如子叶节、茎节、小叶脉及筛管或导管周围等),有分泌、吸收和短距离运输等功能。
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控制的主动的生命过程,故也称细胞程序性死亡。
分生组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一) 按存在部位分类:
1、 顶端分生组织。
它存在于根、茎、或其他分支的顶端,由短径或近等径的胚性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一般无细胞间隙,细胞薄壁,有果胶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构成,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丰富,有较多的的细胞器和较发达的膜系统;渗透压高,通常缺乏贮藏物质和晶体,无液泡和质体分化,或只有前液泡或前质体存在,一般能长期保持分裂能力,活动的结果可以使植物体不断伸长。
2、 侧生分生组织。
分布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周侧,靠近器官的边缘,与所在器官平行排列,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主要进行切向分裂,活动的结果使植物体横向增粗。而它的分裂活动往往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3、 居间分生组织。
由顶端分生组织衍生的并保留穿插于茎、叶、子房柄、花梗和花序轴等器官局部成熟组织之间的分生组织。其分生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时间,以后则完全转变为成熟组织。
(二) 按来源和性质分类:
1、 原分生组织。
由胚细胞直接遗留下来的分生组织,位于根和茎生长点的最先端,一般具有持久和强烈的分裂能力。细胞较小,近于等径,排列紧密,无间隙,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丰富,内含线粒体、内质网等,无明显液泡。它是产生其他组织的最初来源。
2、 初生分生组织。
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位于原分生组织后部,二者无明显界限。初生分生组织细胞一方面继续进行着细胞分裂,另一方面已经开始了初步分化,细胞的形态彼此已经有所不同,他们是由完全未分化的原分生组织到分化完成的成熟组织之间的过渡类型。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
3、 次生分生组织。
由某些成熟组织经过脱分化、恢复分裂功能转化而来,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是典型的次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的活动结果是产生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在草本双子叶植物中只有微弱的活动或根本不存在,在单子叶植物中一般也不存在。
幼苗、根:
凯氏带 内始式
皮层最内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称为内皮层,在其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内始式:初生木质部是从原形成层的内侧(近轴区)先开始形成原生木质部,然后进行离心发育,逐渐分化形成后生木质部,这种发育顺序称为内始式。
茎:
单轴分枝 合轴分枝 年轮 早材 晚材 无孔材 侵填体
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是具有明显主轴的一种分枝方式。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芽生长后使植物体保持一个明显的直立的主轴,而侧枝的生长一直处于劣势,较不发达,结果使植物形态成为锥体(塔形)。
合轴分枝:是主轴不明显的一种分枝方式。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期,渐渐失去生长能力,继由顶芽下部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迅速发展为新枝,并取代了主茎的位置。
年轮:如果有明显的季节性(即每年春夏秋冬季节分明),一年只有一个生长轮,就称为年轮。
早材:在春季,大多数植物正处于生长季初期,随着气候渐渐变暖,雨水充沛,形成层的分裂活动渐渐增强,所产生的木材较多,导管和管胞的口径较大而壁较薄,这部分木材质地较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
晚材:到了夏末秋初,这时已是生长季的晚期,气温和水分等气候条件逐渐不适宜树木的生长,维管形成层的活动逐渐减弱,所产生的木材较少,导管和管胞的口径较小而壁较厚,这部分木材质地较坚实而颜色较深,称为晚材或夏材。
无孔材:无管孔或导管存在的木材叫无孔材。
侵填体:堵塞导管的囊状突出物称为侵填体。
形态上如何区别根与茎?
(一) 根:
根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外形变化小,多呈圆柱状。根据根的发生时间和部位,可分为定根和不定根。
定根:指发生于特定位置的主根和侧根。当种子萌发时,胚根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的根称为主根。主根生长到一定的长度,就在特定部位产生分支,形成侧根。
不定根:植物除能由种子产生定根外,还能从茎、叶、老根和胚轴上产生根,这些根产生的位置不固定,统称不定根。不定根也可以产生侧根。
(二) 茎:
茎是主茎和以其为主轴的分枝的总称。随着植物的生长,其上发生出多种侧生器官,包括叶、枝、芽、花或果,在这种情况下主茎已经不能反映出植物茎的主要形态特征,故以其分枝(枝条)作为代表进行描述。除了上述主要组成结构外,枝条还有许多特殊的形态特征。
1、 节和节间
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节与节之间的部位称为节间。一般植物的节间不明显,只是在叶的着生处略有突起,另一些植物则显著,如甘蔗、玉米和竹的节形成环状结构。节间的长短因植物和植株的不同部位、生长阶段或生长条件而异。
2、 长枝和短枝
苹果、梨等的植株上有长枝和短枝之分,其中的短枝是花果枝。
3、 皮孔
皮孔遍布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老茎的外表,外观上为稍稍隆起的癫痕状结构,是与周皮同时形成的通气结构。
4、 叶痕、叶迹、枝痕、芽龄痕
叶痕、叶迹、枝痕、芽龄痕均为侧生器官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叶痕是多年生植物的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在叶痕中有茎通往叶的维管束横断面,称为叶迹。枝痕是花枝或小的营养枝脱落后留下的痕迹。芽龄痕是鳞芽于生长季展开生长时,其芽龄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植物茎是怎么增粗的?
少数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有其特殊的加粗方式。玉米、甘蔗、棕榈等的茎,虽不能像树木的茎一样长大,但也有明显的增粗。根据研究,其增粗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初生组织内的细胞长大,成万上亿个细胞长大,必然导致总体的增大;另一方面,在茎尖的正中纵切面上可以看到,在叶原基和幼叶的内方,有几层由扁长形细胞组成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也称初生增粗分生组织。初生加厚分生组织整体如套筒状,它们和茎表面平行,进行平周分裂增生细胞,沿伸长区向下分裂频率逐渐减弱,常终止于成熟区。
单子叶植物茎构造有什么特点?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初生结构,所以结构比较简单。少数的有次生结构。
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仅由木质部和人韧皮部组成,不具形成层。维管束彼此很清楚地分开,一般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维管束全都无规则地分散在整个基本组织内,愈向外愈多,愈向中心愈少,皮层和髓很难分辨,如玉米、高粱、甘蔗等的维管束,它们不像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内,维管束形成一环,显著地把皮层和髓部分开。另一种是维管束排列较规则,一般成两圈,中央为髓。有些植物的茎长大时,髓部破裂形成髓腔,如水稻、小麦等。维管束虽然有不同的排列方式,但维管束的结构却是相似的,都是外韧维管束,同时也是有限维管束。
树为什么“不怕中空,只怕剥皮”?
中空的部分是 主要用来支撑树干的。它对养分的传递无影响 所以可以生长
新周皮的每次形成,它外方所有的活组织,由于水分和营养供应的终止,而相继全部死亡,结果在茎的外方产生较硬的层次,并逐渐积累,人们常把这些外层,称为树皮。树皮大面积的环剥,长期以来被认为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可以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所以有“树怕剥皮”之说。
叶:
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
凡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工器官。
如外形与功能都有差别,而来源相同者,则为同源器官。
侧根、侧枝、叶的起源方式各是什么?
侧根是由侧根原基发育形成的。
侧枝是有腋芽发育的结果。
叶是由叶原基生长发育形成的。
花、果实、种子:
完全花 雄性生殖单位 无限花序 总状花序 侧膜胎座 边缘胎座 中轴胎座 离心皮雌蕊 聚合果
完全花:凡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4轮花部齐备的花为完全花。
雄性生殖单位:在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对精子和营养核构成一个功能复合体,它们的所有雄性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DNA包容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传递单位。
无限花序:无限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上依次开放。
总状花序:花序轴较长,由下而上生有近等长花柄的两性花,如油菜、花生、紫藤等。
侧膜胎座:为复雌蕊,子房一室或假数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如油菜、西瓜、黄瓜等植物的胎座。
边缘胎座:为单雌蕊,子房一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如豆科植物。
中轴胎座:为复雌蕊,数个心皮边缘内卷,汇合成隔,直达子房中央,将子房分为数室,胚珠着生于中央交汇处的中轴周围,如棉、番茄和百合等。
离心皮雌蕊:由数个彼此分离的心皮形成的雌蕊称离心皮雌蕊,如草莓、芍药等
聚合果:由一朵具有离心皮雌蕊的花发育而成的果实,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
风媒花、虫媒花各是如何适应传粉的?
以风为传粉媒介的植物称风媒植物,如水稻、玉米、杨、核桃、栎等,它们的花称风媒花。风媒植物常形成穗状或柔荑花序,花被一般不鲜艳,小或退化,无香味,不具蜜腺。产生大量细小质轻、外壁光滑、干燥的花粉粒。有些植物的雄蕊常具有细长花丝,易随风摆动,有利于散发花粉。雌蕊柱头一般较大,常分裂状,开花时伸出花被以外。较多的风媒花植物在早春开花,具有先花后叶或花叶同放的习性,可以减少大量枝叶对花粉随风传播的阻碍。
借助昆虫,如蜂、蝶、蛾、蝇、蚁等传粉的植物称为虫媒植物,如油菜、向日葵、瓜类、薄荷、洋槐、泡桐等,它们的花称为虫媒花。虫媒花一般具有大而鲜艳的花被,常有香味或其他气味,有分泌花蜜的蜜腺存在,这些都是招引昆虫的适应特征。此外,虫媒花的花粉粒较大,数量较风媒花的少,表面粗糙,常形成刺突雕纹,有黏性,易黏附于访花采蜜的昆虫体上而被传播开去。传粉的昆虫种类很多,虫媒花的大小、形态、结构、蜜腺的位置等,常与虫体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结构等特征之间形成巧妙地适应。虫媒植物的分布以及开花的季节性和昼夜周期性也与传粉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活动的规律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被子植物雄配子体(花粉粒)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育的?
初生造孢细胞 -->{有丝分裂}-->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四分体 -->{(旧)胼胝质壁溶解}--> 单细胞花粉粒(核居中)-->{纤维素壁形成}--> 单细胞花粉粒(液泡扩大,细胞核靠边)-->{有丝分裂(核分裂伴随胞质分裂)}--> 二细胞花粉(营养细胞、生殖细胞)中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 三细胞花粉(营养细胞1个,精子3个)(成熟花粉粒)
被子植物胚珠的结构是什么,是如何形成和发育成熟的?
胚珠是由珠柄、珠心、珠被、珠孔、合点和胚囊组成。胚囊位于珠心的中央,珠心基部与珠被汇合的部位称为合点。
在雌蕊发育早期,首先由子房内胎座表皮下方的部分细胞进行分裂,产生突起,形成胚珠原基。胚珠原基前端成珠心,后端分化出珠柄。以后,在珠心基部发生环状突起,逐渐向前扩展并包围珠心,形成珠被。珠被有单层的或两层的,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具有双层珠被。珠被形成过程中,在珠心最前端的地方留下一条未愈合的孔道,称为珠孔。与珠孔相对的一端,珠被与珠心连在一起的区域即为合点。有胎座经珠柄而入的维管束通过合点进入胚珠,将养料输送至内部。
胚珠发育时,由于各部分生长速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胚珠。主要类型为:直生胚珠、横生胚珠、弯生胚珠和倒生胚珠。
胚珠是种子的前身,着生于子房内壁的胎座上,它产生胚囊(雌配子体),再产生卵细胞等,最终发育成为种子。
被子植物雌配子体(胚囊)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育的?
胚囊的发育包括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一) 大孢子发生
当珠被刚开始形成时,由薄壁细胞组成的珠心内部发生了变化,在近珠孔端的珠心表皮下分化出一个体积较大的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的细胞质浓,细胞核较大。
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通常是纵行排列,一般珠孔端的3个退化,仅合点端的1个为功能大孢子,以后发育为胚囊。
(二) 雌配子体的形成
功能大孢子发育成的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发育成单核胚囊。以后进行连续三次核的有丝分裂。
随着核分裂的进行,胚囊体积迅速增大,特别沿纵轴扩延更为明显。最后,各核之间产生细胞壁,形成细胞。
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花粉管到达胚囊后,由一个退化助细胞的丝状器基部进入,另一个助细胞可短期暂存或也相继退化。随后,花粉管顶端或亚顶端的一侧形成一小孔,释放出营养核、两个精细胞和花粉管物质。其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融合,这种现象叫双受精。双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中的特有现象。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精细胞)与单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各种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由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受精形成的三倍体初生胚乳核及其发育成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更适合于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的养料,可以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因此,双受精是植物界有性生殖的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在植物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松属植物大孢子是如何形成的,雌配子体又是如何发育的?
松属的孢子叶球有大、小孢子叶球之分。大孢子叶球由多枚大孢子叶组成,大孢于叶上有胚珠(由珠被和大孢子囊组成),胚珠中形成大孢子。由大孢子发育成雌配子体,雌配子体有颈卵器结构。
植物类群:
双名法 世代交替
双名法:每种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为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般为形容词,全部字母要小写;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阶段与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1.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出现初生结构的维管组织,它们按一定的方式聚集成中柱;木质部含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胞,韧皮部中含有运输养料的筛胞。
2.除极少数原始种类仅具假根外,蕨类植物均生有吸收能力较好的不定根。茎通常为根状茎,少数为直立的地上茎。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类,小型叶没有叶隙和叶柄,只有一个单一不分支的叶脉,大型叶有叶柄,维管束有或无叶隙,叶脉多分支:仅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称为营养叶;能产生孢子和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或能育叶。
3.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为微小的原叶体,能够独立生活;在受精时不能脱离水环境;受精卵发育成胚,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独立生活。
植物系统发育的进化规律是什么?
植物的发育体系是指某种植物、某个类群或整个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的全过程。系统发育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起源,指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般认为同一物种或同一类群植物源于共同祖先;二是发展,指的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