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政治兴亡史(第一版)
郭水清 编著
前言
《中国历代政治兴亡史》第一版,是编者出于兴趣爱好之所为,内容编排与材料选择还非常粗糙,错漏之处肯定不少。此次在网上免费共享,一是将自己苦心整理的资料,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分享;二是结识同好,与有此兴趣能力的朋友共同完善。
内容与体例说明:中国从夏朝至清朝共3962年政治兴亡史,以历代的政治兴亡更替为主要内容,偶尔插入一些历史评论。本书在不到四万字的篇幅里,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尤其注意标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以尽可能详尽清晰的展示中华四千年的历史画卷。这里对分裂时期的阐述,既简洁条理又清晰详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这在很多历史书籍里都难以找到的。本书按朝代分段阐述,不分章节,不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提法。
此外,编者还将自己苦心整理的非常详细的《中国世界历史大事年代对照表》与大家分享,这份资料也不完善,同时也准备整理出初中、高中适用版等,希望大家能与我一起完成。
电子邮箱:wouc@
夏朝(约前2050年—约前1600年)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禹在治水与讨三苗成功后,夏部族已提升到了当时黄河流域文化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过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当时夏部落的影响力。禹在位时,曾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夏氏族原先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作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但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
史书记载,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商族,子姓,我国古老的东方部落。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汤即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王朝建立。
成汤建国后维持了一个阶段的稳定局面,不久,便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先后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和九世之乱事件。这期间,他们的政治中心仍然经常转移,直到盘庚即位前还有过五次迁都,最后盘庚把都城迁到殷,直到商亡。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要政治事件,它扭转了商中期“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此后,商朝又称为殷朝。武丁任傅说为相,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多次出兵平定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史载武丁时所征伐的方国部落就有40多个,商王朝的势力远及四方达到极盛,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影响已经扩展到遥远的边区和外域。
武丁死后,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牧野倒戈,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
武王克商以后,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使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武王早死,其子成王诵年幼,周公旦摄政。其后武庚与管、蔡串通,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周公将重要地区分封给最可信赖的同姓成员,而不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康叔被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周公被封到奄,长子伯禽就封,建立鲁国;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周公让封更大的封地,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先后灭掉东夷族莱人的小国,成为东方大国;召公爽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作为东北方的屏障,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命微子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此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周公作为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先后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南征共经3年,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覆灭。继立的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好大喜功,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扰,穆王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厉王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又为压制国人的不满,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史称“宣王中兴”。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征伐条戎、奔戎,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均惨遭败绩。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朝政腐败,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前771年西周覆亡。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
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其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另一说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史《春秋》,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平王东迁,周室只有一小块地盘,兼有弑父之嫌,势力不断增强的诸侯国逐渐自行其是。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讨伐郑国,郑庄公领兵大败王师,“箭射王肩”,周王室衰微。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井田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寓兵于农,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对外“尊王攘夷”,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前651年大会诸侯于葵丘,周天子派代表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内乱不止国力大衰,宋襄公妄图接续霸业,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抱残守旧、拘泥古礼,战败受伤而亡。前634年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称霸中原。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亦谋求向东方发展,公元前627年崤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楚北上受阻转而向东,楚庄王即位后国力更为强大,率兵北上遣使问鼎,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庄王饮马黄河。此后晋楚争霸继续你来我往,齐国在晋国的阴影下时服时叛,只能做个地区性大国,中原小国则兵连祸结身不由己,郑、宋尤为深受其害,郑国不得不端反复摇摆,宋国则趁机调和。前579年“第一次弭兵之盟”后,前575年的鄢陵之战,晋楚第三次主力会战,晋悼公击败楚共王,复霸中原;前557年的湛阪之战,晋赢得最后一次正面冲突。此时两国势均力敌的态势下疲态尽现,国内政局不稳,外部挑战不断,而中原诸侯吃够了大国争霸的苦头,都希望两国能够讲和。于是,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盟”,晋楚平分霸权,此后将近五十年,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以前537年楚灵王迎娶晋平公的女儿为标志,两国近百年的争霸正式结束。其后,晋国六卿相互攻杀,再也无暇顾及国外的事务。而楚国政变层出不穷,还短暂地被吴国占领过国都。两国都是风光不再了。
此时,东南的吴越分别在晋楚的“联吴制楚”和“联越制吴”的策略下崛起争霸,吴王阖闾前510年攻占楚国郢都,吴王夫差降服越国,前482年北上称霸,最后却在前473年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说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七国争雄的时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春秋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兼并,春秋、战国之交,正是这两种目的不同的战争的过渡时期。晋、齐、楚、越四大国对峙,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公元前497年-前453年晋国六卿的争夺,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反朝韩、赵、魏之君”。公元前481年,齐国卿大夫田氏杀齐简公,“专齐之政”,到公元前386年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的国号,此谓“田氏代齐”。这时大国有楚、越、赵、齐、秦、燕、魏、韩八国,小国有宋、鲁、郑、卫、莒、邹、杞、蔡等国,周王国实际上已成为小国。
三家分晋后,魏国一开始就专注于内政,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卫人李悝主持变法,“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制定我国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法典——《法经》;并改革军事组织建立精锐的常备军,倡导三晋联合放弃内斗,至公元前409年吴起全取秦国河西地区,公元前406年以乐羊为将灭中山,通过西门豹治邺扼赵国南进中原;同时又尊儒家子夏为“师”,形成著名的西河学派,取代鲁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于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03年“三晋伐齐”,迫使周天子的正式承认三晋的诸侯地位,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南下与楚争夺中原,公元前391年大败楚军,魏国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包括大梁在内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390年后吴起相楚主持变法,楚国“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强盛起来,公元前383年赵大举攻卫引发长达四年的魏卫和赵楚之间的大战,楚国击败强魏,可惜吴起改革的时间太短成效有限。公元前375年魏国伐楚,韩乘机灭郑为都,魏国夺得榆关继而在公元前371年攻取楚国鲁阳,拥有黄河以南较为广大的土地,赵国则继续攻卫取得不少土地。
同时秦献公开始改革,晚年时国力转弱为强,公元前364年攻入河东大败魏军,魏依靠赵的两次救援才挡住秦的攻势。公元前362年,韩、赵和魏大战,魏战胜韩、赵,西边却大败于秦。次年魏迁都大梁,并通过三晋土地的调整交换将中原土地连成一块,同时进一步实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元年,齐国进行政治改革,国势开始强大;正是此年,秦孝公任用卫鞅进行变法。第一次变法,“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变法取得初步成功,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制,按户口征军赋,革戎狄遗俗、禁父兄同居”,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340年卫鞅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西河地,于是受封於商,号为商君。从此中原地区除了中央有强魏,东西两面又出现了齐、秦两大强国。
此时,战国的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迫使小国入朝,谋扩张势力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公元前354年赵再攻卫国,引发齐国“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魏军败绩,秦楚亦乘机伐魏,但魏国最后还是破赵都邯郸逐步扭转了战局。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第三年进攻韩国,公元前341年在马陵之战遭遇从未有过的惨败,并连遭齐、秦、赵的三面进攻,此后数年屡败于秦,魏国由强转弱。公元前334年“会徐州相王”魏国尊齐威王为王,公元前330年秦在持续攻势下重夺河西和上郡,次年张仪入秦、公孙衍则离秦入魏,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
战国进入了齐秦两强东西对峙、合纵连横变幻无常的时期。“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秦齐楚都是合纵连横分类中最初的强国,但合纵常以强齐为依靠;而韩、魏处中原四战之地,成了秦齐两强不继争取联合或打击的对象,三晋土地不断被秦国蚕食。公元前323年公孙衍以合纵对抗连横发起“五国相王”,此后张仪和公孙衍交替纵横对峙,但都没取得实效。公元前313年秦国“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张仪欺楚”,公元前311年在事关秦楚兴衰的激烈大战中,秦韩魏大胜楚齐,秦夺取汉中,并在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张仪的连横策略取得重大成功。在此前后,公元前318年秦灭巴蜀,公元前314年齐国乘内乱一度破燕;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攻取韩国宜阳进窥周室,举鼎绝膑而死;进入战国后不断在内乱中衰落的越国再次内乱,公元前305年在楚国的复仇中灭亡。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对外促成秦赵宋和齐韩魏两个对立集团,以疲齐秦。此时,孟尝君凭藉其齐相的权势,连续主持齐、魏、韩合纵攻楚和攻秦二个战役;公元前300年垂沙之战大败楚军,加上次年秦国伐楚,致使楚国内外交困,楚怀王被秦拘留;公元前295年合纵攻秦,取得东方诸国第一次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魏)重要侵地的胜利。但齐国在孟尝君的“合纵”中大耗实力却没获实利,赵国则攻取中山(公元前296年灭亡)攻略胡地,并收编林胡和楼烦的骑兵,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数年内蚕食韩、魏大块土地。公元前288年魏昭王入朝赵国,随后宋国内乱引发秦、齐、赵三强争夺,苏秦献策燕昭王,揭开一场错综复杂的纵横大戏。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赵燕秦联盟,乐毅统率赵燕联军兼为五国联军统帅,公元前283年攻克齐都临淄,燕国同时也破东胡、拓辽东。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异帅,田单“火牛阵”反击,齐乘胜收复了失地,但国力大损再也不是秦国的敌手。秦国两次围攻大梁企图灭魏,都为赵燕出兵挫败;公元前279年转而南向,由白起率兵数万,两年内攻克楚都郢,占地周围几百里,楚迁都于陈,楚将庄蹻入滇称王。秦继续蚕食韩魏,并遭遇强赵,公元前269年阏与之役秦军惨败,锋芒大为挫折。公元前266年范雎相秦,推行“远交近攻”和“攻人”的兼并战略,韩郡守带上党献赵,引发战国时代从来未有的大战,公元前262-260年长平一战,四十余万赵军被歼,赵国元气大伤。随后赵都邯郸被围困三年之久,赵平原君合纵魏楚,魏信陵君救赵破秦,公元前256年韩、魏、楚联军迫使秦退兵。此后,秦国暂时减轻了对山东六国的压力,但是山东六国只顾各自图谋兼并。趁战胜余威,楚当年灭亡鲁国,两年后魏取陶郡、灭卫国,接着楚、魏、燕分别攻齐,公元前251年燕国企图亡赵,更引发燕、赵连年大战。
公元前256年西周亡,同时周赧王去世,名义上的周天子不复存在,秦统一之望愈炽。公元前249年吕不韦为相国,东周灭亡,秦国不断大规模兼并三晋土地,公元前242年东方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破产。前238年秦王赢政亲政,不久展开了前后16年的统一战争,前期对赵作战9年,后期对楚作战5年,在灭赵的过程中灭了韩,在灭楚的过程中灭了魏、燕,最后灭齐,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的战争宣告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前350年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在秦惠王和秦昭王时,不断蚕食三晋与楚国土地、兼并巴蜀等国,先后建立了巴、蜀、汉中、上郡、河东、陇西、南郡、黔中、南阳、北地等郡;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公元前256年西周灭,同时周赧王去世,名义上的周天子不复存在,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也就名正言顺了。
统一战争
前238年秦王赢政亲政,经过三年多清除吕、嫪两大集团,同时放弃传统的蚕食战略,开始执行兼并六国、统一中原的战略,并确定对关东六国要各个击破的基本方针,最后经历了长期的争论和犹豫直至灭韩才统一了“重点打击赵、楚,先赵后楚,各个击破”的战略部署。统一战争先后16年,前期对赵作战9年,后期对楚作战5年,在灭赵的过程中灭了韩,在灭楚的过程中灭了魏、燕,最后灭齐,共经历四个阶段。
一、攻赵灭韩:前236年乘赵军主力攻燕,南、北两路发起进攻,初战连拔9座城邑,其后赵王迁即位调回主力据守太行山,秦国因进一步处理吕不韦和助魏伐楚未能及时增兵,第一次攻赵结束并休战一年之久。前234年否定秦、魏联合攻楚后再次攻赵,桓齮统帅先会战平阳歼赵军主力,后遭李牧南下回援的连续重创,赵国取得防御的胜利。前233年仍由桓齮任统帅,经补充兵力重新发起进攻,不久因韩非入秦同李斯争论战略思想而意见不一,第三次攻赵被搁置。前232年准备南、北夹击邯郸,被李牧南下击退了北路军,然赵国的力量已消耗殆尽、灭亡只是时间而已,秦因此再次转移战略目标决定首先灭韩,灭赵问题自此被搁置两年。前231年韩王安献南阳,次年内史腾发起突然进攻,东方各国无暇且无力救援,前230年韩国灭亡。次年乘赵国地震灾荒,人心浮动,秦军从北、南两路发起进攻,李牧、司马尚依靠太行山和漳水、长城等有利地形条件,同秦军相持一年之久,赵王迁听信谗言杀罢将帅,前228年年秦军进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自灭赵之后,统一战争遂成破竹之势,剩下的主要是对楚作战问题,秦军己不甚顾忌两面同时作战。
二、攻燕灭魏:正当秦国考虑和选择下一步战略进攻的方向时,前227年燕太子丹“荆珂刺秦王”的冒险,极大地激怒了秦王政,次年王翦率兵攻克燕都,燕王喜逃往辽东郡并忍痛杀了太子丹向秦求和;在破燕之后于大举攻楚的同时,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一部攻魏,魏国弃大梁外全部地区,退守孤城之内围困3个月,大梁城被河水冲坏,魏王假被杀降,魏国灭亡。
三、南下灭楚:楚为秦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对手,灭楚作战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安排,前后历时5年,经历了序战、初战、决战和深入江南作战等四个阶段。前226年王翦大举攻燕的同时,王贲率兵一部南下击败楚军,夺取10余座城邑,取得了序战的胜利,目的为战略侦察和试探,确定灭楚所需的兵力,灭楚的任务交给攻燕的部队。前225年颇有轻楚之心的秦王派李信、蒙武率兵20万分两路攻入楚境,楚帅项燕见秦军来势猛而兵力不多,即抽部分兵力攻秦南郡,创造战机大败李信,初战以楚胜秦败而告终。前224年,秦王主动承认错误,以王翦为统帅、蒙武为副将发兵60万伐楚,楚以项燕为统帅率兵40万同秦军相对抗,展开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王翦转攻为守、以逸待劳,楚军求战不得引兵东归,秦军乘势追击,杀项燕全歼楚军,次年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此后王翦经几个月的休整和准备,经过整整一年的苦战,陆续消灭了楚国在江南各地的残余势力,并降服了越君,彻底灭亡了楚国。灭楚作战,秦国作战兵力集中,目标明确,决心坚定,在战略和战役指挥上都比灭赵作战提高了很大一步;是秦统一战争中继破赵之后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作战,统一战争接近尾声。
四、扫除燕、代残余势力,东进灭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2年王、蒙进军江南时,赢政以王贲、李信为将,率兵进入辽东,不到半年全部消灭了燕、代残余势力,燕、代灭亡;前221年王贲、李信、蒙恬等率兵从燕南部直插临淄,齐军几乎没抵抗行动,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统一中原的战争宣告胜利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统一战争之后,秦帝国还于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军30万反击匈奴,并将赵燕秦三国长城修复连接,筑成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公元前219年始先后以屠睢和任嚣为主帅率几十万大军进攻百越,经历五年终于征服百越地区,并且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然后又征发谪戍50万人守五岭,将中原文明传至岭南。
秦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驾崩,权臣伪造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然后在功臣、宗室中清除异己,并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公元前209年,大规模反抗暴秦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爆发了,一些潜藏民间的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起兵或投奔起义阵营,形成了“天下共起反秦”的大势;陈胜失败后,项羽的楚军于“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并西攻函谷关,刘邦军乘虚西进,攻入武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灭亡后,项羽势大,他在诸王并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依次分封反秦的各军首领、六国贵族后裔和秦降将18人为诸侯王,刘邦被封到僻塞的汉中为汉王。不久,齐、梁、赵地起兵反楚,公元前206年刘邦暗渡陈仓袭击关中,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自此展开,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突围至乌江自刎,楚亡。同年刘邦即皇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秦朝的创制和统一大局最终是汉朝完成的,故后世通常秦汉并称。
汉朝(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前202年—8年);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归入汉朝,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是当时世界上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后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对外政策,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后,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摄政,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恒。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和南越一样,出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盛世时代。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出兵控制西域。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帝国。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导致汉朝国力衰弱。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昭帝即位,霍光辅政。昭帝时期遵循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密谋除掉霍光反而被废,之后迎立刘病己,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霍光去世后,腐败的霍氏集团被一网打尽。宣帝治国摒弃不切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整顿吏治上沿用昭帝时期,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强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明显恢复,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这就是著名的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汉哀帝有“断袖之癖”,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此时,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平帝刘衎沦为王莽的傀儡,被毒死后太子刘婴即位。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公元8年“新”朝建立后,王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了各种改制的政策,但这些改制不仅没有使社会稳定,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并击败了绿林军;汉宗室远支的刘秀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光武帝十分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权力,扩大监察机构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取消郡国都尉的设置,以抑制地方军权。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田赋,组织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并且下令解放奴婢。东汉出现了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基本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佛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公元89年,章帝突然驾崩,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大权落于太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专权引发和帝与上下官吏的不满,公元92年14岁的和帝与宦官合力诛灭窦氏,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和帝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然而公元105年,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殇帝刘隆在位8个月就驾崩。汉安帝刘祜接位,太后邓绥临朝理政,她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
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斗争愈来愈烈,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延熹九年和164年引发两次“党锢之争”,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为了顺利平叛,中央政府将军政权力下放到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
汉的灭亡,不是简单的一个朝代的更迭,而是一种精神的远去。在董卓焚烧洛阳的冲天大火中,在五胡乱中华的遍地狼烟中,在魏晋名士纵情背俗的清谈中,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蒙蒙烟雨中,中国的原生文明结束了。
中国原生文明的结束,也是华夏民族少年时代的结束。汉代灭亡之后,经过短暂的魏晋统治,五胡十六国随后而来,中原汉族十不存二,长安人口曾减少到不足百户,汉族在北方一度成为少数民族。与此同时,中国文明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进行了深度吸收,佛法大兴。到了隋唐,由于胡汉血统的混杂和中外文明的嫁接,华夏民族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原古音却已不可觅。宋代“郁郁乎文哉”,思想界颇有创造,工商和技术异峰突起,但是已经没有了汉唐的气魄、事功精神和社会组织力,文明精致而内敛,趋于虚伪、畏缩和病态。至于明清,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整个民族的思想装入牢笼,士大夫廉耻丧尽,人民苟且偷生,社会一盘散沙,世事糜烂以至不可收拾。可以说,汉代灭亡以后,中国充满生命力的原生文明即一去不复返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中通常以曹魏(220年-265年)为正统,而司马氏的晋朝是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东晋王朝只存在于南方,此时的北方是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分裂局面,因此魏晋时期(220年-420年)也包括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表述的根据是,南方宋、齐、梁、陈四朝是魏晋王朝的延续,而北方的北魏、西魏与东魏、北周与北齐被隋朝所继承,所以分别称为南朝和北朝,合称南北朝。
三国时期(189年-280年)西晋(266年-316年)
通常认为从董卓之乱始,由军阀割据混战,经魏、蜀、吴三国分立,最后统一于西晋。西晋(266-316年),历史短暂,280年统一全国后仅维系36年。
189年,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卓率兵入洛阳后,尽揽朝,并另立献帝刘协。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关东州郡推绍为盟主兴兵讨伐。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后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