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字博物馆一个小时讲解词.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64992 上传时间:2025-03-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博物馆一个小时讲解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字博物馆一个小时讲解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 (1小时) 各位朋友(领导)大家好,欢迎您参观(视察)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汉字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 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我馆广场。我馆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投资3.9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二期工程拟占地175亩,由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请大家跟我这边走。 现在您看到的就是字坊,它高18.8米,宽10米。上面装饰的是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例如饕餮纹等。整体造型采用以甲骨文中“字”的写法,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金碧辉煌、庄重沉稳。是我馆的指示性符号。 这是通往主题馆的主干道(穿过字坊继续文字之旅),在我们的两旁是由28块石碑组成的碑林,这些玻璃上悬挂28片极具代表性的铜质甲骨片,包含了殷商时代最具代表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28——代表着天上28星宿,象征着人与自然密切相连,这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现在您看到的就是我馆的主体馆,它高26.15米,分为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它是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教授设计的,采用“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造型特点包含了殷商时期高级宫殿建筑形 骨文中表示一种建筑风格,也就是在四面斜坡的夯土台上建造大(读“太”音)室。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充分体现了殷商时期建筑风格。 馆内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四部分。我们进入馆内将会详细介绍。 满足长期陈列布展需要的文物2520件,其中,办好开馆第一展需要文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远古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牍和帛书、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证明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一部分 汉字源流释古今 序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走进的是前厅,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题字。两侧的墙壁上是《康熙字典》中的字的体现,营造简洁的过渡空间。接着,请大家随我走进序厅。 序厅重点突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的艺术殿堂。共四面浮雕,南北的浮雕高约21.5米,东西的浮雕高26米,四块浮雕宽约8.5米。北面为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以文字的载体作为表现形式,但又不拘泥于载体,最上面也就是最早的刻画符号,被认定为“手”的意思。分别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后是楷书。东面为中国书法史,表现书法演变的过程、南面为一片甲骨惊天下、西面为各少数民族文字,集中了少数民族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消失不通用的文字,比如:西夏文。这四块浮雕的分布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越往下越和生活在地面上的人越近,体现与人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象征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文化传播和交流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每块浮雕的左下方有“神品”的落款,寓意了中国文字在世界文字发展中占有较特殊的位置,也是现代唯一通行的连续使用3000多年的文字。 浮雕旁边的瓷砖有竖向的凹槽,突出竹简的感觉,黑白灰的石材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因为中国主要的书写形式就是用毛笔,早在3000年前的甲骨片上有体现,比如朱书墨书。接下来,请您随我走进专题展厅《甲骨文与安阳》 专题展厅 甲骨文与安阳 目前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这里先后发现约13万片的刻辞甲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和她的发现地安阳殷墟一起,揭开了3000多年前一个强大王朝背后的故事,可以说安阳和甲骨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符号。 那么,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清朝末年,小屯村民在耕种的时候,在农田里发现很多骨片,人们把它当作中药材龙骨卖到药店里。直至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他对古文字的研究是非常有造诣的,后经过仔细的研究,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正是商代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了。王懿荣先生因此被学术界誉为“甲骨文之父”。 另外,对早期甲骨学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孙诒让先生。1904年,他根据刘鹗所著的《铁云藏龟》公布的材料,出版了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契文举例》。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于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甲骨。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这个展柜中,为您展出的是两片大版的骨形完整的刻辞甲骨,都出土于安阳殷墟,下面我们来近距离了解一下,中间这片甲骨上刻写的文字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的释读,但是专家推测大概内容是:癸亥这天占卜,下一旬有没有灾祸发生。 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共有三次重大的发现:其中1936年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收尾时意外的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这坑甲骨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17096片,被认定是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发掘的情景。 展柜中陈列出是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甲骨文合集》,共有13大卷,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模拟再现了商代人储存甲骨文的场景,商朝人往往把甲骨片整坑埋入土中。 建国以后,殷墟甲骨又有两次重大发现,分别是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出土。和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发现。 下面展柜中展出的是根据花园庄东地甲骨编著的主要著作,而最下面呢就是一些考古挖掘时所用的工具,有手铲,刷子和洛阳铲。旁边的这些碎陶就是用这些工具挖出来的珍贵文物。 那么商人为什么要占卜呢,那是因为商朝时期,生产力仍很低下,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展柜中的两片甲骨,这两片甲骨上几乎没有字体,但是却可以说是稀世珍宝,因为他们版型较大,而且很完整。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由中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代表陈梦家所著的《殷墟卜辞综述》。 自1899年从甲骨文发现到甲骨学建立,是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的过程。 百年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而在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五位先生。他们是罗振玉 、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胡厚宣。他们为甲骨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那么如果往前再推,甲骨文形成之前,汉字的起源在哪里呢?接下来就请您随我了解一下汉字起源。 第一单元 字法自然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走进的是中国文字发展史厅。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才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它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在前面的专题展厅甲骨文与安阳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那么这种神奇的文字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就请您跟随我进入字法自然单元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有两种解说系统,一种是古代传说,另一种呢是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右侧的古代神话传说。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这幅是仓颉像,传说仓颉始皇帝的史官,奉皇帝之命创造汉字。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于是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那么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主要是以洹河中游的地层为背景。这每一层地层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下往上,年代越久,埋得越深。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所指的意思是指在这一时期没有人来过、干预过,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时间继续发展,我们来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当时分布的十分广泛,全国发现了很多遗址出土了很多陶片墓葬。仰韶文化过去后接下来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有学者认为文字已经产生。在龙山文化的上面我们看到有一个短暂的下七垣时期,这个文化是安阳仅有的,相当于夏文化,这一时期也发现有刻画符号。然后我们就到了商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甲骨文。再往上过了周、秦汉、一直到最上面的耕土层,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层了。考古学家们正是根据考古地层剖面以及文化堆积来判断这些刻画符号的产生时代,为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在我面前的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个新时期时代的陶缸,大家可以看到在陶缸的表面有一个不是很清晰的彩绘图案,这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图画记录自己的想法。而他的用途在当时有可能是装死婴的,相当于棺材。 陶器在上古时期是先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具,在这里呢我们用形象的画面的再现了先人制陶的场景,通过他们手中尚未制好的陶器上我们判断这些彩绘图案应该是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正式因为先民们用图画记录事情的出现才使得我们的文字一步步产生。 接写来请您跟随我继续参观,来到这个展厅我们首先会看到一枚非常漂亮的印章,这枚印章是李岚清同志捐赠给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通过下面的镜子反射我们可以看到底部上可有白首方悔识字少,是用甲骨文来刻写的,非常的漂亮。而它左侧的展柜中我们呢看到有一封河南省委徐光春书记的亲笔信以及他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题词,这一方印章及书信和题词体现出各级领导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第二单元 甲骨记事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甲骨纪事单元,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是晚商时期可写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郑州商城遗址,当时的考古工作队的二里岗发现了两片刻有文字的牛骨,一片是牛肱骨,一片是牛肋骨。这个就是牛肱骨,上面是一个有字,这是一个古体字,没有流传下来。早商时期的卜用骨料主要为牛胛骨,展柜中这两片就是牛肩胛骨,我们可以看到上面都是钻的小圆孔,并且经过灼烧过留下的横文,而在晚商时期是先钻后凿,然后再进行灼烧。而晚商时期则是龟甲为主,牛胛骨次之 甲骨文出土最多的地方就是安阳殷墟,在这仅有36平方公里土地上就出土了15万片甲骨,我们现在看到展柜里陈列的是一片十分完整的龟腹甲。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大陆有10万片左右,存放于台湾的有3万多件,流散在海外的有2万多片。一般可分为占卜记录和记事刻辞。我们现在往这边看,好象是回到了3300年前,这是当时商人占卜时的场景,两个大臣呈上灼烧后的甲骨,并等待商王宣读占卜结果的场面。那商人是怎样进行占卜的呢?就是在甲骨上凿孔,然后让骨片进行燃烧,正面就会随着“卜、卜”的声音出现裂纹,商王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吉凶,最后把占卜的结果和内容刻写在甲骨上,甲骨文就形成了。 由于商代人几乎无事不占,无日不卜,所以记载的下来商代很多方面的社会内容。我们现在再展板上看的是拓片,这些甲骨文中有的是记载了商代的征战、农业、田猎、天象等。 接下来,请大家看这幅大型的图画,这幅画饱藏了很有含义,也非常有讲究。大家看,三灯照亮的地方是三片突出的甲骨,后面是汉代的壁画。三个高亮追溯到甲骨时代。先来看左边这片甲骨中有日月二字,表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天象的记载,上面是太阳,里面是一只乌鸦,叫做金乌,在汉代代表了太阳,在它的右边是一只住在月亮里蟾蜍,据说蟾蜍在汉代代表月亮,代表了天象的传承。再来看中间的甲骨片记录是有关商王在打猎时追逐一只犀牛的场景,还有子央坠车,这是车字,旁边是一幅围猎图,说明打猎也一直传承到汉代,第三片是有关于农业的记载,这个是协字,是甲骨时期的一种农具,背景图画是汉代的农耕土,说明农业不仅是在商代还是汉代乃至今天在我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幅画以三合一充分体现了两个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大家请跟我往这边走。很多人都以为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所仅有的,其实不然,在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歧山凤雏村意外的发现了27000片先周至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它和殷墟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也独具特点,但是它的大多数文字刻写精细,字体普遍细小。被有些学者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微雕。我们看到当时歧山凤雏村出土的最多,其中带字的就是200多版。 甲骨文中可释的1500个单字中不但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运用了六书中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规则。这是象形独体字,这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形象,“人”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我们接下来看到是会意字。这个“毓”字上面是女人的“女”字,下面是儿子的“子”字,表示生育的意思。指事字的是利用本有的象形符号加些简单的指事符号实现表意功能的一些字。我们看这个“下”字的,短画在长画之下,下面的短横用来指事方位,“上”字就是短横在上用来指上面。那形声字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我们看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彘字,是一头猪穿过箭头,下面是声旁,上面是形旁。这边都是以水作为形旁的。 通过这一展厅的文字之旅,我们了解了甲骨文,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中国文字独特的魅力。接下来,请您到下有展厅去了解另一个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文字---金文。感谢您参观我们的展厅。 第三单元 钟鼎千秋 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在众多先秦文字中,金文占又重要的地位,首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商代金文,商代金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具代表的就是这件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它铸造于商代晚期,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高1.33米,长1.66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字。 “戊”是鼎主人的庙号,也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祭祀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此鼎龙纹盘绕,鼎身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有虎吃人头纹,是商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利的象征。我们可以从鼎的规模感受到3300年前商代铸铜工艺的卓越。鼎,最早是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商代的贵族喜欢把他们的名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样的铭文往往字数很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兵器叫钺。这件铜器的整体造型和当时“王”字写法很接近。有的学者主张汉字中的“王”字最早的内涵就是手拿着钺的人,象征着掌握着王权。在铜器的上端有个“亚”字,“亚”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在这个展厅中所展出的青铜器都是商代晚期的,商代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一个高峰,那么青铜器是怎样铸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展柜中的小泥人形象的来了解一下商人铸造青铜器的过程: 首先,商人会准备好泥料;制成陶范,雕刻花紋,並进行焙燒,使其变硬;然后在陶范的外部和内部都裹上陶泥,待外范和内范定型之后,将其分块取下并拼合在一起,接着再把烧好的铜液浇铸进去,等铜液冷却定型,再把外范和内范击破取出青铜器件,最后将成型的铜器进行打磨和加工,这样一件完整的青铜器就制成了,这就是商人制作青铜器的全过程 这边请,您现在看到的是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 。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这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晚清四大国宝’的四件重器。 首先请大家从展板上欣赏第一件散氏盘,虽然是拓片,但是也是十分珍贵了。 《散氏盘》保存了西周时期土地转卖移交制度上的一项珍贵资料。《散氏盘》长达三百五十字,这在西周金文中十分少见。它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 散氏盘下方展板向您展示的是毛公鼎 毛公鼎也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它的书法艺术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展板下方向您展示了八件文物,这八件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最早是由陈钱收藏,后来卖给了国家文物局,又由国际文物局捐增给我馆,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件善夫吉鬲鼎来了解下,善夫在古代是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厨师长。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件鬲出土于1940年陕西,鬲在古代是用来烧煮或烹炒食物的郭锅,这件铜器深腹圆口,腿修长,而足浑厚有力,显示了一个朝代的伟大和雄厚的力量。 我们接下来看到是是一件重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件青铜器叫做逨盘 您先看到的是逨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这件西周青铜逨盘,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公和召公。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速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由此,《史记》作为史书的可信度也进一步提高。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且内容极其重要。 从周天子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的形体上都有浓后性的地域色彩。 第四单元 物以载文 我们现在来到物以载文单元。首先您看到的是六艺主题壁画,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我们知道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阿玉器、石器等。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简牍和帛书。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版,帛指的是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简牍和帛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实物都属于战国时代,主要出土于楚国疆域之内,也就是今天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我们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就是战国时期的,在河南新蔡葛陵墓出土。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 各位领导这边请,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命、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玺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展出的四方玺印都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盟书。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是春秋战国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时期,天子与诸侯、与诸侯、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省温县。这些玉石薄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主盟人韩间子,为了争取力量打击敌人,于晋丁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一次盟誓活动。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也有记载。温县盟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同时纠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为了使大家对盟誓活动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根据史书记载,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在这里模拟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我们来看先秦货币文字。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最为丰富,有刀币、布币、圜钱、金版等。上面刻写的字数较少,多为地名和数量。我们来看这件“安阳平首布”,它的形状像铲形的农具,上面刻有“安阳”两个字,是地方的名字。但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当时韩、魏、赵三国均有叫安阳的地方。 各位领导这边请。现在您看到的是“安邑二斤”平首布。上面刻有四个字,其中,“安邑”指的是地名,“二斤”指的是此币的数量。 最后我们来看圜钱。圜钱分为圆孔和方孔,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半两圜钱属于方孔,上面刻写有“半两”二字,表示这枚圜钱重量为当时的二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是以这种形式的货币统一了货币,结束了先秦时期纷繁的货币局面,并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通过这一单元的参观,我们可以看出,先秦的文字载体具有多样性,但与此同时,文字的字形也具有多样性,如这几块展板上展出的文字,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立社会需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接下来,就请大家进入文字一统单元,继续我们的文字之旅。 第五单元 文字一统 我们刚刚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以秦国为代表的体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中很多文字我们现在的考古专家还没有破译出来,所以说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了东方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在秦始皇的诸多统一措施中,将统一文字列在首位。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以后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在公文和法令中,通行全国。我们都知道李斯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稍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秦统一后的小篆体文字在一些秦代的青铜器铭文上有较充分的反映。您现在看到的是秦二世元年诏版。它形状怪异,呈长方形片状,四边中部各有一个长方形突出。铭文中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功绩,同时表示要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继续推行下去。 您现在看到的是大官盉。战国末至秦代,盉是商周时代时代盛行的酒器,用青铜制成,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盉的下腹刻有两个字,第一个字目前还没有破译出来,我们暂且读作某字,某大,流的右侧刻有两字——四斤,器底刻有四个字———大官四升。说明这件盉的容量是四升,书体也是典型的小篆。 秦始皇在统一后由丞相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碑于峄山之上。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李斯的《峄山刻石》。原碑已毁,这是元代的重刻碑,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碑文为标准的小篆。我们再来看旁边的李斯的泰山刻石的刻本,虽然只是刻本,却是国宝级的文物了。非常珍贵,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秦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郭沫若评价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在于推广了隶书。 这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内容是古代文献和纪年文书,抄写时间大致在秦王政八年前后。这批秦简笔画减省,线条厚重,下笔重,收笔轻,可见隶书蚕头燕尾之笔意,具有相对规整的秦隶风范。 小篆和隶书并存,在秦代玺印封泥上有所体现。秦代玺印封泥文字多为刻凿阴文,阳文印比较少见,喜用田字格,长方印用日字格。书写体为小篆,也有古代隶书的成分。秦代官印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来看一下。“铚粟将印”铚是古代的镰刀,所以这是管割谷子的官用的印。甚至烹煮狗肉的厨房都有印章,印文是“弄狗厨印”。什么是封泥呢?古人传递书信时,为保密起见,要将两块简牍对合,字在里面,外面捆绑绳子。绳子打结处糊泥,然后在泥上印上自己的印章。这种被保存下来的印戳就称为“封泥”。另外,秦私印、成语印的形制、内容也真实地再现了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我们都知道秦朝很短暂,但它已经完成了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那么,到了汉代,我国的文字又将有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一个单元----从隶到楷。 第六单元:从隶到楷 我们了解到秦代的文字已经发生了隶变,历史上把秦代的隶书叫做古隶。隶书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它的整个结构是方的,字体略显扁平。成为有了笔划,有了棱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角的新型汉字。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了道路, 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地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汉代的竹简了,这是帛书。那我要为您作详细介绍的就是居延汉简。它何明清档案、殷墟甲骨、敦煌藏经秉承20世纪中国的四大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诗居延汉简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为《死驹劾状》。自1927年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以来,有过8次大的调查和发掘,共获得汉简3万余枚,抄写时代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一直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2年),前后延续200多年。绝大部分内容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文字构形基本上以隶书为主,但同时已大量出现草写和楷化的痕迹,整体上反映了隶书向草书和楷书演变的具体状况。 汉代碑刻文字也体现了从隶到楷的演变过程。西汉的刻石与秦相似,没有一定的形式,至东汉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石碑,碑首、碑额等形制完备,而且碑文也正规起来,前有散文的序,后有韵文的铭。汉碑多以隶体书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汉安阳残石“子游碑”。该碑为汉代残石,残碑略呈长方形,三面残缺,一面为原边;碑文属于隶书,现有残文11行接下来您看到是汉安阳残石“正直碑,该碑为汉代残石,残碑现呈不规则形,只一面似为原边,中部有一为后人所凿的、直径约为33厘米的圆穿孔;碑文字体隶书,残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残缺不全,这上面的字体与“子游碑”不同,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的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 三国至两晋时期,楷书已经基本取代了隶属,到南北朝时,刻石上的书体千姿百态,其中以魏碑体最为著名。这里为您展示的是北魏碑体《元怀墓志》的拓片,上面的字体可以说已经透露出了明显的楷书的形态。结体紧劲,风格雄健,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 两汉时期的印章无论形制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两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厚重,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阴线刻)为多,皆为铸造。 第七单元说字传义 汉魏时期的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汇聚成了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随着数量的膨胀,东汉许慎把他们归纳到了一本书中《说文解字》,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走进下一单元,说字传义。 第七单元:汉字研究始于东汉许慎,这是许慎塑像。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但东汉流行隶书,人们不明白古人造字的本意,就根据隶书信口胡说。于是许慎决心研究古字,终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著作。《说文解字》共收入9353个字,分立为540个部首,部与部又据形系联,并为14大类。许慎还在序言当中阐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是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照片,为唐穆宗元和间写本。这里还陈列了宋刻本及清刻本的《说文解字》。 汉字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系统的教育始于周代,当时贵族子弟八岁进入官学读书,普通百姓的孩子不得入学,所以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当时的儿童主要学习“六艺”都要以识字为先。 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出现了字书,字书就是解释汉语单字或词语的的工具书。按照古代字书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和词典类。 我们先看文字类:这类字书重在研究字形,考求音义。比如《说文解字》,就是按形体偏旁分部首编排的字书。 再看音韵类:这部分字书重在分辨字音,依韵列字,并说明字义。李登的《声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韵书。 训诂类:此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尔雅》。《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这是词典类:《中华大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修纂,刊《康熙字典》之谬误,补《康熙字典》之不足,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数量大,字所以亟待实行汉字标准化形多,读音乱,这给现代汉字教育和国家政策、法律通行都带来极大不便,。早在国民政府时期,陆费逵、钱玄同、瞿秋白等人都提出过汉字改革的建议。1954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这是周恩来给展览会的题词。在文改会的积极工作下,《简化汉字总表》于1962年4月发布。这是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也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正式公布实施。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和外国人学汉语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 民 族 文 字 大 家 庭 各位领导,欢迎来到民族文字大家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巨型油画,表现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上面有56个民族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载歌载舞,中间是中国国旗和和平鸽,象征着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市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大家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这个展厅是以这三种民族文字为主线向您展示的。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古代民族文字。 第一单元 拾文遗彩 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张古代民族文字的总表,在这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创制和传入我国的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较晚创制于16世纪的满文。 我们首先了解佉卢文,又称“驴唇文”、“大夏字”。是古代印度的重要文字之一,大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了我国新疆地区,流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于阗tiān(今和田)、鄯shàn善(今婼羌ruò qiāng、尼雅等地)一带。这里为大家展出的是佉卢文的简牍,从镜子里可以看到简牍的背面的佉卢文,但可惜的是佉卢字母很早就被婆罗米字母所取代,所以它在后来的许多世纪间都是无人能识的“死文字”。现在佉卢文文献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它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了解古代楼兰、鄯善文明的重要资料。 接下来看到的是龟兹文木简, 焉耆-龟兹文过去称“吐火罗文”,是中亚古国吐火罗国使用的原始印欧语系中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字。大约6至8世纪间,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流行这种文字。展板上都是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吐火罗文的残卷,内容大多记录的是佛经和佛教故事,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最早的一些汉译佛教名词的认识,它不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过来,而是通过吐火罗文转译过来的。 接下来看下一个展柜展出的回鹘文定慧卖奴契,回鹘文史维吾尔族先民使用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唐至明代(8—15世纪)的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它的字体书写是纵向的,是不是和蒙古文有些相似呢?确实蒙古文、满文、锡伯文都是在回鹘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创制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福乐智慧》的维也纳抄本,它是维吾尔族人用回鹘一个。另外还有开罗本、纳曼干本)。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现存于世的有三个抄本,维也纳抄本就是其中的 还有一些民族是仿造汉字而创建的,我们看一下这个展柜中的西夏文经,他的字体基本笔画全仿汉字,但看起来要比汉字复杂的多,以会意字为主,西夏在北宋时期就懂得活字印刷了,我国现存的木活字印本,其中就有西夏文印制的 (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女真文,女真起初是无文字的,建立自己的国家后,为了加强统治,先后创建了女真大字、小字。它是仿造契丹文和汉文创建的。您现在看到的是西番馆杂字, “杂字”部分为女真语和汉语对译词汇集。) 古代民族文字较晚创制的是满文,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满文,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在这之前他就命文人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参照蒙文字母创制拼音文字,俗称“无圈点满文”。 大家看一下这是满汉达呼尔合璧词典,它和蒙文是很难区别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632年,皇太极又命人将此文字改成“有圈点满文”。就是这里,在字的旁边加上点,这样就有效的区别于蒙古文。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古代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第二类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 第二单元 承古传今 传统民族文字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字。 蒙古文、托忒蒙古文 这里是蒙古文的文献,就是和满文不好区别,蒙古族开始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到17 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行蒙古文;另一支是加入蒙古语西部方言(卫拉特方言)特点创制的托忒文。 藏文相传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藏文辅音字母元音符号组成。因为西藏海拔很高。藏文也被称为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展柜中都是藏文写的佛经和相关的壁画,可见藏族是非常崇拜佛教的 接下来看到的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都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之上创制的,分别在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