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经过、结果,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表演、创新能力;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角色表演、教师引导、释疑点拨等。
(1)结合视频资料和五四运动的经过进行角色表演,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分析概括并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意义,培养学生有选择地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处理信息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突破难点的能力。
(4)通过分组方式进行中共一大相关史实的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五四运动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进行爱国爱党和理想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2.难点:本课有不少理论性概念和新名词,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释是一个难点。如对于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属于抽象概念,而学生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较难理解。
【教 具】
课件、多媒体、信纸、标语纸(牌)、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单元概览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
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
3.本单元的主干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
(二)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的视频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运用激情讲演式文字,由学生的感想生发开来,由北京奥运会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引入90年前由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理念说明:通过热点北京奥运会导入,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三)探究交流
一、五四运动
探究点一 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
探究目标 爆发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主力、斗争方式、斗争口号、结果。
情景与问题 观看视频《开天辟地》中“五四运动”的相关片段,阅读教材46~47页第一自然段。
请思考:
(1)说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主力和领导人。
(2)假如同学们生活在当时会怎么做呢?
(3)五四运动第一阶段斗争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4)想一想: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完成。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五四时期国难当头的历史情景之中,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过程,为实施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首先,教师分发信纸、标语纸等道具给学生,让学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依据表演的内容探究、解决问题。其次,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引导、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主要从北洋军阀政府的性质和学生的力量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4)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进行探究,从帝国主义恃强凌弱和中国落后力弱来比较和认识。
结论与评定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2)从学生的情景表演中得出斗争方式主要是罢课,斗争口号是: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 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遭到镇压,三十多名学生被捕。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单纯的学生斗争力量太小。
(4)只要求学生说出“弱国无外交”或“落后就要挨打”即可。
探究点二 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
探究目标 开始时间、重心转移、斗争主力、斗争方式、胜利成果。
情景与问题 阅读教材47页第二自然段,结合46页《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
(2)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成果有哪些?为什么说“胜利”是“初步”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回答。
(2)分析对比五四运动的前后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图片,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要点;联系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进行思考得出。
结论与评定
(1)以1919年6月3日为界线。
(2)变化:①地点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②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 。③斗争方式由学生罢课变为“三罢”斗争。④斗争结果变为初步胜利。
(3)胜利成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初步”理由:斗争的要求没有全部实现。
理念说明:专家研究发现: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动觉学习者(通过行为、移动、触摸学习的)占37%,听觉学习者(通过声音、音乐等)占34%,视觉学习者(看书、图片学习的)占29%;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引自《地球村在行动》)。因此,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
据此,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国的情感,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说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
探究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探究目标 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情景与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北大学生集会,一名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
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
约”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
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右图为北京大学的游行队
伍向天安门进发。
材料三 5月4日的游行示威遭镇压,三十多名学生被捕,学生们没有屈服,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
材料四 1919年6月7日和6月9日,《申报》大幅报导,
上海工界和商界、学界一致行动,实行罢工、罢课、罢市。北
洋政府逮捕了八百多名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全国各界纷纷联合起来。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沉
重打击了北洋政府。
请思考:
(1)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性质如何?
(2)运动中最强大的主力是谁?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彻底”的?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五四运动中体现的主要精神。
(4)通过学习,你认为五四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二中的斗争口号得出斗争对象;再由斗争对象得出运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四分析得出运动的主力。主要从斗争的坚决性分析理解其彻底性。
(3)通过对四个材料所体现的精神,概括归纳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和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归纳。
结论与评定
(1)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②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③工人阶级。
(2)“彻底”是从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表现为:学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工人阶级参加并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爱国主义
敢于斗争
(3)五四精神 不屈不挠
团结一致
乐于奉献等
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4)历史意义 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标志)
③五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动力)
理念说明:教师通过精心巧妙的问题设计,将五四精神和意义两个抽象问题直观化,很好地化解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起到了进一步梳理、系统、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整理中共成立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思想基础
条件 2.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阶级基础
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组织基础
〈二〉组织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中华五千年》片段和教材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知识,主要就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进行大组之间问答式知识竞赛。
理念说明:通过竞赛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分两大组竞赛能节约时间,减少流程,使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采用问答式能够对学生掌握不到的知识实现互补,同时培养学生组织、回答问题的能力、勇气、胆量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表扬。
〈三〉让学生根据分组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1.时间:
2.地点: ①党的名称:
3.代表: ②奋斗目标:
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4.内容:制定了党纲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人:
5.历史意义:
〈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提示:(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崭新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工作方法--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新的革命前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四)创新整合
理念说明: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展示知识结构。让学生把知识结构的具体知识点写出上交,典型讲评,进行知识巩固。
网络结构式: ①爆发(直接原因、时间、地点)
1.第一阶段 ②经过(主力、斗争方式、口号、领导人)
③结果
①开始时间
五四运动 2.第二阶段 ②变化(运动主力、斗争方式、中心、结果)
五四爱国运动和 ③结果:初步胜利(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历史意义(三点)
1.时间、地点、代表人
中共一大 2.内容:党纲(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领导人)
3.历史意义(两点)
流程图式:
时间
背景原因
时间地点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心
条件准备:
第一阶段
代表人物
思想基础
主力
第二阶段
主要内容
方式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结果
精神意义
历史意义
(五)成果检测
一、精思巧选
1.“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史实是 (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反围剿胜利
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下列人物中,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人的是 ( )
A.陈独秀、李大钊 B.毛泽东、董必武
C.陈独秀、邓恩铭 D.鲁迅、胡适
4.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1919年6月10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终于被免职。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共产党的领导 B.学生的罢课 C.商人罢市 D.工人罢工
二、潜移默化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号召人们外争的“国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国贼”主要是指谁?
②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源于哪次运动?它体现了怎样的斗争精神?这场运动的开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③“沪上风潮”发生在五四运动的哪一时段?说明了什么?
④你认为“沪上风潮”的性质是什么?
结论与评定
一、1.B 2.A 3.A 4.A 5.D
二、6.①“国权”: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国贼”:曹汝霖等。
②五四爱国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六)感悟升华
把本课的核心思想升华为情感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和感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祖国”?由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教育。
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一起歌唱祖国、祝福祖国,结束新课!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