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52784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0.13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题目: 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有一定的独创性,并且通过深入的访谈,研究科学可行。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通过质性研究的范式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收集将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完成,根据采访录音转化成文本,然后对录音文本逐字逐句的阅读,用Nvivo进行编码,得出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选择编码结构,归纳总结出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对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科技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建议。 目的要求: 目的:1.在充分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秉着严谨的态度,梳理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科技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建议。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要求:根据2010年辽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样本上的要求,采用规范的文档格式,论文正文不得少于8000字,论文要层次分明,立论客观,论据详实,内容正确无误,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计 划 进 度 : 2009年6月下旬:分导师;2009年7月下旬:收集材料,确定题目;2009年9月上旬: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并撰写提纲;2009年9月下旬:开题;2009年11—12月:撰写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审阅;2010年2—3月:撰写二稿,并于3月末上交指导老师审阅修改;2010年4月下旬:修改并最终完成论文交老师批阅;2010年5月上旬:论文答辩。 指 导 教 师 签 字: 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摘 要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21世纪需要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才问题已尖锐地提到了所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面前。因此进行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干的研究内容采用了质性研究的范式。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来完成的。所谓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主要是指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对人(社会)的生活、故事、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质性研究以归纳分析为主,研究者试图理解情境,通过研究过程中对于资料的分析和挖掘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而不是将期待强加于所研究所谓现象和情境之上。 数据收集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完成,选取了24个被试,根据采访录音转化成文本,对录音文本逐字逐句的阅读,总结出科技人才创造了的影响因素的主轴编码结构,得出44个主轴编码,并对着44个主轴编码归为五大类,即科技人才创造力的五大影响因素,最终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科技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s implement,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 of ability which needed in the 21 century has pointedly put in the front of all the persons wh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education career. So it has great meaning to carry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creativity. The contents of the trunk of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Data collection mainly uses the depth interview to be complet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ans the method which can get out the result without statistic procedure or other quantitative procedures. It can carry the research about people’s life, story, behavior etc.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give priority to inductive analysis, the pursuer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then get the conclusion through analyze and dig the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put the expect on the surface of the phenomenon and situation. Data collection mainly can achieved by the method of depth interviews. We choose 24 interviews, translate into text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We reach the records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ummarize principal axial coding structure , elicit 44 principal axial coding, and conclude the 44 principal axial coding into five kinds. This is the five infection factors about the creativit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erson with ability. At last, we get the suggestion on cultivating the person’s creativity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creativity;influence factors 目 录 序 言··········································································································1 一、文献综述·······························································································2 1.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内涵·········································································2 2.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基本结构···································································4 3.科技人才创造力研究综述······································································6 4.科技人才创造力研究的评价与展望·························································7 二、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8 1.研究程序·····························································································8 2.结果分析·····························································································9 三、、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12 1.环境的作用························································································12 2.个人素质···························································································13 3.教育的影响························································································14 4.兴趣·································································································14 5.其他方面的因素·················································································14 四、对科技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建议···························································15 1.从环境方面来看·················································································15 2.从个人方面来看·················································································17 结 论···································································································19 参考文献···································································································20 附 录···································································································21 致 谢···································································································34 序 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引起足够重视,但还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因素,本文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调查,并提出了对科技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建议。 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文献综述 1.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内涵 科技人才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也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宝贵的能力,最高层次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始终。创造力是推动创造活动的动力和基础,没有创造力的参与,创造活动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造力的作用,就不会有新事物的诞生。创造力也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它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的能力中最伟大、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能力,甚至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研究创造力之前,首先说明什么是创造。“创造”一词,《辞海》《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心理学上,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的和观念的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实际上创造就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产生新事物的劳动过程,它为人类所特有。创造的本质在于新,创造中包含着再生性、模仿性、继承性,但它却不是单纯的再生、模仿或继承,而是继承中的发展,改革中的创新。 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概括,国内学者对创造力的定义也莫衷一是。国内学者研究创造力含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能力论、总和论、本领说等几种观点。 (1)能力论 代表性观点有:“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或是多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创造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游敏惠等.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第55页. 以问题解决为蓝本,创造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创造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创造力是根据已知去发现未知的能力,创造力是活化知识的能力,创造力是以直观力、想象力、逻辑能力为基础,产生革新旧事物所需要的灵感和创造性设想的能力。 (2)总和论 代表性观点:“创造力是素质和能力的总和,是正常人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学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同于一般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统一和综合”、“创造力被认为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智能力和个性素质的总和”。 我们认为,总和论太过笼统,不能体现出创造力的特殊性,而品质论又有些片面,能力论是最佳的概括,即创造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在创造力的作用下既可以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等无形的精神产品,也可以产生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产品等有形的产品。 (3)本领说 代表性观点:“所谓创造力就是神智正常的人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被证明的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创造力是正常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凭借积极的个性、独特的智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动实现新颖价值的综合性本领”。 当今学术界较为认同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新、精神创造三大类。科学发现是通过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规律。它的目的是解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等基础性的问题。技术发明创新是在技术领域内发生的,是根据科学规律或科学原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造物或者对已有技术的更进一步完善。它包括新的制作方法的发明与改进、新产品的发明。其目的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精神创造是指人们在精神领域打破传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理论研究、战略战术、社会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等。游敏惠等.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第86页. 2.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通过上述对创造力概念的揭示,可知创造力由各种结构要素构成,探讨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于深入了解创造力的本领,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进行分析。 (1)科技人才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创造力的结构研究认为,创造力的静态结构中包含一般创造力、知识、特殊创造力及非智力因素四大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了创造力的总体水平。 ①一般创造力 一般创造力是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的通用性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风格是它的两大基本要素。 创造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思维是人所有的心理品质,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有序地想。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的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一般创造力的核心。 创造风格包括认知风格和工作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有的,在打破心理定式和理解复杂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能力和心理特点。认知风格具有以下特点:能打破思维定式,保持思路灵活,思维广阔,记忆准确。创造性的工作风格具有以下特点:能够长时间集中努力和聚焦问题的能力;善于建设性遗忘,放弃已证明失败的构想,暂时遗忘干扰思路的棘手问题;正视困难,坚持到底;精力旺盛,不断有新创意产生。 ②知识 创造的全过程一刻也离不开知识,它构成了创造力的基础因素。就某一发明创造过程而言,可以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与发明创造有关的知识,即直接派上用场的知识,这可称之为进入创造圈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是使发明创造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知识,可以称之为创造的外围知识。这两类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进入创造圈的知识,创造活动便不复存在,而没有创造的外围知识,创造活动赖以惊喜的知识便成为无渊之水,无本之木。 ③特殊创造力 特殊创造力是创造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它包括从事特定创造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和技能。它一方面与个人的先天因素有关,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培养。 ④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上看,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和意志、个性中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系统。从狭义上看,非智力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的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五种基本成分张汉如等.青年创造力开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第77页. (2)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①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问题,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需要个体去选择、去鉴别有关问题,排除无关紧要的问题。 ②明确问题的能力 明确问题就是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题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中贮存起来。所获取的问题的贮存质量与能否产生创造性的思考有密切关系。问题信息编码质量高,贮存合理,在进行思考时就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提取,容易产生联想,思路也较为灵活,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观念及成果。 ③阐述问题的能力 任何创造性观念的产生,都需要从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这种兼并、提取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称之为激活。激活是阐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一般人往往只是对准了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身。由于一个人知识经验中包括的信息繁多而复杂,所以全部激活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激活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④组织问题的能力 问题被阐述以后就进入了加工阶段。创造性观念往往是通过对问题的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创造力中,组织问题的能力最为关键和重要。对问题的组织加工一般包括心理加工和实际操作加工两种方式。心理加工指心理水平上的加工,如联想灵感、直觉和类比等,其他人通常观察不到,但主体可借助内省体验到。实际操作加工指实际操作水平上的加工,如操作演算、动作尝试、实际比较和行为探索等,由于这种加工通常是借助一定外在实物和行动来进行的,所以别人一般可以观察到。在创作活动中,两种加工方式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以促进创造性观念的产生。 ⑤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经组织加工阶段后,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上已经产生,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输出这些信息,也就是以何种创造性成果输出。一般地,新方案的输出方式可分为两种,即书面输出和非书面输出。非书面输出指创造出的新观念、新信息用非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如新产品、新工具及新技术等。 3.科技人才创造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创造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小学创造教育开展得更是轰轰烈烈,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各种课外活动中的创造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创造教育都活跃起来,一批以专门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实验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各科教学中也广泛渗透了创造教育的因素,进行了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与尝试。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研究等等。 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教育逐渐成为了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形式。然而,创造教育实施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教育中还遗留了某些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影响着创造教育的进行。 刘志华在大学生的创造力研究中提出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学尚未建构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成的培养机制;②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投入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高校应从对国家负责的使命高度认识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重要性;②高校应建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培养体系;③高校应努力改进现有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教育;④高校应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刘志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新西部,2009,第35页. 刘冠华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进行了分析:①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外源性动机过于强化;②教育方法陈旧老化:标准性扼杀了创造性;③教育价值偏差:功利主义实现了对教育的主宰;④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并提出应该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环境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建设。刘冠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6期,第28页. 代树兴等人通过从认知因素、人格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创造力,提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①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能力的培养;②激发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动机;③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④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⑤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代树兴,李万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理性探索教学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第24页. 4.科技人才创造力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创造教育在我国兴起和发展不足30年,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却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理论研究上,从起步时的单纯介绍国外理论发展为引进国外先进理论与开展具体实验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教育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卓有成效地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践上,开展了众多创造教育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国成立了二级学会,即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部分省市建立了地方创造教育研究会,组织和协调着全国上万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创造教育与实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创造教育实践。有的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许多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都开设了少年班或提高班,采取特别的培养方法,让少数智力超群者得到超前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创造力。还有许多大学设立了辅修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多种专业,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大批重点大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另外,大部分重点大学成立了创造学会,推广创造技法、普及创造知识、宣传创造成果,还组织发明竞赛,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目前,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发明大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我国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主要采用创业大赛和体学创业两种方式。随着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探讨如何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目前,文化素质教育正从试点扩大到全国各个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也由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上升到在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发展其创造力。 但是,对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大多偏重于讨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本身素质要求等,但是对科技创造研究未能系统进行了解,其中对其机制和模式研究还比较少见,尤其对大学生科技创造的研究未能形成综合的理论成果。另外,我国学者对创造力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在初级教育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实际调查研究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重点强调人才的创造性,注重人才的综合指标。因此,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提高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相信我国的创造力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也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 二、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研究程序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访谈追溯,采用了点和线的研究视角,点关注的是找出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同时还通过问卷法和测验法辅助收集数据,然后将两种方法的结果加以相互比照。线关注的是回溯追踪,找出外环境对于一个人创造力成长的影响。 本研究主干的研究内容采用了质性研究的范式。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来完成的。所谓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主要是指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对人(社会)的生活、故事、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吴芝仪,李奉儒,1955)。质性研究以归纳分析为主,研究者试图理解情境,通过研究过程中对于资料的分析和挖掘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而不是将期待强加于所研究所谓现象和情境之上。 (2)研究对象 质性研究中,常见的所谓收集资料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志法、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本研究中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选定了目前有所创造成就的杰出人士对于这些被试创造力相关特征的研究,我们的数据收集选用了深度访谈法来进行。通过开放式反应的问题,作为深入访谈的手段,获取有意义的资料,让被试在我们研究设定的访谈提纲范围内尽量开放地谈自己相关的信息,从他们回溯式的叙述中找出对于研究有意义的材料,了解他们在社会系统环境中,个人构思世界的方式,解释他们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方式,从而构建相关的理论解释体系。 (3)访谈程序 ①设计访谈提纲访谈。访谈提纲是整个访谈过程的一个指导纲要,访谈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访谈提纲设计的优劣。完善的访谈有助于高校和高质地完成访谈任务,获得最为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后期的数据整理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中,访谈提纲的设计采用半结构化式的问题方式设计。尽量用开放的问题。引导被试在特定的研究范围内尽量深入和自发地谈及相关问题。访谈提纲的设计遵循以下两个原则:让被试能够“讲故事”,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尽量让被试自己完整的叙述,而不是一问一答的问卷填答形式;围绕创造性的产品进行访谈。 ②访谈前的准备。针对访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访谈对象的熟悉。由于科技人才创造产品的独特性,约请好被试后,还必须通过网络、图书馆尽量多地搜集有关被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知名的相关研究或是拜读著名的作品。第二,访谈技巧的学习。在访谈中,调查员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暗示给被试者,否则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要把握访谈的方向和主要焦点,防止谈话偏离调查主题,以免影响效率。访谈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调查者和调查对象直接陷入毫无目的的交谈。在访谈中掌握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试者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 ③访谈的实施 首先获取被试的联系方式,然后电话联系,争取访谈被试的同意,访谈在约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在经得被访者的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过程中,要将早已熟悉在心的访谈提纲的每个题目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向被访者问及。访谈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和问答方式,尽量不打断受访者的谈话,以便使被访者更多地进入到自己回忆的情境之中,以故事叙述法为主要途经获得更为真实的回溯数据信息。访谈特别关注的焦点是创造性产品的创造过程和创造者的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也结合历史测量学的研究方法,并使用了问卷自评方法,词汇联想测验法。 2.结果分析 (1)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的开放编码结果 在开放编码的编制过程中,研究者对24个被试的相关文本资料进行了逐字逐句的阅读,提取重点语句,标注关键信息,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结果参见附录。 (2) 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接下来进一步针对24位被试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对于主轴编码形成的44个概念词,凡是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过的,对于该被试在该概念词上就积分为“1”,重复出现都记为“1” , 最后得到的主轴频次如下表的统计结果。 表4.1 主轴频次表 核心类别 概念词 频次 百分比 等级百分比 核心类别比例排序 环境 传统文化 2 0.76% 34 国际交流 4 1.52% 24 国家政策 8 3.04% 12 基金支持 18 6.84% 1 技术的发展 5 1.90% 19 家庭影响 10 3.80% 7 老师的影响 15 5.70% 4 领导支持 5 1.90% 19 同行认可支持 4 1.52% 24 周围环境 17 6.46% 3 压力的推动 1 0.38% 42 团队 9 3.42% 9 学术交流 2 0.76% 34   total 100 38.00%   1 个人素质 创新意识 7 2.66% 13 胆大 2 0.76% 34 洞察力 4 1.52% 24 工作方法 2 0.76% 34 素质 5 1.90% 19 积累 10 3.80% 7 坚持 11 4.18% 5 健康状况 2 0.76% 34 刻苦的精神 9 3.42% 9 耐得住寂寞 3 1.14% 29 努力 11 4.18% 5 社交能力 6 2.28% 16 态度 3 1.14% 29 细心谨慎 3 1.14% 29 信心 4 1.52% 24 意志力 2 0.76% 34 责任心 3 1.14% 29 注重细节 3 1.14% 29   total 90 34.20%   2 兴趣 灵感 2 0.76% 34 兴趣 18 6.84% 1 有目标 5 1.90% 19   total 25 9.50%   5 教育 家庭影响 10 3.80% 7 老师的影响 15 5.70% 4 扎实的基础 7 2.66% 13   total 32 12.16%   3 其他 年龄 5 1.90% 19 时间按排 1 0.38% 42 实际行动 7 2.66% 13 思考 6 2.28% 16 思维方式 4 1.52% 24 运气 2 0.76% 34 遵守规矩 1 0.38% 42   total 26 9.88%   4 由此得出,关于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个人素质、兴趣、教育以及其他(年龄、运气等)。他们的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为:环境、个人素质、教育、兴趣及其他(年龄、运气等)。 (3)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选择编码结构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选择编码的工作。将44个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类连接,获得5个选择编码即核心类别。它们是: 环境: “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国家政策”、“基金支持”、“技术的发展”、“家庭影响”、“老师的影响”、“领导支持”、“同行认可支持”、“周围环境”、“压力的推动”、“团队”、“学术交流” 个人素质:“创新意识”、“胆大”、“洞察力”、“工作方法”、“素质”、“积累”、“坚持”、“健康状况”、“刻苦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努力”、“社交能力”、“态度”、“细心谨慎”、“信心”、“意志力”、“责任心”、“注重细节” 兴趣:“灵感”、“兴趣”、“有目标” 教育:“家庭影响”、“老师的影响”、“扎实的基础” 其他:“年龄”、“时间按排”、“实际行动”、“思考”、“思维方式”、“运气”、“遵守规矩” 三、科技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1.环境的作用 (1) 国家政策以及基金的支持 国家政策以及基金支持给很多的被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提及对自己的影响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都将之列为其中之一。 国家对一个项目的政策优惠以及基金支持,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发挥有着很多影响,这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对其创造力的发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李奎,被试者,生命学部,他说:“因为,他这个,不管是哪个单位有发展方向,是不是将这个方向作为发展重点,这个是很关键的,包括国家基金委,还有一些重点领域,这大领域都是经过专家认证的,这里面呢经过专家认证的一些领域,经费资助的强度就比较多,呃,当然利于这个发展了。” (2)家庭以及老师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及老师的因素也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老师的教育方法对一个人创意的发展均有影响。另外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人,在创造性人格特质,环境特征知觉,以及创造力的表现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李奎,被试者,生命学部,他说:“其他的就是我……(停顿,思索)当然就说就是家庭比较和睦,是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家庭比较和睦,呃,(停顿,思索)就是说我是,因为我是大学毕业,(门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