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探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51620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探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玉溪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玉溪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的探讨,提出了一个开发思路。 【关键词】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Yuxi [Abstract]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will be a trend of modern tourism .Yuxi is an ethnic region, which abounds in ethnical cultural resources, has a solid foundation to develop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ethni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Yuxi,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and use them. [key words]:YuXi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                                     引言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活的社会“化石”。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本地居民所喜闻乐见和忠实信奉,而对异地异民族的人们来说则是不多见的。鲁迅曾讲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旅游的灵魂,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深入民众的生活,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到当地的民族文化环境,才有可能咀嚼体会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才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才能满足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走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去,实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种风情,通过、观赏与参与异族活动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开阔胸怀。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界同仁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旅游业行家们的行动。 一、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 旅游是当今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并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开来。旅游者来到异地,就会感到不同的风土人情。那风味迥异的饮食、陌生的人生礼仪和祭祀仪典、五颜六色的衣饰、风韵独特的音乐舞蹈,都是与本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没有任何一种旅游行为能脱离开所到地区的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以民族风情为欣赏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过程中具体感受地域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特异性。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高档旅游,既具时代性又具有全人类性;既具有文化性又具有参与性,因此具有极高的旅游 价值。 (一)经济价值 民族文化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玉溪新平县2005年花街节期间全县游客量达8.42万人次,接待旅游团队11个、共2000余人。其中:2月10日至12日,县城各大宾馆、酒店和漠沙、戛洒、腰街客房出租率达100%。一年一度的“花街节”,不但宣传了新平的旅游,也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了“以节造势、以势引人”办节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社会价值 民族文化旅游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具有特殊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固有的本质文化,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形成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融合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聚合力”。民族文化旅游能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增进友好往来,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旅游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向外界展示本地民族的民族风情,可以吸引旅游者到本地来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起到宣传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作用,使民族文化得以保留下来。 二、玉溪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条件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玉溪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2004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208.6万人,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141.4万人,占总人口的67.8%;少数民族人口67.1万人,占总人口的32.2%。世居民族有汉、彝、哈尼、傣、回、白、蒙古、苗、拉祜。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5.01%,主要分布在元江、新平;傣族占总人口的3.53%元江、新平及通海。回族占总人口的1.78%,主要分布在通海、华宁、峨山玉溪等;白族占总人口的0.49%,主要分布在元江和玉溪;蒙古族占总人口的0.31%,聚居在通海和峨山;苗族占总人口的0.28%,主要分布在华宁、澄江、易门;拉祜族占总人口的0.25%,主要分布在元江、新平。每一个民族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族文艺、别致的民族建筑、奇异的风俗习惯、绚丽的歌舞戏曲、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盛大的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等等都成为很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国内外旅游发展倾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则占70% 。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就已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这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云南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是全国十大旅游强省之一,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204.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10%。在国际上的旅游地位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强省的玉溪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玉溪民族文化旅游。另外21世纪的世界旅游将以民族文化和生态为主要内容。在加拿大著名旅游城市魁北克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高峰会议”进一步呼吁各国政府、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更好合作,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序实施,中西部地区奇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正在撩开神秘的面纱,走向世界旅游经济的舞台。 三、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     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应根据玉溪民族文化的特点经过仔细研究、设计、发掘、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为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这里涉及的项目很多,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进行筛选,选择最有民族特色的与游客之间文化差异很大的,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玉溪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一)节日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玉溪民族节日,大致可分为季节性,纪念性和祭祀性三大类。各类节日从不同的侧面直接地反映出玉溪各族人民绚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风情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节日又是民族服饰、歌舞的大展示,各种服饰、歌舞尽显风采,演出一副副斑斓的民族风情画。在玉溪每年有近千次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彝族的火把节、开新街、吃花酒、子孙会、绕花山等;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十月年、三月节、黄饭节等;傣族的泼水节、花街节;回族的开斋节;白族的朝山、三月会、火把节;苗族的采花山、糊牛角节;拉祜族的卡腊节、新年等等。这些节日中既有庄严神秘的祭祀,也有欢乐的歌舞,浪漫的约会,而一些人类早期生活习俗和社会状态,也凝固于民族节日中,保留了数年,显示着玉溪曾走过的历史轨迹。因此,玉溪民族节日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开发价值。 (二)民族民间艺术方面 在玉溪,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和传统地方戏剧,如,哈尼族的歌主要有盖房歌、哭嫁歌、酒歌、招魂歌等,歌声有的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有的音调低沉,如泣如诉 。哈尼族的舞主要有木鼓舞、芦笙舞、三弦舞等。舞姿自然洒脱、欢乐粗犷。彝族,白族傣族的歌舞都独具特色。还有彝族的三歌剧、白族的洞经音乐,民族山歌等。 (三)民族民间工业方面 玉溪的民族民间工业丰富多彩,许多古老的工业技术文明一直在这里使用:纺锤纺纱、腰机织布、雕刻、印染、挑花刺绣、酿酒工业、制茶工业、编制各类竹器等等。 玉溪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艺术,传播着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特点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解读。其中傣族的服饰最有特点,傣族的服饰式样色调繁多,且色彩艳丽而出名,傣族的服饰千姿百态,以女装式样最多。 (四)民族建筑方面 玉溪民族的建筑极富特色,反映了玉溪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如彝族的土掌房、尖顶草屋;哈尼族的封火房;拉祜族的三脚落地棚、千脚落地棚;白族的四合院等。 傣族的村寨一般坐落在群众怀抱,风景秀丽,江河纵横的平坝,以及小平坝热带,亚热带河谷地区。村寨周围筑起两米多高的围墙,在人畜出入的地方开寨门,傣族的房屋建筑较为规则排列,整齐,道路平坦宽阔,环境幽静清洁。 彝族,哈尼族多选择依山临田,林木环绕的向阳地建盖村寨。形成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 (五)饮食文化方面 玉溪民族饮食主要特点是酸辣,色味具佳,酸汤鱼、辣子鸡、糯米饭、粑粑、辣白酒以及许多名目繁多的小吃都让人垂涎,最可贵的是民族山乡里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和瓜果。 四、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玉溪是云南省距离省会城市昆明仅87km,交通条件良好,但是旅游业与其它地方相比却相对滞后。相对玉溪缺乏大理、丽江、等地的那种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据笔者看来,玉溪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稀缺,关键是在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包装、宣传方面没有到位。目前只有花腰傣文化进行了开发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玉溪花腰傣以保留很完整的原始祭祀活动、原始农耕及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婚恋文化征服了全世界。当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入到这片本是贫瘠而闭塞的土地上时,当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时,当各地的游客慕着花腰傣民族风情的美名而来时,一个个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生产状态的花腰傣村寨的平静被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产生激烈的碰撞,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游客的开放意识与花腰傣固有的原始崇拜在这里进行交融。花腰傣村寨的大门打开了,花腰傣文化、花腰傣人开始从这里走出去,走上世界大舞台。另外,政府全力打造花腰傣旅游品牌;进行花腰傣服饰知识产权的申报注册;编制并出版印刷旅游画册投放到全县各宾馆、景点;督导宾馆、酒店做好花腰傣系列装饰装潢,及服务行业人员统一穿戴花腰傣服饰;动员花腰傣村民在日常生活,特别是节日期间,着本民族服装等等。这些都促进花腰傣文化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其它民族的开发也应该如此。 (二)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玉溪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玉溪民族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用民族习俗馆、石碾、石磨简单且表象地展示花腰傣的生活情景,这远远不够,没有挖掘到花腰傣文化的深层,更没有考虑到怎样保护这种传统而原始的文化。 2、资源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工作滞后。玉溪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除了花腰傣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并取得一定成效,还有正在起步的蒙古族文化外,其它民族都还如同养在深闺中,只是在当地悄悄的流传着,而不为外人所知。如,元江也有哈尼族的梯田,而外人只知道红河的元阳梯田,另外峨山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彝族自治县,花腰服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传统,但它却变成了石屏的“花腰新娘”。 3、玉溪的旅游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是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玉溪各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协作,统一规划,就是同一县的县、乡之间也是交通不畅,景点分散,难以成规模效应。还有就是一些地方举办内容单调,重复粗糙的民族节日活动。 4、资金缺乏。玉溪市虽说在云南属于相对发达富裕地区,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可支配财力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乡级财政促襟见肘,有发展农业旅游之心,但因资金投入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也导致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极富特色的民族建筑面临灭绝危险,歌舞、民俗、饮食等文化流失更为严重。 5、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与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五、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开发原则 玉溪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珍贵的,有特色的,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不仅能给当地人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反之,恶性的开发,将导致传统文化的变异或丧失,因此为了能不破坏玉溪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性原则 由于城乡差别.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较大,落后地区的人民对致福的愿望十分强烈,而玉溪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又大都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缺乏认识,缺乏自信心,当面对它时,不是倍加珍惜保护,而是默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看作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开发、利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和抢救为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等于一纸空文。 2、独特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玉溪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上下工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例如,通海的蒙古族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因为它是云南省唯一的有蒙古族的地区,在云南本身就是独特的,再加上它的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与北方的蒙古族有所区别,要挖掘其独特的地方就相对较容易。还有花腰傣民族也如此。其它民族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在长期生活环境不同的作用下,同一民族的生活习俗在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差异,形成地区差异。因此在开发时要挖掘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3、参与性原则 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识别等级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购买的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族文化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因此玉溪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时也应该让旅游者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在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能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与异地情调、异地风情中的节目。 4、古朴性和乡土性原则 民族文化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如果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族文化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极其特色的丧失。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代特色,不仅内容而且格调、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古朴性和乡土性,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怀古悠思的心理感受。 (二)策略和建议 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选取   玉溪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立足于充分的、正确的对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经济等各方面的调查与研究上,分清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糟粕?开发既能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又能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旅游资源的选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比现代社会旅游审美观和民俗文化特点,找到二者的相通之处即民俗文化旅游吸引力成分 在现阶段,中国实质上的经济效益主导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强调在经济效益需求满足的条件下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客观上要求以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为导向,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二者结合。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必须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求新、求异、求奇、求特、求知、寻根、求乐、求质、求真、求善、求稀、能参与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完全没有神秘性、乡土性、朴实感、文化性、古朴、亲切感、生活味、情趣性、刺激性,可参与性差的民俗文化资源就不能列入开发的名单。例如,丽江卢沽湖的摩梭族文化,它保留下来了数千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一个母系氏族,其生活风俗、婚嫁习俗、节庆活动等都极具神秘性、朴实感、文化性、古朴、生活味、情趣性、可参与性,对游客来说就满足了其求异、求特、求知、求乐、求稀、能参与等的个性化需求。 2、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的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玉溪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以每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3、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玉溪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玉溪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玉溪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这必将大大有利于玉溪旅游业的发展。 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玉溪新平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出版印刷旅游画册。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花腰傣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其它民族也应如此。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玉溪的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自己亲手制作民族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族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族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族文化被庸俗同化。 (三)开发模式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有好多种,根据玉溪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1、集中式开发。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于一处、一时进行开发。这种集中可以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间上的集中,将本来属于历史上某个年代的或多个年代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开发出来;也可以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空间上的集中,将各个地域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起来开发;还可以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开发。这个集中点可以选在原地,也可以选在远离原地的其他地方。   这种开发主要是针对某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甚至没有、为了形成和扩大吸引力或对某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拯救而进行的。人为痕迹非常明显,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民俗陈列”“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而玉溪在前面就已经提到过,虽然它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散在各个县份上,开发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集中式开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在玉溪市城内建一个“民族文化村”,把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拿来集中展示。这样一方面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宣传了民族文化,让外界认识、了解该民族;另一方面,玉溪正在建设为生态城市,依托于这样一个环境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建立起“民族文化村”,与生态城市达到契合的映衬。 2、生活式开发。这种开发依赖于百姓的现实生活,尊重民俗文化演变的客观规律,让游客走进人们的生活,进行角色换位,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这种开发主要针对那些生活方式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开发各类型主题农业游乐园,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参与性话动。如在傣族村寨开发以花腰傣农业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游乐园,在其中设置水车、;水磨 (石磨):古老的寻推小车、脚踏水车、石臼,、马(驴)拉磨、织布木机扯犁耙锄镐等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通过国示、文字和现代声像设备解说古老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了’开展水磨磨米面、水车灌溉、;石臼舂米、木机织布、人工编织、手工刺绣、简单农具制作、陶制品制作等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丰寄有趣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另外峨山距离红塔区仅15分钟车程,浓郁的彝族风情、秀美的田园风光、壮观的生态茶园,比较适于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 新平、元江地处哀牢山、红河谷,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距离昆明较近的车程,非常适合发展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花为主题的民裕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3、联合式开发。玉溪的各民族虽然散居在几个县份,但同一个民族大多数集居在一个县内,这样是否也可以形成一个玉溪民族文化旅游圈,就如大西南旅游圈、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一样,各县份之间联手进行开发,设计一条玉溪民族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从而实现资源互补。 参考文献: (1)吴晓萍、王国勇、王在俞《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2)刘锋《中国西部旅游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3)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4)陶汉军:《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5)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云南省玉溪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玉溪地区志》,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      (7)高 阳,陈俊安《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期刊论文网 1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