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四 苜蓿产地检疫
一、目的:通过实验掌握苜蓿产地检疫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原理
1、产地检疫:系指苜蓿生产过程中的检疫。包括选择基地、选用无病良种、生长期间检查、必要的室内检验等。直到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
2、检疫对象
序号 学 名 中文名
昆虫
1. Bruchophagus roddi 苜蓿籽蜂
2.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西花蓟马
3. Helicoverpa zea 谷实夜蛾
4. Liriomyza trifolii 三叶草斑潜蝇
5. Naupactus leucoloma 白缘象甲
6. Mayetiola destructor 黑森瘿蚊
真菌
7. Phymatotrichum omnivorum 瘤梗孢根腐病菌
8.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medicaginis 疫霉根腐病菌
9. Verticillium albo-atrum 黄萎病菌
细菌
10.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Insidiosum 枯萎病菌
11. Xylella fastidiosa 矮化病菌
病毒
12. Alfalfa enation rhabdovirus 苜蓿耳突病毒
13. Peanut stunt virus 花生矮化病毒
14. Tobacco ringspot virus 烟草环斑病毒
15. Tomato ringspot virus 番茄环斑病毒
线虫
16. Ditylenchus dipsaci 鳞球茎茎线虫
17. Xiphinema americanum 美洲剑线虫
杂草
18. Amaranthus blitoides 北美苋
19. Cenchrus echinatus 刺蒺藜草
20. Convolvulus arvensis 田旋花
21. Cuscuta campestris 菟丝子
22. Cuscuta epithymum 菟丝子
23. Emex australis 南方三棘果
24. Lolium temulentum 毒麦
25. Orobanche minor 小列当
26. Setaria parviflora 幽狗尾草
27. Solanum carolinense 北美刺龙葵
28. Solanum elaeagnifolium 银毛龙葵
29. Sorghum halepense 假高粱
动物疫病:(略)
三、器具和试剂
1、器具:显微镜、解剖镜、温度计、台秤、放大镜、镊子、毛笔、试管、不锈钢刀、剪刀、手套、白瓷盘、聚乙烯塑料袋、漏斗、培养皿、螨类分离器、玻片、离心机等。
2、试剂:甘油,盐水、酒精等。
四、检查、检验方法
检疫调查前,应询问产地的种苗来源、栽培管理及检疫对象和其它危险性病、虫发生情况,确定调查重点和调查方法,做好观察、采集、鉴定用的工具和记录表格等准备。
1、田间检查
检疫调查一般先进行踏查。踏查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穿过生产基地,必要时可采用定点(定株)检查。
a. 踏查时,需查看叶片、茎干及枝条等有无病变、病害症状、虫体及被害状等,必要时挖取检查根部。初步确定病虫种类、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发生特点、危害程度。对在踏查过程中发现的检疫对象和其它危险性病、虫,需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的,应设立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b.标准地(或样方)设置
标准地应选设在病、虫发生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标准地的累积总面积应不少于调查总面积的0.1%-5%,每块标准面积为0.1-5m2(或1-2m的条播带)。对抽取的样株进行逐株检查。统计调查总株数、病虫种类或病虫编号、被害株数和危害程度,计算感病株率、感病指数、虫口密度、有虫株率。
2、室内检验方法
(1)害虫检验:
a对混杂在种子间的害虫,用回旋筛检验。对隐藏在种子内的害虫,可采用剖粒、比重、染色或软X射线透视、药物染色等进行检查。
b对隐蔽在叶部或干、茎部的害虫,用刀、锯或其他工具剖开被害部位或可疑部位进行检查。剖开时应注意保持虫体完整。
c借助于解剖镜、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参照已定名的昆虫标本、有关图谱、资料等进行识别鉴定。
d对一时鉴定不出的害虫,采取人工饲养方法,养至成虫期鉴定,或结合观察各虫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做出准确鉴定。必要时送请有关专家鉴定。
(2)病原真菌检验
a. 采集一定数量症状典型的病害和寄主标本。
b. 用徒手切片或石蜡切片等方法,借助显微镜观察病原真菌形态特征。
c. 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稀释法分离致病真菌。必要时,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及病原接种,进行识别鉴定。
d. 记载病原真菌特点、培养性状。
(3)病原细菌检验。
a. 观察寄主症状是否具典型细菌性病害的溢菌现象、是否有菌浓,并用显微镜检查病组织,观察病健交界处是否有大量细菌游出,初步确定是否为细菌病害。
b. 采用稀释分离法从病组织中分离培养病原细菌,并通过稀释或划线法获得纯培养菌株。
c. 用柯克氏法则进一步鉴定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利用植物过敏反应快速筛选致病性细菌。
d. 从接种植物病组织中再分离获得细菌,并与原来病株上分离获得的细菌比较。
e. 根据细菌形态、大小特征、菌株生理生化特点、致病性等确定其种类。
(4)寄生线虫检验
a. 直接采取新鲜病变的组织、器官或根围土壤。
b. 采用贝尔曼法或浅盘法分离线虫;如果是非转移型线虫,可直接用手剥离。
c. 分离后直接检查。需保存或用显微镜观察的线虫用固定液固定。
(5)病毒检验
a. 通过田间调查、症状观察、初步确定是否为病毒病害。
b. 采集病毒样品,并用摩擦接种观察接种后症状表现及变化是否与感病植物一致。
c. 用电镜观察病毒形态和进行细胞病理解剖或用血清学、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进行鉴定。
五、结果评定
1、将产地检疫调查、室内检验结果填入产地检疫调查表。
2、经产地检疫调查、室内检验,对未发现检疫对象和其它危险性病、虫的,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对带有检疫对象和其它危险性病虫的,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
产地检疫调查表
1、调查地点:
2、被检物名称:
3、来源:
4、数量:
5、病、虫名称(编号):
6、被害数量:
7、发生特点:
8、其它情况
9、标准地调查记录:
样地号(株)
面积
总株数
被害株(粒)数
感病(虫)率%
虫口密度
各病级株(粒)数
感病指数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调查单位: 检疫员: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