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时代
代表人物
主张/措施
文献
地位
春秋
孔子
(儒学创立者)
①“仁”(克己复礼)、“礼”、“中庸”、“德治”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
《论语》
“六经”
百家争鸣
战国
孟子
(儒学发展)
①“仁政”、“德治”、“君轻民贵”
②仁义礼智
③性善论
《孟子》
荀子
(先秦思想集大成者)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性恶论
《荀子》
秦
秦始皇、李斯
焚书坑儒
遭受打击
汉
董仲舒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倡导儒学,实践德政
③“更化”
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春秋繁露》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唐
韩愈
①宣扬道统; ②推尊孟子; ③抨击佛教
《论佛骨表》
儒学复兴
李翱
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北宋
北宋五子
(理学开创者)
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
开创理学
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①理气论:理本体论
②修养论:格物致知;小学、大学
③政治轮:正君心,正纲常,正百官,然后国治天下平
④理欲论:存天理,灭人欲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理学新发展
作为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陆九渊
(心学开创者)
①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发明本心
④剥落“物欲”“意见”
心学开创与发展
明
王守仁
(心学集大成者)
①灵明:天理、良知、本心
②“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
③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
④致良知;知行合一
《传习录》
《大学问》
李贽
①挑战儒学正统思想,“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反对盲从孔子;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④“童心说”,反对礼教的伪善,主张“真心”
⑤为妇女鸣不平,男女平等
《藏书》
《续藏书》
《焚书》
《续焚书》
对儒学的批判
与发展
清
黄宗羲
(梨洲先生)
①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臣平等
④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⑤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⑥经世致用(实学)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顾炎武
(亭林先生)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众治”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
④改革弊政,拨乱反正(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⑤经世致用(实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亭林诗集》
王夫之
(船山先生)
①气一元论
②尊重物质运动规律,“天地之化日新”
③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④“循天下之公”
⑤抨击“孤秦”“陋宋”
《船山遗书》
康有为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孔子改制考》
利用儒学宣传变法
中华民国
袁世凯
①尊孔读经
②祭孔大典
③祭天仪式
④尊孔复古组织
利用儒学复辟帝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
批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打倒孔家店”
《狂人日记》
对儒学全盘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革)
破除“四旧”
对儒学全盘否定
(现今)
创办孔子学院等
《丧家狗》—李零《于丹论语心得》
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