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綜論
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小說月報》,(北京:1929)。
宋正海、陳傳康,〈鄭和航海為什麼沒有導致中國人民去完成“地理大發現”?〉,《自然辯證法通訊》,1(上海:1983)。
何芳川,〈文明視角下的鄭和遠航〉,《北京大學學報》,6(北京:2004)。
辛元歐,〈氣勢恢宏的世界藍色文明的探索與實踐---鄭和下西洋〉,《鄭和與海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吳聿明,〈周聞夫婦墓誌銘考證與研究〉,《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吳晗,〈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清華學報》,11:1(1936)。
金國平、吳志良,〈葡萄牙史料中所見鄭和下西洋史實述略〉,《鄭和研究》,1(長樂:2003)。
南炳文,〈關於15--16世紀世界性大航海的幾點淺見〉,《新華文摘》,3(2005)。
徐恭生,〈鄭和下西洋與<衛所武職選簿>〉,《鄭和研究》,1(長樂:1995)
徐玉虎,〈明鄭和下西洋“敕書”之詮釋〉,《明鄭和之研究》,(德馨室出版社,1980)。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新民叢報》,21(1905)。
章巽,〈紀念鄭和:通過我國航海發展史的觀察〉,《中華文史論叢》,(1985)。
陳得芝,〈鄭和下西洋年代問題再探〉,《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1999)。
陳尚勝,〈中國傳統文化與鄭和下西洋〉,《世界文明與鄭和遠航》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萬明,〈從西域到西洋---鄭和遠航與人類文明史的重大轉折〉,《河北學刊》,1(2005)。
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序〉,《禹貢》,2:6(1934)。
黃惠珍、薛金度,〈鄭和研究八十年(1904—1985)〉,《鄭和下西洋資料選編》,(人民交通出報社,1985)。
趙令揚,〈明初之世界觀及鄭和下西洋之時代意義〉,《鄭和研究》,3(長樂:2004)。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簡論〉,《吉林大學學報》(社科版),1(1983)。
鄭鶴聲,〈從新史料證鄭和下西洋之年歲〉,《大公報》《史地週刊》,57(1935)。
劉銘恕,〈鄭和航海事蹟之再探〉,《中國文化研究彙刊》,3(1943)。
薩士武,〈考證鄭和下西洋年歲之又一史料〉(長樂南山天妃宮碑刻拓本),《天津大公報史地週刊》,80(1936)。
羅榮渠,〈15世紀中西航海發展取向的對比與思索〉,《歷史研究》,(1990)。
二、航海
方豪,〈從“順風相送”探索鄭和或其他同時出使人員來台澎的可能性〉,《東方雜誌》,1:2(台北:1967)。
文尚光,〈鄭和寶船尺度考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學報》,(1984)。
包遵彭,〈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制度考〉,《大陸雜誌》,(1959)。
朱偰,〈鄭和發現赤道非洲的航行〉,《文匯報》,(1957)。
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序言〉,《鄭和航海圖》,(1961)。
朱鑒秋,〈<鄭和航海圖>的基本特點〉,《中國航海》,1(1984)。
李萬權、朱鑒秋,〈<鄭和航海圖>的綜合研究〉,《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李金明,〈“鄭和航海圖”中的南海諸島〉,《鄭和與海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李春潮、潘惟忠,〈鄭和七下西洋是歷代發展造船及海外貿易的總成〉,《船史研究》,(1997)。
何國衛,〈鄭和寶船空前絕後〉,《船海工程》,(2004)。
周世德,〈從寶船廠舵杆的鑒定推論鄭和寶船〉,《文物》,3(1962)。
邱克,〈鄭和寶船尺寸記載的可靠性〉,《文史哲》,3(濟南:1984)。
邱炫煜,〈鄭和下西洋時期張謙奉使東洋諸國事蹟考〉,《鄭和與海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金秋鵬、楊麗凡,〈關於鄭和寶船船型的探討〉,《自然科學史研究》,16:2(北京:1997)。
武定國,〈鄭和下西洋在航海上的偉大成就〉,《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侯仁之,〈所謂“新航路的發現”的真相〉,《人民日報》,(1965)。
洪長倬,〈寶船廠遺址及寶船尺度問題〉,《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宮崎正勝(日)著/曲翰章譯,〈從鄭和海圖看十五世紀中國對南海的認識〉,《國外社會科學》,2(1987)。
唐志拔、辛元歐、鄭明,〈二仟料鄭和木制寶船的初步考證和復原研究〉,《鄭和研究》,3(長樂:2004)。
唐志拔,〈試論鄭和船隊的兵器〉,《船史研究》,(1997)。
徐玉虎,〈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組織考實〉,(德馨室出版社,1980)。
徐玉虎,〈明鄭和之研究〉,(德馨室出版社,1980)。
徐玉虎,〈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考〉,《大陸雜誌》,25:12(台灣:1962)。
席龍飛,〈鄭和寶船的文獻依據與文物依據〉,《南京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5)。
席龍飛、何國衛,〈試論鄭和寶船〉,《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學報》,3(1983)。
莊為璣、莊景輝,〈鄭和寶船尺度的探索〉,《海交史研究》,(1983年)。
姚楠,〈<鄭和航海圖>的三次考證〉,《鄭和研究》,14(長樂:1992)。
孫光圻、陳鷹,〈試論鄭和牽星術中的阿拉伯天文航海因素〉,《鄭和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
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洋出版社,1996)。
章巽,〈西元前三世紀以前我國早已發現季風並在航海中利用季風〉,《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
崔在珠(韓國),〈從海運史的角度談鄭和將軍下西洋在世界史上的意義〉《鄭和與海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楊槱,〈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從航海與造船角度考慮〉,《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楊斌,〈試解明代寶船廠之謎〉,《鄭和研究》,(長樂:2001)。
廖大珂,〈從《鄭和航海圖》談早期中國人對澳洲的認識〉,江蘇鄭和研究會編《鄭和與海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東方雜誌》,43:1(台北:1947)。
範文濤,〈<鄭和航海圖>地名考釋〉,《鄭和航海圖考》,(1943)。
鄭鶴聲、鄭一鈞,〈略論鄭和下西洋的船〉,《文史哲》,3(濟南:1984)。
劉迎勝,〈東洋與西洋的由來〉,《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潮出版社,1996)。
劉南威、李啟斌、李竟,〈我國最早記載牽星術的海圖〉,《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謝海泉,〈鄭和下西洋船隊之海上航法〉,《航運季刊》,(1983)。
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船的尺度〉,《中國水運史研究》,2(1988)。
龔昌奇,〈鄭和寶船的復原研究〉,《南京學術會論文集》,(2005)。
三、政經
王賡武,〈明朝初年與東南亞的關係〉,《鄭和研究》,4(長樂:1993)。
王介南,〈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東南亞文化交流〉,《鄭和研究》,4(長樂:1994)。
孔遠志,〈再論鄭和在海外的影響及意義〉,《世界文明與鄭和遠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孔遠志,〈印尼三寶瓏的三保廟與華人〉,昆明鄭和研究會編《鄭和、歷史、現實論文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田培棟,〈鄭和下西洋的性質與所獲財富的估計〉,《鄭和研究》,9(長樂:)。
田汝康,〈鄭和海外航行與胡椒運銷〉,《上海大學學報》,2(上海,1985)。
何芳川,〈十五世紀中西三大航海活動比較初探〉,《北京大學學報》,6(北京:1983)。
何平立,〈鄭和下西洋與明代香料貿易〉,《鄭和研究論文集》第一輯, (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
李金明,〈鄭和下西洋的動因、終止與歷史回顧〉,《走向海洋的中國人論文集》,(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沈魯民,〈鄭和下西洋與太倉的繁榮〉,《鄭和研究》,11(長樂:1990)。
施存龍,〈海上示威 意在倭寇〉,《鄭和研究》,1(長樂:1994)。
施子愉,〈從有關鄭和下西洋的三項文獻看明代的對外政策和輿論〉,《鄭和研究》,3(長樂:1995)。
季士家,〈渤泥國王墓與渤泥國諸問題研究〉,《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周紹泉,〈鄭和未使菲律賓說質疑〉,《明史研究論叢》第1輯,()。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動因初探〉,《南京大學學報》,4(南京:1984)。
洪煥春,〈明初對外友好關係與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陛亨·賈米爾,〈汶萊蘇丹二世〉,《走向海洋的中國人論文集》,(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徐作生,〈古麻剌朗國及其王陵研究〉,《東南亞研究》,1(1988)。
晁中辰,〈鄭和赴麥加考〉,《阿拉伯世界》,3(1990)。
時平,《錫蘭山戰役新考》,《海交史研究》,1(1999)。
時平,〈元明時期的海權觀念與鄭和下西洋〉,《鄭和研究》,7(長樂:1988)。
晁中辰,〈敦睦邦交,強不淩弱---鄭和下西洋對亞非友誼的貢獻和啟示〉,《睦鄰友好的使者論文集》,(2003)。
家島彥一著,劉曉民譯,〈鄭和分舟宗訪問葉門〉,《中外關係史譯叢》第二輯,(1985)。
陸儒德,〈淺論鄭和海權觀的形成與對當今經略海洋的意義〉,《鄭和研究》,15(長樂:1992年)。
陳得芝,〈試論鄭和下“西洋”的雙重任務〉,《歷史教學問題》,3(1959)。
陳牧野,〈試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從“靖難之役”說到鄭和下西洋〉,《論壇》,1(1959)。
陳尚勝,〈明初海防與鄭和下西洋〉,《南開學報》,5(天津:1985)。
莊為璣,〈鄭和下西洋與福建的關係〉,《鄭和與福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張桂林:,〈鄭和下西洋在福建停留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5(1983)。
曾國新,〈福建長樂鄭和史跡〉,《鄭和下西洋與福建論文集》〈2004〉。
童書業,〈重論“鄭和下西洋”事件之貿易性質—代吳春晗先生答許道齡、李晉華二先
生〉,《禹貢》,7:1-3(北平:1937)。
馮爾康,〈“鄭和下西洋”的再認識〉,《南開史學》,2(1980)。
萬明,〈鄭和下西洋與明中葉社會變遷〉,《明史研究》第4集,〈合肥:黃山書社,1994〉。
楊新華,〈中浡交往備忘錄〉,《鄭和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大連:海運出版社,1993)。
鄭鶴聲,〈十五世紀初葉中國與亞非國家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關係〉,《山東大學學報》,1(濟南:1957)。
鄭一鈞,〈論南京鄭和遺跡的歷史文化價值〉,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
2004年5月20日。
盧葦,〈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貿易圈〉,《走向海洋的中國人論文集》,(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謝方,〈侯顯出使榜葛剌考〉,《鄭和研究》,1(長樂:2004)。
顏夏梅,〈鄭和下西洋與中外醫藥交流〉, 《走向海洋的中國人論文集》,(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
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1(廈門:1958)。
羅宗真,〈從明初官窯的發現論“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政策〉,《鄭和研究》,1(長樂:1996)。
四、人物
朱惠榮,〈鄭和故里考〉,《回族研究》,1(寧夏:2003)。
李士厚,〈<鄭和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士厚,〈鄭和的偉大貢獻與其家世淵源〉,《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
李玉昆,〈鄭和下西洋與天妃〉,《鄭和研究》,5(長樂:1987)。
邱樹森,〈鄭和先世與鄭和〉,《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南京:1984),收入《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
松浦章,〈鄭和下西洋隨員的事蹟〉,《鄭和研究》,2(1996),日文原載《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1(1999)。
林松,〈論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評鄭氏“奉佛”、“崇道”說〉,《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袁堅,〈斯里蘭卡的鄭和佈施碑〉,《南亞研究》,1(長樂:1981)。
袁樹五(袁嘉穀),《昆陽馬哈只碑跋》,(1913)。
宮慧如,〈鄭和的宗教信仰與出使條件考析〉,《鄭和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
許友年,〈鄭和在爪哇等地傳播伊斯蘭教初探〉,《思想戰線》,6〈1983〉。
曹木旺,〈王景弘籍貫考略〉,《睦鄰友好的使者——鄭和》,(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鄭一鈞,〈鄭和死於1433年〉,《光明日報》,(1983)。
鄭勉之,〈鄭和家世考〉,《中國穆斯林》,2(1996)。
鄭自海,〈鄭和與碧峰寺〉,《鄭和研究》,3〈長樂:1986〉。
鄭一鈞,〈論王景弘的歷史功績〉,《鄭和下西洋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