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赢家的成功指南.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49517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赢家的成功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赢家的成功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翻译 UNIT1赢家的成功指南 1.有成就的人是怎样想的?是什么在驱使他们?为找到答案,我采访了一些最成功地激励他人动机的人:全国最优秀的激发动机演说家和有关成功之路的畅销书作者。以下是他们共同具备的七条成功秘诀: 2.承担全部责任。在人们因前程受阻而怨天尤人,从怨父母到怨政府这样一个社会里,激发动机的超级明星们拒绝接受这种受害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如果是这样,那就看我的了。” 3.他们知道,当你在说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事妨碍了你成功时,你是在给自己泄气。你是在说:“你们比我更能把握我的人生。” 4.我们来看看莱斯·布朗。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儿时又被划在“学习智力迟钝”之列,他完全有理由悲观失望。但是,当一位中学老师告诉他“别人怎么说你,并不见得你就会怎么样”时,布朗认识到,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不断努力,当上了俄亥俄州的立法委员和作家,他每小时的收入2万美金。 5.布朗深知,你并不能掌控生活中像自然、过去的和其他人这些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对你的生活负责就是你可以最有权力去做的事情其中之一。 6.“有目标”地活着。也许激发动机的超级明星们和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在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生活中有目标是成为真正有用之人的最重要因素。”畅销书《你的误区》的作者韦恩。戴尔说。 7.没有目标地活着指的是,不多花一点力气,去解决最少量的问题,得过起过。但当你有目标地活着时,你最关心的就是把事情干好。你热爱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了于和你共事,因为他们能感受到你的投入。 8.如何能有目标地生活呢?找一条你深信不疑的理由,并据此创立一项事业。迈克。弗里曾是一个录音节目磁带推销员,他认为有必要帮助房地产经纪人提高推销技巧。于是他创办了迈克。弗里组织,一个服务于房地产产业的培训公司,其公司的年销售额已2千万美金。 9.定个计划。没有行动计划而想达到目标,就象没有地图却想从洛杉矶到达丹弗一样难。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消耗和金钱的减少会使你远在到达落基山之前就半途而废了。 10.布雷恩.特雷西是美国最有成就的推销员培训者、演说家和作家。他指出:“没落实到纸面上的目标根本算不上目标,那只不过是幻想而已。 11.手中有一张写着目标的地图,无论如何你都会享受这旅程,并且会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到达你的目的地。 12.愿意付出代价。想要大房子、豪华汽车和上百万美金固然不错,可问题是几乎个人都想在企求这些东西。成功的人会弄清楚使梦想变为现实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然后就身体力行。为之付出劳动,他们毫无怨言。 一三.在莱斯·布朗的左耳上有一块硬茧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我下定决心要从事演说时,我没有资格,没有名气,没有信誉,也没有经验,所以,我不得不给许多人打电话”,他解释道,“我每天要给一百多个人打电话,请求给我一个在他们那里演讲的机会。这块茧子值几百万美金!” 14.成为专家。在我采访的激发动机演说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他们要成为最优秀者的非凡欲望。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他们几乎无所不为。 一五.对《财富》500家企业总裁讲解如何获得更大成功的帕特里夏·弗里普,曾参加过一个趣事讲习班,还聘请了一个私人演说教练来提高他的讲话能力。即使在被一家贸易杂志评为北美最具煽动力的演说家之后,她还在这么干。 16.要是有人在你工作时为你录像,用于制作教别人“怎么做”的录像带,你是会为此自豪呢,还是会感到窘迫呢?如果是后者,今天就下决心,朝着成为你那一行当里的最优秀者去努力。向行家学习,看看最优秀者在做什么,然后就做其所做。 17.永不放弃。这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当你真正投入到你的目标之中时,你甚至没有放弃的选择。你必须心甘情愿地去做为达到目的所需要做的任何事情。 一八.在杰克.坎菲耳德和马克。维克托。汉森编写《心灵鸡汤》一书时,他们曾遭到一百多家出版社的拒绝。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瞄准目标,坚持不懈。终于,一家小出版社决定出版该书。此书不仅成了畅销书,而且还“产”下了整整一系列“鸡汤”书。这些书的销售量已超过1200万本。这就是坚持不懈的威力。 19.用尽可能多的时日去成就你的目标和梦想。扪心自问,“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正在使我更靠近我的目标吗?”如若不是,就去做能担此任的事吧。 20.不要延怠。在《为梦想生活》一书中,莱斯·布朗回忆起曾与一个叫马里恩的朋友在电话中交谈。次日,她死了。后来布朗在帮助整理她的办公室时,发现了一个剧本的一些笔记。遗憾的是,剧本永无出版之日了,马里恩自己成了唯一知道剧本结局的人。 21.切记,我们不能享有永恒。卓有成就者深谙此理,但他们用这一认识来激励自己奋勇向前,而不是视其为阻力或压力。他们追求自己所憧憬的 -- 精神饱满、激情洋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也行。 UNIT2 我们是不是越来越聪明了? 二十世纪,智商值在稳定地上升。科学家们在寻找上升原因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了基因和决定智力的生活经历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1:警察将Tony、Funior叔叔、Silvio、Paulie Walnuts和Livia排成一排,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1到6。还有一个空位置。Livia是从左边起的第三个人。Tony紧挨着Funior叔叔,在他左边。如果Paulie Walnuts位于第六的位置上,而且没有人和他挨着,请问Silvio位于哪里? 问题2:7年前Jack的年龄是 Jill的3倍,如果现在Jack比Jill大5岁,请问Jack多大? 1. 一代一代的学生、入伍新兵、求职应聘者及想往Mensa的人一直在破解类似上面的问题,而一些研究智慧的聪明的科学家们则对一个更加令人迷惑的问题一筹莫展:为什么IQ分数会上升呢? 而且不是上升了一点点,也不是这个地方上升了一点、那个地方上升了一点,而是大幅度普遍的上升 – 1942年以来英国上升了27点,19一八年以来美国上升了24点,1964年以来阿根廷伤害僧了22点,在西欧、加拿大、日本、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都有类似的升高。上升的幅度大到今天的普通孩子几乎抵得上过去的天才。Cornell大学心理学家Ulrich Neisser说:“这一现象粉碎了我们认为IQ是固定不变的的信念。IQ的上升是确实可以改变人的IQ的有力证明”。 2.只是有个小问题急待解决。且不论IQ是否能真正代表人的智力这个实质性问题,科学家尚且不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Q分数的急剧上升。天生因素或后天因素 – 基因或环境,由于不同的原因,都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对双胞胎及领养儿童的研究提供的大量数据表明人们在青春期后期IQ的75%的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样说来,环境就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了。 但是用基因变“聪明了”来解释IQ的上升似乎不妥,因为人类的基因变化没有那么快,不至于引起“了不起的一代”及“Y一代”人之间如此大的IQ差异。这样,环境又成了“罪魁祸首”,而认为环境是主要因素又使我们回到了原来那个难题上:研究智力的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遗传因素是IQ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 3.“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一直无所适从,”Brookings 研究所的william Dickens说,“IQ有很高的遗传性,这说明环境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IQ随着时间不断上升,又说明环境的影响无与伦比的强大。”为了揭开这个迷,Dickens与James Flynn组成了研究小组。是Flynn于1987年发现了IQ的增长现象,今天,该现象已被命名为Flynn效应。在本周即将出版于《心理学评论》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这对搭档对IQ上升现象作出了解释,这不仅有可能解决基因与环境的矛盾,还有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的智慧。两位研究人员断定“人的IQ是由环境和基因两者决定的,但是…人的环境是与IQ相匹配的。”换句话说,基因确实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们促使人寻找某些环境,某些生活经历。例如,如果你在智力方面有生理优势,你就可能喜欢上学、读书、猜谜,问问题及进行抽象思维,而所有这些又会增强你内在的智能。Dickens和Flynn说:“高智商使人进入较好的环境,较好的环境又是智商更高。”由于这种叠加效应,你会更加喜欢学习、去图书馆、不停地问成年人问题并选择聪明的同伴为友,于是你就变得越发聪明。 4.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比如,一个有语言天赋的孩子会要求父母一小时一小时地读东西给他们听。这会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即便他们“语言智商基因”只比其他孩子聪明一点点。“一个微小的基因优势可以带来巨大的行为表现上的优势。”Dickens说。 5 .但是假如你的智商与生俱来的有轻微的缺陷,你就可能在阅读、思考中受挫,在学校不顺,逐渐憎恶学习,这又加剧了你在遗传方面的缺陷。就这样一个微小的生来的缺陷又被放大了。 6 .据科学家们所知,经历对具有IQ优势的人的智力的促进与对普通人智力的促进有着同样积极的作用。换句话说,无论你是努力去寻找一个使 IQ增长的环境还是你碰巧就处在该环境中,结果没有什么不同。在两种情况下,经验、社会和技术环境都将施展出它的魔力。这种效果可以解释近几十年来 IQ的增长原因。被各种信息挤满的电脑屏幕、可视游戏、甚至快餐店的垫子以及装麦片的盒子(充满了藏字和迷宫游戏)都能锻炼年轻人的大脑在 IQ测试评定中的图形分析能力。家庭人口的减少可能也促进了一代人的智商,因为这样的家庭能更多地个别关注孩子并纵容他们不停的发问的爱好。对脑力强度要求高的工作,更多的业余时间(其中至少一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作拼字游戏、去令人振奋的地方旅行上的),以及能挑战我们的脑灰质的技术小机械也能普遍提高IQ值。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任教的美国移民弗莱明说:“当今的娱乐活动,甚至随便的闲聊都要求更多的认知能力。”十几岁的人同时进行多重任务——同时进行网络即时通话、下载以及频道转换——可能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智力的一个方面)以及训练了他们的注意力在一眨眼间转换的本领。 7 .所有这些社会和技术方面变化的现象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它们的持久性。相比之下,刺激IQ 增长的暂时性影响——比如一个幼儿益智节目,或者父母只在学龄前期给孩子智力刺激——持久力都犹如蜉蝣般短暂。“孩子们得到极有益介入教学的刺激,但之后就又退回到了他们的旧环境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施坦博格说,“无疑他们通常会退步。”即便是一八年的父母影响,也终究会磨蚀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希望他们灌输给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能深深扎根,从而引导他去寻求能不断激发他的智力的人和经历。 8 .那些相信基因作用和相信环境作用的人,在迪耿斯看来“都是正确的”。通过环境起作用的基因是造成大部分的个体间IQ 差异的原因,但是基因之所以造成IQ差异,是因为基因引导你到特定的生活经历中,而这些生活经历综合形成了你的“环境”。正是这个环境直接导致了IQ差异。“人们经常宿命的认为IQ是注定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说。“弗莱明现象显示了智商能被好环境加强。智商不一定是与生具来的固定不变的能力。” 哦:Sivio站在第4个位置,Jack今年14岁半。 UNIT3全球化 1.“全球化”--许多人似乎认为它的意思就是世界正在变成美国消费者的殖民地。可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麦当劳,李维斯,耐克 -- 如果它们还没有占领全球,那么感觉就是也快这样了。(奇怪的是,日本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还没有听说那个人因为买了索尼的产品或吃过寿司而认为这是让全球日本化的阴谋的一部分。) 2.但是不管你是买进或卖出,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经济的大部分都在持续的一体化,并且外方直接投资额比国内总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了三倍。从1980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额迅速增加,在1995年,全球出口总值估计在5.1万亿美元,而在1980年,只有2万亿。 3.仍而全球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货物的运输上。是便宜的,无处不在的信息化技术的到来正在瓦解我们的边界意识。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和互联网使Daniel Yergin专家所称的“交织的世界”交织得更加紧密。 4.当我们谈论全球化的时候,我们是在设法定义一个各种文化互相接触,并且融合而不是互相碰撞的世界。因为当一种文化受到外部影响时,它会忽略一部分而接受另一部分,然后几乎是同时就开始对接受下来的东西加以改造。 5.一个在洛山叽的交流专家,Norman Klein说:“当事物在变得更加全球化时,事实上它们也变得更加本土化。” 大鸟在中国 6.我到中国,印度,洛山叽,去感受在世界上三个全然不同的地方全球化是什么样子。我几乎立刻就发现我最初的想法太渺小,太陈旧,或者全然是错了。 7.比如说,在上海,过去的一年半时间中,中国的小孩在收看美国的经典儿童电视节目“sesame street”。在这儿,这当节目叫做 “芝麻街”,但是如果你再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美国节目。节目小组的演员和教育家们合作出品了一当宏扬中国文化价值观,而非美国价值观的节目。孩子们很喜欢它。 8.“中国人希望为孩子学习提供一个宽松而有趣的环境”,高级制片人Cooper Wright在纽约通过电话和我说,“他们认为他们已有足够的正轨学习环境。不过,他们希望节目包括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父母到家很晚,他们都是工作的,所以他们没有时间教孩子们那些,所以他们希望该节目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9.大鸟,Big Bird的中国表亲,在这里仍然是卡车机械师,由一个彬彬有礼的青年男子饰演。其他的演员都是中国人:一个可爱的3岁叫小梅子的红色小怪物;一个蓝色的毛毛猪;一个仁慈的老爷爷,一个甜甜的母亲,一个即聪明又机灵而有趣的小男孩安安。 10.这个剧组表演许多和Sesame Street相同的节目,例如教数字,但是他们不教字母表,而是教汉字的起源和意思。他们解释一些节日的历史和风俗习惯。他们讲解某些古代艺术形式。他们也教孩子学习分享与合作。 11.“我们想着重反映中国的家庭生活”,Li Jimei教授说,她设计了电视节目的部分课程,“比如孩子们能做些什么来表现他们尊敬家人。节目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为了他们的幸福付出了多少努力。”她总结说,“在放映中国社会方面,我们表现人们应该如何相互帮助和如何分享这种分享的快乐。” 12.我曾问李教授,她是不是认为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我认为美国孩子更积极主动”,她马上回答道,“他们更自由的表现自己,更有首创精神,并且他们更独立。中国孩子摔倒时,会躺在那里并期待他们的父母来把他们抱起来。”但是上海的节目制作人YE chao说,“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间的差别要远大于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间的差别。” 一三.在纽约的高级制片人Cooper Wright认为美国孩子能从该当中国电视节目的材料中有收获,“我想我们可以从美工上获得很多好处”,她说,“另外,对长者尊敬也值得学习。我认为爷爷出场的一些段落很精彩,我希望这些片段能影响我们的节目。” 14.到现在为止,全球有19个国家制作自己版本的芝麻街,用电视节目来诠释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结果似乎是有效的。大鸟会感到他正在向自己的小观众推销美国么?“我不这么认为”YE chao说,“我们只是借美国电视节目来把自己的内容放进去而已。” Maharaja Macs 一五.麦当劳可能是美国文化走向国外之举中最恶名昭彰的企业了。大概有24500家餐厅在超过1一五个国家经营着;每6小时就有一家麦当劳在世界上某个地方开业。然而,就像可口可乐一样,麦当劳很容易被诋毁为美国文化不健康、商业化一面的代表。一些日本批评家将青少年犯罪归咎于这样的高糖的垃圾食品。 16.美国学者Benjamin Barber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人们对文化的同一化的恐惧用一个简单,然而令人不安的词一言以蔽之,即“麦当劳世界”。 17.但是,麦当劳事实上一直都在积极地适应地区文化;他们在土耳其供应ayran(一种很受欢迎的冰冻酸酸饮料),而在日本则出售红烧汉堡包。在印度新德里,印度教信徒不吃牛肉,而穆斯林拒绝猪肉,因此那里的汉堡包是用羊肉做的叫做Maharaja Macs。 一八.“我们甚至把菜单都分成两种,因为,作为印度人,我们了解素食主义者是不愿意看到菜单里的肉类食品的。” 这样做意味着有着截然不同的口味和习俗的混杂的人群终于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在一起吃饭的地方了。这是美国人的点子吗?那有什么关系呢? 19.Pamela Singh,我的翻译,对那里的印象很深刻。这是她第一次去印度的麦当劳,她赞口不绝。她说“我会再来的,这里快捷,干净,便宜,要胜过那些讨厌的油腻的地方,在麦当劳你不会感到不适。如果当地的企业都能向麦当劳那样经营,那他们一定会做得一样好。但是我在别的地方从没看到对清洁程度有如此重视的。我赞赏麦当劳。” 20.我研读了世界各地麦当劳的资料,发现尽管麦当劳确实不可否认地代表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通常是积极的。就拿洗手间来说,如果不是麦当劳的到来,一些亚洲的顾客们还不得不将就着使用条件恶劣的洗手间。现在他们不再将就了,对洗手间的要求更高了。(我在上海的一家麦当劳遇到个母亲,她的孩子在吃着薯条。我问她她认为这里的食品好不好,她回答说不好。我又问她那为什么还来,她说,“因为这里很干净”。) 21.但是麦当劳餐厅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如此一来,虽然是外国企业,却没让人们立即感受到它是美国的。在新德里,在巴西或马尼拉也一样,你都可能会沿街从说着当地话的服务生那里买麦当劳汉堡。“人们说麦当劳是多国化的,我喜欢讲我们是多元地方化了,”麦当劳国际总裁James Cantalupo说。 有多少个美国? 22.人类学者James Watson曾经说“文化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文化是一套思想,行为和期望,随着人们及人群自身变化而不停变化。” 23.是什么使我们把焦点转到美国?在宏大的全球背景中美国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毕竟,美国不是唯一的全球化产品的提供者,-- 美国所吸收的国外习俗及物品是大多数美国人可能没意识到。但让我先告诉你我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短暂经历。 24.在一个初夏的傍晚,我正在一个摇滚音乐会及政治集会的外围散步,这是在冬宫外的一个广场上。这里的音乐和别的地方的摇滚音乐没什么两样,广场上聚满了穿运动鞋和T恤的年轻人,其中的一些人批着鬅克头,手指甲染成绿色的。一个在独自跳舞的男孩子,穿了件T恤,上头用英语地写着“感谢上帝我不是在美国“。 25.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热爱我的祖国“ 26.我们就这个矛盾问题简单说几句,他似乎没意识到这里有个矛盾:在那一刻,他身上有很多代表了即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国,起码也是西方的元素,从他穿的牛仔裤到他胸口那句讽刺的标语都是。你所享受的东西恰恰是你所抨击的,这在我看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西方人做法,而这一经验很可能是有益的。 27.但是那些急于批判美国的人们似乎常常会忘记美国不是单一文化的社会,而是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社会。成千上万种我们认为是美国的东西来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圣诞树、热狗和啤酒都不是源自美国的。名叫Yogendra Singh的年长的印度社会学教授比起那个圣彼得堡男孩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28.“什么是西方文化?”教授赤脚坐在他新德里的起居室中他问道,“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理解甚少。然而,美国文化从诸多的其他文化中汲取了养分。美国可能是文化间相互接纳和欣赏的最好例子。 29.美国人可以如此快的接受外国的食物、语汇、衣服,因此这些东西很难长久地被看成外国的东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这个拥有25个州和超过400种语言的国度。“印度的历史建立在和其他文化联合的基础上。”Singh教授说道,“甚至一个地区的文化也包括或者吸收了来自其他文化的元素。” 30.换句话说,人们会忘记某些东西从哪起源,他们并不在乎这一点。我们接受了无数移民文化的元素因为那些元素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本质:不是完全地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根据你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来选择外来文化。 31.“人们抱怨MTV”,一个优雅的印度舞蹈家托普瑞·卡斯亚帕在Bangalore告诉我。但是西方文化不仅仅是MTV。在欧洲,人们的思想比我们的更自由。西方文化把人们塑造成自信和性格外向的人。他们更乐于冒险进行尝试。而这里,我们不愿意承担尝试的风险。 32.托普瑞孩提时代学过古典印度舞。印度舞蹈是一种优雅的历史性的艺术形式,但同时它也很死板和古旧。“我很想脱离开这个传统的形式,因为它们局限性太大,”她解释道:“我想,如果你希望表现当代的主题,你就需要新的形式。 33.她去威斯康星学舞蹈治疗,然后回到Bangalore去组建她自己的舞蹈公司。她的风格囊括了传统元素、一种叫做“chuhua”的印度武术、爵士、芭蕾和现代舞。 34.“我的父母非常讨厌我的舞蹈,”她笑着说,“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种舞蹈。但是我认为这种文化交叉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的表现方式更加真实了。更加有自己的特色。 35.这个穿着讥讽T恤的俄国男孩还有待于弄清楚托普瑞、大鸟和大部分美国人已经了解的事实:你可以在不排斥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爱你自己的国家。我相信全球化将给我们带来新的途径,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欣赏别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用欣喜和惊讶的态度欣赏自己的文化。 UNIT 4精简(裁员) 1.EMIAL看起来并没有坏消息。一小时后,请到有20分钟车程的文艺复兴奥斯汀酒店。无疑又是一个乏味的会议。但是当DELL的信息技术专家Chuck Peterson 走进坐满75位同事,还有几位从没谋面的经理的房间时,就知道出什么事了。“没有人看着我们”他说,“他们背对着我们或者看着他们的脚”。 2.老板们照本宣读。经济不好,我们没有能力提供继续聘任,所以我们将不聘任你们了。出去的路上把徽章交出来。没有人向他们个别解释为什么从超过40000员工中选择了解雇他们。解雇小组(行刑队)的人甚至没有任何的自我介绍。整个过程在8分钟内就结束了。 3.40岁的Peterson是从二月以来DELL解雇的1700名全职工人之一。年初以来,由于经济环境不好,每月有100000工人被解雇。曾经是无线电方面奇迹的温斯达通讯公司上周解雇了2000名职员,是所有员工的44%。Tivo公司、美国光纤网络公司和美国极进网络公司纷纷裁员,使技术部门失业的人数增加了许多。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和来自华尔街的压力,美国在线华纳集团宣布减少2400个岗位。到周末,失业率达到了4.3%,一个很小但不祥的增长。更糟糕的是,工作机会越来越少,是经济衰退即在眼前的又一个迹象。 4.DELL的裁员说明了经济衰退的突发性及如今的裁员几乎是毫无章法的,即使对于那些想把工作做好的公司情况也是如此。DELL不是锈带地区的一家衰败企业,也不是一个制定了计划就靠祈祷生存的dotcom公司,它的员工谱写了现代商业成功最伟大的篇章。DELL成立于1984年,是没有分销商的计算机销售公司(其广告词是:DELL直销)。其效率极高的模式让它超越了Compaq公司,成为北美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DELL公司的荣耀也并未成为过眼云烟。就在上周四,当DELL证实它将顺利完成第一季度预期的利润时,仅其一家公司就几乎使道琼斯指数上升了400点。去年DELL公司的销售额为320亿,利润23亿。 5.很多被解雇的员工和他们的支持者指责戴尔这次裁员没有必要,而且处理不当,和戴尔公司的创始人Michael的最初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戴尔的企业文化是:严格的精英管理制度,其员工被期待尽一切所能使公司获得成功。他们的回报是:丰厚的期货权方案,这使公司中三十岁左右的技术人员变成了百万富翁,或者Austin所称的戴尔富翁。 6.戴尔说他们也不是未经过思想斗争就轻易采取裁员举动的。Michael Dell告诉时代周刊说:“裁员是一个领导要做的决定中最难做,最揪心的决定之一”。他承认说裁员意味着“我们承认事情搞砸了”,原因是过度招聘。他说,有一个教训要吸取,就是“局势过热时,我们应该有所保留。 7.公司坚持认为他们已经尽可能地人性化地对待被裁掉的员工。戴尔提早给遭解雇的人发每年的红利,一次分发两个月的薪水和两个月的保险费用,同时戴尔为他们的工作咨询买单。 8.并不是所有的雇员都象PETERSON那样毫无人情的被解雇。当47岁的高级人事主管KATHLEEN SULLIVAN被解约时,她的老板把她从她的小工作隔间里请到一间“团队会议室”,以便他们能单独谈谈。他不断的道歉,并说他希望他们能保持联系。“然后,眼泪从他的脸颊上滚落下来,”她说“我被解雇了,但是我却问他是否需要纸巾。” 9.但是决大部分的痛苦还是她的,SULLIVAN本来是不愿意来DELL工作的,但是当DELL招聘她时,她被DELL的高薪、良好的退休金计划、股权分配制以及令人振奋的工作环境所吸引。她说,在DELL的发展的高峰期里,她曾经在5周内雇佣了600名员工。DELL仅在过去的2年里就雇佣了16000名员工。 10.由于资金紧张,就会有压力要去裁减那些不产生效益的部门——行政、市场和人事部门。DELL也推动部门经理们自己完成更多的本部门的招聘工作,使得SULLIVAN的工作越来越少。SULLIVAN重复MICHAEL DELL的话,指责公司在预先规划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过裁员,”她说。“公司扩张得太快,而我们却没有做一个长远的展望和回头看看我们已有的资源。 11.Gray Davidson被解雇的过程令人欣慰的短暂。Davidson,39岁,是一个生产笔记本的工厂的网络管理员。早上7点半他上班了,领导叫他去人事部。他被告知他被解雇了,叫他上交他的徽章、手机和公司卡。他说:"他们和我说可以晚点再来拿走我的东西。7点45,我就走了。" 12.这个消息并不是很意外。当Davidson开始来公司工作的时候,花钱没有节制。他说:“当时的感觉是‘哎呀,Dell公司非常有钱,让我们消费,消费再消费吧’”。 但是1年前,当网络泡沫破裂时,一切都改变了。除了一台空壳计算机用来工作以外,很难得到其他东西,培训也停止了几个月。 Davidson说:“你明显感到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一三.在今年早些时候,就要裁员的谣言就传开了。但是Dell的传统是保持有10%-30%的临时员工和合同工,一般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就解雇他们。通常公司在2月份的年度评估之后还要解雇10%的全职员工。今年这两种传统的整肃工作都做过了,正式员工原本希望解雇了这些人就万事大吉了。 14.许多被解雇的员工对自己被解雇的方式心怀不满。我们现在知道,在2月一五日(即裁员计划实行的日子,DELL人如今把这天称为D-day)的前些天,Dell公司管理层还否认准备裁员。到了2月一五日,来自Texas公共安全部门的官员出现在Dell的厂区来护送那些被解雇的人上车。DELL鼓励工人们签署一份“贿赂”书,即一份他们不私下谈论解雇赔偿金数额并且不起诉Dell,就可以得到最多4周额外的解雇加发工资的协议。 一五.在Dell公司被解雇的员工当中最大的抱怨就是公司没有解释是如何确定解雇谁的。Dell公司严格的评估它的所有员工,根据1到5级从高到低来评级;第5级的员工应该首先被解雇。但是这次解雇员工好像没有看工作表现。Davidson说:“在我们部门第一个被解雇的兄弟是在团队中排第二的,这更像是手枪赌或是在抽奖。” 16.一些被解雇的员工指责Dell公司把矛头指向了那些资格老、收入高的员工。 Peterson说:“那些留下来的员工通常不是那些建设公司的人。我们流血流汗,而现在他们却拿到了我们的股票期权。”Dell公司反驳说,那些老员工说自己是被专门针对的正是因为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处在什么位置。 17.一些人说管理层对解雇人员的挑选根本没有考虑到业务的需要。Randy Scheicher,52岁,他的工作是网络分析员,现失业。他说他曾经听一个仍在Dell工作雇员说,Dell的一家制造笔记本电脑的工厂因为裁员后的技术支持缺乏而造成了他们停工1个小时。他说他们一分钟的延误就价值$11,000,这个延误可是代价不匪呀。 一八.更广泛意义上来讲,经济学家现在质疑大规模裁员是否真的划算。Kim Cameron,密西根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说从1986到1992的的研究表明经过裁员的公司在生产力、赢利能力的资产价值等几方面继续落后于同行业。“很多情况下进行裁员只是为了向外部选民,特别是华尔街传达一种信息。”他说。戴尔的股票,在被宣布裁员的当天就飙升9%。自2000年3月以来已经下跌了62%,这个压力迫使戴尔采取了裁员的举措。 19.理论上,被解雇的戴尔员工应该能够很快恢复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拥有深受市场欢迎的能力,并且在这个地区的失业率也只是接近2%而矣。每天他们都成群结队去Austin城西北的职业中心。他们还察看网页,比如 ComputerJobx和登载着值得自豪的30个成功故事的电子公告板。如果考虑到他们要找工作的这几个公司,如英特尔、摩托罗拉和Verizon也在裁员的话,这30个成功例子并不能带来的多少慰藉。Dong Hutter,41岁,有两个孩子,在2月一五日从IT主管职位上失业了。“我开始感到恐惧”,他说:“我不知道我下个月房子的月供从哪里来?” 20.但是如果戴尔的势头能继续保持,它就能很快重新雇用象Hutter这样的员工了,而且一些其它的新近被裁员工也说愿意接受公司挑选。“在我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我从来没感到像在DELL这样受重视”,Davidson说,“一有可能我立刻回去。” 21.麦克.戴尔已经感受到裁员的打击了,特别是在Austin,作为一名大约20000名本地工人的雇主,他的公司众人瞩目的焦点。“当我们作好事时,只有一点点新闻;”他叹气地说,“可当我们作坏事时,就会传遍整个地方。”但戴尔仍然广泛地被看作是一个良好的雇主,一个可靠的商业机构和一个百万富翁的制造者。不可能由于这么一轮裁员而改变上面的事实。 UNIT5全世界的工人们,上线吧 1.47年前,当乔治亚努开始在克利兰夫的开办修车厂时,架子上摆满了机械学的权威丛书——米切尔指南手册。那时候,亚努只要有合适的书和一副灵敏的耳朵就能使任何车自在行驶了。今天这些手册都不见,代替它的是配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和价值一八00美元的光盘。听声辨错的方法也早已不用,因为今天的汽车采用了无噪音的芯片控制技术。为了跟上汽车技术的变化趋势,亚努的的儿子,43岁的安迪,每周要花2个晚上进行再教育培训。当今的时代跟他现年74岁父亲打开引擎盖修第一辆车的时代截然不同了。“人们都说我们是油猴子”, 安迪说,他正在从网上下载一个设计图,他父亲站在边上看,他停顿了一下接这说,“过去要是有人对我说,我将在车库里有一台电脑,我会认为他是个疯子”。 2.全世界的劳动者,拿出你们占卜用的水晶球来预测未来吧。正如最近几十年工作场所发生了诸如妇女的涌入、计算机的出现、有组织劳动的衰落、服务业的兴起等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未来几十年将会发生同样引人注目的巨变。经济学家们认为,试图对几十年后的工作做出精确的预测是愚蠢的行为,因为最大的变化可能将来源于我们只有在梦中才能想象得到的新技术。“想预测技术,你可实在是遇到大麻烦了。”关于过去与未来工作的《新摩登时代》一书的作者戴维.比尔斯说。不过未来也并不是完全深不可测的。人口学家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关10年或一五年以后劳动力的构成状况。而描绘其他的变化则需要一边从当前趋势中做出推断,一边希望自己别在推断结果上弄巧成拙。 3.在华盛顿特区办公楼的第二层,45个经济学家正在努力为政府研究未来工作场所框架。隔年的十二月,美国劳动统计局会发布他们的就业预测。这本平装指南是高中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常规必备手册,预测未来十年内各种职业的前景好坏。最热门的行业有:医疗和计算机相关工作;那些未来前景不太光明的工作有:簿记员,打字员,复印机操作员和那些未来会被自动化所淘汰的工作。其他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人寿命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短缺,进入老年依然工作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工作场所将会像这个国家一样,吸纳更多的外来移民进入。另外,假使如今你在一家工厂上班,你或你的孩子或许将来能够在写字楼工作。 4.最后一个变化将可能是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前劳工部部长罗伯特·里奇,毫无疑问是本国最杰出的关于未来工作的思考者,他说道,“未来,我们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用蓝领白领来区分工作者。我们也不会看到许多只有高中学历的美国人能够舒服地挣到中产阶级的工资”。按照里奇的观点,今天的白领们这个上层阶级将被称为“符号分析员”。这个阶层包括律师,医生,银行投资者,一些教师等通常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这些是收入高的职位,“涉及新经济中的知识密集型的工作” 里奇说。在社会底层将会是那些被称为个人服务工作者,不能出国也不能被电脑取代的低的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快餐店的工人是典型的属于这种类型。 5.如果说最顶层和最底部人们的生活与其现在的生活没有很大区别,这是因为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中间阶层的工人身上,这些人被里奇仁慈地称呼为“新中产阶层”。在美国,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主要是蓝领阶层的崛起,而且虽然有海外的竞争,现在仍然有数百万的流水线工人一年能够挣35000美元以上。这样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缩减少。“在工厂里弯折金属的工作或者操作机器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少”里奇说。他说未来的中产阶级将会由大量技术工人组成,这种工作一般需要有在高中学历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这些技术工人将成为计算机时代的管子工。技术工人包括所有从仓库管理员到律师帮办到类似于安迪·亚努这样的高技科技汽车修理工。里奇说,“几乎所有的技师工作都涉及到计算机,你将会要比过去的中产阶级接受更多的教育。” 6.ED Lotterman是明尼阿波利斯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地区经济学家,他已经看到这样的变化。在本地的铸造厂,印刷厂和橱柜制造厂,他发现许多工作的要求不仅是像过去几年那样能够边做边学就足够了,但是也不需要大学学历。社区大学能够培训许多这样的工人,其中有人可能接受联邦助学金计划的帮助来进行两年的高等教育。大量私立培训学校会纷纷涌现出来。 7.即使是知识工作者 — 那些会在新经济兴旺发达的高学历、高收入专业人士 -- 也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的大裁员以后,似乎每个下岗的管理人员都不得不自称为顾问,以免承认自己永久失业。但是专家坦言,待岗的自由职业人才们将会成为正常的现象,而非例外情况。人力资源研究院进行的一个科研项目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公司中,仅有61%预计10年后他们四分之三以上的职工将由全职常规人员构成,而现在有这种人员配置的公司所占比例高达84%。尽管这听起来令人恐慌,但是沃顿商学院的Mike Useem教授说,那些与他共事的正处在职业生涯中期的管理人员已经心平气和地接受了频繁更换雇佣者和工作任务、而不是在同一个公司从低级职位一步步做到高级职位的观念。当然,他们也别无选择。 8.斯坦福研究院的未来学家Watts Wacker认为,下个世纪的人才待岗是中世纪的行业工会制度的回归。过去,手艺人走乡串镇用自己的手艺为各种客户服务。将来,许多知识工作者将在家中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手段远距离到自己的多个办公室上班。 9.有一种学说认为,即使没有电子通勤,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场合也不会再看见我们的许多同事。这是杰里米·里夫金等人的观点,杰里米·里夫金是一本名叫《工作的终点》畅销书的作者,这本书是讨论现代科技将如何取代许多劳工。虽然这展示了一个将带来大量痛苦的失业的可怕前景,但是里夫金认为这将使人们解放出来,从事大量文化活动活和公益事业。“我们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