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及防止建议
摘要:通过对某市装修过的近百户居室的室内空气监测与分析,找出了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指出了其污染程度及一般的降解规律,由此得出了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由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这一结论,并列举了室内污染给人的健康带来的种种危害,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室内空气 环境污染 装饰材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地改善自己居住的环境,装饰程度越来越豪华,而装饰、装修材料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却愈发严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负健康效应成为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关心的热点。专家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65%的时间在家中。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则比室外高出许多倍。最近一项专家研究报告发现,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随着人们室内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心。
大量研究表明,某些污染物在室内的浓度比室外的浓度高,其污染的程度也是室内高于室外。室内空气污染与室外空气污染不同,具有积累性、长期性、多样性的特点,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大量吸人含有多种污染物的空气,会引起疲劳、粘膜刺激、过敏性皮炎、哮喘等。
1、室内空气污染分析
1.1污染物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空气污染物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室内有机污染物、石棉和微生物等。其中室内有机污染物,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除甲醛之外,还存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如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有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因为甲醛胶具有较强的粘合性,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所以目前生产人造板中所使用的胶粘剂是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从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形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
室内空气中苯和二甲苯的主要来源:苯和二甲苯在各种装饰、装修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比如各种油漆的添加剂和稀释剂,一些防水材料的添加剂中,在日常生活中,苯和二甲苯也用作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粘和剂及空气消毒剂、杀虫剂的溶剂。
1.2装修时间和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通过长期的监测和调查统计,室内装修时间与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苯和二甲苯两种污染物呈现出如下关系:装修结束未入住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不足1个月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不足3个月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后6~12个月的平均浓度;甲醛则呈现:装修结束不足1个月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后未入住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不足3个月的平均浓度>装修结束后6~12个月的平均浓度。室内装修后6个月以内的三项污染指标普遍超标,室内装修基本在经过半年以后各有害气体的浓度才开始逐步下降,此时的情况是二甲苯大多数样本不超标,甲醛由于挥发较慢,仍大部分超标,但超标倍数已有较大降低。
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1室内空气中含有的无机气体的危害
CO:高于一定的浓度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脉搏滞缓、血压增高等症状。CO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使人产生头痛、眩晕、恶心、四肢无力,严重时使人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死亡。03能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刺激眼睛,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还可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Nox对人的呼吸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长期吸人氮氧化物,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NH3是一种碱性物质,它通过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对人的口、鼻粘膜及上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轻度中毒表现为鼻炎、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2.2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危害
颗粒物表面可吸附多种有害物质,60%一90%的有毒有害成分存在于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nm的颗粒中,通过人的呼吸进人人体的呼吸道中,并在呼吸系统内沉积,导致细菌、病毒繁殖,刺激和腐蚀呼吸道粘膜,使肺泡中的巨噬细胞丧失吞噬功能,导致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癌等川。在我国广州、兰州、重庆等城市的细颗粒物调查和监测证实,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污染圈。
2.3室内空气中含有的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含有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指铀系中的镭(22`Ra)的衰变产物氧(2,ZRn),它是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易扩散,极易进人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氛及其子体可导致人体产生乏力、脱发、白血球降低,使患癌症特别是肺癌的风险增大,是目前除吸烟以外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因素。
2.4室内空气中含有的生物性污染物的危害
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尘蜡、动物皮毛尘屑、真菌和细菌等,其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致病源。它们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过敏性哮喘,另外水痘、麻疹及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也是由它传播的。
.25TVOC的危害
TVOC是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VolatileOrganieCompounds)的简称,是指在25`C的室温条件下,空气中饱和蒸汽压大于102KPa,沸点范围在50~260℃的有机化合物。这类有机化合物中所含碳原子数大多小于12川。TVOC广泛地存在于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在常温下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目前全世界已经在空气中检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约有150多种,包括烃类、醛类、酮类、苯系物等,是仅次于颗粒物的第二大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大气污染物仁。
2.6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危害
4~6环的多环芳烃中许多都已被证实是强烈的致癌和致畸物质帅〕。国外有研究表明,在香烟烟雾中目前已鉴定出的化学物质有3000余种,其中的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其中的酿类、酚类等污染物,具有自氧化作用,可造成DNA的损伤咖〕。胡伟等对我国广州等四座城市的调查显示,父亲每天吸烟1包以上的可使儿童感冒时咳嗽、咳痰、气喘、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因呼吸道疾病住院的风险性增加12%一65%。
3、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1)准备装修居室的住户应选择有资质、正规的装饰公司,在确定家庭装修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通风量和留好提前量等四个方面。装饰、装修材料应选择正规的企业生产的绿色环保材料,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环保安全型辅助材料,如选用不含苯、二甲苯、甲醛的粘胶剂、油漆等,购买时要仔细查看检测证明及说明书;购买家具时要选择那些名牌厂家的产品。只要注意从源头上杜绝装修污染,它就不会危及人们的健康。
(2)室内装修完成后不要急于入住,应充分通风换气,这是减轻室内空气的最简单、便捷、有效的办法。另外, 应多摆放—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花草,减少有害物质的数量。入住前应请环境监测部门对室内空气进行监测,确认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后再入住。
(3)室内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时,应采用植物吸收法及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现场和持续性的治理如:
①植物吸收法:有吸收甲醛作用的植物, 如吊芭舌兰、虎尾兰等;具有吸收苯作用的植物有长青藤铁树等。
②现场治理、仪器设备吸收分解法:
*用纳米光触媒技术分解和氧化苯类、甲醛、氨气等有害气体,使之变成无毒无害气体和水汽,使各种异味得以清除。
*用电子和光离子技术消除甲醛、苯、TVOC等有害物质,如净化及消除异味装置、空气净化机等。
*通过氧化吸收甲醛,将甲醛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后去除,从而有效地清除甲醛,如装修除味剂、甲醛分解除臭剂、甲醛捕捉剂、空气消毒机等。
*快速有效地消除室内空气中散发的三苯气体和其它有害气体,将其包缚而去除,如三苯清除剂等。
*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发挥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多功能化合物的综合协调包缚作用,有效地清除甲醛,如甲醛清除剂等。
*用超声波新概念净化空气,喷出的雾状水气和空气中的异味分子中和,变成无味的微颗粒降落地面。
*通过电离空气中水分源源不断释放出负离子,有效清除各种异味,并中和空气中的灰尘微粒,使之迅速沉降,有利于消除室内空气污染,如空气离子宝等。特别是当样本数(n)足够大时,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用于COD与BOD5浓度间换算是有实际意义的。
结语:
治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室内造成的污染时,要根据其污染的程度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上述诸治理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监测数据表明纳米光触媒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冯芳,张占恩,张丽君!建筑和装饰材料导致室内污染的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1
2. 朱天乐.室内空气污染控制[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周中平, 赵寿堂, 朱立, 等.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陈迪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与研究,环境科学进展,1999.12(增刊)44-49
5. 陈宗瑜,居住环境与室内空气污染,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12
6. 袁晶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医学与社会,1998,4
室内空气污染与绿色装修大作业
题目: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及防止建议
院 系 生 化 学 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 化工1111
学 号 1111601132
学生姓名 倪 静 娴
电 话1 8 2 6 2 8 1 5 1 3 8
指导教师 汪 玉 祥
2014/5/23
室内空气污染与绿色装修大作业
题目:浅谈住宅的室内装修
院 系 生 化 学 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 化工1111
学 号 1111601133
学生姓名 叶 林 玉
电 话1 8 2 6 2 8 1 5 2 3 5
指导教师 汪 玉 祥
2014/5/23
工业催化大作业
题目: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院 系 生 化 学 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 化工1111
学 号 1111601132
学生姓名 倪 静 娴
电 话1 8 2 6 2 8 1 5 1 3 8
指导教师 周 伟
2014/5/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