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产业调研
调研人:于荣利
一、 按产业分
1. 电子产业制造业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27日在网站上发布公告,2010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8622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
2010年1-6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
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
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累 计
增减%
累 计
增减%
全部企业合计
286225782
29.5
166470870
31.2
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
41276524
9.9
2一八49731
8.3
雷达制造业
794371
40
一五8039
47.5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2255991
43.1
932571
52.1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87085112
28.1
68243120
30.5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19727576
25.5
10090843
34.9
电子器件制造业
44076908
49.3
27675737
50.1
电子元件制造业
52958491
32.1
27308101
31.4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业
4一五一五61
36.2
803079
39.7
电了专用设备制造业
10206738
44
3887584
57.6
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
8600003
31.5
2171785
40.5
其它电子信息行业
一五092505
32.7
3350281
40.4
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
209612851
28.8
1499783一八
31.5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3144939
26.7
6573025
50
2010年1-6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
单位:万元
单 位 名 称
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本月累计
增减%
本月累计
增减%
全部企业合计
286225782
29.5
166470870
31.2
北京市
11058488
一三.5
5880906
17.4
天津市
8480162
22.6
47一五396
33.5
河北省
1634556
37.3
352431
61.4
山西省
492236
44.6
219879
25.5
内蒙古自治区
199491
-69.8
30210
31.1
辽宁省
4940496
36.6
2275927
58.5
吉林省
430485
29.3
一五631
194.2
黑龙江省
144463
11.1
6994
-74.8
上海市
29544440
39.8
22895030
43.8
江苏省
69032220
28.2
44680978
26.7
浙江省
一三585344
40
5950044
47.1
安徽省
3646453
43.3
372148
41.2
福建省
11196171
42.7
6936530
40.7
江西省
2343195
55.6
556877
84.3
山东省
23167741
21.5
8350645
35.3
河南省
2200764
39.7
165460
43.9
湖北省
3723100
28.8
952100
25.9
湖南省
16119一八
71.8
一五6669
143.9
广东省
88592896
26.1
594567一三
24.6
广西壮族自治区
953968
73.7
248053
198.6
海南省
44632
-2
34381
43.5
重庆市
1068801
75.5
一八784
-10.9
四川省
6067541
46.8
1988791
206
贵州省
443873
26.7
21049
39.3
云南省
49397
43.8
4091
290.2
陕西省
一三70307
37
一五7502
41.8
甘肃省
106562
53.7
10702
162.5
青海省
12348
40.1
0
0
宁夏区
10289
51.6
3397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3446
69.4
一三554
166.1
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超过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一八%。然而,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基础上,面临着产业高速增长与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并存、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低下并存、外资大量进入与本土大企业缺失并存的严峻挑战,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名次
地区
得分
1
广东
2.1998
2
天津
1.1678
3
上海
0.8532
4
江苏
0.7512
5
北京
0.5347
6
福建
0.1673
7
山东
0.1165
8
浙江
0.0541
9
四川
0.0357
10
重庆
0.03一八
11
湖北
-0.1241
12
黑龙江
-0.一三91
一三
陕西
-0.一八78
14
辽宁
-0.2414
一五
山西
-0.2578
16
河南
-0.2938
17
吉林
-0.3011
一八
贵州
-0.3103
19
甘肃
-0.4562
20
江西
-0.5一三4
21
广西
-0.5205
22
湖南
-0.6012
23
安徽
-0.6028
24
河北
-0.6258
25
云南
-0.7369
根据各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综合得分,可将25 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3 个等级。其中得分在1 以上的有2 个省;得分在0 到1 之间有8 个省;得分在0 以下有一五 个省。
分类
竞争力评价值区间
省(直辖市、自治区)
Ⅰ型
>1
广东、天津
Ⅱ型
0-1
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山东、浙江、四川、重庆
Ⅲ型
0 以下
湖北、黑龙江、陕西、辽宁、山西、河南、吉林、贵州、甘肃、江西、广西、湖南、安徽、河北、云南
天津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潜力较大,竞争力综合得分和排名从2002 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6 年的第二位。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区位优势上。人力资源竞争力得分为3.5一三6,位居全国省级区域的第一位,是位居第二位的1.6倍;2006 年的劳动生产率为一五1.48 万元/人,企业平均规模4.83 亿元/个,区位商5.002 列全国第一位。但研究开发投入占增加值的1.5%,仅为第一位的10.95%,其创新竞争力仅位居全国第14 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江苏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形成了明显的区域集聚优势。全省形成了“八地”加“五园”的发展构架,构成了从南京到苏州的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的基本骨架,沿线8 个产业基地销售收入都超过100 亿元,集中了全省近80%的电子信息产业总量,成为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向江苏省转移的主要载体。2006 年江苏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731.2 亿元,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9.6%;企业平均规模2.8 亿元/个。
北京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人力资源竞争潜力、企业竞争优势。劳动生产率166.5323 万元/人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平均规模4.4 亿元/个,位居全国第2。但北京的创新竞争力和需求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创新竞争潜力排在全国第20 位,需求条件竞争潜力排在全国第19 位。新产品产值887954 万元,仅占全部产值的5%;研究开发投入103193 万元,仅占工业增加值的3.9%。
山东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52%。利用外资的速度较快,2006 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1 亿美元,增长36%。但是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许多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引进和模仿,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不多,导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外向度低。2006 年全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仅为广东省的9.66%,江苏省的22.01%。
湖北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集中,具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开发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16%,位全国第二位。2006 年R&D 人员38一三 人,排全国第六;发明专利数388 项,是中部其他5 省总和的1.8 倍;其产业竞争实力全国第十,居中部地区首位,2006年利润11.22 亿元,占中部地区的84.36%。
陕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74%,排名全国第九,说明该地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广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5 年销售增长速度为74.97%,列全国首位;江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6 年销售增长率为38.35%,列全国第6 位,但是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和水平较低。
辽宁、山西、河南、吉林、湖南、贵州、安徽、河北、甘肃、云南等省份竞争力很弱。诸因子得分普遍很低,与其他地区相比整体实力很弱。
整体分析:
广东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实力和区位优势方面;而天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竞争潜力、企业竞争力和区位优势上。这两个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增强创新竞争潜力。
江苏和福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形成了明显产业集聚特点和优势。江苏形成了“八地”加“五园”的发展构架,从南京到苏州的沿沪宁线8 个产业基地销售收入占全省的80%;福建的福州、厦门两地产值占全省的85%。
上海和北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竞争潜力力和企业竞争力方面,上海的区位商1.99,位列第三;北京的劳动生产率166.5323 万元/人年,位居全国第一;企业平均规模4.4 亿元/个,位居全国第二。这两个城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加强新产品开发。
四川和重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其竞争力排名从2002 年的第一三 位和一五 位,跃居第9 位和第10 位。四川是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省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实力在西部列第1 位,其研究开发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达一三.73%,位居全国第一;新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46.98%,居全国第四位,具有较强的创新竞争潜力,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中部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偏低,综合评分均在0 以下。2006 年中部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总和为551.33 亿元,占全国同产业生产总产值的2.6%,远远低于中部地区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水平。其增长速度较慢,2005 年增长17.22%,低于全国同行业20.42%的速度。
但应看到,湖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竞争潜力具有明显优势,2006 年研究开发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16%,位居全国第二位;R&D人员38一三 人,排全国第六,中部地区第一;发明专利数388 项,是中部其他5 省的总和的1.8 倍;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2. 传媒业产业
传媒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业。我国的传媒业集群都分布在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比较高的省会大城市。根据其发展特点分为:一是信息中心型。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各地海量的信息都聚集于此。因此,吸引了大批传媒企业进驻。二是历史传统型。沈阳、杭州、武汉、南京、西安,这几座城市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是传统与时尚激烈碰撞的汇聚点。三是电视影视中心型。随着近几年来影视、电视剧市场的繁荣,长春、无锡等这几座城市以影视公司和影视基地为依托,形成了影视产业集群。
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 2008年增长16.3%。
3. 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业
2009年1-12月,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销售产值达10一八4.51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4.41%
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环太湖区、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个别县、镇或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纺织服装企业集群。
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
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1一五.87亿元。
4. 非金属制造业(包含非金属建筑材料业、陶瓷及其制品业、玻璃及其制品业)
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当地工商业传统的影响,形成专业化分工,劳动力密集的专业镇、专业村;当地开放活跃的经济环境和政府宽松的产业政策,促使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和迅速集中。二是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
2009年陕西实现总产值29.94亿元。
5. 机械制造业
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有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大中型企业周围聚集了一批产业配套的企业。如今问题是这类政府主导型集群核心企业组织结构复杂,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整个集群发展缓慢。二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港台企业,并刺激了当地民营机械企业的发展,由于当地各种配套产业发展也较快,因此机械制造产业链还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诸多行业,其集群层次也较高,正处于集群发展的高端。但是,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
6. 家电制造业
2010年1~6月,家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累计4639.17亿元,同比增加31.94%。广东家电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比最大,达45%,其次是安徽、山东,分别为11%和10%。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除此之外,在中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这些地区的家电行业中不仅有着较大的生产规模,而且集中了大量的相关企业,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008年1-8月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2一五一五.75亿元。
铁路机车制造产业集群属于轮轴式的产业集群,是依靠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分布地也是重工业较发达的东北和中西部城市,依托当地在国内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有先进研制能力的骨干企业,吸引聚集了大量的相关配套企业,已逐步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摩托车及自行车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的重庆。其集群主要是建立在农村、乡镇工业基础上。
我国的船舶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沿海的优势并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集群属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其分布集中在科技研究能力较强的沈阳、成都、西安等。
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公司,均数量多、实力强,整车产量、零部件产值、成本控制、新产品推出、吸引外资各方面均在国内汽车产业集群中遥遥领先。珠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地处沿海,改革开放早,市场发育程度高,市场化意识强,引进了本田、丰田、日产,形成了各自配套的整车制造产业链。津京地区,依靠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际跨国汽车公司,加上天津的港口优势,其集群优势相当明显。东北地区是国家最早发展汽车工业的地区,汽车产品的上游产业重工业基础雄厚,其集群发展有一定空间。华中地区也是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围绕东风雪铁龙公司,汽车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
8. 金属制品业(如阀门,管件,五金)
2009年我国五金制品行业的总产值已达8000亿元,出口达503亿元,约占行业总产值的40%~50%。近年来,国产五金制品总产值一直保持着一五%以上的增速,产品出口也大幅上扬。
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河北衡水市安平县丝网业已有500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顺德、嵊州、温州、玉环、晋江、宁波、孟村、丹灶以及桥头是现阶段我国五金产业的九大特色产业集群地。
五金产业基地现已遍及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区。
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
10. 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
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
2010年1-6月中国软件产业各类收入分省市统计(一)
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
单位个数
软件业务收入
软件产品收入
系统集成收入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合计
一八,630
60,483,921
29.1%
21,514,000
26.4%
12,294,837
25.7%
北京
3,501
10,864,402
23.7%
3,949,086
24.5%
2,980,997
20.8%
天津
335
1,208,545
30.7%
250,100
31.2%
81,500
33.0%
河北
232
160,679
27.8%
110,499
45.5%
25,672
山西
83
22,945
7.7%
一三,740
12.0%
4,688
一五.2%
内蒙古
55
100,335
27.6%
63,104
27.8%
9,397
21.0%
辽宁
750
4,084,8一五
30.1%
1,926,495
26.5%
780,708
32.9%
吉林
617
414,000
14.3%
121,000
一八.6%
143,000
14.4%
黑龙江
374
256,622
20.9%
91,一三4
一三.6%
73,257
12.5%
上海
1,300
4,691,000
21.9%
1,490,000
一五.5%
32,000
一八.0%
江苏
1,805
11,201,166
40.3%
2,120,9一五
23.7%
1,9一五,011
32.6%
浙江
1,202
2,604,793
40.9%
938,004
35.7%
6一五,357
24.2%
安徽
87
164,057
一三.1%
62,9一三
一三.3%
66,654
14.1%
福建
973
2,480,一三0
40.9%
747,200
48.4%
773,070
46.6%
江西
73
一三9,374
23.2%
33,633
28.0%
62,6一八
23.5%
山东
1,266
4,048,305
31.5%
1,378,668
30.2%
862,404
30.1%
河南
202
194,875
-17.2%
80,531
-一五.9%
80,一八6
-24.6%
湖北
439
756,149
29.7%
360,924
31.5%
227,500
25.3%
湖南
483
727,797
39.6%
378,8一八
47.1%
106,986
17.3%
广东
2,796
11,312,363
23.9%
5,494,521
24.8%
821,482
30.4%
广西
100
249,366
35.2%
一五6,048
37.2%
57,845
34.0%
海南
30
22,一三1
61.4%
7,397
95.7%
10,566
46.0%
重庆
338
462,679
37.4%
119,212
58.8%
2一五,056
23.0%
四川
420
2,535,148
25.0%
1,167,562
32.0%
816,956
33.1%
贵州
82
140,044
0.8%
46,307
-12.8%
24,986
-67.7%
云南
90
122,534
68.4%
一八,1一八
47.4%
95,810
88.1%
陕西
800
1,384,300
30.0%
362,300
26.9%
419,400
一三.0%
甘肃
60
57,885
40.5%
一三,775
3.6%
36,334
63.9%
宁夏
30
一五,645
26.4%
4,939
17.2%
6,172
28.7%
新疆
107
61,837
29.3%
7,057
9.0%
49,225
42.7%
单位名称
软件技术服务收入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
IC设计收入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本期累计
同期增长
合计
1,048,714
19.0%
283,652
7.3%
454,984
10.8%
北京
217,300
26.7%
440,000
22.2%
一五1,400
86.5%
天津
2,149
一三.9%
20,423
7.1%
1,001
-61.8%
河北
1,732
-47.6%
1,7一三
3.2%
90
山西
26,738
29.9%
内蒙古
664,987
14.8%
52,000
21.0%
一五4,599
688.8%
辽宁
120,000
9.1%
8,060
33.2%
吉林
26,535
12.6%
28,509
一三7.8%
4,663
548.5%
黑龙江
484,000
22.8%
375,000
22.1%
702,000
27.9%
上海
536,511
0.0%
3,737,78
一五.4%
1,370,904
235.2%
江苏
一三3,970
37.4%
392,836
51.3%
87,485
79.8%
浙江
19,030
-5.2%
4,523
142.8%
9,370
29.2%
安徽
273,360
37.4%
323,900
一五.0%
76,300
31.2%
福建
28,520
-6.2%
10,697
95.6%
1,908
1一八9.2%
江西
893,800
20.2%
617,482
29.8%
17,491
39.6%
山东
一八,474
-22.3%
8,727
42.5%
3,122
河南
40,351
37.7%
83,085
29.3%
22,162
29.4%
湖北
28,384
17.1%
一五8,660
50.7%
364
600.0%
湖南
416,909
24.1%
3,629,124
20.0%
106,990
29.1%
广东
33,433
26.5%
广西
208
-0.5%
11
1,079
51.9%
重庆
31,299
32.1%
87,397
57.6%
4,225
20.7%
四川
203,567
23.5%
48,一五6
23.0%
146,471
77.2%
贵州
68,751
710.1%
云南
5,049
-33.3%
160
966.7%
690
-25.5%
陕西
259,300
16.3%
110,700
-21.8%
95,400
119.3%
甘肃
4,450
一三.3%
1,055
2411.9%
宁夏
3,570
43.4%
884
9.1%
80
11.1%
新疆
5,078
-25.5%
20
124
588.9%
11. 石化,化工产业
我国石油加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其产业区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集聚的政府规划特色明显。中部的山西和湖北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及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支撑体系下形成了煤化工产业集群。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地区开采海洋原油,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化纤的下游石化产品为主,形成了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石化产业链。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由于工业基础、科技能力薄弱,以单一、初级的石油天然气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下游产品较少。
2010 年7月份,全行业实现总产值7一三4.4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比上月减缓7.2个百分点。
7月份山东省石油和企业为5046家,本月工业总产值为1293一三679元,累计工业总产值为869857084元,累计总产值同比增长32.88%,
2005 年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按地区分)
地区
企业数
(个)
销售收入
(千元)
全国
1001
1037412一八1
北京市
53
37959269
天津市
38
36950594
河北省
30
35674109
山西省
4
382512
内蒙古
5
3670668
辽宁省
171
174326057
吉林省
14
5775959
黑龙江
49
64471977
安徽省
7
14737866
山东省
142
1一八528955
河南省
28
2301一五55
湖北省
17
3一八87435
西藏区
--
--
陕西省
一三
285242一八
甘肃省
31
465一五883
青海省
1
一八535
宁夏区
7
5541179
新疆区
37
50598896
12. 食品饮料制造业
2009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992.58亿元,同比增长14.76%。
食品行业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泛,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和中西部的内蒙古、河北、河南、两湖地区都有集群出现。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农业粮食产区或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地区由于位于或靠近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便于企业实行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原料和运输成本;同时,位于人口密集地区大中型城市,既可以满足食品行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又能接近消费市场,便于企业直接掌握市场的状况,快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再者,利用大中城市较完善的物流条件,可以较好地解决食品行业对地区物流的依赖。
1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009全国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值为2378.64亿元,同比增长12.6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小城市,其原因:一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低技术产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开放较早,农村、小城镇依靠当地的工商传统,发挥劳动力优势,形成了一定规模;二是东南沿海纺织、五金产业发达,为文教体育用品产品提供了上游的原料支持;三是东南沿海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产品的内销和出口。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以手工制造为主。其分布集中在传统手工艺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北。
14. 现代服务业 (包含金融证券等服务业,如北京,上海,深圳)
现代服务业指的是金融业、商务会展业、物流业。我国的现代金融业集群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金融是政策性很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中心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以及三大金融监管委员会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机构的总部,金融机构空间上的集聚,促使信息链的形成。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积淀了深厚的经济基础,作为金融发展的开拓者,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就落户上海,加上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形成以陆家嘴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深圳是南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其开放的经济政策,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区位优势,也迅速成为一个金融集群地。
我国的商务会展集群分布在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省会大城市。京津地区依靠北京政治中心的优势,上海、杭州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广州、深圳毗邻港澳,经济开放程度较高,成都依靠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渊源构成了我国商务会展的四大集群区
我国目前的物流业集群还集中在东部的沿海城市。
15. 冶金制造业
2008年,中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为429家,行业总产值已达到811亿元,同比增长34.4%。2008年1-11月中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共计664.35亿元
冶金制造产业集群分布在以几大冶金基地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内。京津唐地区地处煤、铁资源之间的交通枢纽,运输方便,又靠近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以国有大型企业首钢带动起来的冶金产业集群。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材料产业门类,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其冶金制造产业集群属于资源禀赋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但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历史包袱沉重,集群竞争力较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雄厚的技术力量,以上海为中心的冶金产业集群带动了下游产业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集群的竞争力。中南地区、西南地区都是以政府牵头建立的大型国有冶金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区。
16. 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分布比较广泛,根据集群产生的特点分为:一是外商直 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以上海市浦东医药工业园、北京海淀投资近2亿元建立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为代表
2010年1-6月中国医药制造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
单位:亿元
总产值(现价)
本月
同期增长(%)
本月累计
同期增长(%)
全 国
1,102.85
24.03
5,476.28
25.99
东部
658.09
23.88
3,279.24
23.93
中部
295.61
28.05
1,426.76
30.77
西部
149.一五
17.36
770.28
26.36
北 京
30.73
12.50
174.51
一三.60
天 津
26.52
17.85
一三6.42
14.54
河 北
43.67
26.74
214.51
27.59
山 西
7.90
12.80
45.10
10.88
内蒙古
14.81
33.31
77.34
33.26
辽 宁
37.40
22.61
一八5.94
29.14
吉 林
65.89
49.16
274.52
36.23
黑龙江
24.43
16.38
114.08
19.10
上 海
35.91
12.77
195.23
16.32
江 苏
129.84
27.05
660.36
20.97
浙 江
69.11
一五.06
370.05
23.83
安 徽
一八.78
一三.38
99.34
34.62
福 建
12.47
14.74
65.一五
一五.12
江 西
40.03
一三.95
194.57
24.59
山 东
168.25
20.68
808.34
27.49
河 南
63.47
32.12
335.60
38.10
湖 北
43.23
37.64
204.03
34.93
湖 南
31.89
一五.75
一五9.53
23.77
广 东
83.40
47.25
359.89
30.17
广 西
16.02
38.36
76.45
28.98
海 南
5.96
39.01
31.50
34.72
重 庆
一八.35
8.33
88.63
22.02
四 川
56.08
17.09
300.一五
31.38
贵 州
14.28
12.40
78.01
24.49
云 南
一三.08
24.14
70.57
33.97
陕 西
20.60
10.01
104.00
一五.17
甘 肃
5.00
23.81
21.07
一八.一三
青 海
1.74
5.96
10.93
一八.89
宁 夏
2.61
52.88
12.79
28.57
新 疆
0.91
21.21
4.96
17.4
17. 造纸印刷业
2009 年1~11 月,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372.3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20 亿元。
我国造纸印刷工业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并已成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的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