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沭阳岁时节令习俗.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46357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沭阳岁时节令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沭阳岁时节令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沭阳岁时节令风俗 【沭阳年俗】 春节,如今基本是指除夕和初一,而地方传统意义的春节,则是腊八或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甚而有带调侃的“未出正月俱为年”地说法。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们这,乃至更大的区域,自腊八开始,就张罗过年食品了。 首先是腌制食品,因为这要一定的风冻沥汰才可酿出香馥并可耐储藏和便于携带馈赠的“腊味”。 然后是蒸年糕,白的是米粉,黄的是玉米粉,间杂撒上几颗大枣栗子葡萄干赤豆等增味添色,然后切成条块,寓意黄金白银,红红火火。 这其间还有“祭灶”这个祈祷灶老爷的大年辅节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等过年铺垫。 过年的前一天称“年晚”,所有大菜都在这一天上齐,而不可或缺的取其谐音“年年有余”的鱼、“吉庆安详”的鸡、“团团圆圆”的肉丸、“旭日高升”的蛋,这鸡鱼肉蛋四大主菜是不可少的。 吃鱼不可翻身,寓意安稳并可藉此留下一面谓“有余”; 吃鸡鸡头属一家之主,为首吗!鸡翅是年轻人,可飞腾,鸡腿,一般是那劳碌命的主妇们的。孩子吃些鸡内脏,什么鸡心可起早啥的,无非是图个烘染节日气氛。 肉圆是不可夹开分食的,所以农村多是小肉圆,好一口一个团圆。 鸡蛋多掌成糕,取步步升高之意。 年晚的午饭后,是贴门神对联挂浪时候,地方上的秀才大显身手,根据各家生活特征特性写出不同的楹联,歌德的,喻示的,彰显的,虽各自不同,全都充满喜庆。 即使有的人家此前不久经历“白事”,只要“出七”,也可贴楹联悬挂浪,只不过一定要去除大红及明亮色彩,改为青蓝及轻淡色彩,谓之“下五色”。 还有那“福”字是倒过来贴的,取谐声“福到”之意。 一切准备好,天黑后就是守岁时候了。 吃过晚饭,全家团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取暖,剥着花生,嗑着瓜子,讲着故事,直到如今被“春晚”替换依旧乐此不疲常有人通宵达旦,“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最多的感慨说法。 过了年晚是大年初一,而初一家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放鞭炮。 鞭炮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起源或许是为驱兽,渐渐演变为辟邪,及至纯粹为了营造喜庆气氛。 放过开门鞭炮,开始新年的第一顿饭,我们这地区兴饺子; 饺子此时不叫饺子,叫“弯弯顺”,汤圆此时不叫汤圆,叫“元宝”。而第一碗是放在供桌上敬天地的。第二碗放灶台上是敬灶王爷的。 许多人家饺子里往往会掺上一点吉祥寄托物,如枣子谓起早,瓜子谓会说话,花生米谓长寿直至演变为包钱在里面吃到的意味可以发财。 吃过饺子首先是祭祖,然后按辈分长幼磕头道好祈福,再转向族里互相拜年。小孩子一边拜年,一边享受着各家赐给的年糕花生玉米花等及自制果品。孩子们往往都有一个很大几乎等同面口袋一般的兜兜,谓“海海”取意是能容纳吧。 压岁钱一般也是这时候由家里再向外拜年之间由长辈向晚辈相互发放的,其意也从迷信的祈福“买通钱”转为如今的联谊钱。 年初二是带“闺女姑姑”的日子,一般也是亲朋间飨客日子,作陪的多是近房重戚而发展至地方影响人等。 初三我们这沂南叫小年,早上习惯吃饺子,叫做“初三捏一捏,囤粮没法摺” 初五是小年,也是破五纪念日,是赶“五穷”的日子; “五穷”即是“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这天,忌讳拜客,为的是不将外惑引来; 这天,爆竹由内向外放,垃圾,由内向外扫,依旧图的是宅中干净! 这天,吃的是饺子,内涵融融,寓意就是要有平常心,要有包容。 过了初五,开始收心,整顿策划新年事项,再行年复一年始复。 【正月十五--沭阳人自己的火把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主管天、地、人三元的“上元节”。 我们这地区把这天称作“小年”,基本是对年市的总结,因而喜庆味不输大年。 这天早餐例行是饺子元宵,中午兴“八大碗”。 中饭后爱闹腾的年轻人喜欢组织锣鼓家伙踩高跷。 那些高跷,有葵花秸,木棍用个索套两手把握着的,也有请木匠专门制作带脚扎十分精致的,然后大家集众,七短八齐的篡庄过村的舞蹈着。 前序固然欢腾,最热闹的时刻注定在晚上; 当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个个村落也开始喧腾,大人小孩,乃至不轻易抛露头脚的姑娘媳妇都走出家门庆贺“元宵”。 年轻的男人们喜好用树枝木棍扎起火把迎风呼啸,更有人用掏空的扁葫芦做成哨子扎在风筝角上,让大小不一的葫芦随着风筝在空中发出低沉,高亢,或短促的悠扬的声音;再用木炭,芦花,葵花杆瓤做成老百姓自己的烟花,扎在风筝尾巴上,让火花在欢快的劈啪声摇曳; 姑娘小媳妇把平素刷锅洗碗用的秃头刷把点起火抛向天空,并默默的祈祷着自己的心事; 小孩子们胡乱的找些可燃物件,扎成不同火把,一面扔着一边喊着:“火把火把亮晶晶,照得天地放光明。”“我家虫,没一个,你家虫,楞大摞!” 随着时光递进,很多景象如今已在乡村中淡化,唯独城里还有花灯孔明灯等在元宵节喧嚣一时。而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沭阳人自己的火把节,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二月二】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这天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其前后有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这天各地的活动大致都是踏青、郊游,祭龙王,流行于我们地区的风俗则稍有差异。 我们沭阳地区不独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还有此日属土地老爷诞辰的说法。 这一日,我们这早餐不似别处吃猪头混沌面条春饼什么的,吃得是豆芽饺子,这,当然缘于豆芽属龙像了。 吃罢早饭,首先要做的是“围囤”; 各家各户,用正月里留下的“轻灰”(草木灰),在自家门口院落里,打上大小不同的圆圈,谓之为“囤子”。大囤囤粮食,中囤囤干蔬,还有小囤也名“金钱囤”留着囤金银。这天女眷即使娘家有事,也不兴不回的,免得被囤子围在圈外。 二月二春耕在即,二月二龙抬头,期盼一年风调雨顺,人们庆祝,也有吟哦: 二月春风带雨稠,百虫之长始抬头。 草芽三麦连绵翠,天地有情好个秋。 【清明】 “清明”与我们这地区不独是节气(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节日。 清明是中国最传统重要的八节之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始于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仿效于民间俗成扫墓,沿袭至今及后。 清明节,各处盛行踏青、折柳,荡秋千等户外游春活动,我们这素来以祭奠扫墓上坟为主。这些都彰显了我们传统的祖先崇拜、亲族真情意识。 清明上坟暨午餐,均以韭菜饺子为主。三月的韭菜,自然条件下尚属稀罕,以此作为祭品,是恰好不过的。 清明上坟,鉴于实际情况及客居路程等,扫墓一般为清明前三天至后三天。而坟墓搬迁及合葬,也有诸神放假百无禁忌而定于清明前十天整竣阴宅的。 睹物思亲,最能激发亲情及道德伦理之心,所以这天家长会带着孩子去上坟,学校也会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历来是现实意义很好的思想课。 哪家烧纸哪家哭,一届天堂路两殊。 黄裱墨蝶遗恨远,清明有泪祭祓除。 清明,这个怀念、祭奠,传承中华道德文化的节日源远流长! 【六月六】 “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带姑姑”; 六月六虽算不上重要节气,却无疑是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节日。 晒龙衣?狐偃带女?这都是久远传说。我们这就是借着大六月晒去“霉气”,收藏好衣物,就是借着这农闲时刻,想着自己亲人,带回来享受天伦之乐。 六月六还是“解绒”日;一个月前端午节上孩子扎得彩绒此日解除。 解下的绒线,或搭树上,或扔在屋顶。既是宣布阻截百邪禁忌日结束,也是留盼下月“七巧日”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 除了收干晒湿带亲人解彩绒,六月六吃炒面无疑是这个节日必须提及的。溯源,多有是兴水利拜龙王将小麦炒熟碾粉便于携带之说。其实这里面可充分反映先民智慧形成科学的成份; 早先,广大平原地区均靠地里刨食,吃得都是随季应时食物,六月初自然食新麦了。 新麦入仓,需要近一个半月的后熟期才能达到适口品质,不然则又粘又黑,不利于常规的食品加工。而炒面则正好取其粘稠香馥别具一格的食品风格,真是神来之笔! 炒面不独小麦可以加工,大麦元麦一样可以加工成美味怡人的食品。这对调节粮食食用期无疑也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这地区吃炒面还颇具创新,从炒面里加芝麻粉增香,到炒面里加南瓜糊添甜止噎,一直演绎到如今的加鲜果葡萄干等粘糯甜香适口,真的是“忆苦思甜”呢! 【七月七,平民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七日,各地称谓大同小异,“双七日”,“乞巧日”均可,但无不和牛郎织女有关,所以说,这是东方的情人节! 端午节扎绒,六月六解绒,绒线何用?传说那是喜鹊七月七日衔去为牛郎织女相会搭彩桥。信与不信,这天真的很少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在天河上搭桥呢。 七月七,首先是年轻人的节日,青年男子会成群的,借助瓜果旺季的去摸青,据说是偷来的瓜甜。 少妇少女会在午后相互展览绣工交流心得,晚饭后结帮去河边扑流萤,然后三三两两闺蜜间倾诉内心秘密,彼此间相互交流的秘密。即使日后因事龃龉,月朗朗在上保证,那是绝不可透露的! 最开心的是一庄或与邻庄男女间自然邂逅,青年男子慷慨地献出摸青、藉此送与少女少妇炫耀能耐。而真正彼此间有情意的,会在交错中交换礼品,暗递心意。 七月七在我们这并不是年轻人独有,青春虽逝,往昔犹存的“有年人”(对年龄上身的老人尊称)也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纪念; 老婆婆们会搂着孙儿孙女讲绎带着自己感情的天上人间故事,教导孩子长大要从善,要有忠贞。 老的爷们,会藉着“贺牛”礼拜(传说中此日也是牛的生日)来记怀。 如今,虽有泊来的洋节充斥,传统的节日依然有难忘的情结维系着,因为那里有千百年感情的寄托。 【七月半】 七月半为我国三大鬼节之一,佛教有“盂兰盆会”,外埠有放河灯等形式,我们这重亲情隐讳些,修饰称作“烧纸节”。 和聚族而祭的清明不同,七月半大都是一家之祭。 早在七月初,街镇集面上就广见冥衣、冥纸、冥钱、冥器等。 人们记挂亲人,也笃信在这天气转凉时候,先人会藉此省家。故而家家会摆香案备祭品整装肃容。相信先人已是神灵,会变化而来,这期间但凡见到蛇娃虫鸟,一律不许杀生,并且要焚香祷告礼拜。 七月半祭奠一般不上坟,以前是请出先人牌位烧纸磕头,如今多为请出遗照跪拜。 客旅外地的,也会在晚上去三岔路口烧上一捧纸祷告。 七月半的食品也很简单,有时就是饺子。盛上一碗作祭品,礼毕后全家围坐在一起缅怀中再一起进食。逝者为大,大人们往往会借此时讲述先人精彩事迹及楷模处,藉此教育后辈重亲情,知礼节。 七月半,是个烧纸节,也是个感恩节,曾有诗记载这个节日的风俗及心情: 地官赦罪盂兰盆,一捧墨蝶权祭亲。 多少恩情难以报,天国无路愧儿孙。 【中秋,天伦之情浓郁的团圆节】 中秋祭月,其实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习俗。不见至今北京文化古遗址还保留分布东南西北四方之天、地、日、月四坛,就是为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及秋分祭月吗? 中秋于文人,是借景生情感慨濒临展示才华的节日。若逢歌舞升平更是新酒明月达旦不休。 中秋的明月于民间则是崇拜; 傍晚,袅袅炊烟里就弥漫着诱人的芬香。那是各种干鲜蔬菜拌清胖之香及肉糜鲜香,还有芝麻糖稀散发馥香。圆圆的炊饼,丰富的“内涵”,浓浓地亲情,均在这包容中。 晚餐准备齐当,暮色中人们翘首东方期待着:盼月、望月、拜月、赏月······ 随着一轮冰轮冉冉升起,庆贺鞭炮声此起彼伏,远端的寂静近处的喧腾动静相宜,真的是天上人间! 一般月亮东升至30°时,渐渐浓缩而愈显明朗。各家于院落里摆下桌案,放上瓜蔬果盘月饼及各种馅料的甜咸馅饼,长辈带头,对着月亮祷告一番,然后阖家其乐融融的一边赏月一边进餐。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月饼也进入餐桌,并成为中秋亲朋好友间联络感情的节日馈赠佳品。 除了饮食呈现团圆欢庆之外,我们这地区有些地方还兴拜“兔爷”“放花灯”。 对此专注的,会去集市上请来泥抟、陶制的“兔爷”,有的则是木版画“兔爷”,它们都类似今日的卡通造型,无不肥嘟嘟咧开唇笑容可掬。这都是心仪玉兔是月宫使者缘故!城区爱玩花灯,中秋最有卖相的也属兔儿灯。 中秋节的晚上,一般人都要待月西下才安顿,因为不独是欣赏这一年中最明的月,也是团圆节阖家难得一聚,互述衷肠。 中秋节,崇尚团圆的、憧憬美好的、体现亲情的、天人以共的传统民族节日! 【重阳节】 重阳节在我们这地区因“九九临百”人们祈福称之为“老人节”。 虽说是老人节,最欢愉的首先是儿童。 虽然他们因年龄懵懂不知这个节日的登高避灾之传说,可他们独爱大清早那蒸糕美食和画着中华图腾龙标记的三角小旗。 平原地区,无山可登,先人用“糕”喻高端,祈高寿,小旗插在糕上不也属“登高”吗?如今与时俱进演变成手执小旗及煨罐蒸糕,内涵依旧! 摇着小旗,吃着蒸糕,听着故事,老少天伦之乐融融,因循而进汲取着尊老爱幼美德及传统文化。 这天,我们这地区各家插艾簪菊花均是必不可少的。艾可辟邪,菊可名目,其药理如今很符合养生,这正是先人先明之处。 文化人这天会郊游,登高,折柳,赏菊,然后吟诗饮酒; 登高自有辟邪传说,郊游凭借天高气爽,折柳赏菊当然是心仪文化先贤“五柳先生”了。而此时最可解颐心情的,就是菊花酒了。 言讲口授,吟哦之间传承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着这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平原地区的重阳节。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是“下元节”,我们这称作“十月朝”; 隶属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要活动就是祭拜先人。 雾重显苍凉,烧衣奉炬香。 思亲何处觅?低首泪沾裳。 和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逝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必须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送寒衣时烧的纸衣纸被褥等及纸钱宜在墓前龛穴中烧干净,表示才能将阳间物转传到阴间去。这其实也是教人虔诚对待先人。藉此还会一边烧一边烧一边祷告,无非是汇报家中现状很好,祈求继续保佑和祝福先人在那边享受太平。 十月朝送寒衣与清明上坟不同的是清明一般取前三天,而送寒衣可自十月初一至滞后一两天,言传口授的规则,就是为了更方便亲人统筹时间。 送寒衣上坟尽量都在上午至中午,习惯上因已届寒天,况属向阴间进供,为免遭受阴气侵蚀,故而在阳气盛时较好。 上供时,除给自己的先人送寒衣御寒物品,本着睦邻想法,习惯在周边别家坟前也焚上一些纸钱。 孝亲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十月朝祭奠先人,在冬天来临之前给逝去的先人送去一份温暖,不枉他们在世时对生者的爱戴,实际上也是向后人传递一份美德,由此来保证子孙也会延续这种美德。据考证,但凡香火旺盛,修整有序的阴宅,多是知书达理厚德载物人家。 十月朝,见证亲情真情表述浓浓感情的传统节日! 【冬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也是号称“亚岁”的重要传统节日。 冬至,阴至转阳,是整个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由于这是个“节骨眼”上的节气,故而产生很多农谚,如:“干冬烂年”,“冷冬暖年”及“冬至无雨一冬晴”等。 饮食最能契合传统文化而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我们这地区冬至不似南北别处的“冬至饺子夏至面”,我们这有“冬大如年”说法,故而“过冬”有类似“年三十”的“冬晚”及冬至当天的“正冬”,是传统节日里仅次于春节规模的重大节日。 沭阳地区“冬晚”饮食主体放在午餐,规模和将至的“年晚”一样,讲究人家有“八大碗”(八道地方特色热菜),平常人家怎么也要有鸡鱼肉蛋四道主菜。 冬至当天即头九第一天,此时进入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文人藉此会将京城等地流传甚久的梅花“九九消寒图”泊来“画九”,还会用描红方式填楹联,常用的有: 上联: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下联: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每日上下联各描一笔,并根据天时着色,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有经验的人甚至可以根据填土描红来推测出一年的雨水多寡丰歉与否。 城区一些联谊团众,还会组织九个老人在数九第一天界定在今后日子里,除去苦寒酷暑之外九个月中轮流做东相聚,使老人节绵延至全年和各个家庭中去,使得尊老爱幼传统更为现实的传承。 冬至: 日短夜长今始回,葭莩律管动飞灰。 平民但晓通年大,相聚亲情共举杯。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我们沭阳地区旧时差不多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灶间壁上设个龛洞,里面贴张版画,画上男女分别是“灶爹灶奶”。 版画上还印有当年日历,龛洞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祭拜处与灶台紧相连,烟熏火燎也罢,香味袅绕也罢,受用的首先是灶王爷灶王奶奶。 祭灶具体日子各家习俗为二十三与二十四不同; 有“官三民四”说法,也有“勤三懒四”调侃,溯源较得体的是大姓大户二十三,带动一般“偏门小姓”跟着二十四跟着祭拜,演绎到如今的不分姓氏门户,就随着前辈界定日子二十三二十四无有荣辱只有先后的祭灶。 旧时有些人家生活很艰辛,尤其是无可奈何童养媳长成欲正式婚配困于囊中羞涩的,会在这天一块祭灶饼掰开两半,小两口当着父母长辈面吃下,就算正式成亲。至今还有耄耋老人说起此事犹自蓄泪。 祭灶主食是饼,有甜饼咸饼; 甜饼是为了敷衍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咸饼其实是填肠塞肚必要,旧时糖毕竟还是稀罕物,绵延至今,咸饼分量尤大,已归于养生需要了。 外埠有元旦乃至正月十五接灶的,我们沭阳地区灶王爷与民同庆,多是年三十晚就回来的,那晚的此起彼落的稍显零落的爆竹,就是迎接灶王爷归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