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为人民服务》解读提炼教学流程.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39792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人民服务》解读提炼教学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为人民服务》解读提炼教学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示共产党人前进的路标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解读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个短语中,中心词是“服务”,虽然对每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但要说出它的准确意思,还真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呢!查字典有对这个词精确的诠释: “服务:动词。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由此,我们就准确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毛泽东为什么讲这个“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呢?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他又是怎样讲的呢?这就促使我们研读文本来寻求答案。 首先看开篇第一句话“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句话中的“革命”,在当年毛主席说这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明白它的含义。不过时过境迁,今天的读者对这个词的意义可能不甚明了,所以,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革命”在当时是指共产党所领导的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业。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毛主席说的“革命的队伍”是一支什麽队伍了。而通过整句话,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这支队伍的组成:共产党,和他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就明白了接下去那句话开头“我们这个队伍”的意思。因为它承上句而来,它的意思也应该从上句去理解。“这个队伍”指的就是那个上句所说的由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组成的“革命队伍”。这样,两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说“我们这个由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组成的革命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下句提到了张思德同志,说他“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那么,这段话就等于说了两句话,和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仔细想来,两句话有共同的联结点:“这个队伍”,不同的是后一句说张思德是这个队伍的“一个”同志,前面一句只说这个队伍,没说多少同志,但我们可以理解,是指所有同志。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两句变形,第一句是:我们这个队伍所有的同志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第二句是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我们把这两句话重合起来,就可以通过共同的联结点,推出一句新的话:“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毛主席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它又确实是前面两句话的必然结论,也可以说是这段话的总结。 下文一开始仿佛并没有承接上文的意思继续言说,而是宕开一笔,说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句话是转折句,转折句一般都是强调后一句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主要是在说“‘人的死’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引用司马迁的话来做具体阐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的意思和前面毛主席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是同一个意思。古汉语的“或”在很多时候或者说在经常意义上并不表示两个意思的“选择”,不是“或者”的意思,它更多的时候是不定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或“有的人”。“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和现代汉语的语序略有不同,下面毛主席说的“比鸿毛轻”,“比泰山重”,是今人对同一个意思的表达。那麽这句话便是“有人的死比泰山重;有人的死比鸿毛轻。”可能很多人由此也就以为对这句话完全理解了,其实未必。它的意思需要进一步去理解。 首先,人的死为什麽说成“重”和“轻”,“人的死‘重’,人的死‘轻’”怎样理解呢?查字典,“重”可以理解为“分量大”,“轻”可以理解为“分量小”,“轻”、“重”显然不是指“实体”的分量大,分量小;而是一种引申的理解,指“人的死”在活人心里的一种感觉。因此,某人的死在活人心里的感觉“分量大”,是指人们认为这个人的死有价值,死后值得怀念;“分量小”则是在人们看来,某人的死没有价值,死后就被人遗忘了。 其次,死的“重”的,在人们心里的“重”多“重”,“轻”的多“轻”?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性的词语:“泰山”、“鸿毛”。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是对比着说的,这二者相比,相差何止千里,这说明人“不同的死”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印象是多麽悬殊。再者,比喻都是就喻体本体某个相似点形成的,人心里的“重”和泰山的“重”哪点相似呢?说泰山分量大,一方面是说此之“重”不可称量,是“最大”的重。另一方面是说泰山的重分量是永远不能变化的。这和人的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印象最深刻,觉得最值得怀念,以及这怀念永远不能改变的感情有一致之处。人心里的“轻”和鸿毛的“轻”的相似点又在哪呢?说鸿毛轻,一是它的重量不用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二是鸿毛随风而逝,而吹走后原地不会留下任何印记。这和人死后活着的人对他的轻视以及迅速遗忘是极其相似的。至此,第二句要阐述的是:人死的意义有不同,一种人死了,活着的人觉得他死得有价值,并且要永远怀念他;另一种人死了,在活着的人心里不但留不下印象,而且很快就把它遗忘了。 那麽,在抗日战争时期,哪种人的死重于泰山,哪种人的死轻于鸿毛,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这两种人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死了“比泰山还重”;“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死了“比鸿毛还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三句话,环环相扣,依次递进,最后落脚在“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第四句回到张思德身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前一句是两项内容:比泰山重的,比鸿毛轻的。下面只承接了重的一项,说到了张思德,这是因为如果也承接轻的举出一个例子来,就离开了悼念张思德这个主要话题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可以说,这一句是毛泽东对张思德同志的死的高度评价,也是本段的结论。 这样,第一段是说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的。第二段是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这三句话是张思德同志一生坚守的三个做事原则,“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就是由此推出的结论。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两段的意思合起来 ,做出这样的理解:因为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在人民心里是崇高的,是永远值得怀念的。 而张思德只是我们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是一个代表。如果我们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就应该是:像张思德那样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并且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将被人民永远怀念。这其实是在号召“我们这个队伍(延安的党政军民,可以进而理解为根据地的党政军民,还可以扩展到全国的革命人民)要学习张思德的做法,做张思德那样的人。 第三段开头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那该怎么在上下文里理解这个“为人民服务”呢?因为这句话是承接上段而来的,答案应该在上文去找,“我们”就是上文中的“我们这个队伍”,那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队伍”坚持的做法——也就是张思德坚持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人民利益而死”。这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全部含义。那怎么说到“改正缺点”上去了呢? 第一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显然这句话中的“因为”与“所以”之间的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那究竟怎么理解这句呢? 观察前面我们讲过的两个地方语句的表达方法: 第一个是第一段: (因为)所有我们这个队伍的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又因为)张思德同志是我们这个队伍的一个同志。 (所以)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第二个是第二段: (因为)凡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又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所以)张思德同志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再看下面这句话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前面如果加一句话,就可以组成和上面一模一样的句子组合。加什么呢?我们可以逆推。 可以根据第二句补一个“所有为人民服务的”,也可以根据第三句话补一个“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样就可以组成和前面一模一样的三句话: (因为)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又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我们之所以能说出第三句话是因为前两句有一个连接点:为人民服务的。 但为什麽“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批评缺点”呢?为什麽说到“改正缺点”上去了呢?这和为人民服务有什麽关系呢?接着毛泽东举了一个不怕批评的例子。党外人士李鼎铭提了一条“精兵减政”的意见,我们认为“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就采用了。”查字典:“精兵减政:精减人员,紧缩机构”。当时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条件很艰苦,但那时我们的脱产人员太多,加剧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李鼎铭一提出来,我们就“精减人员,紧缩机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也就是下文那句“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话的意思。那句“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又是什麽意思呢?联系第一句“为人民服务”,显然是指坚持张思德那样的做法:完全为着解放人民,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这样做之后,我们的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总之,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为了“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我们无论做什麽,无论坚持好的还是改正错的,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那麽,抗战时期,大敌当前,我们应该怎麽做呢?请看第四段。“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五湖四海”是借代,代指全国各地。“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下面说的“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解救他们”。“走到一起来了”,是指团结在一起的意思。“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就是团结全国人民的意思。这句话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团结起来,完成解放全民族、解救受难的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这是我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做的。除此之外,我们的同志要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要努力奋斗。“要看到成绩”,什麽成绩?联系上文可知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这些成绩都是靠无数张思德那样的战士,完全为着解放人民,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人民利益牺牲换来的。“要看到光明”,什麽样的光明?人民已经从张思德那样的为人民利益奋斗牺牲的同志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前途,“全国大多数人民”将要被我们团结起来,我们的根据地也将“更大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提高什麽样的勇气?是指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人民利益去牺牲的勇气。即“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至此,本段的意思就比较清晰了:现在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像张思德那样为着解放人民,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团结起来,勇于牺牲。 第五段是提倡为张思德那样的同志开追悼会,并明确提出为牺牲的同志开追悼会要成为一种制度。实际上毛泽东是号召大家利用这样的形式,宣传张思德同志那样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回顾全文,毛主席通过这篇文章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意思: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心论点。 故此,为了把这个中心论点论说清楚,毛泽东在第一二段讲述了张思德的事迹:张思德同志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以此来说明什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是什麽。第三段以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的例子论述为什麽要为人民服务——使我们这个队伍兴旺起来。第四段则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像张思德那样为着解放人民,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团结起来,勇于牺牲。第五段则进一步号召大家向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 文章读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抗日战争时期,为人民服务是指“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那麽在今天呢?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怎样为人民服务呢?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我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替,“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应永远成为我党领导人前行的路标。 教学内容分析及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经过一番解读,我们已明确:毛主席在第一二段以张思德的事迹为例阐释为人民服务的含义;第三段以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的例子论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使我们这个队伍兴旺起来:第四段则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第五段进一步号召大家向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文章正是沿着这样的行文脉络,层层递进的表述这样一个中心意思: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 通过前面的解读,我们知道这个中心意思(主旨)主要是通过文章四个有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1。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毛主席讲述“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的原因。 3。毛主席强调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 4。我们向张思德学习的具体做法。 因此要想使学生通过阅读将这个中心意思(主旨)理解透彻,就应该用以下四个问题做出循序渐进的引导: 1.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是什么意思? 2.毛主席为什麽要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 3.为什麽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 4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具体应该怎样做? (一) 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是什么意思? “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历史内涵。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所做的演讲,因此,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就是由张思德的事迹引起的话题,他所说的“为人民服务 ”是有具体指向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弄明白文章所表述的中心意思——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确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这一问题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这个问题涉及的文字范围是题目和第一段,文字特点是“为人民服务”这个短语大家耳熟能详,第一段落的内容较少,且都是判断句,这样的文字特点便于学生提取信息,因此,学习这一内容采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比较妥当。 具体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搭设以下两个台阶: 1.“为人民服务”的字面意思。 学生通过查字典解词就能准确的把握“为人民服务”的字面意思: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2.“为人民服务”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含义,文章的第一段有明确的语句对此进行了阐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学生只需通读第一段,然后提取相关信息即可。 (二)毛主席为什么要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 学生要想理解文本表述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毛主席为什麽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为了悼念张思德)因为这篇文章表述的中心是由张思德的事迹“传达”出来的;同时,文章也有毛主席对张思德给予的高度评价。这样,学生只有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相关情况和毛主席对其的评价,才能深刻而具体地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涵义。 这一问题涉及的文字范围是第一段和书下注释的内容,文字特点是书下注释关于张思德牺牲情况介绍的比较简单,教师可在课前适当补充材料以备课上使用;第一段关于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并没有明确语句,需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推论把这一隐含信息挖掘出来。 具体讲,要解决这个问题,需铺设三个台阶: 1.毛主席这篇“为人民服务”是为谁而作? 学生通过读书下注释就可明了:本文是为悼念张思德所做的演讲。(教师可补充材料:①张思德牺牲的情况:1944年上级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炭,张思德第一个报名, 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 ②追悼会的召开: 9月8日下午,陕北的天空灰蒙蒙的。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广场上,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准时召开,主席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随后,当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完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主席即兴作出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2.毛主席认为张思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并没有明确表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段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进行推理得出。 第二句: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三句: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那么,张思德是怎样工作的呢?由此可推出:张思德也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是主席对张思德的高度评价。张思德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3.那么,毛主席为什麽要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呢? 这个小问题可采用步步追问法。毛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是指什么?当然是指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那毛主席对张思德又是如何评价的?毛主席认为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那么,毛主席讲这个问题就是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为什麽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 明确了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又明确了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接下来,就应该明确为什麽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只有从思想上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才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个问题涉及的文字范围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毛主席是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谈人死的不同意义,从而评价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重。因此,学生首先应该明确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基于这一点,采用结合语境解词法比较妥当。第三段在谈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其中举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例子,关于这个提议对人民是好是坏,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意思,因此,采用结合语境解词法比较妥当。 具体说,要想让学生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 张思德死得有价值。 毛主席在第二段首先引用司马迁的话谈人死的意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当前这两种人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最后评价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一句是此段的结论句。(因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所以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 2. 这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个队伍兴旺起来。 第三段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采用师生质疑答难的方式,使学生将关键信息理解透彻。 与这一问题相关的信息点: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从关联词入手,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② “精兵减政”的具体解释及内容(解词法)。③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承接上文,是指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摘选中心句) 可见,我们不仅要坚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还要改正工作中的缺点,这样,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四)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思想上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又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最后必然落脚在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毛主席这次演讲的意义所在。也就是号召大家像张思德那样,坚持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勇于牺牲。 这个问题涉及的文字范围是第四段和第五段。第四段的内容较多,层次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研讨,理清段落的层次,这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就明确了。第五段是从开追悼会,寄托哀思这一角度来谈的。 具体讲,可从四个方面来谈: 1.我们要团结起来,完成解放全民族、解救受难的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这是我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做的。 2.我们的同志要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3.我们还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而死的勇气,一种大无畏的气概。 4.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这样,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学习内容,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由文本主旨的理解到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既能完成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又能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从而完成对本文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研读题目,引导学生建立能指导阅读正文的“阅读期待”。(达成目标:1、学生能准确解释为人民服务的意思2、能结合第一段了解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涵义。)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仪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响亮的口号是——(教师心中的答案:为人民服务) 生:(齐答) 师:“为人民服务”这个信念曾经照耀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温暖和激励着今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为人民服务》 生:齐读 师:这个短语大家都不陌生,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1:答 师:要想明白它的准确意思,我们先看看它的中心词“服务”在字典里是怎麽解释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细致读书准确理解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教师心中的答案:服务:动词,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生2:答 师:那么,“为人民服务”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心中的答案: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生3:答 师:请某某同学读第一段 生4:读书 师:结合第一段内容,同学们说说毛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是什麽意思?(教师心中的答案: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将题目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 生5:答 师:那麽,毛主席为什麽要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呢?(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研读第一段,学生明确毛主席讲“为人民服务”的原因。(达成目标:1。学生明确本文是为了悼念张思德。2。学生了解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 师:“为人民服务”这个话题是由谁的事迹引起的?(教师心中的答案:张思德) 生6:答 师: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66年前,八路军一个烧炭战士张思德因炭窑倒塌而牺牲,为了悼念张思德同志,1944年9月8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发表了这篇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的著名演讲。 师:那麽,主席认为张思德是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7:答 师:第一段中没有明确的评价语句,是吗?那我们能否推理一下呢?我们看: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那么,张思德是为谁工作的?由此可推理出:                             (教师心中的答案:张思德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8:答  师: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是指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同志,那么,主席为什麽要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讲“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教师心中的答案:就是要号召全体军民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生9:答 生10:答 师:那麽,为什麽要向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呢?(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三环节:研读第二三段,引导学生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达成目标:1。学生通过研讨第二段的句子逻辑关系明确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死的有价值。2。师生通过对第三段质疑答难明确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是为了让我们这个队伍兴旺起来。) 师:请某某同学读第二段 生11:读书 师:这段有四句话,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请同学们研讨一下。 生生研讨交流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交流成果(教师心中的答案:第一句是说人的死有不同的意义,第二句是用司马迁的话做了具体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两种人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死了“比泰山还重”;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死了“比鸿毛还轻”;第四句聚焦到张思德的身上,对他的死进行高度的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生12:答 生13:答 …… 直至讨论清楚 师:同学们想想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段的结论?(教师心中的答案: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生14:答 师:是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他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 师:下面我们来研读第三段,看看面对我们党内存在的缺点,我们应该怎样? 生15: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谈为人民服务的吗?(教师心中的答案: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有缺点,就不怕批评指出。) 16:答 师:这段中的“精兵简政”是什麽意思?(教学目的是培养细致读书准确理解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教师心中的答案:精简人员,减缩机构) 生17:答 师:为什麽这个意见有益于人民?(教师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当时的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条件艰苦,但那时我们的脱产人员太多,加剧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了缺点,所以李鼎铭一提出来,我们就“精简人员,减缩机构”,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及时改正了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 师: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不仅要坚持好的,更要改正错的,这样做之后,我们会怎样?(教师心中的答案: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生18:答 师:是的,我们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我们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四环节:研读第四、五段,引导学生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达成目标:1。学生自主研讨,通过为第四段分层,明确如何为人民服务。2。学生对第五段提取信息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做法。) 师:那麽,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到为人民服务?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生:朗读四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演讲)这一段。谁来尝试一下? 生19: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声音洪亮,音质很美。如果能再注意一下重音和停顿,就能更好的传达出文章的感情了。在朗读之前,老师希望你联想一下这篇演讲词发表的场合与对象。 师:  假设这里就是庄严肃穆的追悼会现场,你就是毛主席,现在正面对着上千名参加追悼会的战士,背后挂着曾经熟悉的警卫员张思德同志的遗像,想起他在世时的一幕幕,再想到1944年依然严峻的抗战形势、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封锁,作为革命领袖,你将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演讲呢? 生19:再读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演讲体验,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领略了精彩演讲的魅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了这篇红色经典中那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伟大与无私。好,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第四段的内容,并研讨一下这段的层次,看看这段是从几个方面来谈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的。 生生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研讨成果。(教师心中的答案:1。我们要团结起来,完成解放全民族、解救受难的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2。我们的同志要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3.我们还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而死的勇气,一种大无畏的气概。) 生20:答 生21:答 …… 直至讨论清楚 师:奋斗就会有牺牲,对于牺牲的战士,我们应该怎样?(教师心中的答案:4。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生默读第五段 生22:答 师:小结: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每个党员都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要有随时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准备和精神,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难道不该用刻苦努力的学习来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吗?希望“为人民服务”在同学们的脑中,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一句过时的口号、一个古老的传说、一种傻子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