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章 硫及其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知识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知识系统总结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的递变,第二部分是关于臭氧的初步知识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及生存条件的意识,第三部分为过氧化氢知识,要求为简单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1、 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 2、 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 3、 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1、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 2、 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1、 1、 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 2、 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 1、 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 硫 硒 碲 钋
周期: 二 三 四 五 六
2、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① ① 复习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的相似与递变;
② ② 请同学们回忆碳元素有几种单质,引出氧元素也不只一种单质——臭氧。
新课进行:
二、臭氧 氧气:O2
自然界存在两种氧单质: 由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性质
的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臭氧:O3
强调:①与同位素不同,核素是原子;
②同素异形体相混合,所得混合物;
③同素异形体物理及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④异形方式:原子排列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
1、 1、 臭氧的物理性质
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密度比氧气大,比氧易溶于水,液态呈深蓝色,固态呈紫黑色。
2、 2、 臭氧的化学性质
① ① 不稳定性:2O3 = 3O2,在氟利昂、氮氧化物的存在下分解加快,臭氧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简述臭氧空洞的危害;
② ② 强氧化性:能氧化Ag、Hg等,能用于漂白和消毒。
3、 3、 臭氧的危害
少量对人体有利,但空气中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雷电、电火花: 3 O2 = 2O3 。
三、过氧化氢
举医疗上使用过氧化氢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看书P128。强调:过氧化氢的不稳定性。
2H2O2=2H2O+O2,催化剂为MnO2等。
新课的延伸:
过氧化氢的三重性质:氧化性、还原性,举例。
教学小结:
臭氧的性质、过氧化氢的性质。
作业:P129 二、课堂练习,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二节 二氧化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习兴趣高。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是环境问题。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主要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危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1、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2、 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 3、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探究与体验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 2(以化合价为主线探究硫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1、 硫元素的主要的化合价有哪些?有哪些代表物质?
2、 2、 硫的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与氧气反应)
3、 3、 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它给人娄带来哪些危害?
新课进行:
第二节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 1、 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2、 2、 化学性质
① ① 与水反应——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实验
二氧化硫水溶液呈红色——溶液呈酸性:SO2+H2O H2SO3
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简介亚硫酸(H2SO3)。
② ② 二氧化硫氧化性与还原性
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4,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表现氧化与还原两重性。
2SO2+ O2 2SO3 :还原性;(可逆反应)
SO2+Br2+2H2O=H2SO4+2HBr(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2+Cl2+2H2O=H2SO4+2HCl
思考: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它们按1 :1比例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褪色吗?
SO2 + 2H2S = 3S + 2H2O
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分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
简介三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固体,mp、bp都比较低;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放热 SO3 + H2O = H2SO4,(强调工业上制取硫酸的原理:S→SO2→SO3→H2SO4)
③ ③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实验6-2】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加热。
现象:品红褪色,加热又呈现红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强调:二氧化硫漂白具有不稳定性、选择性,二氧化硫也具有杀菌、防腐之功效。
举例: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
比较:与氯气、过氧化钠漂白有何异同?
新课的延伸:
① ① 写出硫化钠溶液与亚硫酸钠溶液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再总结一类反应的规律,共五个方面。
② ② 离子共存判断:Cl-+ClO3-和Cl-+ClO3-+H+;S2-+SO32-和S2-+SO32-+H+。
教学小结:
①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氧化还原两重性、漂白性);③复习归中规律及其应用。
作业:P133 一、二,课堂讨论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让学生代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⑴从S到H2SO4的各步化学反应方程式;⑵H2S与SO2反应;⑶硫化钠与亚硫酸钠混合物中滴入稀硫酸。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漂白原理。
新课进行:
讲述:石油及煤中均含有硫元素,燃烧后均产生二氧化硫,对环境产生污染。引出: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1、 1、 二氧化硫的危害
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人类健康危害:引起呼吸道疾病;
酸雾:二氧化硫在氧气和水作用下形成;酸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随雨水降下,PH<5.6,强调酸雨的危害。
2、 2、 二氧化硫的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磷肥等生产的工业废气。
必须进行净化回收,避免硫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
新课的延伸:
1、 1、 活动实践课
按P132家庭小实验的实验要求,进行当地雨水的PH测定,以小组为单位,分布城区多个采集点,记录当时的时间、地点、气温。
活动结果:小论文(实验方法、酸度分析及原因)。
2、 2、 进行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一些城镇,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危害较为普遍而又严重。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排出的酸性气体的影响,出现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其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北美和我国。目前酸雨危害已扩大到中北欧、美国、加拿大 ,水体受酸雨的影响而酸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多万个湖泊,到二十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将完全灭绝。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在许多国家已普遍存在,全欧洲1.1亿公顷的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而变得脆弱和枯萎。
我国出现酸雨的地区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的酸雨区,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区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南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中心区域酸雨频率60~90%;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岛、图门、太原、石家庄等地。
教学小结:
二氧化硫的来源、危害,酸雨、酸雾的形成。
作业:P133 三、四 书面作业
课后小结:
选学 硫化氢
教学目的:对学有余力的同学
1、 1、 了解硫化氢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了解氢硫酸的物理性质;
2、 2、 了解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制备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教学重点:硫化氢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与还原性)
教学难点: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课时:1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
硫 化 氢
1、 1、 物理性质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溶于水,S=2.6。
强调:在制取和使用硫化氢时,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
2、 2、 化学性质
① ① 热不稳定性 H2SH2+S;
② ② 可燃性
完全燃烧:2H2S+3O2=2H2O+2SO2
不完全燃烧:2H2S+O2=2H2O+2S
③ ③ 还原性
H2S+X2=2HX+S,氧化性:F2>Cl2>Br2>I2>S
3、 3、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弱酸,具有酸的通性,不稳定性,易挥发。
4、 4、 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硫化亚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
FeS+2HCl=FeCl2+H2S↑
FeS+H2SO4=FeSO4+H2S↑
用启普发生器或圆底烧瓶+分液漏斗来制取。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三节 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1.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 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 3. 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第三节 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
1、 1、 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 2、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⑴ 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⑵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P137二、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1、 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2、 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3、 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稀硫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 BaSO4↓+2HCl
Na2SO4+BaCl2= BaSO4↓+2NaCl
Naa2CO3+BaCl2= BaCO3↓+2NaCl
BaCO3+2HCl= 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 ①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②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