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分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这就是说,针刺的要领是激发经气的传导,甚至气至病所,才能产生较好疗效。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气至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这就是说,穴位刺准(中)了,针感就象在巷子中游行(即气至) 。那么穴位是什么?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就是说,腧穴不是指一般的皮肉筋骨等静止不变的具体形态结构,而是有神气游行出入的动态的功能变化部位。《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神气是指人身之正气,是生命活动的表现。神气是活的,是动的,是随生命活动变化着的。那么穴位如何准确定位呢?《灵枢·背腧》论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
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腧穴具有“按其处,应(腧穴反应) ”的敏化特征及“欲得而验之⋯.乃其腧也”的动态特征。《灵枢·五邪》也说:“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
乃刺之。”这也是说明腧穴具有“以手疾按之,快然”的敏化特征与欲得而验(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的动态特征。这些论述同时明确指出了穴位的准确定位方法,应遵循探感定位二步法,即粗定位与
细定位,粗定位是大致的解剖部位,如: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的“所”字,背三节五节之傍的“傍”字,均为大约之意。而细定位(即准确定位)是探感定位法,是在粗定位的基础上再根据穴位的敏化特征施以探
感定位法,即根据患者对穴位刺激的反应来准确定位,如:“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及“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难经》也体现了这一原则,明确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阐明了左手即押手的探穴与定穴作用在针刺疗效中起着重要作用。经文中类似的论述还有不少,本文不一一赘述。
穴位是分布在体表的与疾病相关的功能部位,即通常所说的腧穴是体表的疾病反应点(或称疾病反应的部位) ,而不是像“皮肉筋骨”这些静止不变的具体形态结构。穴位具有①“开/关”特性(或称静息态/敏化态特性) :处在“开”或“敏化”状态的穴位对外界刺激会呈现“应(穴位反应) ”与“痛解(病痛缓解) ”的特殊反应; ②动态特性(部位可相对移动) :部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不同个体与病情变化而变化;
穴位准确定位的方法是遵循探感定位二步法即粗定位与细定位,粗定位是指大致的解剖部位,而细定位即准确定位是探感定位法,是根据患者对穴位刺激的反应来准确定位。穴位定准了,针刺就能激发经气产生经气的传导(即“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就能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甚至“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速效、特效的境界。
由此可以清晰地领悟到原始内涵的腧穴是指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与针灸治疗部位。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来认识腧穴才能抓住其要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腧穴概念对热敏腧穴准确定位的指导作用
那么灸是热刺激,与《内经》中论述的针刺刺激(力刺激)在能量物理形式上不同。艾热刺激如何对穴位准确定位? 换句话说敏化态的穴位对艾热刺激产生的“应”或称“灸感”(针刺时称针感,灸疗时称灸感)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灸疗的准确定位就解决了,接下来灸疗过程的中医原理就基本相同了。即“中气穴,则灸(感)游于巷”,“灸之
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
我们20年的灸疗临床研究发现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会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热敏化是一种新类型;热敏化的特征是,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6类奇异的灸感现象(称热敏灸感) ,只要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现象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 (1)透热: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2)扩热: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3)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穴位发生热敏具有普遍性。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穴位热敏化出现率约10% ,而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种疾病进行艾灸观察,穴位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以上。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穴位热敏化出现率下降至15%左右。
上述热敏灸感的产生有以下特征: ( 1)这种热敏灸感具有“小刺激大反应”特征,标志着施灸部位的功能状态处于“敏化态”; (2)与疾病状态高度相关。其强度随着疾病的缓解或痊愈而减少或消失,标志着其与疾病状态相关的“开/关”特征; ( 3)这种热敏灸感具有部位特异性,偏离这个部位,表现的是“局部的表面的”热感,即普通灸感。热敏灸感因个体不同或同一个体随病情的变化,其出现部位也发生变化,标志着其动态特性; (4)热敏灸感的产生与否及显著程度与疗效明显相关,标志着其“气至而有效”甚至“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速效、特效的特征。以上四个显著的特征完全符合《内经》中关于穴位及其与疗效关系的原文论述。
因此我们认为: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其定位方法可完全按照《内经》中的探感定位二步法进行个体化的准确定位。。热敏灸正是深刻地领悟到《内经》中腧穴概念的上述原始内涵,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灸疗,从而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我们和国内许多单位的临床研究表明这在临床上是可重复的,可随时临床验证的。综上所述,《内经》中腧穴概念的原始内涵是指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与针灸治疗部位;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内经》中探感定位技术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