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轼写在徐州的一组《浣溪纱》.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829197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写在徐州的一组《浣溪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轼写在徐州的一组《浣溪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写在徐州的一组《浣溪纱》     苏轼不但是宋代杰出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十分注重发展生产的循吏。     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由密州调任徐州,七月便逢水灾。苏轼调遣百姓抗洪自救,保全了徐州。不料洪水过后,一冬无雪,一春不雨,又出现了大旱。所谓“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尘”,正是对严重旱情的生动写照。苏轼遂又为抗旱而操劳起来。当时,倍受煎熬的当地农民一面挑水点播,一面把从泗水捕来的鱼,放生到徐州城东二十里处的石潭里。当地人民迷信,认为鱼龙同种,以此放生行动,就会博得龙王爷的怜悯,赶快下雨,解除旱情。恰在此时喜降普雨,旱象完全解除,徐州大地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四月末,农民们赶赴石潭谢雨,身为太守的苏轼也乘兴参加。这组《浣溪纱》词便是写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suī)盱(xū)。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其一     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来了,池塘里的鱼儿也因水温升高而渐渐上浮,清晰可见。连村的树木一派暗绿,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不出来吧!不管是黄口小儿,还是白发老人,都欢聚在一起,人们是多么高兴呀!一向莽撞的小伙子见到“大官”,变得格外腼腆起来,就象惊恐的麋鹿,急忙躲起来;但一听到“谢雨”的锣鼓,又用不着打招呼,便猴子般地一下子都钻了出来。并且“归来说与采桑姑”,传告太守已到的新闻。这“麋鹿”、“猿猱”比喻最见精彩。试想:昔日官吏,苦索百姓,滥施淫威,使之如何不怕?这些青年虽听到过这位太守的德政,但究竟是真是假呢?所以一见太守到来,恰似“麋鹿”惊散;待见其情可亲,才又猴子般地跑出来围观。不仅自己看,而且归来手舞足蹈,说与姐妹得知。三言两语,既反映了农村青年老实、腼腆、怕羞、怕官的神情,又刻画了他们活泼、好奇、热情、可亲的性格。“说与”的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二     “采桑姑”尽管是那样急于看到太守,但首先还是“旋抹红妆”,而后出门。看的方式也与后生有异;小伙子们是憨笑着、欢跳着围观太守,而姑娘们则是“三三五五”挤在自己的篱笆门前,弄得是:“相排踏破蒨罗裙。”     兵荒马乱之岁,村姑少妇,最忌官、兵,一闻其至,非逃即藏,躲藏不及,便设法蓬头垢面,以免遭其凌辱。而迎接可亲可敬之人,则定要仔细认真打扮。她们既好奇,又怕羞,所以“看使君”时极力把同伴推在头里,自己躲在同伴身后。这样,你推我,我挤你,紧紧地排在一起,甚至连挺新的红罗裙都踏破了——仅仅三句,把农村姑娘们看太守的心理、动作、情态,已经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下片说:老人小孩,相携相扶,虔诚地做着祈祷小麦丰收的仪式;乌鸢翔舞,是在想吃祭神的食品。因丰收在望,人人高兴贪杯,有的竟至醉卧路旁。这“道逢醉叟卧黄昏”,乍看与迎神赛会关系不大,实为村民心境的旁衬,是“醉太平”的写意之笔。 后面三首,是写谢雨赛神期间,作者到附近农村巡视所见:     麻叶层层(qǐng)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其三     不论线何种麻,都长得那样地茂盛,层层泛着嫩叶的光亮。是谁家在煮茧呀,全村都散发着如此郁郁的芳香?心里想着,抬眼而望,只见篱笆墙内一群妇女正在紧张地煮茧抽丝,又不时发出笑语声声。仅此三句,农村的恬静、邻里的和睦,妇女的勤劳,一一跃然纸上。     上片由村外写到村内,下片由村内写到村外。“醉眼”是形容老态龙钟之状。“豆”,指比小麦早熟十几天的蚕豆、豌豆之属;凶荒之年,农民常常种这种早熟作物。诗人上路,只见一位垂着白发的老人,手拄拐杖,老眼昏花,在田野捋取尚未成熟的麦穗,准备捣一捣充饥。看到这情景,想到徐州已经两年闹天灾,词人心里自是难过,于是走到老人面前问道——“老人家:叶黄豆熟,还需要多久?”言下之意,等这些作物成熟,接着就是小麦丰收,您老人家的日子就好过了!虽是一句简单问话,却看到了词人对农民深挚的思想感情。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四     作为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他既看到了洪水旱灾过后农民尚有衣食不充的情况,更看到了灾情过后的新景象,越看越爱看,因而走了一村又一村,真是处处风光醉人。你看:就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的“籁籁”之声都能听得真真切切,可知词人对农村风光是何等陶醉!然而更美的声音还在后头:“村南村北响缲车。”试想,对一个希望农村五谷丰登的人,还有比听到这缫丝的声音更入耳的么?说“村南村北”,可知词人听得何等细心,何等兴致勃勃。词人正陶醉此声之际,忽又听到叫卖黄瓜的声音。抬望眼,原来在一棵古老的大柳树下,一个着粗布衣服的老农,正推一辆菜车叫卖。啊!蔬果也丰收了,于是词人高兴地吟出:“牛衣古柳卖黄瓜。”通过“落枣花”、“响缲车”、“卖黄瓜”三种声音,已把农村的风光点染得十分鲜明可爱!     诗人心里高兴,于是自觅村野小店,喝了几杯喜酒,又上路了。这时,日高、天热,口也渴了;又带几分醉意,便感到疲睏起来,这便是“酒睏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謾与漫通,此处漫不经心。谩思茶,就是不由得想喝点茶。于是,“敲门试问野人家”。“试问”,完全是平等的语气,在“尊尊卑卑”的时代,一位太守却以普通过路人的身份求茶解渴,这也是难得的。 最后一首是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其五     春末夏初,“软草平莎”,一场春雨过后,更加新绿可爱了;在平沙路上,马儿轻轻地跑起来,不见半点尘埃,这风光是何等好哇!于是词人发出深沉的感慨:咳!“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语出《论语》,这里指词人想与农民一起耕作。下片说,温暖的太阳照着绿光闪闪的桑麻,就象刚刚泼洒了一层油那样光亮;和风吹来,蒿和艾的香气,就象炉中的薰香,阵阵扑人心怀。我为什么感到农村处处可爱?因为“使君”本来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啊!把“耦耕身”与“此中人”合起来看,既表现了词人对农村风光的喜悦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在宦海沉浮中的喟然之慨!     总起来看,这组词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关心生产,与民休戚与共的从政作风。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词,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诗,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楼敬思云:“东坡老人故自灵气仙才,所作小词,冲口而出,无穷清新,不独寓以诗人句法,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也。”(《词林纪事》引)从文学的发展角度看,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后,农村词逐渐成为宋词内容的重要部分,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接受到苏轼的这一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