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文出自农机360网农机新观察栏目转载需注明出处
吉峰农机:巨亏偶然中的必然 未来或有退市可能
导语
“农机中的战斗机”、“苏宁电器模式”、“创业板第一牛股”,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字眼会和“巨亏”、“退市边缘”联系在一起,吉峰农机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地步,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且看本网主编为您剖析其中要义。
吉峰农机2月26日晚间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继2013年度亏损1.44亿元之后,2014年再度暴亏3.63亿元,每股亏损1.02元。公司营业总收入39.69亿元,营业利润-3.82亿元,利润总额是-4.41亿元、净利润-3.6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了33.34%、93.37%、97.77%和151.86%。
报告期内录得如此差的业绩,吉峰农机给出的“解释”:工程机械板块仍然持续低迷恶化,致使该板块在剥离前形成较大亏损;剥离后,对工程机械板块应收债券计提了坏账准备;报告期内,整个传统农机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同时全额购机补贴政策延缓了客户即时购机的需求;公司全年加大对基层不经济、亏损直营店实施“关、停、并、转”的力度,致使该板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
“农机中的战斗机”、“苏宁电器模式”、“创业版第一牛股”,很容易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吉峰农机上市之初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评价。当初,作为28家创业版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吉峰农机,股价被市场爆炒,一度逼近百元大关,上市之后公司急速扩张,但当时并没有人充分重视吉峰农机利润率低、经营效率受限、人才短板、财政补贴依赖、管理成本高以及被边缘化风险等制约因素,有人甚至评价“这纯粹是一场闹剧”,而事实证明“短暂的绚烂之后,终于尝到了苦果”。
吉峰农机的成功上市,就如同“光棍娶到了媳妇”,改变了农机行业“大生产、小流通”的格局,提升了全社会对农机行业的关注度,固然值得高兴。但是任何的臆想都会被现实击的粉碎,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根据吉峰农机年报,其成绩单是一年不如一年,其净利增幅从2009年的81.84%,到2010年的32.22%,再到2011年的5.97%;2012年的净利润是1284.62万元,较上年同期降幅达81.75%,净利首次出现负增长;吉峰农机2013年度净利亏损1.25亿元,同比下降1071%!
对目前的吉峰农机的境遇,有人分析称是受目前经济下行、机械行业不景气影响,也有人分析称这是公司主动调整的结果,但是仔细分析吉峰农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吉峰农机的巨亏看似偶然,实则是偶然中的必然。核心是战略错位,关键是资源冲突,重点是管理缺失。
一是经营模式导致战略错位。
从招股说明书发布之日起,吉峰农机就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拥有不可复制的经营模式——农机连锁销售网点众多,经营农机种类丰富,享受国家对农机的高额补贴。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在上市初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自身的经营模式定义为“连锁+股市”,对此可以解读为:依靠股市迅速积聚发展所需资本,确保企业的持续扩张;以连锁模式形式形成大流通产业,提升竞争实力。在“积极利用(超)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全面实施全国化网络扩张业务创新战略,推进公司全国化、连锁化、集团化、专业化为业务与管理战略导向的统筹协调发展”指导下,吉峰农机开启了在全国疯狂扩张。吉峰农机招股说明书显示,截止2009年6月30日,吉峰农机共设立了59个直(间)接控股子公司,共拥有70家直营连锁店。而吉峰农机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拥有直营店223家,代理经销店2449家,分布在全国24个省域(直辖市、自治区),其扩张速度可见一斑。在2013年巨亏之后,吉峰农机开始调整店面,2014年半年报显示,吉峰农机战略转型与业务调整,加快“关、停、并、转”优化工作,现有基层直营店中,已注销7家,停止经营待注销31家,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区域。
上帝要想让你灭亡,肯定先让你疯狂。高速扩张在给吉峰农机带来市场份额的同时,其弊端和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事实上,吉峰农机被誉为“农机行业的苏宁”是天大的误会。众所周知,国美、苏宁是靠占用供应商资金起家的。供应商把货铺在店面,国美、苏宁收取货款,利用销售与结算的时间差,“美苏”手中常年沉淀着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成为他们迅速扩张的原动力。而且规模越大、店面越多,供应商铺进来的货必然相应增多,“美苏”占用的资金也越多。反观吉峰农机,不仅没有可能靠占用供应商资金发展,反而要代垫资金!
农机行业集中度低,普遍规模较小,占用厂商较长时间、较大规模流动资金的模式在农机行业行不通。农机购置补贴之前是实行“差额购机”,也就是农户购买农机时仅支付货款与国家补贴之间的差额,农机经销企业需要先行垫付补贴资金,然后等待各地财政部门领取补贴。一面是占资,另一面是垫资,这方面吉峰农机与苏宁完全相反。查阅吉峰农机年报可以看出,早在2010年度,在应收账款一栏中,公司应收账款约为5.9亿人民币,占总资产的23.21%。“苏美”的成功路径是圈地、占款、圈更多地、占更多款,而吉峰农机的模式是垫资、拿补贴、垫更多资、拿更多补贴,全国化战略扩张导致其费用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运营模式的先天不足,也导致吉峰农机战略错位,只能吞下自酿的苦果。
此外,与国美、苏宁还有不同的是,“美苏”销售的几乎全部是家电行业的主流品牌产品,相比较而言还是利润相对可观的产品,而吉峰农机因为起步在西南地区,其主销产品和地区也是以中小型农机产品为主,并且农机行业的主流品牌一直忌惮吉峰做大,以类似“美苏”的市场霸权要挟厂商,所以主流品牌厂商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尽管吉峰有着全国2000多家店面,但是国内外的农机巨头厂商没有一家与它达成某种全面战略合作,其所销的小型农机产品利润率本来就薄,而一线品牌的代理权又很难掌握,所以吉峰农机销售毛利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二是多元化战略导致其资源分散,劣势扩大。
吉峰农机在2010年在内部制定了极为庞大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经营收入150亿元;2020年经营收入1000亿。为此他们提出了大农机战略,包括传统农机、载货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电产品等业务领域的匹配组合。意在创建制造后全域农机服务链大流通体系,实施涵盖培训、展览展示、示范推广、销售服务、二手机交易等系列化多样化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打造农村机电装备制造后全域服务链,实现农机生产企业向流通企业包括产品及服务能力的传递与转移。当时吉峰农机还提出了大平台战略,“以提高农机流通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和战略协同,提升行业资产的资本化程度,推动农机有形市场及多业态品牌旗舰店建设”。
在这一年度,吉峰农机扩张战略也大刀阔斧地执行,较上年度,吉峰农机新增加门店71家,发展代理经销商814家,以农机、农用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电四大业务体系为支撑的吉峰农机营收较上年增长122.76%。吉峰农机提出上述多元化平台化战略的行业背景,是国内强农惠农政策助推农业机械流通市场快速发展。
事实发展证明,吉峰农机的多元化战略导致其资源分散,劣势进一步扩大。首先是传统的农机板块,中国的农机工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2014年全国基本全面推行“全价购机”,由于农民筹资压力增大,降低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需求,同时传统农机升级换代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导致农机整体市场需求疲软,也加剧了吉峰农机市场竞争风险。其次是工程机械板块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因素冲击。可以说吉峰农机进军工程机械板块只赶上了其“好时光的尾巴”。对此,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在多个场合都坦言:“2010年大规模介入工程机械时机不对”。由于当时行业普遍采取信用销售模式,导致后来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工程机械严重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载货汽车板块,由于国四标准实施的窗口期的到来,2013年上游制造企业出台了针对国三商用车的多样化促销政策,很大程度上透支了2014年的市场需求。但基础建设和大中型项目的减少、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仍然影响商用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根据吉峰农机2014年半年报,吉峰农机载货汽车板块营业收入、毛利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20.68%、-2.21%,而通用机电板块这两个数据分别为-42.77%和1.44%。而这两个板块的毛利率也分别只有2.39%和8.85%,占用公司的大量资源,但却没有给吉峰农机的业绩带来正向影响,反而加速劣势的扩大。
三是家族式团队,基础管理严重缺失。
吉峰农机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在组织形式上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权利机构,满足了监管层的要求。但并没有符合公司法法理精神的实质性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董事会内部成员裙带关系严重,董事长王新明、王红艳夫妇、王海名(王新明的弟弟)等都在董事会中。(在媒体的《吉峰农机:9高管借高送转套现8000万》报道中,“三人都来自吉峰农机董事长兼实际控制人王新明的家族。赵于毅总共持有公司145.6万股,而其妻是王新明的表妹,赵于毅担任公司采销中心副总经理。王晓英是王新明的妹妹,王海名是王新明的弟弟,两人都在吉峰农机任职,王海名担任公司第一大区总经理助理,王晓英担任广安吉峰副总经理”,家族式团队可见一斑)。董事会成员和管理高层成员严重重叠,董事长王新明同时兼任总经理、是3家分公司的法人代表,王海名是一家子公司的法人代表。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的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将有可能导致董事会面对相关重大决策的时候,产生家族式企业管理的通病,大多数情况下是董事长“一家独大”,而不能做到权利制衡、民主集中。
据《招股章程》披露,吉峰农机全部59家子公司由36位不同的人担任法人代表。董事长王新明名下3家,王海名、薄虹斌、赵于毅等名下各1家,而赖寒名下居然有9家。重庆吉峰总经理赖寒、吉林吉峰金桥公司负责人刘波在“受贿门”中落马,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力有限,子公司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王国。同时,吉峰农机在急速扩张时期,对于各地的加盟商,要求相对宽松,各地加盟商也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就使得控制力原本就有限的公司总部,在快速扩张之下,对地方的管理监管显得苍白无力,终端门店各自为政的色彩十分浓重。其子公司新疆吉峰聚力农机有限公司被通报取消补贴资格等负面新闻是基础管理严重缺失的最好证明。
多年跟踪吉峰农机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吉峰农机团队运作高手多,但是缺少有见解的战略高手,管理难题多,尤其是上市后整体团队意志颓废。公司在兼并重组时缺少考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特权式管理,所有业务推进基本靠一人。
未来或有退市可能,重组成救命稻草。
虚幻的繁荣过后是一片萧条与沉寂。谁将叩响创业板退市大门?如今,吉峰农机已经到了退市边缘。对于创业板公司来说,如果连亏3年,无需ST将直接暂停上市。财务数据显示,吉峰农机在2011年实现净利润7038.46万元,这也是公司上市后业绩表现最好的一年。2012年净利润下滑81.75%,为1284.62万元;2013年亏损1.44亿元;2014年再度暴亏3.63亿元。吉峰农机连续两年亏损已成事实,2015年如果继续亏损将直接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
如今,2014年“一次亏个够”之后的吉峰农机已经停牌筹划重大资产购买事项。分析人士指出,按照吉峰农机目前的业务模式,2015年继续亏损的可能性极大。近年来,在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吉峰农机遭遇子公司骗补、高管行贿以及多名公司高管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一系列丑闻。在监管态势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当下,吉峰农机正在筹划的重大资产购买事项能否成功仍充满变数。
吉峰农机何去何从,也受到了行业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农机行业资深专家对此表示,吉峰农机如果不下功夫“瘦身”,将会被市场淡忘。2015年,哪怕就是通过“一次亏个够”或是“资产注入”侥幸过关,吉峰农机2016年,2017年甚或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吉峰农机至今都还没有明白自身能够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以及与独立门店经销商的比较优势到底在哪?
结束语
吉峰农机未来将走向何方,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