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7学年度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8页,26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1-14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2.15-25小题为非单项选择题。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试卷指定区域内;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禅让(shàn) 粗糙(zào ) 胚胎(pī) 恪守不渝(kè)
B.炽热(zhì) 粗犷(kuànɡ) 歼灭(jiān) 相形见绌(chù)
C.荫庇(yìn) 埋怨(mán) 谙熟(ān) 面面相觑(qù)
D.纤维(qiān) 氛围(fēn) 龋齿(qǔ) 浑身解数(jiě)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是不容______的。
② 鲁迅先生后期的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_________。
③“蓓蕾”文学社在“六一专刊”的征文 中明确规定,投稿日期不得超过5月28日。
A.质疑 典型 启事 B.置疑 典范 启事
C.置疑 典范 启示 D.质疑 典型 启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也也许会捉襟见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我们时刻应不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大力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D.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生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 b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春天,一则“荒山刷绿漆”的新闻轰动全国。某地为了掩饰采石场留下的巨大“疤
痕”,竟然把山上裸露的岩石、山丘用油漆刷成绿色。然而,荒山遮不住,这种掩耳盗铃
式的“绿化”,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料。
B.“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C.他伸出右手说:“认识你很高兴。”我也很大方地伸出手:“我也同样。”接着他问我叫什
么名字?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到北京的?在什么学校读书等等问题。
D.我们看到,在近年的重大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在升国旗时,有的立正、行注目礼,有的
将右手放在左胸前……等等,不一而足。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
【注】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 ②觌(dí):相见。
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7.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置:安放
B.尧民之病水者 病:担心、忧虑
C.信乎其似巢也 信:确实
D.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巢之袭人者 ②尧民之病水者
B.①是为避害之巢 ②则又为狂士之巢
C.①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②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①名其室曰书巢 ②信乎其似巢也
9.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3分)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
B.全文围绕一个“巢”字,通过客人的问难和诗人的答辩,巧妙地阐述了以“巢”命名的缘由。
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 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3分)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买入
C. 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 见:看见
D. 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 谢:谢绝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
C.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 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1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②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
B.①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②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
C. ①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②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D. ①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 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 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鸟巢与中国文化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强调,这座建筑应该是一座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不是一座可以放在其他国家和地方的体育馆,那么这个建筑方案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呢?
②面对这个建筑,立刻让我们想起那些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中国造型美术有两类,一是平面的书画,二是有着空间造型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然而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所谓单一造型,既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我们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可以找到许多无与伦比的典型。
③虽然是单一造型,但是在单一中有着生动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围绕着一种单一且基本的运动线,即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一条曲线,那就是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无论是古代青铜器和陶瓷外造型,还是民间的剪纸和刺绣,我们都会在上面发现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④此外,这个巨大的容器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造型、美学,还是技术,都通过视觉形象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那么那些网格、镂空,以及单一器物形态的完美性,正是在单纯和丰富之间获得最高状态的协调。
⑤我们在这座巨大的“鸟巢”体育建筑上,可以找到那些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几乎就是一个微缩体育馆,彩陶外观上那些纹样应该说是古人纹身习俗的转移,因此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而表层处理意识也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舞蹈纹彩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跳舞纹样,用于间隔和表现河水的水纹,都有加强向心运动的韵律。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出土过许多彩陶,在彩陶上绘制几何纹样有着精确的定位,那些纯粹几何纹样的彩陶已经有着数学的萌芽,那些单一造型的彩陶,从纹样的绘制和器型都让人感觉是一个小容器和小社会。那件“网形彩纹陶钵”多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而那镂空通透的外壁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还有将偶然性出现的冰裂纹固定为新美学的“冰裂纹哥窑鼎”,以及民间缠线之美,手艺人手下的杰作篓筐,有着吉祥寓意的十二生肖,和让全世界容易辨认的中国红等等,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
⑥中国文物单一的形态,以及和周围空间构成的纯粹关系,成为这座巨大体育馆建筑设计的最初的出发点。那些赤裸让我们感到粗犷的原始空间,是一种深刻的暗示,诱惑我们向原始的“零”空间回归。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设计已经证明,那种最为浑纯、最单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所带来的震撼力,已经超越我们现代的建筑传统。
1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无论是平面书画,还是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等,它们最大的特征都是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
B.在古代青铜器和陶瓷外造型,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上,我们都会发现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刚好贯穿中国艺术五千年的历史。
C.“鸟巢”建筑在“浑纯”与“秩序”的矛盾统一中,体现出在严谨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而且复杂的变化,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
D.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是因为他们呈现的表层处理意识来自于人类潜意识的深层,从根本上说,他们的设计理念也是原始的。
E.“网形彩纹陶钵”多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这种陶钵镂空通透的外壁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
16.下列对“鸟巢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让我们想起那些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
B.“鸟巢”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
C.我们在这座巨大的“鸟巢”体育建筑上,可以找到那些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彩陶文化、江南园林文化、中国红等。
D.“鸟巢”的设计说明,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贯穿到设计中去,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17.文章采用什么结构方式?第五段与第二、三、四段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8.从文中看,“鸟巢”的设计思想对建筑艺术设计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内容?(5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文化遗产问题(节选)
张中行
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会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
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汉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涂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像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19.文中作者就文化遗产及其如何继承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对此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担心学生从语文课本里学文言的办法不能持久,以致于那些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失去学会的机会。
B.作者担心相关的少数专业人才难以选拔,难以胜任繁重的工作,也担心翻译介绍的办法未必能使人们传神地领会传统文化。
C.作者担心汉字的存废,担心对古典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发生变化,但寄希望于将来。
D.作者考虑到文言文的难于学习,难于学会学通,担心现代文不能从文言文中吸取营养。
E.作者注意到现代人将难于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担心现代文写不好,写不通,写不出。
20.这篇文章多处巧妙运用比喻,下面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分析有误的有( )(4分)
A.“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文言在过去的价值是很高,可是距离现代生活太远,较难从中吸取营养。
B.“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翻译介绍文言文的专业人员水平较参差,影响人们对文言的理解。
C.“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
D.“脚踩两只船”这个比喻说明要较好地完成传递文化遗产的工作,既应较好地提供学习的机会,又应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二者均做到,才是较妥善的解决办法。
E.“成为路人”这个比喻说明学文言的人越来越少,将来一般人对文言就相当陌生,更不能取其所长了。
21.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请分条概括。(4分)
答:
22.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请分条概括。(4分)
答:
四、语言运用(12分)
23.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4分)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三甲运载火箭送入绕地轨道,然后要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约7天,做三次大的轨道运动,在获得足够的速度后,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飞行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此时,卫星要进行减速制动,以让月球捕获探测器。随后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让“嫦娥一号”最终变为环月飞行的圆轨道卫星。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4.仿照下列句子,任选其中两个给定的条件,写两句运用比喻、结构相同的句子。(4分)
例句:语文老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亮丽;
数学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现代作家金马在论述阅读经典(纸质出版物)比上网和读图更有意义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家鹅与天鹅同浮清波时,确乎有几近相似的美丽,而天鹅在展翅升空,划出令人陶醉的飞影流形时,才具有了飞动的美。”
请你将金马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40字)
五、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渤海的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冰川。
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鱼”,但它仍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
“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位年轻人感叹说:
“它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一位老者叹息说。
这则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寓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2007学年度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参考答案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基础知识:
1.C (A.糙cāo 胚pēi B.炽chì 犷ɡuǎnɡ D.纤xiān 解xiè
2.B (① “质疑”强调对某人、某事提出疑问,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置疑”则强调存在或作出怀疑,一般用于否定。此句适用“置疑”。
②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强调可仿效,此句宜用“典范”。
③“启事”为名词;“启示”多为动词。此句用名词。)
3.A(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B“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形容“成绩下降”不当。C“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C项的语境。D“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不是指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此处可换用“胸无点墨”。)
4.D.(A 成分残缺,应在“而是”后添加谓语“刻画成”;B“时刻”与“应”语序不当。 C句式杂糅,应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
5.B(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⑤与之对照呼应)
6.A(B 最后一个分句引号里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C应将问号改为顿号,D省略号与“等等”不能同时用,应删去其中一个。)
二、文言文阅读:
(一)
7. A(置:放弃。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之不理”)
8.D (第一个“其”代自己,作定语,译为“自己的”;第二个“其”代“它”。
A都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都是“是”。C连词,都可解为“可是”)
9. B(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 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
10. C (应该是:警戒自己和他人。)
【参考译文】
我已经衰老而且多病,但仍不放弃读书,我把我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很吉祥;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巢窝,它的巢常常要暴露在外;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小雏离去之后,就居住在鹊巢之中,它的巢也很笨拙。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巢。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学道的人,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酗酒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未进我的屋室,不了解实际情况。我的屋室之内(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堆在木箱上,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一本本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因疾病而呻吟,或者悲伤忧虑,愤激感叹,从来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宾客没有到来,妻子没有相见,或者风雨雷电冰雹的变化,都有不知道的时候。偶或有意想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它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更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
(二)
11.D (A“恶”应为“讲人坏话”或“中伤”; B“售”应为“卖出”; C“见”应为“被”)
12.D (A:“贵重”古义是“受到尊重和被重用”;B:“以为”是“以之为”;
C:“不善”古义是“不与……交好”。
13.A ( 均解为“到” B:第一个“且”意思是“况且”;第二个“且”意思是“尚且,还” C:两个“于”均为介词,但第一个解为“对于”,第二个解为“由”
D:第一个“以”意思是“认为”,第二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
14.C (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三、现代文必考:
(一)
15.AC(B偷换时间概念,应是“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D强加因果,其原因应该是“建筑呈现传统文化,取自的纹样是古人文身习俗的转移”,且推断不出“他们的理念也是原始的”。E像“冰裂纹花窗”的镂空通透外壁应该是“鸟巢”,注意文中“……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的表述。)
16.D(无中生有,文中只说明这种造型能带来震撼,超越现代建筑传统,但并未说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17.答: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1分)
第五段和第二、三、四段之间是并列关系(1分):第二、三、四段主要是从理论上分别阐述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第五段则列举大量事例来验证上面三段所说的内容。(2分)两方面共同体现文章的主题。
18.答:①建筑设计应该和城市的景观相协调,而且应该具有独特性。
②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关联。
③最为浑纯,最单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能带来极大的震撼力。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二)
19.C E(C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作者担心的是古文化的遗留问题而非汉字的存废;E 转变了作者对文化遗产继承的忧虑问题,文中也未出现证明这两者有必然联系的信息)
20.A B (A说明文言价值大,可是不易读懂,而读不懂,就用不上。B说明翻译介绍文言文不易完全传达文言的神韵。)
21.答:(1)不能从古典作品吸取营养,就难以形成独到的文风韵味。(2分)
(2)不把古典作品学会学通,勉强生搬硬套,就会不伦不类。(2分)
22.答:(1)有些现代文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文言的一些辞藻,结果适得其反。(2分)
(2)有些现代文章不像古诗文那样通俗流畅。(2分)
四、语言运用:
23.参考答案:
(1)在绕地轨道不断加速 (2)沿奔月轨道飞向月球 (3)制动减速后入轨绕月
(4分。答对一点得1分。语言表达1分。)
24.参考答案:
数学老师说,友谊是一个万能的公式,能解决百思不解的难题;
物理老师说,友谊是一根巨大的杠杆,能撬开禁闭的心扉;
政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的火花,能点燃生命的火把;
音乐老师说,友谊是一曲优美的乐曲,能在四海五湖找到知音。
(4分。每句2分,句式1分,比喻修辞准确运用1分。)
25.参考答案:
上网和读图只能给人暂时的视觉冲击,而读书却能给人更多想像空间和涵咏余地。
(4分。对上网、读图和读书的表述各2分,语体吻合1分,内容准确1分。)
五、作文(60分)
26.[写作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