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冲积层掘进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平硐冲积层掘进施工的工程。
2.施工准备
2.1 材料准备
2.1.1 水泥:其品种、标号、厂别及牌号应符合砼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2.1.2 砂:宜选用中粗砂。砂中含泥量:砼强度≥C30时,含泥量≤3%,当砼强度<C30,含泥量≤5%,砂子应有实验报告。
2.1.3 石子(碎石或卵石):石子的粒径、级配及产地应符合砼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当砼强度≥C30时,应≤15%,当砼强度等级<C30时,应≤25%。
含泥量:当砼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1%,当砼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2%,对于有抗冻抗寒等特殊要求的砼,含泥量不应大于1%。另外石子应有试验报告。
2.1.4 钢管、木板、竹笆等临时维护,要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
2.1.5砌块料石:其品种、规格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应有出厂合格证。
2.1.6 水:宜采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其它用水水质要求应遵循JG63-89〈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
2. 施工准备
2.2.1排矸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以及其它工作条件已准备就绪。
2.2.2 施工措施已审批,并向所有人员进行传达。
2.2.3 各施工工具、施工材料已全部进场,且检验合格。
2.2.4 施工用中线、标高全部标定。
2.2.5 采用冻结法施工的,已冻结完毕。
3. 施工工艺流程
明硐开挖→明硐支护→挖土掘进→出矸→永久支护
3.1 明硐开挖:
3.1.1 采用挖掘机挖土,5-10T自卸汽车运土。
3.1.2 明硐开挖时,必须准备一套排水系统。
3.1.3 根据设计和作业规程要求,把明硐部分掘完。
3.1.4 硐口开挖时,明硐的深度应使巷道掘进断面顶部与堆积层的距离不小于2m。明硐的边坡允许偏差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土方和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
3.1.5 如果明硐底部为岩石,上部上部采用挖掘机我啊,下部可采用爆破法,分区实行松动无飞石爆破。
3.2 明硐支护:明硐部分应砌碹,碹体的外部应防设防水层或夯填三合土,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3.3 挖土掘进:应根据表土地质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 稳定表土层:应采用全断面掘进法或导硐法施工。
3.3.2 导硐法:导硐的长度不宜大于4m,导硐的断面不宜过大。
3.3.3 不稳定表土层,应采用降低水位法或超前支架法施工,当表土层含水较大时,宜采用沉井、冻结帏幕等特殊方法施工。
3.4 挖土:采用手镐、铁锨等工具,当土质较硬时,采用风镐、风铲掘进。
3.5 出矸:采用人工装土,矿(汽)车运输,至地面指定地点。
3.6 永久支护:从明硐部分进入硐身5-10m后,应立即进行永久支护。 当穿过含水层的地段应采用砼砌碹,浇灌砼时应采取防水措施;对有明显的淋水或大于0.5m3/h的集中出水点,应进行注浆处理。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冲积层掘进及其临时支护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规程的有关规定。采用的检查方法可对照设计和作业规程的有关规定,抽查施工记录或现场实查。
4.2 基本项目:冲击层掘进规格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宽度(中线至任一帮距离)不小于设计,不大于设计300mm.
高度(腰线至顶、底板距离)不小于设计,不大于400mm.
优良:宽度(中线至任一帮距离)不小于设计,不大于设计200mm.
高度(腰线至顶、底板距离)不小于设计,不大于250mm.
4.3 允许偏差项目:在明硐开挖时,明硐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明硐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标高
±50
用水准仪测量上口四边标高
2
长度
0-+300
拉十字中心线,分别尺量上口和下底由中心线到四边的距离
3
宽度
4
边坡坡度
不得偏陡
检查点个数不少于3个,用坡度尺量检查点左、右两边坡度。
5. 成品保护
5.1 掘进的巷道,在进行永久支护以前,必须及时进行临时支护,永久支护亦必须跟上,不允许掘进的巷道在不进行任何支护的情况下久置。
5.2 有水的巷道,排水工作应及时,严禁无支护巷道在水中浸泡。
6. 安全和环境
6.1 明硐开挖的砂土、矸石应运至指定的地点,禁止乱堆放。
6.2 掘进的空顶距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有关的规定。
6.3 对于明硐部分的回填土必须夯实,防止日久下沉,影响明硐部分的支护质量。
6.4 其他安全注意事项应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2001版)执行。
7. 质量记录
7.1 施工措施交底记录
7.2 施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及复试试验报告
7.3 设计变更记录
7.4 隐蔽工程记录
7.5 质量检验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