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右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峰与桥梁①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450米 B.650米
C.750米 D.850米
2.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
C.②地夏季降水量大于③地
D.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
下图中图甲为某科考队于当地时间2010年2月28日日出时分在斯瓦尔巴群岛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图乙为拍摄地点位置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甲景观可能反映
A.全球气候变冷 B.海洋环境污染 C.生物种群繁多 D.北极冰盖退缩
4.此照片拍摄时80ºS地区昼长恰好14小时,则此照片拍摄时间约为
A.5时 B.7时 C.17时 D.19时
经天文学家精密计算确定:南沙群岛的海马滩(10°43′N,117°40′E)①为我国版图2011年第一道阳光地点,1月1日的日出时刻为北京时间6时27分;浙江省温岭市的石塘镇(28°16′N,121°36′E)②为我国大陆的第一道阳光地点。结合右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四条晨昏线中,符合题意的是( )
A.L1 B.L2
C.L3 D.L4
6.石塘镇迎来2011年1月1日的第一道曙光,北京
时间可能为 ( )
A.4:50 B.5:54
C.6:46 D 8:27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
D.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②
8.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A>PB,读图回答9~10题。
9.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南风、南风 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 D.东北风、北风
10.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风、南风 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 D.东风、西风
右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线,回
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位于
A.南半球 B.东半球 C.北半球 D.西半球
12.关于PQ锋面性质及雨区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冷锋,雨区位于PQ西北侧
B.为冷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C.为暖锋,雨区位于PQ西北侧
D.为暖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读某大陆沿20ºE地形剖面图,回答第13~14题。
13.根据图中所示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秘鲁沿岸海水异常升温,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B.图中C地草类葱绿,动物大规模向南迁移
C.开普敦天气晴朗,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平浪静
D.恒河河水量大增,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4.若黄赤夹角为0º,图中D地的气候将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 D.气温不变
读28°N纬线上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图示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高低 B.大气环流
C.地势高低 D.洋流性质
16.A地降水类型可能是
A.锋面雨 B.台风雨
C.地形雨 D.对流雨
读右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
A.甲—河口三角洲 B.乙—冲积扇
C.丙—风蚀蘑菇 D.丁—冲积平原
18.若在图中甲处修建一大型水库,对区域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增加入海泥沙量 B.增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C.增加库区降水量 D.促进海上内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右图,回答19-20题。
19.水的社会循环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影响
20.污水再生回用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读右图,回答21~22题。
21.若①、②两条曲线分别为A、B两水文站在同一年内
所测到的流量变化曲线,则该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由西向东流 B.由东向西流
C.由东北向西南流 D.由东南向西北流
22.若该湖泊为洞庭湖,且①、②曲线分别为B水文站在1958年和2009年观测到的河
流流量变化曲线,则据此判定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为
A.减小 B.增大 C.基本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图甲为大陆西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
B.地势北高南低
C.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堆积更严重
D.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
24.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
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C.全年流量变化小
D.EF附件河段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右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山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26.该山北坡自然带比南坡多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高于南坡 B.海拔低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降水多于南坡
读“世界某区域典型植被带分布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关于图中植被及其分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针叶林 B.②为常绿硬叶林
C.④为常绿阔叶林 D.从①→④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28.图中大陆西岸④植被带的形成除受气压带、风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
A.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B.西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
C.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图5示意某国1960~2007年人口数量、人均消费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序号①、②、③依次表示
A.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量、人均消费水平
B.人口数量、人均消费水平、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消费总量、人均消费水平、人口数量
D.人均消费水平、人口数量、能源消费总量
30.下列因素中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
A.人均消费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人口年龄结构 D.能源消费结构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二 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冈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32.阅读下列材料,读图回答有关问题。(8分)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域图。 材料二:A城市10月10-13日气象资料统计表。
(1)试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汾河平原的成因。(2分)
(2)说明图中A城市降水较少的原因。(2分)
(3)请写出该时段影响A城市的天气系统名称,并分析判断依据。(4分)
33.读世界区域图,回答问题。(7分)
(1)一轮船从甲港口出发沿图中线路到达乙港口,试说出影响轮船航行的因素。(3分)
(2)试说明①处湖泊群的成因。(1分)
(3)试说明格陵兰岛气温低的原因。(3分)
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比较A、B两地(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3分)
(2)说明B地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成因。(5分)
(3)分析C地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
(4)C河是图示区域最大的河流,简述该河的水文特征。(3分)
答案:
1-5BDDBD 6-10CDCAB 11-12ABDBB 16-20CDCDA 21-25BABCD 26-30DBCAC
32.【答案】(1)岩层断裂陷落形成地堑,流水的沉积作用(2分)
(2)距海较远;且太行山阻挡了夏季风 (2分)
(3)冷锋。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风力加大;出现强降雨天气;天气系统过境后与过境前相比,气温明显下降(4分)
33.【答案】(1)逆水,海雾,冰山(3分)
(2)冰川侵蚀形成 (1分)
(3)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极地东风从高纬度吹来,温度较低;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34(15分)
(1)A地气温日较差大于B地(1分) .因为A地降水比B地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日较差大:(1分); A地以荒漠为主,B地以森林为主,下垫面性质不同,A地吸热和放热快,所以昼夜温差大.(1分)
(2)B地为热带雨林带,(1分) 成因: 地处低纬;(1分)东南信风带来海洋暖湿气流(1分),遇到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1分)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全年高温多雨(1分)
(3)热带草原气候;(1分)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干湿两季;(2分)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1分)
(4)该河水量较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