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
2、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2.(2015哈尔滨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
3、,C项正确。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4.(2016广州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封国
4、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5.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B.唐代C.宋朝D.明代解析:C依题意可知,
5、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依据所学,宋朝为加强皇权增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C项正确。6.(2015吉林三模)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解析:B宋朝通过对宰相职权的分化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错误;从“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知台谏制度可以监督制约皇帝和宰相,
6、体现了权力制衡,B项正确;台谏制度只是对相权的监督,而不是分割削弱相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与近代的三权分立有本质的区别,D项错误。7.(2016长沙调研)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D材料作者认为行省制“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能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
7、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见作者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项正确。8.(2016鞍山检测)有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A.宗法制原则B.九品中正制选官C.皇位世袭原则D.科举制创立完善解析:D宗法制体现的是贵族的世袭制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不符合材料中“把文人奉为贵族”的信息,B项错误;皇位世袭体现的也是贵族政治,C项错误;材料中“把文人奉为贵族”的信息说明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科举制度体现对文人的重视,D项正确。9.读“中国古代皇权消
8、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C从示意图可以看出,秦至清皇权并非是“一直强化”,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项错误。10.(2015沧州一模)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A.内阁已经掌握国
9、家决策大权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丞相解析:C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威胁到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因此出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向宦官冯保送礼的现象,故C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掌握决策大权,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意愿,与丞相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故A、B、D三项错误。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
10、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解析:B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以密折形式奏闻,从而为自己进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12.(2016大理质检)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1、解析:B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二、非选择题13.(2016晋冀豫三省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
12、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
13、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1)问,“发展”可从监察的范围、监察机构和监察权限等角度归纳材料信息;“利弊”考查历史评价能力,需要一分为二考虑。第(2)问,材料一主要讲述隋代和唐代监察制度,材料二主要讲述宋代监察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据材料一“中央设御史台”“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可知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答案:(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14、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管理邮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兵部来掌管,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的配备等等。同时管理邮驿的还有枢密院,它的管理范围是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等等。这两个机构互相制约,不得擅自专权。材料二宋人王应麟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王应麟玉海),仅仅作为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而传递政府
15、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有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宋史太祖纪),其后遂为定制。当时人王栐yng永曾就此措施评论说:“前代置邮,皆役民为之”,宋太祖“即革此弊”,开始“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更设置专门的驿卒(燕翼诒谋录)。材料三宋太宗时特别恩准:官员在近系家属之间,可以随官方文书一起传带家信。宋仁宗统治时候,1036年下诏令说:“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燕翼诒谋录)。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信中往往有“近急足还府,奉状”“急足自徐还,辱书”“近急脚子还,尝奉讯”等等字样。材料四南宋
16、时期,宋高宗命令一些朝臣汇集了散在民间的有关邮驿旧法编纂而成金玉新书。现在在明朝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的一四五七五卷中保存了它的原文。根据现在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知道这部金玉新书共有115条,其中涉及邮驿刑律的51条,有关赏格的10条,关于邮驿递铺组织管理的内容54条。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请回答:依据以上材料由表及里的概括宋代邮驿制度的信息。解析:表层信息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由“由兵部来掌管还有枢密院”“以军卒递”等可知军事色彩浓厚;由“驿”和“递”的职能可知邮驿的职能分开,且由官府垄断;由宋太祖的诏令及王栐的评价可知减轻了人民负担;由宋太宗及宋仁宗的举措可知允许官员私书附递;由金玉新书的内容可知法规完善。里层信息在表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政权的性质等来分析。答案:表层:军事色彩、官府垄断、邮驿的职能分开、减轻人民负担、允许官员私书附递、法规完善。里层:适应统治者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局限于官府,体现出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