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全部.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793899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 页数:191 大小:4.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全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全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一)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016·湖南常德模拟)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  ) 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于秦实现统一 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 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为魏国出力时,魏国就会元气大伤。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六国时期是士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2. (2016·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3. (2016·河南濮阳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解析】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代封建”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4. (2016·湖北联考)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解析】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启创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A项错误;从梁启超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实现了血缘国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故B项错误;“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实现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的是秦朝,故D项错误。 【答案】 C 5. (2016·山东聊城模拟)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  ) A.传统农业的解体  B.近代工业的兴起 C.国际贸易的发展 D.经济结构的优化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不断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6. (2016·西安模拟)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解析】 《北伐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表达了全国人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意愿,北伐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因此A、B、C三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D项错误,符合要求。 【答案】 D 7. (2016·济南调研)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 本题设问是与题意相反的革命模式,而题中有效信息是“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所以题干中的革命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与之相反的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A项是国共共同领导国民革命,不是单一的民众暴动,故A项错误;B、C两项都是与题干相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C错误。 【答案】 D 8. (2016·广东佛山模拟)下面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表: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 【解析】选C。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市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不能说明1984年以前的市场变化,故B项错误; 21世纪初中国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确立,故D项错误。 9. (2016·河南郑州高三质检)历史学家郭小凌提出,既然在梭伦改革时期,土地和债务问题是当时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且在改革的措施中,所实行的划分公民等级的唯一标准是地产收入(按年收入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成四级),因此,该学者认为(  ) A.梭伦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 B.当时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C.梭伦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D.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梭伦改革时划分公民等级的唯一标准是地产收入,因此该学者认为当时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A、C、D项与材料无关。应选B。 【答案】 B 10. (2016·陕西宝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解析】选A。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了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 【答案】A 11. .(2016·山东淄博模拟)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这说明了(  ) A.经济危机的蔓延      B.市场调节的失灵 C.工业经济的弊端    D.世界市场的无序 【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 【答案】D 12. (2016·江西新余高三模拟)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选D。“国家”“超国家”属于政治方面,故A项错误;“国家”“超国家”是政治方面,也没有涉及“利与弊并存”,故B项错误;“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强调的不仅仅是政治合作,而是政治一体化,故C项错误;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符合“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5题-第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答案】(1)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10分) (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 价值: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15分)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农政全书》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产生的背景,学生回答《农政全书》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近代研究方法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两本书的内容和影响,第一问学生从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性、归纳性来总结,后者则侧重实验性、理论性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第二问其共同价值从对社会发展、文化遗产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14. (河南省商丘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可知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史实可以联系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可以从材料“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得出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史实可以联系中国和日本的闭关锁国。 【答案】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2分)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2分)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请考生在15、16、17、1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湖北省黄冈市2016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自嘉靖以来,官员贪污数额之巨,令人触目惊心……就连以惩贪为己任的监察机关也日益腐败,御史出巡往往利用职权,贪赃枉法,中饱私囊…… 为了整顿吏治,张居正于万历元年(明神宗年号,1573年)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六科是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百司相应,而设的监察机构,张居正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监察大权。 张居正提出:吏部、都察院监督抚按,抚按的考语失实,则以“不称职”予以处罚;内阁、六科监督吏部、都察院,发现考语失实,同样以“不称职”处罚。 张居正柄国伊始,即雷厉风行地惩治贪污腐败,清洗了一批奸邪庸碌之人……在张居正柄国的十年间,惩贪涉及各级官吏、军官以及扰民的宦官。 在张居正身殁不久,明神宗即对其进行残酷的清算。原来受到张居正打击的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张居正改革落得人亡政息的下场。 ——摘编自凤凰网历史:《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改革在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必然性。(5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中“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清洗了一批奸邪庸碌之人……在张居正柄国的十年间,惩贪涉及各级官吏、军官以及扰民的宦官。”可以概括措施为“建立起严密的监察系统,加强了对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官的监察,并特别重视监督的真实性;对“不称职”的官员和贪污腐败的官员均予以严惩。”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措施作答即可,惩治了官场的腐败,肃清了官场的风气,提高了行政效率。 (2)依据材料中“在张居正身殁不久,明神宗即对其进行残酷的清算。原来受到张居正打击的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张居正改革落得人亡政息的下场。”,以及所学知识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必然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改革依靠绝对的权力来维系,惩治腐败缺乏持续性;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权力机构,其首辅所推行的改革,权威性受到广泛质疑;惩治腐败损害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改革必然失败。 【答案】(1)措施:建立起严密的监察系统,加强了对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官的监察,并特别重视监督的真实性;(4分)对“不称职”的官员和贪污腐败的官员均予以严惩。(2分) 意义:惩治了官场的腐败,肃清了官场的风气;(2分)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各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2分) (2)必然性: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改革依靠绝对的权力来维系,惩治腐败缺乏持续性;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权力机构,其首辅所推行的改革,权威性受到广泛质疑;惩治腐败损害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改革必然失败。(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共5分。) 16. (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高考模拟及答题适应性考试)【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把洛克和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纳入了联邦宪法之中,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又和洛克、盂德斯鸠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洛克的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外交权的分立,他的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是二权分立,因为他认为行政权、外交权都应属于君主,只有立法权属于民选的议会。孟德斯鸠对共和制是不信任的,他不赞成把行政权给予民众或他们选出的人,而赞成把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孟德斯鸩对司法权是,不重视的,他认为司法权是无关宏旨的,立法权应同时委托给有贵族组成的上院和由人民选出的下院。因此洛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实际上都带有一些和君主妥协的色彩。从根本上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完全是从美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的。正如埃尔布利奇·格里所说:“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世界上尚无先例可循。” (1)根据材料指出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共同点。孟德斯鸠较之洛克,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9分) 【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把洛克和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纳入了联邦宪法之中” 能够得出提出分权学说;根据材料“洛克……认为行政权、外交权都应属于君主”“孟德斯鸠……赞成把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能够得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洛克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二权分立”“孟德斯鸩……行政权保留给开明的君主……对司法权是,不重视的……立法权应同时委托……上院和……下院”能够得出孟德斯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又相互制约。 (2)“联邦政府好比是杂交新品种”从两个角度解答:一是联邦政府对分权理论的实践;二是联邦政府体现了的结合国情的新特点。对分权学说的实践则是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建立;二是结合国情的新特点,即建立共和政体和解决邦联制问题建立联邦制度。 【答案】(1)共同: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4分) 发展: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又相互制约(或分权与制衡)(2分) (2)说明: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体;联邦政府内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权力分割,互不侵犯。(9分) 17. (山东省潍坊市2016年高考模拟(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英军在1901年设置了关押布尔平民的集中营,荚军总司令基钦纳下令先后将13.6万名布尔人妇女、儿童和老人以及八万多黑人仆役统统从被焚毁的农场上抓走,用敞蓬货车或牛车运到一起,关进集中营。集中营内实行严格而苛刻的配给制度,人口密度极高,食物、帐篷、毯子、衣服和药物奇缺,瘟疫流行,营养不良,死亡率极高,奥兰治地区白人集中营的死亡率在1901年10月曾高达40.1%。整个布尔战争期间,死在集中营内的布尔平民共有27927人,其中包括l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 英国妇女埃米莉·霍布豪斯为集中营的状况所震惊,她向世人揭露了集中营内的惨状,被英国政府宣布为“祖国的敌人”,立即逮捕并驱逐出境。但是她回欧洲后坚持斗争,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野的自由党以年青的威尔士民族主义者劳合·乔治为首,猛烈抨击保守党和陆军的野蛮政策。瑞士、德国、荷兰、法国、美国派出了视察人员,欧美各国向集中营内的平民捐赠了大量物资。面对压力,英国不得不改善了集中营的状况。 ——《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集中营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军集中营的影响。(7分) 【解析】(1)据材料“集中营内实行严格而苛刻的配给制度,人口密度极高,食物、帐篷、毯子、衣服和药物奇缺,瘟疫流行,营养不良,死亡率极高,奥兰治地区白人集中营的死亡率在1901年10月曾高达40.1%。”得出集中营实行配给制;人口密度高;物资短缺;疾病流行,死亡率高。 (2)据材料“整个布尔战争期间,死在集中营内的布尔平民共有27927人,其中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英国妇女埃米莉,霍布豪斯为集中营的状况所震惊,她向世人揭露了集中营内的惨状,被英国政府宣布为‘祖国的敌人’,立即逮捕并驱逐出境。但是她回欧洲后坚持斗争,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得出集中营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引起社会公愤,使英国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一落千丈,据材料“在野的自由党以年青的威尔士民族主义者劳合·乔治为首,猛烈抨击保守党和陆军的野蛮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集中营事件造成英国国内的政治纷争,加剧了保守党的政治危机。 【答案】(1)特点:实行配给制;人口密度高;物资短缺;疾病流行,死亡率高。(8分) (2)影响: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引起社会公愤;使英国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一落千丈;造成英国国内的政治纷争,加剧了保守党的政治危机。(7分) 18. (福建省漳州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普通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7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于成龙的个人活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于成龙为官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于成龙被后世传颂的原因,学生从其亲政爱民的个人事迹、文学作品的宣传、市民文化的普及等方面来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8分) (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7分)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3. (2016·福建泉州模拟)《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解析】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污浊则河流污浊,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作亲人一样敬爱,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君主对人民施行仁政,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民共治”,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14.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B 15. (2016·安徽江南十校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历代的皇帝命令,没有宰相的审议,就不成为诏书,这是正常的行政程序,明代“宰相废了,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行政程序的公开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但是清朝官员都是直接与皇帝联系,其他人全都不知道,一切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这与传统的政治规则有很大的不同,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 16. (2016·襄樊模拟)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17. (2016·湖南益阳模拟)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  ) A.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 B.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 C.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 D.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 【解析】材料凸显了洋务企业的封建性,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洋务企业设立了类似于封建官僚模式的官制并且受封建官府的节制,突出了洋务企业的封建性,其没有完成近代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的封建性,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 【答案】B 18. (2016·泰安一模)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解析】 五四运动由国内青年学生组织发动,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因而“‘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不可能受到日本的援助,故D项错误。 【答案】C 19. (2016·青岛质检)《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解析】 据“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所指事件为抗战时期的后撤,据“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可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0. (2016·江西上饶模拟)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 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C.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D.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价格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措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格双轨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信息“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不符,排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政治措施,无法解决“官倒”“倒爷”等经济现象,故C项错误;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能够起到打击“官倒”“倒爷”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价格双轨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1. (2016·石家庄质检二)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韩非子代表的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A、D项不符合韩非子的主张,B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制定时的情况。应选C。 【答案】C 22. (2016·河北唐山高三模拟)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解析】材料反映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与发展,与民主法制的诉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人的自由的追求,与功利主义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推动人们逐步摆脱对神的敬畏和崇拜,与宗教束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依次推动人们摆脱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以及封建制度的束缚,反映出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23. (2016·长春高三质检)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 A.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解析】凯恩斯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被采用,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推行的不当政府干预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为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胡佛政府不当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C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24. (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质检)2004年底,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诞生,至今已有400多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但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以孔子学院“干涉学术自由”为理由宣布终止与孔子学院合作,此举在欧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附和。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区域集团化在现阶段对全球化有阻碍作用 B.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危及了欧美社会的主流思想 C.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要具备包容的态度 D.欧美国家此举折射出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进程 【解析】区域集团化指的是同一区域或者区域接近的国家加强合作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不会危及欧美社会的主流思想,材料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高校以孔子学院“干涉学术自由”为理由宣布终止与孔子学院合作,说明文化交流存在不理性、不包容的现象,所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要有包容的心态,故C项正确;欧美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5题-第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9. (湖南省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 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