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管理手册
管理制度 设备检修规程
制度管理人 技术支持部 总监
锅炉专业设备检修规程
编 码: CRPCS-JSZC-GL
正文页数:
附 件 数:
版 次:A
目的和适用范围
制定出锅炉专业设备检修的工艺过程及检修的质量标准。
适用于公司锅炉专业生产设备进行大、小修及临检维护工作。
修订原因
职 务
签 字
日 期
本制度于 年 月 日
编 写
经( )会议审议批准
校 核
签发人
审 查
下次审查时间
分发范围
原 件 存 放
电子版存放
此文件产权属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外传。
1 主体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HG1980/25.4-YM1型锅炉及其附属设备的维护、检修工艺、技术标准。明确了各项检修方法、步骤和要求。适用于我公司3×650MW机组锅炉检修。
若本规程与现场设备系统或相关法规有不符之处应以现场设备系统和法规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锅炉检修人员、管理人员、安监人员和主管检修工作的各级领导,上述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本规程。
2 引用标准与编订依据
本规程(试行版)是根据华东电管局《锅炉检修工艺规程》、哈尔滨锅炉厂、西北电力设计院以及辅机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并结合同类型机组的检修、维护和管理经验编写而成。另参照以下一些通用规程: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92;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电安生(1994)227号;
发电厂检修规程 SD230-87;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篇)DL5011-92;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锅炉篇)部颁(1998年版);
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部颁(1996年版);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DL647-1998
3 各章节编制人员如下:
第1章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和概述》 徐巧生
第2章 《锅炉本体检修工艺规程》 张辉涛
第3章 《锅炉管阀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杭庆均
第4章 《锅炉风烟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赵耕春
第5章 《锅炉制粉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张辉涛
第6章 《锅炉燃油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赵耕春
第7章 《锅炉压缩空气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张辉涛
目 录
第1章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和概述………………………………………………5
1.1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5
1.2 锅炉结构特点………………………………………………………………………………10
第2章 锅炉本体检修工艺………………………………………………………13
2.1 锅炉本体结构特点…………………………………………………………………………13
2.2 水冷壁的检修………………………………………………………………………………13
2.3 过热器检修…………………………………………………………………………………18
2.4 再热器检修…………………………………………………………………………………23
2.5 省煤器检修…………………………………………………………………………………25
2.6 锅炉水压试验………………………………………………………………………………29
2.7 炉架、平台扶梯、门类检修………………………………………………………………30
2.8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检修……………………………………………………………………32
2.9 燃烧器检修…………………………………………………………………………………46
第3章 锅炉管阀系统检修工艺…………………………………………………53
3.1 安全阀检修…………………………………………………………………………………53
3.2 调节阀检修…………………………………………………………………………………59
3.3 高压截止阀检修……………………………………………………………………………62
3.4 高压闸阀检修………………………………………………………………………………66
3.5 炉水泵检修…………………………………………………………………………………70
3.6 疏水扩容器、混温箱检修…………………………………………………………………75
3.7 吹灰器检修…………………………………………………………………………………76
3.8 机组排水槽输送泵检修……………………………………………………………………79
第4章 锅炉风烟系统检修工艺…………………………………………………82
4.1 送风机的检修………………………………………………………………………………82
4.2 一次风机的检修……………………………………………………………………………95
4.3 引风机的检修………………………………………………………………………………108
4.4 静电除尘器检修……………………………………………………………………………114
4.5 火检冷却风机检修…………………………………………………………………………125
4.6 烟、风、煤管道、膨胀节及风门挡板检修………………………………………………126
第5章 锅炉制粉系统检修工艺…………………………………………………130
5.1 制粉系统设备规范及结构简介……………………………………………………………130
5.2 给煤机检修…………………………………………………………………………………132
5.3 磨煤机检修…………………………………………………………………………………137
5.4 密封风系统检修……………………………………………………………………………148
第6章 锅炉燃油系统检修工艺…………………………………………………151
6.1 供油泵的检修………………………………………………………………………………151
6.2 卸油泵检修…………………………………………………………………………………156
6.3 油水分离器检修……………………………………………………………………………157
6.4 储油罐检修…………………………………………………………………………………158
6.5 油燃烧器检修………………………………………………………………………………151
第7章 锅炉压缩空气系统检修工艺……………………………………………161
7.1 压缩空气系统简介及设备规范……………………………………………………………161
7.2 压缩压缩机检修……………………………………………………………………………163
7.3 复合式干燥机检修…………………………………………………………………………166
第1章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和概述
1.1 锅炉主要技术规范
1.1.1 锅炉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
华润常熟锅炉为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本生直流锅炉,单炉膛、一次再热、平衡通风、露天布置、固态排渣、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Π型锅炉。由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三井巴布科克能源公司(Mitsui Babcock Energy Limited)技术生产。
锅炉型号:HG1952/25.4-YM1型。其中HG表示哈尔滨锅炉厂,1952表示该锅炉BMCR工况蒸汽流量,单位是T/HT/H。25.4表示该锅炉额定工况蒸汽压力,单位是MPa,YM1表示该锅炉设计煤种为烟煤、设计序列号为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1:
表1-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名 称
单位
BMCR
BRL
ECR
过热蒸汽流量
t/H
1952.21
1859.25
1740.3
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MPa(g)
25.4
25.4
25.4
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
℃
543
543
543
再热蒸汽流量
t/H
1588.5
1508.8
1427.7
再热器进口蒸汽压力
MPa(g)
4.82
4.57
4.35
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MPa(g)
4.63
4.39
4.18
再热器进口蒸汽温度
℃
307
301
296
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
℃
569
569
569
省煤器进口给水温度
℃
289
286
282
预热器出口一次风
℃
272.8
269.4
266.1
预热器出口二次风
℃
302.8
297.2
291.7
炉膛出口温度
℃
1013
999
979
空气预热器出口(未修正)
℃
134
130.6
127.2
空气预热器出口(修正后)
℃
130
127
124
燃料消耗量
t/H
224
215
203
计算热效率(按LHV)
%
93.82
93.96
93.97
保证热效率
%
93.45
93.6
——
截面热负荷
MW/m2
4.28
4.11
3.89
容积热负荷
kW/m3
83.1
79.9
75.6
一次风率
%
20
20
21
省煤器出口过剩空气系数
--
1.19
1.19
1.19
注:1. 压力单位中“g”表示表压。“a”表示绝对压力(以后均同)。
2. 锅炉BRL(Boiler Rating Load)工况对应于汽机TRL(Turbine Rating Load)工况,锅炉ECR(Economic Rating Load)工况对应于汽机THA(Turbine Heat-consumption Assessment)工况,锅炉B-MCR(Boiler Maximal Continuum Rate)工况对应于汽机VWO(Valve Whole Open)工况。
1.1.2 锅炉设计条件
1)煤种:华润常熟燃煤设计煤种为神府东胜煤,校核煤种1为混煤,校核煤种2为大同煤,煤质分析数据及灰份组成如表1-2:
1-2煤质分析数据及灰份组成
项 目
单 位
设计煤种
校核煤种1
校核煤种2
工
业
分
析
收到基低位发热值Qnet.ar
kJ/kg
23826
20870
21156
收到基全水份Mt
%
12.1
12.93
6.84
收到基灰份 Aar
%
8.79
21.02
26.68
可燃基挥发份Vdaf
%
38
39
28
空气干燥基水份Mad
%
~8(暂定)
—
3.31
元
素
分
析
收到基碳Car
%
64.4
54.14
54.5
收到基氢Har
%
3.64
3.51
3.36
收到基氧Oar
%
10.05
6.83
7.26
收到基氮Nar
%
0.79
0.80
0.73
收到基全硫St.ar
%
0.43
0.77
0.63
可磨性系数HGI
—
50
68
58
灰变形温度 DT(T1)
℃
1160
1360
1160
灰软化温度 ST(T2)
℃
1190
1440
1250
灰熔化温度 FT(T3)
℃
1290
1490
1330
灰
分
析
SiO2
%
36
54.14
50.41
Al2O3
%
15
26.85
19.23
Fe2O3
%
10
6.82
20.26
CaO
%
26
4.23
3.93
TiO2
%
1.26
K2O及Na2O
%
1.5
0.85+0.18
2.33
MgO
%
1.7
2.21
1.27
SO3
%
2.4
P2O5
%
—
其它
%
1.06
2)点火及助燃油工业分析组成见表1-3:
表1-3点火及助燃油工业分析
项 目
单 位
数 值
油种
——
#0轻柴油
运动粘度(20℃时)
mm2/s
3.0~8.0
实际胶质
mg/100ml
<70
酸度
mgKOH/100ml
<10
硫含量
%
<1.0
水份
——
痕迹
机械杂质
——
无
凝固点
℃
≯0
闭口闪点
℃
不低于65
低位发热值Qnet.ar
kJ/kg
46158
3)锅炉给水及蒸汽品质见表1-4:
表1-4锅炉给水及蒸汽品质表
项 目
单 位
数 值
给
水
质
量
标
准
正常时补给水量
T/H
97.5(按B-MCR的5%计)
启动或事故时补给水量
T/H
156(按B-MCR的5%计)
总硬度
mol/l
~0
溶解氧(化水处理后)
μg/l
30~200
铁
μg/l
≤10
铜
μg/l
≤5
二氧化硅
μg/l
≤15
油
mg/l
~0
PH值(25℃)
——
8.0~9.0
电导率(25℃)
μS/cm
≤0.2
钠
μg/l
≤5
蒸汽
品质
标准
钠
μg/l
<5
二氧化硅
μg/kg
<15
电导率(25℃)
μS/cm
<0.2
铁
μg/kg
≤10
铜
μg/kg
≤5
4)锅炉性能参数见表1-5:
表1-5 锅炉性能参数汇总表
负荷
项目
单位
BMCR
BRL
75%BMCR
50%BMCR
40%BMCR
30%BMCR
高加
切除
1、蒸汽及水流量
过热器出口
t/H
1950
1852
1462.5
975
780
595
1493.5
再热器出口
t/H
1644
1558
1255
857
693
534
1474
省煤器进口
t/H
1833
1741
1375
917
733
559
1404
过热器一级喷水
t/H
58.5
55.5
43.8
29.3
23.5
18
44.7
过热器二级喷水
t/H
58.5
55.5
43.8
29.3
23.5
18
44.7
再热器喷水
t/H
——
——
——
——
——
——
——
2、蒸汽及水压力/压降
过热器出口压力
MPa
25.4
25.27
23.39
14.63
12.0
9.15
24.86
一级过热器压降(进出口集箱之间)
MPa
0.369
0.328
0.25
0.19
0.16
0.13
0.2
屏式过热器压降(进出口集箱之间)
MPa
0.45
0.41
0.30
0.22
0.18
0.14
0.263
末级过热器压降(进出口集箱之间)
MPa
0.591
0.537
0.39
0.29
0.23
0.18
0.354
过热器总压降(进出口集箱之间)
MPa
1.41
1.275
0.94
0.70
0.57
0.45
0.82
再热器进口压力
MPa
4.65
4.403
3.56
2.41
1.927
1.459
4.265
再热器压降
MPa
0.19
0.18
0.146
0.10
0.08
0.063
0.167
再热器出口压力
MPa
4.46
4.423
3.416
2.31
1.847
1.396
4.098
启动分离器出口压力
MPa
26.8
26.55
23.30
15.33
12.57
9.6
25.7
水冷壁压降
MPa
1.83
1.65
1.23
0.92
0.8
0.68
1.06
省煤器压降(不含位差)
MPa
0.15
0.135
0.0844
0.04
0.025
0.015
0.126
省煤器重位压头
MPa
0
0
0
0
0
0
0
省煤器进口压力
MPa
28.78
28.34
24.64
16.29
13.4
10.3
26.89
3、蒸汽和水温度
过热器出口
℃
543
543
543
543
543
543
543
过热汽温度左右偏差
℃
±5
±5
±5
±5
±5
±5
±5
再热器进口
℃
302
297
288.6
300.6
303.3
309.7
296.1
再热器出口
℃
569
569
569
569
552
537
569
再热汽温度左右偏差
℃
±5
±5
±5
±5
——
——
±5
省煤器进口
℃
289
286
266.8
244.5
232.7
218.9
190.9
省煤器出口
℃
317
313.4
299.3
278.8
267.5
252.1
249.8
过热器减温水
℃
280
276
266.8
244.5
232.7
218.9
190.9
再热器减温水
℃
193.5
190.5
181.5
166
157.9
148.4
190.9
启动分离器出口
℃
409
408.3
399.1
369.1
366.1
317.8
398.1
4、空气流量
空气预热器进口一次风
Nm3/h
329720
320546
282008
227535
200964
168774
306680
空气预热器进口二次风(不包括热风再循环)
Nm3/h
1382190
1317045
1079557
846157
775817
609364
1260309
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
Nm3/h
240700
232228
197929
148049
128190
102359
222161
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
Nm3/h
1378650
1313159
1080617
846157
768045
599192
1256610
空气预热器中的漏风
一次风漏到烟气
Nm3/h
68180
67828
63589
61116
59703
56523
64910
一次风漏到二次风
Nm3/h
20840
20490
20490
18370
13071
9892
19609
二次风漏到烟气
Nm3/h
24380
24376
19430
18370
20843
20064
23308
总的空气侧漏到烟气侧
Nm3/h
92560
92204
83019
79486
80546
76587
88218
5、烟气流量
炉膛出口
Nm3/h
1827150
1748496
1435604
1040660
843927
665724
1673380
过热器出口
Nm3/h
1827150
1748496
1435604
1040660
843927
665724
1673380
再热器出口
Nm3/h
1827150
1748496
1435604
1040660
843927
665724
1673380
省煤器出口
Nm3/h
1827150
1748496
1435604
1040660
843927
665724
1673380
前部烟道
Nm3/h
698890
708678
748987
742645
701002
583002
744975
后部烟道
Nm3/h
1128260
1039818
686617
298015
142925
82722
928405
空气预热器进口
Nm3/h
1827150
1748496
1435604
1040660
843927
665724
673380
空气预热器出口
Nm3/h
1919710
1840700
1518623
1120146
924473
742311
1761598
6、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含尘量
g /Nm3
9.42
——
——
——
——
——
——
7、空气温度
空气预热器进口一次风
℃
31
31
31
31
31
31
31
空气预热器进口二次风
℃
23
23
26
44.3
54.2
60.4
23
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
℃
284
281
270
249
234
222
236
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
℃
307
302
286
262
247
232
259
8、烟气温度
炉膛出口
℃
1005
990
919
801
735
672
966
屏式过热器入口
℃
1414
1400
1332
1205
1133
1093
1372
屏式过热器出口
℃
1107
1091
1015
881
802
725
1064
末级过热器入口
℃
1107
1091
1015
881
802
725
1064
末级过热器出口
℃
1005
990
919
801
735
672
966
末级再热器入口
℃
1005
990
919
801
735
672
966
末级再热器出口
℃
735
723
674
604
561
516
706
低温再热器入口
℃
726
714
665
596
554
509
697
低温再热器出口
℃
349
346
343
357
357
353
347
一级过热器入口
℃
697
685
633
551
495
437
666
一级过热器出口
℃
472
467
441
396
384
331
451
省煤器进口(混合温度)
℃
426
418
390
368
362
350
405
省煤器出口
℃
349
343
321
301
294
284
295
空气预热器出口(未修正)
℃
124.4
122
110
94
86
80
110
空气预热器出口(修正)
℃
120
117
106
91
82
76
105
9、空气压降
空气预热器一次风压降
kPa
0.483
0.45
0.36
0.24
0.20
0.15
0.36
空气预热器二次风压降
kPa
0.95
0.87
0.62
0.45
0.43
0.30
0.93
燃烧器阻力(一次)
kPa
1.5
1.35
0.84
0.67
0.48
0.27
1.26
燃烧器阻力(二次)
kPa
1.2
1.08
0.68
0.4
0.38
0.22
1.0
10、烟气压力及压降
炉膛设计压力
kPa
5.8
5.8
5.8
5.8
5.8
5.8
5.8
炉膛可承受压力
kPa
8.7
8.7
8.7
8.7
8.7
8.7
8.7
炉膛出口压力
kPa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省煤器出口压力
kPa
-0.949
-0.85
-0.74
-0.71
-0.67
-0.34
-0.76
空气预热器压降
kPa
1.02
0.93
0.66
0.36
0.27
0.17
1.01
炉膛到空气预热器出口压降
kPa
2.17
1.98
1.56
1.45
1.1
0.69
1.95
11、燃料消耗量
t/H
226.5
216.8
178
125.2
101.5
78.3
207.6
12、输入热量
GJ/h
5411
5128
4240
2986
2422
1869
4943
13、锅炉热损失
干烟气热损失
%
4.29
4.15
3.87
3.54
3.55
3.65
3.58
燃料中水份及氢燃烧生成水引起的热损失
%
0.33
0.32
0.30
0.26
0.26
0.26
0.28
空气中水份热损失
%
0.09
0.09
0.08
0.08
0.08
0.08
0.08
未燃尽碳热损失
%
0.5
0.5
0.5
0.9
1.2
1.4
0.5
辐射及对流散热热损失
%
0.17
0.17
0.23
0.34
0.43
0.57
0.17
未计入热损失
%
0.30
0.30
0.30
0.30
0.30
0.30
0.30
总热损失
%
5.68
5.53
5.28
5.42
5.82
6.26
4.91
14、锅炉热效率
计算热效率(按低位发热量计算)
%
94.32
94.47
94.72
94.58
94.18
93.74
95.09
制造厂裕度
%
0.37
0.37
——
——
——
——
——
保证热效率
%
93.95
94.1
——
——
——
——
——
计算热效率(按ASME PTC4.1计算)
%
90.03
90.17
90.41
90.28
89.90
89.47
90.76
15、热量,炉膛热负荷,NOx
过热蒸汽吸热量
GJ/h
4000
3834
3176
2309
1913
1515
3709
再热蒸汽吸热量
GJ/h
1082
1037
835
521
381
252
980
燃料向锅炉供的热量(LHV)
GJ/h
5410
5128
4240
2830
2422
1869
4943
截面热负荷
MW/m2
4.29
4.1
3.37
2.37
1.92
1.48
3.93
容积热负荷
kW/m3
85.4
81.7
67.1
47.2
38.3
29.5
78.2
有效投影辐射受热面热负荷(EPRS)
kW/m2
318/175
305/168
250/138
177/98
123/79
110/61
292/161
燃烧器区域面积热负荷
MW/m2
1.524
1.46
1.2
1.13
1.4
1.08
1.4
NOX排放浓度(以O2=6%计)
mg/Nm3
400
——
——
——
——
——
——
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含尘浓度(以O2=6%计)
×103
mg/Nm3
9.42
——
——
——
——
——
——
16、风率
一次风率
%
20
20.35
21.57
20.44
20.1
20
20
二次风率
%
80
79.65
78.43
79.56
79.9
80
80
17、过剩空气系数
炉膛出口
—
1.19
1.19
1.19
1.23
1.23
1.26
1.19
省煤器出口
—
1.19
1.19
1.19
1.23
1.23
1.26
1.19
18、烟速(平均)
末级过热器
m/s
8.2
7.7
6
4.4
3.0
2.2
7.3
一级过热器
m/s
9.5
8.9
5.4
2.7
1.3
1.0
9.2
末级再热器
m/s
10.4
9.7
7.7
5
3.8
2.9
9.3
低温再热器
m/s
8.25
8.20
8.1
8.2
7.7
6.1
8.6
省煤器(前部烟道)
m/s
5.4
5.35
5.65
5.65
5.35
4.4
5.5
省煤器(后部烟道)
m/s
8.8
8.7
5.75
2.3
1.1
1.0
7.7
1.2 锅炉结构特点
锅炉整体布置见图2-1
图1-1 锅炉整体布置图
锅炉的汽水流程以内置式汽水分离器为界设计成双流程,从冷灰斗进口一直到标高43.61m的中间混合集箱之间为螺旋管圈水冷壁,再连接至炉膛上部的水冷壁垂直管屏和后水冷壁吊挂管,然后经下降管引入折焰角和水平烟道侧墙,再引入汽水分离器。从汽水分离器出来的蒸汽引至顶棚和包墙系统,再进入一级过热器中,然后再流经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
再热器分为低温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两段布置,低温再热器布置于尾部双烟道中的前部烟道,末级再热器布置于水平烟道中逆、顺流混合换热。
水冷壁为膜式水冷壁,下部水冷壁及灰斗采用螺旋管圈,上部水冷壁为垂直管屏。从炉膛出口至锅炉尾部,烟气依次流经上炉膛的屏式过热器、末级过热器、水平烟道中的末级再热器,然后至尾部双烟道中烟气分两路,一路流经前部烟道中的立式和水平低温再热器、省煤器,一路流经后部烟道的一级过热器、省煤器,最后进入下方的两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的启动系统为带循环泵的启动系统,内置式汽水分离器布置在锅炉的前部上方,其进口与水平烟道侧墙和烟道管束的出口相连,出口与贮水箱相连,贮水箱中的水在锅炉启动阶段经过贮水箱下部的循环泵输送至锅炉省煤器进口,参与炉水循环。在锅炉水质不合格或者锅炉在渡膨胀期间,贮水箱中的水经过两根疏水管路排至疏水扩容器。
过热器采用两级喷水减温器,再热蒸汽采用尾部烟气挡板调温,并在再热器入口管道备有事故喷水减温器。
制粉系统采用双进双出钢球磨直吹系统,每炉配4台磨煤机,B-MCR工况下4台运行无备用。每台磨煤机供布置于前、后墙同一层的LNASB燃烧器,前后墙各4层,每层布置4只。在煤粉燃烧器的上方前后墙各布置1层燃烬风,每层有7只风口。
锅炉布置有98只炉膛吹灰器、54只特长伸缩式吹灰器,12只中长伸缩式吹灰器,空气预热器的冷端也配有2只伸缩式吹灰器,吹灰器由程序控制。炉膛出口两侧各装设一只烟气温度探针,单侧设置炉膛监视闭路电视系统。
锅炉除渣采用刮板式捞渣机,装于冷灰斗下部。
第2章 锅炉本体部分检修工艺
2.1锅炉本体结构特点
我公司的三台HG1980/25.4-YM1型锅炉是哈尔滨锅炉厂有限公司利用英国三井巴布科克能源公司(MB)的技术支持,进行设计制造的,锅炉为一次中间再热,超临界压力变压运行带内置式再循环泵启动系统的本生直流锅炉,单炉膛、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架、全悬吊结构、π形布置,炉膛断面尺寸为22.187米(宽)×15.632米(深)。水平烟道深度5.322米,尾部前后烟道深度均为6.555米,水冷壁下集箱标高5.2米,顶棚管标高63.844米。锅炉岛露天布置,锅炉燃用神府东胜煤、混煤及大同煤。32只低NOX向旋流燃烧器(LNASB)采用前后墙布置,对冲燃烧。
锅炉的汽水流程以内置式启动分离器为界设计成双流程,从冷灰斗进口一直到标高43.659m的中间混合集箱之间为螺旋管圈水冷壁,再连接至炉膛上部的水冷壁垂直管屏和后水冷壁吊挂管,然后经下降管引入折焰角、水平烟道底包墙和水平烟道侧包墙,在引入汽水分离器。从汽水分离器出来的蒸汽引至顶棚和包墙系统,在进入低温过热器中,然后再流经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
再热器分为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两段布置,中间无集箱连接,低温再热器布置于双烟道的前部烟道,高温再热器布置于水平烟道中,逆、顺流混合与烟气换热。
水冷壁为全膜式焊接水冷壁,下部水冷壁及灰斗采用螺旋管屏,上部水冷壁为垂直管屏,螺旋管屏和垂直管屏的过渡点在标高43.859米处,转换比为1:3。
从炉膛出口至锅炉尾部,烟气依次流经上炉膛的屏式过热器、折焰角上方的末级过热器、水平烟道中的高温再热器,然后至尾部烟道中烟气分两路:一路流经前部烟道中的立式和水平低温再热器、省煤器,另一路流经后烟道的低温过热器、省煤器,最后进入下方的两台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启动系统为带再循环泵式启动系统,内置式启动分离器布置在锅炉的前上方,其进口与水平烟道侧墙和水平烟道对流管束的出口哦连接,出口与贮水箱连接。在直流负荷(35%BMCR)以下,汽水混合物在启动分离器中分离,蒸汽进入到顶棚包墙和过热器中,水经分离器进入贮水箱中。当贮水箱的水位在正常范围内,水经再循环泵排入到省煤器的入口的主给水管道中,进行再循环;当水位高于正常水位时,通过打开溢流的大小溢流阀将水排至疏水扩容器中。
过热器采用两级喷水减温,一级减温器布置在低温过热器和屏式过热器之间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之间,每级两点。再热蒸汽采用为部烟气挡板调温,并在再热器入口管道备有事故减温器。
每台磨煤机供布置于前后墙同一层的8台LNASB燃烧器,前后墙各4层。在煤粉燃烧器的上方前后墙各布置1层燃烬风,前后墙各7各风口。
锅炉布置尤98只炉膛吹灰器,54只长伸缩式吹灰器,12只半伸缩式吹灰器,每台空气预热器的冷端配有1只伸缩式吹灰器。炉膛出口两侧各装有一只烟气温度探针,双侧设置的炉膛监视闭路电视的摄像头用于监视炉膛燃烧状况。
2.2水冷壁的检修
2.2.1水冷壁的结构简介
给水经省煤器加热后进入标高5.2m的水冷壁下集箱,再进入水冷壁冷灰斗。冷灰斗的角度为55°,下部出渣口宽度为1427mm。灰斗部分有前后墙水冷壁下集箱引出的436根水冷壁管围绕而成。经过灰斗拐点后,管带以17.893°的螺旋倾角继续盘旋上升,炉墙四角的弯管的弯曲半径为250mm。螺旋管圈上升过程中,绕过各各燃烧器和燃烬风口,形成喷口管屏。在标高34.989m处环绕四面水冷壁布置了4个压力平衡集箱,相邻的压力平衡集箱之间有连通管连接。所有的436根螺旋水冷壁管通过Φ27 mm×5 mm的管子与压力平衡集箱相连接,在此平衡水冷壁内的压力,保证水冷壁内工质的稳定流动。
在标高43.659m处,螺旋水冷壁通过中间集箱转换成垂直水冷壁,相邻的中间集箱之间有连通管连接。垂直管屏由1312根管子组成,前后墙各有385根,两侧墙各有271根。前墙和两侧墙出口与高于顶棚上方的出口集箱连接,后墙垂直管屏上升与标高48.155m的后水吊挂管出口集箱相连,此集箱引出95根吊挂管至标高64.657m的吊挂管出口集箱。
为保证四面水冷壁的流量分配均衡,防止吊挂管在低负荷时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