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二地理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792671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复习学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主备人 宋晓君 2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岩石圈的组成。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5、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课时 课前复习案 一、地球内部圈层 横波:只能通过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 、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 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 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 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因: (2)沉积岩 特征: 、 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 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的条件下,发生 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 交换和 传输,改变地表的 课堂突破案 考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考点二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 沉 积 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 质 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课后巩固案 读图填表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② ⑦ ④ 第2课时 课前复习案 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 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表现为 、 、 、 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 4.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 、 (2)褶皱: ①形态: 和 岩层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向斜岩层一般向 拱起 ②判断方法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从岩层的新老 关系上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 ;向斜常形成 或盆地 ③构造地貌 背斜顶部受 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 ,常形成 (3)断层: ①含义:岩层受力 并沿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②构造地貌: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或 ,如渭河平原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 ,有时有泉、湖泊 5、外力作用: (1)主要表现: 作用、 作用、 作用、 作用等 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 、 、 (2)流水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 、 、 风蚀作用:例如 、 (3)风力作用 风积作用:例如 、 课堂突破案 考点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或盆地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考点二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点三、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与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侵 蚀 作 用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 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 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课后巩固案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 (2)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蛱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上升冷凝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 外力作用 沉积岩 ⑦ 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④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绘图略 AC 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