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790869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某公路改造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奥运郊区公路改造技 术 措 施北京奥运郊区公路改造工程技术咨询组2005 3目 录一、改造目标与原则1二、存在问题分析21、部分路段存在安全隐患22、行车舒适性有待改善23、部分路段景观不美观24、尚未实现村村通油路3三、工程技术措施3(一)分目标技术措施31、增强运行安全32、提高舒适性33、美化路容34、增进和谐35、提高工程耐久性4(二)分专业技术对策41、安全设施42、路基整治73、路面改造94、平面交叉105、桥梁改造116、景观环境117、线形改善14(三)分工程类型技术对策141、新建工程142、改建工程143、大(中)修工程144、桥梁改造145、旅游公路156、通村油路(

2、或水泥路)157、综合整治工程15四、组织实施要求15(一)先简后繁、先点后面15(二)强化项目选择、减少交通干扰15(三)精心施工管理,力求高质高效16(四)精细建设方案、示范后期工程17(五)加强养护管理、巩固建设成果。17为支持北京实施新规划、服务新奥运、支持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2005年初,交通部和北京市领导提出了北京奥运郊区公路改造的总体构想,即从现在开始,到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之前,用三年左右时间,对于北京郊区公路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全面提升公路使用水平,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让郊区农民兄弟走上好路,给市民休闲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支持北京实施新规划,打造新形象,为奥运添光彩,

3、为全国发达地区公路建设提供示范。本技术措施是指导北京奥运郊区公路改造的原则性意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管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应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公路建设新理念,做到灵活设计、灵活施工。一、 改造目标与原则针对北京市郊区公路的特点,本次改造工程遵循“安全、舒适、美观、和谐、耐久”的原则。1、“安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道路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消除道路因素安全隐患,提高车辆、行人安全性。2、“舒适”就是注重路线线形的流畅性,提高路面等级和平整度,减少车辆颠簸,提高行车乘车的舒适性。3、“美观”就是注重公路自身结构物的美化,通过绿化、美化改善路侧环境,把公路建设成一道

4、亮丽的风景线,提高行车乘车的愉悦性。4、“和谐”就是充分考虑公路与沿线自然地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注重环境保护,使公路本身与公路沿线环境融为一体,建设环保之路、景观之路和生态之路。5、“耐久”就是注重从全寿命周期成本出发,综合考虑建设、养护及运营成本选定设计结构,同时提高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实体质量,使各项工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二、 存在问题分析对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工程实践,以实施新规划、办好新奥运这样的高标准来衡量,北京市郊区公路还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 部分路段存在安全隐患 局部路段线形组合不合理、视距不良,不满足视距要求; 有些路段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不足,地

5、名、方向标志等辅助标志不清晰; 部分路段路侧边沟、边坡形式、尺寸不合理,存在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隐患; 部分防护设施强度不足,起不到防护的作用; 部分平交道口缺乏交通渠化,道路使用权不清晰,交通运行混乱; 局部路段道路宽度不协调,有的地方桥窄路宽,有的地方路基宽窄不一致,对行车安全不利。2、 行车舒适性有待改善 有些路段出现路面龟裂、破损、路基沉陷等病害,路面不平整,行车颠簸; 部分路段平纵线形不连续,行车速度落差大,行车不舒畅。3、 部分路段景观不美观 街道化路段多,公路两侧存在乱堆乱放现象,个别地方路侧边沟充满垃圾杂物。 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与周边环境不和谐。4、 尚未实现村村通油路远郊的

6、延庆、门头沟、平谷、密云、怀柔等5个区县,还有88个行政村未通油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处于交通落后状态,是社会不均衡发展的反映。这种情况在世界大都市中,是不多见的。三、 工程技术措施(一) 分目标技术措施1、 增强运行安全按“预防容错防护”原则及“改善线形保证视距加大超高改善边沟增宽路侧增设护栏完善标志完善标线路面设障”等优选次序,制定存在事故隐患路段改造方案。做好危(旧)桥的检测工作,拟定合理加固方案,必要时拆除重建。2、 提高舒适性主要通过改造路面,提高路面平整度,减轻行车颠簸,提高行车舒适性;新建公路注重线形均衡连续,改建公路尽量优化平纵线形和增设标志,使司乘人员平稳行车,减小离心力,

7、提高行车舒适性。3、 美化路容改善边坡、边沟及土路肩形状,多采用曲线边坡、矩形加盖板及浅碟形等边沟型式;路基防护尽量采用生态防护;注重缘石、路肩、护栏、标线等细部处理;清理路侧杂物,保持整洁。4、 增进和谐修整绿化取、弃土场,做好视觉污染点的环保恢复和修饰,拆除路侧视觉污染严重的破旧房屋、零乱电杆及广告牌;结构物的建筑风格应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山区路段应自然、质朴,村镇路段可进行适当修饰;在部分景色优美或文化胜地、历史遗迹的路段,可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临时停车带或观景台,以方便游人欣赏风景及车辆临时停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5、 提高工程耐久性从全寿命周期角度,综合考虑

8、建设、养护及运营各阶段的情况,加强组织管理,深入进行技术方案研究,加强质量监督,确保路面、桥涵及支挡防护等各项工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二) 分专业技术对策1、 安全设施应本着“主动引导、适度防护、全时保障”的原则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1)护栏 设置位置 各级公路下列路段应设置护栏: 驶出路外交通事故的多发路段; 急弯或连续急弯,特别是连续下坡路段小半径曲线的外侧; 长直线端部的小半径曲线外侧; 路面抗滑不足的小半径曲线外侧; 陡坡路段平曲线外侧等; 路侧净区小于3m且边坡坡度陡于1:3时; 通过城镇、村庄的三级及以上公路路段,行车道两侧; 路侧存在整齐行道树的路段原则不设护栏。 除工程

9、特别艰巨路段外,护栏不得侵占路面。 护栏分段长度一般不小于30m。 设置等级 路侧净区宽度1.5 m以下,边坡坡度陡于1:1,根据公路等级和车速,可设置B级或A级护栏。 路侧净区宽度介于1.53m,边坡坡度为1:3至1:1时,可设置B级护栏。 上跨公路、铁路的桥梁,宜设置SB级护栏。 护栏形式 一般路段可视情况采用砌石护栏、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和垛式护栏墩。 旅游公路可采用缆索护栏、钢背木护栏、城墙式护栏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护栏形式。 山区急弯路段外侧,路侧为深沟、陡崖路段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护栏。 在一定视线范围内,护栏形式不宜频繁变化,以保持行车视线的连续性。 护栏改造 已有护栏不

10、满足安全要求的,应进行改造以提高护栏防撞等级或改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护栏形式。 已有护栏端部为直立式齐头的,应进行端部处理,改为接地式等型式,以保障行车安全。 已有桥梁护栏,与路基护栏的衔接与过渡不好的应进行搭接改善。 新建护栏段,如果存在原有护栏,影响视觉效果的应予拆除。 重要旅游公路应对与环境不协调的已有护栏外观进行饰面处理,必要时拆除重建。(2)标志标线对全部既有标志版面及设置位置进行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标志版面内容及位置进行调整。标志牌应设在有效净空区之外。行政村及以上行政区域政府驻地、旅游景点应设置地名标志;路面宽度7m及以上的公路应施划路边线和行车道分界线;7m以下的应施划路边线;双车

11、道公路的弯道应施划中心线。县级及以上公路和旅游公路应采用反光标志标线。交通事故多发、线形难以改善路段,可综合采用减速薄层路面铺装、振荡标线、分道体等措施。标志信息应注意系统性、连续性,交通标志中的地名信息应层次分明,并做到长途指引与短途指引相结合,应避免同一信息的突然中断或变化。标志设置力求人性化,注重平衡、均匀。从服务于不熟悉公路及相关路网的公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对沿线道路条件、行车条件等的知情权,并使其有合理的反应和决策时间;标志版面信息既要避免过于集中、信息过载,又要避免信息不足。山区公路警告标志使用应与视野范围相结合,避免警告、禁令类标志频繁使用。从安全角度出发,宜采

12、用可解体消能的立柱结构或设置护栏保护立柱。(3)交通诱导设施 在视线不良、陡坡、急弯、车道数或车道宽度有变化等路段宜设置轮廓标。 在气候条件恶劣,线形条件差和事故多发地段应设置反光性能高的轮廓标或采用尺寸较大的反射器。 轮廓标一般设置在公路的土路肩上或附着在路侧护栏上。轮廓标形式可根据公路是否设置护栏以及所设护栏的形式,选用附着式或柱式轮廓标,隧道壁上附着的轮廓标应为双向反光。 轮廓标在公路前进方向左、右侧对称设置。双车道公路上左右两侧的轮廓标均采用白色。其设置间距根据圆曲线半径大小可为850m。 轮廓标的标准设置高度为70cm,最小设置高度为60cm。设置于混凝土基础中的轮廓标,其设置高度(

13、指反射器的中心高度)应与附着式轮廓标的高度大致相同。 轮廓标反射器的安装角度,无论在直线或在曲线上,应尽可能与司机视线方向垂直。 由于山体、树木、房屋及其它障碍阻挡,使驾驶员难以明了前进方向线形走向,从而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小半径弯道外侧,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线形诱导标,其设置数量及尺寸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2、 路基整治(1)路基宽度对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段,如路基大面积开挖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新的地质病害时,路基宽度可适当减窄;对于路侧为深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可适当加宽路基,以利行车安全。 山区公路可利用地形在连续长陡坡区段视需要增加爬坡车道(上坡方向)和避险车道(下坡方向)。

14、交通量较大区段,可利用地形设置超车道或紧急停车港湾。 不满足行车速度要求的既有道路弯道超高应进行改造。(2)边沟已建工程中大量采用的圬工铺砌矩形边沟或梯形边沟行车安全性差,视觉生硬,景观效果及与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本次改造边沟原则上采用加盖板的矩形边沟、生态防护的浅碟式边沟和放缓边坡自由漫流的排水型式。非城镇、村庄路段,路侧净区富余量较大时边沟或排水沟应改造为浅蝶式植草边沟,路侧净区富余量不足时可改造为混凝土浅蝶式或L型的混凝土边沟;城镇、村庄路段和排水量较大的边沟应改造为矩形加泄水盖板边沟,盖板应具有一定承载力。加盖板边沟与其他边沟衔接时,应从美观角度做好过渡。;流量小的山区公路路堑路段可设置

15、不加盖板的混凝土砌块浅边沟。挖方边沟水流引到路基以外时,应根据需要设置急流槽等跌水设施,避免冲刷路基。 在对已建路基排水设施整治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既有路基排水系统,对城镇路段的排水设施应进行重点清理。边沟与天然沟渠衔接不好的结构物,应一并进行疏通、整治。(3)边坡 路基边坡及防护工程作为公路自身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首先要与公路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其次要与公路自身景观相匹配,尽量做到不破坏沿线原有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并与周围地形、地物、周围植被及沿线人文环境相协调,避免因路基防护工程不当所造成的突兀感,尽量恢复边坡绿色。 地质条件好、边坡稳定,坡面完整且无落石的边坡,原则上保持现状。 不稳定上边

16、坡应进行整治。高10m及以下边坡应进行削坡处理;高1020m边坡下部宜采用低矮挡墙护脚、拦渣,上部削坡绿化或三维网加固绿化;大于20m的高陡边坡下部分级设置挡墙,上部根据地质条件设主动或被动防护网加固,防护网上部设三维网加固绿化。 影响视距的边坡应优先考虑削坡,如果削坡可能导致边坡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可考虑调整线形;若地形、地质条件不具备削坡或调整线形的,则应采取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限制车速。 采用削坡处治的土质及土石混合不稳定边坡,视地质情况灵活选用边坡坡率,并应改用曲线坡面。 低填、浅挖和有条件的路堑路段应放缓边坡,增加路侧净空区和缓冲带,并为生态植被防护创造条件。 边坡坡顶、坡脚应取消折角,

17、采用贴切自然的圆弧过渡,尽量与自然地形及路线所经地带的地貌相适应。 对确需设置挡墙等砌体防护的路段,宜按下列原则设置: 山区公路上边坡支挡结构应避免设置高、长挡墙,挡墙高度应根据纵坡情况适当变化高度,提高挡墙自身的美观性。 同一路段可适当变换挡墙形式,以丰富和美化路容。但挡墙形式也不宜变化频繁,避免景观零乱。 根据周围环境,可适当对挡墙表面进行修饰,以提高景观效果。 应注意挡墙端部的细节处理,消除平齐直立的挡墙端部,使挡墙端部渐变隐入边坡或山体中。 (4)路肩 路肩应修整整齐,显现路基边线轮廓。 路肩尽量采用地被植物覆盖,城镇、村庄、工矿企业路段可选用其它材质,如砾石、沥青混凝土等。城镇及行人

18、较多区段,可采用适当加宽的突起式路肩形式,路基宽度受限时,可在路肩下设置封闭的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城镇化区段,可考虑增加路侧人行道。人行道既可以与路侧边缘(如有空间)齐平,也可隔既有行道树设置。行车道与人行道间增加绿化带可以使行人与行驶的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保证行人安全;同时种植绿化带可增加公路美感,并减少路面的外观宽度。绿化带宽度可视具体情况采用1.2-2.4m不等,最小宽度为0.6m。绿化带同时也为路灯、消防栓、街道硬件的安装以及景观建设提供空间。(5)路改桥涵有条件的,过水路面可改为桥梁或涵洞。不能满足公路及路侧自然地面排水需要的区段应增加涵洞等排水设施。3、 路面改造 路面大修工程

19、设计前应充分调查路面病害,收集道路弯沉、交通量等基础数据,充分考虑交通量的特点(大型载重车为主还是小客车为主),并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综合考虑建设、养护及运营各阶段的费用情况,深入进行技术方案论证,确保公路路面的使用年限。 路面大修改造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交通量较大的重点干线公路可选用改性沥青路面,面层骨料选用玄武岩。在急弯、陡坡路段选用抗滑性能较强的防滑路面。 通村公路一般应铺设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型式采用3cm沥青混凝土或采用15cm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边缘设置路缘石时,路缘石应采用滑摸施工工艺,表面应光洁少气孔,且棱角要分明,以展现路线蜿蜒流畅的曲线美。设置突起式路肩或凸形

20、中央分隔带的路段,路缘石宜采用可越式路缘石。4、 平面交叉(1)改造主体工程 交通事故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视距不良或通行能力不够的平面交叉应进行改建。 五岔及以上的非环形平面交叉应改建为环形平面交叉,或采取其它措施(包括组合措施)使单个平面交叉的岔数减到四岔以内。 环形平面交叉在有条件实行“入口让路”规则通行时,应改建成“入口让路”式环形平面交叉。 斜交角小于60的平面交叉,应改建成斜交角大于70;斜交角大于60而小于70的平面交叉,有条件时应改建成斜交角大于70。 一、二级公路和单向交通量大于50辆/h(高峰小时)的三、四级双车道公路的平面交叉未进行渠化的,应进行渠化改建。 因立面设计不良导

21、致的排水不畅,主路行车颠簸的平面交叉,应进行改建。 平面交叉的改建方案,需要拆迁较多房屋,或占用较多土地,或因改建导致对环境、景观的破坏很大时,应多方案比较,如:改移平面交叉位置、采取交通工程措施、降低主、次公路设计速度等,通过综合比较论证,在优先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确定改建方案。 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城镇化路段的人行横道可设置色彩路面铺装形式,以引起驾驶员的足够注意,增加安全性,同时也增强景观效果。(2)增设标志标线平面交叉口是标志标线的集中区域,应逐处研究标志标线设置方案并进行改善。非渠化平交口应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标线。(3)增设约束标志平面交叉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域,应在研究分

22、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告或限制性标志,改善交通安全。5、 桥梁改造(1)对三、四类桥梁和设计荷载等级较低的桥梁,按轻重缓急进行安全性检测,提出检测报告。(2)根据检测报告,研究提出危桥加固方案;对荷载等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进行提级改造。(3)小于公路路基宽度的窄桥进行加宽改造。(4)注重护栏、桥墩、桥台和桥台锥坡的细节处理,美化视觉效果。严重影响视觉效果的上跨主线桥梁应进行美化整饰。6、 景观环境(1)注重公路自身景观公路自身景观设计内容包括:公路线形(平、纵曲线)、路基工程(路基填挖形式、边坡、排水设施、防护工程、取弃土场等)、结构物(桥涵、隧道等)、服务性设施(休息服务区、加油站、收费站所、

23、观景台和标志牌等)以及公路绿化等。公路自身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公路构筑物、相关设施和公路绿化等分项工程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各分项工程的景观设计主要围绕公路所在地的特点和地区特性,在满足公路工程自身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利用各种与景观主题相协调的材料与设计手法予以表达。公路自身景观要重视公路各要素的细部设计,如路肩整齐,可显示路基轮廓的清晰美;路面边缘整齐划一、棱角分明,表面光洁的路缘石,可充分展现路线蜿蜒流畅的曲线美;而考虑桥梁改造时,应注意人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欣赏桥梁,当车辆在桥面行驶时,车辆驾驶人员可以看到桥面、护栏及两侧风景。当从桥侧观察,可以看到桥侧及桥下的土地、水等。因此,必须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

24、对桥梁改造细节的美学处理。(2)全民动员美化环境注重公路周边环境治理,全民动员美化环境,是本次改造的重要工作之一。无序架设的电力、电讯线、路侧破旧房屋院墙、杂乱无章的广告牌是影响公路景观的主要障碍,亦是本次改造工程环境治理的重点。 路侧净空区以内的电力、电讯线应移至路侧净空区以外;影响景观的电力、电讯线,有条件时应埋于地下或移至路侧以外。 修缮或拆除路侧视觉污染严重的破旧房屋、破旧院墙及广告牌;清洗视觉污染的标语、口号等文字;广告标志清除困难时应进行统一尺寸、统一位置的规范化处理。 清除路侧垃圾堆放场、篱笆、隔离墙(有条件时进行封闭处理)、柴火堆。对清理后的部位应进行绿化美化或硬化处理,必要时

25、增加部分遮挡设施。(3)路侧绿化美化 边沟及土路肩绿化以地被植物(如二月兰、自然野草等)为主,有条件的路段,填、挖方边坡尽量选用草灌结合方案,满坡面绿化困难时,可选用以根吸附力强的爬藤类等植物。 在困难的裸露岩石、陡坡等植树绿化困难的路段可采用垂直绿化(如地锦、长青藤、凌霄等)方案。 不影响行车视线的其它可绿化道路用地,可采用乔灌草结合并合理搭配树种进行绿化。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到路用地条件,实现最大限度绿化。 绿化树种选择应因地制宜,并与周围植被、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并考虑如下因素选择树种:吸污、吸尘功能较强的绿色植物;适合北方道路的彩叶树种,以增加景观效果;抗寒、耐旱、抗病虫害强的乡土树

26、种。在树种的搭配上,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结合,落叶和常绿树种相结合。同时,树种选择应结合周围环境考虑封、诱、透等景况的需要。 新植树木一般应采取自然栽植方法,在树种的选择、栽植方法上要与周边环境一致,不宜追求“整齐”,突出“自然”,增加工程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避免“行道树”等人工绿化痕迹。 树立养护新理念,变除草为割草。 树立植树新理念。新植树木不应种在新建或改建公路的侧向净空区内,以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现有净空区内的树木有条件移植时,分期逐步移至侧向净空区外。(4)回填原来遗留的取土坑,并进行绿化;回填有困难的,将边坡清理成缓坡,修复成自然地貌,然后绿化美化。移走路侧弃土堆,并进行绿化;移

27、走有困难的,修整为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地貌后绿化。废弃道路应进行复耕或绿化处理。(5)临时停车带与观景台为体现公路交通的人性化,在部分景色优美或存在文化胜地、历史遗迹的路段可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点合理设置临时停车带或观景台,以方便游人欣赏风景并提供车辆临时停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置临时停车带或观景台时,首先注意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尽量避免大填或大挖,防止过多增加工程量及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并能充分反映沿线的环境要素、特征。设置观景台时,应注意修剪观景台周围的树木,以产生取景框的效应,提高观景台处风景与景点的视觉效果。观景台的设置还应与地形、路线巧妙配合,注意观景台自身与公路整体景

28、观的融合。7、 线形改善(1)新建公路:合理选择路线方案,灵活应用技术指标,采用运行速度检验线形。(2)改建公路:除影响行车安全的局部路段经技术论证可改线外,其它路段原则采用原路线形,避免对环境的二次破坏及二次征地。(三) 分工程类型技术对策1、 新建工程应按照“保障安全、服务社会、整体协调、尊重自然及尊重地区特性”的总体设计原则做好路线方案比选,合理运用建设标准,灵活应用技术指标,适当增加桥隧工程数量,严格控制路基填、挖高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坡面植被保护,创造和谐环境。2、 改建工程应作好老路路况调查,充分利用老路,尽量减少新线,避免对环境的二次破坏及二次征地。3、 大(中)修工程认真做好路面

29、破坏原因的调查分析,合理确定典型路面结构改造方案,完善路面排水设计,保证路面使用寿命。同时应按综合整治工程要求完善护栏及标志标线,做好美化、绿化等工作。4、 桥梁改造桥梁改造应做好调查和检测,仔细分析研究改造方案,改造内容包括荷载提级、加宽和危桥改造,设计和改造应注意桥头和栏杆的美化,横跨公路的桥梁应注意侧边的装饰美化。5、 旅游公路旅游公路应注重自然,做好公路自身景观和沿线环境景观设计。安全保障与绿化、美化工程并举。6、 通村油路(或水泥路)通村油路(或水泥路)应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按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路面可适当提高等级,尽可能一次到位。7、 综合整治工程

30、根据项目所处地形及其功能,做好安全保障、绿化美化及路侧环境整治。四、 组织实施要求(一) 先简后繁、先点后面北京奥运郊区公路改造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成套的技术可供借鉴,应本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精神,先开展简单而易于实施的项目,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二) 强化项目选择、减少交通干扰项目选择时首先应注重道路使用现状情况的调查,其次应重视对项目沿线社会、人文、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地形、地貌等环境调查。初期项目选择应选择交通干扰少,社会影响小,易于实施的项目。外业调查应重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公路平、纵线形;路基防护与排水情况;路面及沿线桥梁与涵洞使用情况;交通工程与沿线

31、设施设置情况;交通事故分路段统计情况等。2、公路特征及功能调查。位于城镇、村庄及野地路段情况;自行车及其它非机动车辆的出行情况;干线公路、集散路、地方道路及旅游公路等情况。3、沿线生态环境调查。沿线植物种类及分布;文物分布或特别敏感的环境点等。4、沿线社会环境调查。调查是否存在公众希望保留的特别之处或特征(如乡村特点)或希望改变的特别之处(如密集的电线);是否存在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民族地区习性、特征特点及文化差异的不同;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否会对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影响。(三) 精心施工管理,力求高质高效1、要实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施工组织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

32、护”的原则,一方面,土建与环保施工单位要共同研究路基加宽、削坡、防护工程等施工及取弃土地点的选择、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做到公路施工对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恢复历史上公路改造过程中留下的施工痕迹,以达到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的效果。2、实行全员培训、严格管理、牢固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对技术、管理人员、民工进行分层次的全员培训,使每个参建者都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并严格管理措施,彻底改变乱堆乱弃、乱挖乱取的粗放施工行为,尽可能保护好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3、管理、设计及施工各单位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组织实施方案和完备的施工工艺流程。4、全部采用罐装沥青,避免桶装沥青占地及脱桶时所产生的废气及残留的沥青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5、严格规范施工管理、做到文明施工。旧路改建不能断道施工,为保证过往车辆行驶安全、舒适,各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人保障路面整洁、配备洒水车,避免施工灰尘污染周边环境。(四) 精细建设方案、示范后期工程管理、设计、施工及咨询各单位应参与各工序的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时作好工作记录,为后期工程总结成套设计、施工及管理技术奠定基础。(五) 加强养护管理、巩固建设成果。工程养护的有效性是保持郊区公路改造成果的重要环节,应转变养护理念,加强养护管理,通过本次奥运郊区公路改造,总结一套新时期的养护程序,为巩固建设成果提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