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伊宁县四中教案
备课时间
11月 20 日
上课时间11.24
备课教师
马敏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1
1课时
复备教师
课题名称
17 杨修之死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2积累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讨 比较法
板
书
设
计
杨修之死
杨修 ( 恃才) 矛盾 ( 忌才)曹操
恃才放旷 嫉贤妒能
典型故事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 2小练笔
签字
伊宁县四中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调整
导入,
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活动一
学生活动二
学生活
动三
学生活
动四
学生活
动五
总结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读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思考:这首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说得很好,才华横溢的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谜团走进课文《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生介绍作者作品,
师补充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试试我能行
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鸡肋( ) 恃才放旷( )
数犯曹操三忌( ) 叱退( ) 心恶之( ) 佯惊( ) 曹丕( ) 麾军( ) 高阜( ) 拈弓(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 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请速读课文,自主思考: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被杀?
“精读课文(4—9段),小组交流活动
用简洁的语言 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2杨修的故事对我们又怎样的启示?
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
拓展迁移:
你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吗?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还精通兵法,擅长诗歌。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师:短短的《杨修之死》让我们在写作上、做人上感悟很多。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起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推荐:课外阅读小说《三国演义》
1.小练笔:杨修之死给我的启示
2.课外搜集阅读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3.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两题完成)
激发兴趣
识记作者作品
字音字义
句义识记
感知内容
深入文本把握内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正确区分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
后
记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他们思维的敏锐性、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急待于提高,这也引起了我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更多的设想:首先是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其次是注重学生语言的表达,设想能够通过文学积累、设置交际情境、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