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字化站用电源交直流一体化系统
技术规范书
目 录
1. 总 则
2. 技术要求
3. 设备规范
4. 供货范围
5. 技术服务
6. 买方工作
7. 工作安排
8.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9. 质量保证和试验
10. 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
供货范围及数量
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数字化交流
所用电源屏
AC380V、2路400A 进线
交流馈线开关:200A,2路;100A,20路;50A,8路。
面
4
施耐德开关
2
数字一体化
直流充电机屏
充电模块5X20A/DC110V;
母线绝缘监测模块:2台;
面
2
3
数字一体化
直流馈电屏
直流馈线开关:48路;
面
2
施耐德直流开关
4
数字一体化
通讯电源屏
20A DC/DC电源模块:4台;
采用并机方式输出,
48V馈线开关:16路;
面
1
5
数字一体化
逆变电源屏
在线式逆变电源模块5kVA:2台;
馈线开关:16路;(含事故照明)
面
1
6
数字一体化
监控屏
数字监控模块1台,含IEC61850通信接口
面
1
7
蓄电池组巡检模块
可检测单体电池电压、单体内阻可实现整组核对性放电功能
组
1
安装在用户蓄电池室
1 总 则
1.0.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变电站数字化站用电源交直流一体化系统,提出了以系统数字化设计思想,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直流、逆变、通信电源进行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0.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0.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报价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0.4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0.5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0.6 本设备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2 技 术 要 求
2.1 应遵循的主要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书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书的基本条文。在本规范书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 部分:总则
GB 14048.2-2001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低压断路器
GB 14048.3-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3 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电器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J 148-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4205-2003 人机界面(NMI)操作规则
GB 50059-92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254-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1-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7251.1-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 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
GB 7251.8-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智能型成套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DL/T 5153-2002 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55-2002 220kV~500kV 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61.3-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3 部分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质量检验
DL/T 5161.8-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8 部分 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
DL/T 5218-2005 220~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CECS 49:9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验收规程
Q/CSG 1 0011-2005 中国南方电网220kV~500kV 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
Q/GD001 1122.03-2007 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接地规范
S.00.00.05/Q102-0006-0903-5205《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交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GB/T 19638.2-2005 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GB/T 2900.11-1988 电工名词术语 蓄电池名词术语
GB/T 7260.3-2003 不间断电源设备 第三部分:确定性能的方法和试验要求
GB/T 17478-2004 低压直流电源设备的性能特性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 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DL/T 459-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637-1997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
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781-200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GB/T2408-1996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 13384-1992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的技术条件
Q/CSG 1 0011-2005 中国南方电网220kV~500kV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
DL/T 1074-2007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
GB242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Q/CSG 1 0011-2005《中国南方电网220kV~500kV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
Q/GD001 1176.03-2008《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S.00.00.05/Q100-0001-0902-5037《广东电网公司调度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
中国南方电网通信管理规定
2.2 使用环境条件
2.2.1 周围空气温度
最高温度: 45 ℃
最低温度: -10 ℃
2.2.2 环境相对湿度:
日平均值: 95 %
月平均值: 90 %
2.2.3 海拔高度: ≯1000 m
2.2.4 地震烈度: 7 度
水平加速度: 0.3 g
垂直加速度: 0.1 5 g
2.2.5 防护等级 IP30
2.2.6 抗干扰要求
布置在无任何抗干扰措施的配电装置区内的设备,要求其绝缘试验标准及抗干扰性能符合IEC标准要求。
设备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短路及其它强干扰作用下,应能正常工作。
2.3 工程条件
2.3.1 工程概况
本站站用电源系统拟按交直流一体化模式建设,站用电源统一设计、生产、施工、调试、维护。为使设计、生产、施工、调试、维护标准化,拟采用站用电源整体模块化思想。本站考虑以后升级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可能,需满足数字化变电站核心思想:上行下达信息数字化传输,通过技术手段取消现场二次接线、跨屏二次电缆,并预留可升级为IEC61850通信的接口。本站站用电源系统为消除馈线监测盲点,拟要求监测所有馈线的开关位置、事故跳闸接点位置、单相电流并具备可整定的过负荷报警功能。
2.3.2交流电源系统
2.3.2.1技术参数:
额定电压 380/220 V AC
最高工作电压 400 V AC
额定频率 50 Hz
绝缘水平 一分钟工频耐压 2500V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15kA ,1S (有效值)
30kA (峰值)
系统接地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为三相四线制
CT二次侧额定电流: 1A(5A)
2.3.2.2接线条件
1.站用变容量: 2×200 kVA
2.交流进线模块化,#1站用电进线断路器:400 A/3P; #2站用电进线断路器:400 A/3P;进线品牌: 施耐德 ;
3.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400 A/4P;ATS品牌: VITZRO;
4.接线型式:单母线分段接线。
5.交流馈线模块化,回路数: 200A,2路;100A,20路;50A,8路。
6.进、出线方式:电缆下进、下出线。
7.柜体尺寸:800(宽)x600(深)x2260(高)
8.屏体颜色: RAL7035
9.其它元器件:进线端及母线防雷等级应不低于C级防雷。
10.两段母线上应各提供一回400A插拔式(抽出式)塑壳断路器及配套电缆供应急发电车使用。
2.3.3 直流电源系统
1.直流系统电压: 220V
2.直流系统接线: 两段单母线
3.馈线数目:125A,2回;63A,12回;50A,10回;25A,50回。
4.蓄电池组数: 2
5.蓄电池型式: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6.每组蓄电池组容量: 300Ah
7.每组蓄电池个数: 104
8.交流电源电压: 380 V
9.交流电源频率: 50 Hz
10.直流母线电压范围: 187 V 至 242 V
11.柜体尺寸:800(宽)x600(深)x2260(高)
12.屏体颜色: RAL7035
2.3.4 逆变电源系统
1.3输入电压:1路交流 AC220V ,1路直流 DC220V,1路旁路 AC220V。
2.输出电压: AC220V。
3.容量:5kVA。
4.组数:2台,交流、直流分别从不同母线引接。
5.馈线数目:10A,32回。馈线中含事故照明。
2.3.5 通信电源系统
1.输入电压:DC220V。
2.输出电压:DC48V。
3.接地形式:正48V母线接地。
4.输出额定电流:每台DC/DC模块输出额定电流25A。
5.组数:2组,每组2台,输入直流电源分别从不同直流母线引接。
6.馈线数目:32A,4回;16A,8回;10A,20回。
2.4 一般技术要求
本站数字式站用电源一体化系统一般要求:
(1)、数字化站用电源(包括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逆变电源、通信电源)宜统一进行设计、生产、调试、服务。
(2)、数字化站用电源宜整体使用各种功能模块进行配置,特别是所有进线、出线开关应使用智能开关模块:将开关、传感器、智能电路集成在一个机箱内。直流绝缘监测功能宜分散到直流母线绝缘监测模块及可测量漏电流的直流馈线模块内处理。要求模块外部没有二次接线,模块之间没有常规二次联络电缆,模块对外只有通信接线,实现上行下达信息数字化传输,实现设计、调试、维护的标准化。
(3)、设置站用电源一体化监控模块,对全站站用电源进行统一管理。
(4)、取消UPS,使用逆变电源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运行。事故照明电源取自相关逆变电源输出。
(5)、取消通信蓄电池组配置及通信用充电设备,使用DC/DC模块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运行。具备当馈线故障,DC/DC瞬间保护情况下,能可靠隔离故障功能。
(6)、站用交流系统采用ATS开关并配置智能设备实现多运行方式自动投切。
(7)、单体蓄电池监测不宜有跨柜二次接线,采集模块对外只有通信接线,以满足上行下达信息数字化传输。
(8)、所有站用电源智能模块均采用直流作为装置电源。
2.5 交流电源部分技术要求
2.5.1 总体要求:
380V低压配电屏应适应环境条件、安全可靠供电、维修方便和运行要求。
低压配电屏应由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应力、电气应力及热应力的材料构成,此材料还应能经得起正常使用时可能遇到的潮湿的影响。为了确保防腐,低压配电屏应采用防腐材料或在裸露的表面涂上防腐层,同时还要考虑使用及维修条件。
所有的外壳或隔板包括门的闭锁器件、可抽出部件等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能够承受正常使用时遇到的应力。导体应采用阻燃热缩绝缘护套,所有绝缘材料均要求阻燃,遇到火源时不产生有毒物质和不透明烟雾。低压配电屏中电气元件和电路的布置应便于操作和维修。
2.5.2 进线要求
在母线发生短路等故障,应能可靠切断故障电流。进线电源应具备过流保护功能,并提供事故跳闸接点。
2.5.3 出线要求
要求监测所有馈线开关位置、事故跳闸接点位置、单相负荷电流,并具备可整定的过负荷报警功能。两段母线上应各提供一回400A塑壳断路器及配套电缆供应急发电车使用。
2.5.4 自动装置
站用专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2.5.4.1 保证工作电源的断路器断开后,工作母线无电压,且备用电源电压正常的情况下,才投入备用电源;
2.5.4.2 自动投入装置应延时动作,并只动作一次;
2.5.4.3 当站用变低压侧零序过流保护动作时,应闭锁自动投入装置
2.5.4.4 当380V进线断路器过流保护动作时,应闭锁自动投入装置;
2.5.4.5 当工作母线故障时,自动投入装置不应起动;
2.5.4.6 工作电源恢复供电后,切换回路应由人工复归;
2.5.4.7 手动断开工作电源时,不起动自动投入装置;
2.5.4.8 自动投入装置动作后,应发报警信号。
2.5.5 站用变低压侧至交流配电屏(或交流稳压电源)的三根相线,应在交流配电屏进线侧安装具有相对地、中性线对地保护模式的第一级(开关型)和第二级(限压型)组合型交流电源SPD。SPD耐受冲击电流不小于20kA(10/350µs)。
2.5.6 支持多种运行模式
固定电源一,始终由#1电源供电;固定电源二,始终由#2电源供电;自动电源一,#1电源主供,#2电源备用;自动电源二,#2电源主供,#1电源备用等多种运行模式。
2.5.7 监控功能
2.5.7.1 监测状态功能:监测进线及馈线开关位置状态、事故跳闸接点位置状态。
2.5.7.2 通讯功能: 智能型成套设备的通讯系统可采用总线方式或其他数字通讯方式。监控单元应有足够的通讯接口,用于成套设备内部通讯及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时,通信规约宜采用Modbus、103规约,并留有升级为IEC61850通信的接口。
2.5.7.3 模拟量测量功能:实时测量母线、主进线回路和380V分电屏进线的三相电流、母线的三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能、无功电能、频率、各馈线单相电流并具备过负荷告警功能。监控单元电流测量精度在(2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其误差应不超过1%;电压测量精度在(90%~130%)额定电压范围内,其误差应不超过0.5%。
2.5.7.4 定值设置功能:监控单元应能对母线电压异常告警值、自动装置参数设定值进行整定。定值设定值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2.5.7.5 控制功能:控制开关的分合闸。
2.5.7.6 告警功能: 母线异常、进线异常、自动切换动作、装置故障等。告警或故障时,监控单元应能产生SOE事件记录,并能以硬接点形式和通讯口输出。
2.5.7.7 事件记录功能:监控单元应能存储不少于100条事件记录。告警或动作事件的内容及时间等均有记录,并可接受事件召唤SOE记录,SOE记录分辨率满足1ms。事件记录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2.5.7.8 显示功能:监控单元应能显示相关定值、模拟量测量值、开关量、事件记录和告警记录等。成套设备中应提供用于显示的人机界面液晶屏。
2.5.7.9 操作权限管理:监控单元应具有操作权限密码管理功能,任何改变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的操作均需要权限确认。
2.5.7.10 对时功能:监控单元至少应满足PPS(秒脉冲)、PPM(分脉冲)对时要求,宜能接受IRIG-B(DC)码来满足对时要求,且对时的误差应不大于2ms。
2.5.7.11 监控单元应采用直流110V(220V)工作电源。
2.5.8 制造工艺的一般要求
2.5.8.1 屏内所有一次电器元件及绝缘子等均采用性能优良和运行可靠的元件。屏内断路器选用优质产品,具有维护量小、分断能力强、寿命长、零飞弧能力的断路器。
2.5.8.2 母线应为硬质铜母线,裸露部分用热缩套管包扎进行绝缘处理,且不应影响散热,母线采用螺栓紧固的上开式高强度、阻燃型热缩母线夹固定。
2.5.8.3 中性接地母线:采用硬铜排贯通水平中性接地线,在屏底下部。
2.5.8.4 各馈线负荷开关应布置合理,保证维修和施工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手柄操作具有明显的分、合的位置,并带有合闸指示灯。
2.5.8.5 塑壳负荷开关的操作手柄应灵活。操作时不会出现卡死,操作力过大等现象,且开关应适合长时间运行。
2.6 直流电源部分技术要求
2.6.1直流电源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交流输入电压: 323~456V
交流输入频率: 49~51Hz
交流输入电压不对称度: ≤5%
功率因数: >0.9
输入2-19次各次谐波电流含有率:<30%
直流电源系统标称电压(Un): 110V(220V)
直流控制母线正常运行电压: 115.5V(231V)
充电电压调整范围: (90%~125%)Un
直流控制母线电压范围: (85%~112.5%) Un
直流动力母线电压范围: (87.5%~117.5%) Un
稳流精度: 不大于±1%(在20%~100% 输出额定电流时)
稳压精度: 不大于≤±0.5%(在0%~100% 输出额定电流时)
均流不平衡度: ≤5%
纹波系数: ≤0.5%
效率: >90%
噪声: ≤55dB(距装置1m处)
冷却方式: 采用自然冷却或强迫风冷
对时接口: IRIG-B(DC)码、PPS(秒脉冲)、
PPM(分脉冲)对时
通讯接口: RS485/RS232通讯接口及以太网通讯接口
通讯规约: 103、IEC61850规约
电磁兼容: 符合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静电放电抗扰度、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浪涌(冲击)抗扰度抗扰度、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规定严酷等级为四级工频磁场抗扰度、GB/T 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规定严酷等级为三级振荡波抗扰度试验的要求
2.6.2成套装置主要技术性能
1 应有停电自动恢复功能。
2 应有交流电源自动切换功能。
3 应有电池充电限流和充电屏输出总限流功能。
4充电模块应具有相关保护和告警功能。
5 对蓄电池浮充电压应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6 应具有定期均衡充电功能。
7 应具有完善的防雷功能。
8 应满足工程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2.6.3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
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应满足直流系统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充放电要求。
2.6.3.1 高频开关电源装置基本技术参数
充电装置额定电流 充电6×10A
高频开关频率 20 (40) KHz
高频模块输出电流不均衡度 < 5 %
模块冷却方式 自然冷却
2.6.3.2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主要性能要求
1.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交流电源变换为高品质的直流电源,应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方式原理。模块构成:全波整流及滤波器、高频变换及高频变压器、高频整流滤波器等。
2. 模块额定电流为 10 A,工作模块 6 个,备用模块 个。多块模块并列运行时,应具有良好均流性能,在任何工况下,均流不平衡度应小于5 %。
3. 每个模块内部应具有监控功能,能不依赖总监控单元,独立工作。正常工作时,模块应与总监控单元通信,接受监控装置的指令。
4.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应具有交流输入过电压保护、交流输入欠电压报警、交流输入缺相告警、直流输出过电压保护、直流输出过电流保护、限流及短路保护、模块过热保护及模块故障报警功能。模块应具有报警和运行指示灯。任何异常信号应上送到监控单元。
5.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应具有带电插拔更换功能,具有软启动功能,软启动时间3~8秒,防止开机电压冲击。
6.多块模块并列运行时,应具有良好均流性能,在总输出(30%~100%)额定电流条件下,均流不平衡度应小于5%。
7.充电装置应具有限压限流特性。当模块输出电流小于其设置电流时,模块工作在恒压状态;当模块输出电流大于其设置电流时,模块工作在恒流状态。
8.充电装置应具有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自动切换功能,具有自动/手动进行均衡充电/浮充电切换功能。
9.充电装置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停电时间超过10分钟,能自动实现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工作方式切换。
10.充电装置恒流充电时,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宜为(20~100)%额定电流,恒压运行时,充电电流的调整范围宜为(0~100)% 额定电流。
2.6.4系统防雷
直流电源应有三级防雷系统。第一级安装在电源系统交流输入前,第二级安装在电源系统交流配电部分,第三级位于充电模块内部。过电压保护器件具有状态显示功能,可以显示该器件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对于不可恢复的防雷器,损坏后应能发告警信号。通讯电源屏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在直流母线上还应增加一级直流防雷。
2.6.5直流系统绝缘检测装置
2.6.5.1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察装置主要功能是:在线检测直流电源系统的对地绝缘状况(包括直流母线正负接地电压、蓄电池回路和各个馈线回路绝缘状况),并自动检出故障回路。当设备直流电源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正接地、负接地或正负同时接地),其绝缘水平下降到低于规定值时,绝缘监察装置应能显示和发出报警信号,有接点信号或标准通讯接口输出,并且能够判断接地极性。
2.6.5.2 绝缘监察装置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2.6.5.2.1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降低监测功能,具体如下:
(1) 绝缘监察装置应具有监测正、负母线和支路绝缘降低功能。
(2) 绝缘监察装置应具有监测正、负母线同时绝缘降低功能,可通过设置选择自动或手动投入方式。
2.6.5.2.2 通信功能:绝缘监察装置为独立的智能装置,应至少有1个RS485/232通讯接口,可与直流电源系统监控单元通信。
2.6.5.2.3 事件记录功能:绝缘监察装置接地故障和故障恢复都应有事件记录产生,可存储不低于100次事件记录,时间记录应精确到秒,事件记录包括事件起始结束时间、接地故障和故障恢复、接地故障点位置信息。事件记录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2.6.5.2.4 对时功能:绝缘监察装置应能通过报文与监控单元进行网络对时。
2.6.5.3不宜采用对直流母线注入低频信号工作方式查找接地的绝缘监察装置,以减少对直流母线影响。
2.6.5.4 绝缘监察装置绝缘电阻测量精度应达到:母线测量允许偏差为绝缘报警整定值的±5%,支路为±10%。
2.6.5.5 本站绝缘监察装置要求:将直流绝缘监察功能分散到母线绝缘监测模块及能检测馈线漏电流的智能馈线模块中实现。母线绝缘监测模块将监测到的直流母线绝缘数据通信送一体化监控模块,能检测馈线漏电流的智能馈线模块将各馈线绝缘数据通信送一体化监控模块,而一体化监控模块对采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判误报。
2.6.6 蓄电池管理单元
2.6.6.1 蓄电池管理单元的主要功能是检测蓄电池组运行工况、测量各节蓄电池的电压。
2.6.6.2 蓄电池管理单元应至少具备如下功能:
2.6.6.3测量功能:
(1) 各单体蓄电池的电压误差应不大于±0.5%,蓄电池组电流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
(2) 蓄电池管理单元管理蓄电池节数应不低于单组110节。
(3) 蓄电池管理单元应能实时测量蓄电池组电压、蓄电池组充放电电流、单体蓄电池端电压、特征点温度等参数。
2.6.6.4 通信功能:蓄电池管理单元应至少有1个RS485/232通讯接口,可与监控单元或其它智能装置通信。
2.6.6.5 本站蓄电池巡检要求:每层蓄电池配置1台采集模块,就近安装就近接线,避免跨层、跨屏二次线或二次电缆。每台采集模块通过总线通信将数据送主机处理。
2.6.7 直流监控单元
2.6.7.1 监控单元是高频开关电源及其成套装置的监控、测量、信号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装置应根据直流电源系统运行状态,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和管理。
2.6.7.2 监控单元应具备自诊断功能,能够诊断内部的电路故障和不正常的运行状态,并以硬接点和报文形式给出报警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后台。监控单元的退出应不影响整个直流电源系统可靠运行。
2.6.7.3监控单元应具有完善的监控功能,至少应具有以下监控功能:
2.6.7.3.1 模拟量测量功能:测量充电装置交流输入电压、充电装置输出电压/电流、动力母线/控制母线电压、正/负母线对地电压、蓄电池组电压/电流、各个高频电源模块输出电流等。监控单元电流测量精度在(2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其误差应不超过±1%;电压测量精度在(90%~130%)额定电压范围内,其误差应不超过±0.5%。
2.6.7.3.2 定值设置功能:监控单元应能对交流输入保护定值、充电机运行参数定值、直流母线电压异常告警值、蓄电池运行参数定值、充电机控制定值进行整定。定值设置值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具体定值如下:
(1) 交流输入告警定值:交流输入过压值、交流输入欠压值。
(2) 充电机运行参数定值:充电机浮充电压值、充电机均充电压值、充电机输出过压值、充电机输出欠压值等。
(3) 直流母线电压异常告警值:动力母线过压值、动力母线欠压值、控制母线过压值、控制母线欠压值等。
(4) 蓄电池运行参数定值:蓄电池组电压欠压值、电池节数、电池容量、恒流充电电流值、单节电池过压值、单节电池欠压值等。
(5) 充电机控制定值:充电机浮充/均充转换、充电机均充定时、充电机浮充定时、充电机0.01C10延时等。
2.6.7.3.3 控制功能:监控单元应能适应直流电源系统各种运行方式,能够控制充电装置自动进行恒流限压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运行状态;手动控制均衡充电和浮充电互相切换;根据整定时间(建议3~6个月),监控单元应能自动控制充电装置定期对蓄电池组进行均衡充电,确保蓄电池组随时具有额定的容量。
2.6.7.3.4 告警功能:充电装置交流输入异常、直流母线电压异常、正/负母线接地、电源模块告警/故障、蓄电池组熔断器熔断、充电装置直流侧开关跳闸、充电装置故障、馈线开关跳闸、直流电源系统通讯中断、监控单元故障、绝缘监察装置故障、测温探头工作异常等。告警或故障时,监控单元应能发出声光报警,并应以硬接点形式和通讯口输出,宜保留至少7个硬接点输出。
2.6.7.3.5 事件记录功能:监控单元应能储存不少于100条事件。运行参数的修改、直流电源系统告警、均充开始/结束时间等均应有记录,且时间记录应精确到秒。事件记录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2.6.7.3.6 温度补偿功能:监控单元应具有蓄电池浮充电压温度补偿功能,当蓄电池环境温度偏离设定温度25℃时,监控单元应能自动调节充电装置的浮充电压,实现温度补偿,补偿系数根据蓄电池厂家推荐值设定。蓄电池环境温度测温探头不应少于3个,测温探头工作异常时应报警。
2.6.7.3.7 显示功能:监控单元应能显示相关定值、模拟量测量值、事件记录和告警记录等。
2.6.7.3.8 操作权限管理:监控单元应具有操作权限密码管理功能,任何改变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的操作均需要权限确认。
2.6.7.3.9 通信功能:监控单元至少应有1个RS485/RS232和1个以太网通讯接口,可预留1个以太网通讯接口。其中1个RS485/RS422通讯接口具备与成套装置中各子系统通信功能,以太网通讯接口用于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通信规约宜采用103、IEC61850规约,实现对直流设备的遥测、遥信及遥控功能(具体参数要求见附录C直流电源系统I/O表)。
2.6.7.3.10 对时功能:监控单元至少应满足PPS(秒脉冲)、PPM(分脉冲)对时要求,宜能接受IRIG-B(DC)码来满足对时要求,且GPS标准时钟的误差应不大于1ms。
2.6.8 蓄电池组
2.6.8.1 基本技术参数和要求
2.6.8.1.1 2V蓄电池在环境温度20℃~25℃时的浮充运行寿命为10~12年。
2.6.8.1.2 新投产蓄电池组按规定的试验方法,10h率容量应在三次循环内应达到C10。
2.6.8.1.3 蓄电池采用全密封防泄漏结构,外壳无异常变形、裂纹及污迹,上盖及端子无损伤,正常工作时无酸雾逸出。
2.6.8.1.4 蓄电池极性正确,正负极性及端子应有明显标志,便于连接。极板厚度应与使用寿命相适应。
2.6.8.1.5阻燃性能:蓄电池间接线板、终端接头应选择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具有防腐蚀措施。蓄电池槽、盖等材料应具有阻燃性,其阻燃标准应符合GB/T2408-1996中的FH-1和FV-0的阻燃等级要求。
2.6.8.1.6 极柱端子结构:蓄电池极柱端子设计应方便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蓄电池电压、内阻测量以及蓄电池间连接条紧固,并应具有防止在运行过程发生因误碰等原因造成的蓄电池极柱间短路的措施。
2.6.8.1.7 安全阀动作:蓄电池在使用期间安全阀应自动开启闭合,闭阀压力应在1kPa~10kPa范围内,开阀压力应在10kPa~49kPa范围内。
2.6.8.1.8 气密性:蓄电池除安全阀外,应能承受50kPa的正压或负压而不破裂、不开胶,压力释放后壳体无残余变形。
2.6.8.1.9 蓄电池连接条压降:二个蓄电池之间连接条的压降,3I10时应不超过8mV。
2.6.8.1.10 防爆性能: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外部遇明火时,不应内部爆炸。
2.6.8.1.11 大电流放电:蓄电池在以30I10的电流放电1分钟,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2.6.8.1.12 蓄电池组事故冲击放电能力:蓄电池组按规定的事故放电电流放电1h后,叠加8I10的冲击电流,进行10次冲击放电。冲击放电时间为500ms,两次之间间隔时间为2s,在10次冲击放电的时间内,直流(动力)母线上的电压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90%。
2.6.8.1.13 荷电保持能力:蓄电池封置90天后,其荷电保持能力不应低于80%。
2.6.8.1.14 密封反应效率:蓄电池的密封反应效率不应低于95%。
2.6.8.1.15 耐过充电能力:蓄电池应具有很强的耐过充能力和过充寿命。以0.3I10电流连续充电160 h后,外观应无明显变形及渗液。
2.6.8.1.16 封口剂性能:蓄电池在-30℃和65℃时封口剂应无裂纹及溢流。
2.6.8.1.17内阻值:制造厂提供的蓄电池内阻值应与实际测试的蓄电池内阻值一致,出厂时允许偏差范围为±10%。
2.6.8.1.18 温度补偿系数:阀控蓄电池的温度补偿系数受环境温度影响,基准温度为25℃时,每下降1℃,单体2V阀控蓄电池浮充电压值应提高(3~5)mV。
2.6.8.1.19 补充充电:备用搁置的阀控蓄电池,每3个月应进行一次补充充电。
2.6.8.1.20 蓄电池组进行核对性放电后应及时进行充电。
2.6.8.1.21 制造厂家应提供的参数值范围及特性曲线:制造厂应提供蓄电池均/浮充电电压值及其范围、均/浮充电电流值及其范围、充电(恒压)电压值及其范围、充电(恒流)电流值及其范围、浮充电压与温度关系曲线、蓄电池容量与温度关系曲线、蓄电池运行时正常的充放电周期以及蓄电池内阻参数。
2.6.10 直流屏柜技术要求
2.6.10.1 直流柜采用柜式结构,数量应根据充电装置和直流馈线数量确定。
2.6.10.2屏内端子连接应牢固可靠,应能满足长期通过额定电流要求。
2.6.10.3 直流柜柜体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所安装元件及短路时所产生的动、热稳定,同时不因设备的吊装、运输等情况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2.6.10.4 装于直流柜内的继电器应能防止设备正常操作的振动而引起的误动作。
2.6.10.5直流柜背面应设置防止直接接触带电元件的面板。
2.6.10.6 直流柜内回路与回路之间应有隔板,以防止事故的扩大。
2.6.10.7 屏内使用的电器元件,如开关、按钮等应操作灵活,测量仪表应满足精度要求,各类声光指示信号应能正确反映各元件的工作状况。测量仪表宜装设在柜体上方可旋转的面板上,方便仪表校验。
2.6.10.8 主母线、分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