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鲜活农产品城市流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摘要:在整个鲜活农产品的供销环节中,销售环节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现象:从菜地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往往加价25%;而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鲜活农产品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造成鲜活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市场的力量,也有非市场的力量。遏制其价格过快上涨,政府除了投资于一些菜市场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从生产、运输、销售环节让鲜活农产品价格“虚高”的部分降下来。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 城市流通 直营店
一、鲜活农产品的概念及物流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的概念
鲜活农产品是指生产地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具有生、鲜、活的特点,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储藏、运输等方面。2005年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界定了鲜活农产品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农产品。本文中的鲜活农产品的界定遵循上述的表述。
(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特点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一系列环节的综合,包括储存、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不同的任务和需求。
1、储存需求。任何农产品都不是同时生产同时消费的。鲜活农产品是典型的“季产年销”的产品,在其生产出来以后,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消费。这段时间是由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与空间、集中与分散上发生的矛盾所形成的
2、加工需求。鲜活农产品加工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再生产的活动,是鲜活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重要环节。
3、包装需求。包装是对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鲜活农产品采用一定的容器或材料加以保护和装饰。这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条件。
4、运输需求。由于各地生产有不同的产品,需要互通有无,不同地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有集中或分散,多余或缺乏,需要长短互补。
5、市场信息需求。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出现了农民“卖难”和消费者“买难”的信息不对称矛盾。
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批零价格差距大
通过对某市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及超市等地进行了调查,并对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进行了对比(详见下方市场价格表)。通过比较发现:批发市场中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和零售市场的价格是有很大差距的。以芹菜为例,二级市场中芹菜的价格为一级市场的价格的4倍;再以白萝卜为例,二级市场中白萝的价格是一级市场的2.6倍。
抽样鲜活农产品在不同市场的价表格
鲜活农产品名称
价 格(元)
一级批发市场
二级批发市场
居民小区摊点
市区菜市场
大型超市
土豆
0.55
1
2
1.5
1.1
白菜
0.4
1.5
2
1
1.25
莲花白
0.2
1
1.5
1.2
0.95
芹菜
0.5
2
3
2
2.1
香葱
2
3
5
3
4.5
韭菜
1.5
2.5
3.5
2.5
3.3
西红柿
1.5
2.5
3
2.5
1.45
蒜苔
3.1
4
5
4
5.2
白萝卜
0.3
0.8
1.5
1
1
(二)流通环节多
传统的流通方式,蔬菜从农民手中到居民的家中一般至少要经过四个环节:农民——蔬菜收购商——蔬菜批发商——蔬菜经销商——居民。这是简单的一个模式,有的还可能存在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等等,流通环节多。
(三)保鲜效果差
一般蔬果批发市场内卫生状况十分不好,主要原因是批发上采用的鲜活农产品保鲜方法较为落后。大部分鲜活农产品批发商是采用向鲜活农产品加注雪水的方式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保鲜,这样虽然能使得鲜活农产品在短时间内进行保鲜,但是如果鲜活农产品滞销,就会造成大量鲜活农产品腐烂。还有些批发商为了使其鲜活农产品看起来十分新鲜,对鲜活农产品上喷洒大量的水,这样会加快鲜活农产品的腐烂速度。真空包装不仅可以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度,而且安全系数高,不会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产生。但是,与前两种鲜活农产品保鲜方式相比,真空包装的成本最高。所以,鲜活农产品批发商对自己的鲜活农产品一般是不会采用真空包装保鲜的方式。
三、流通成本分析
(一)运输成本
鲜活农产品收购商收购到鲜活农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鲜活农产品收购商要寻找收购鲜活农产品的中间代理商。二是代理商为鲜活农产品收购商收购鲜活农产品。三是对鲜活农产品进行包装、装车。四是路途运输费。
(二)保鲜成本
从鲜活农产品的采购成本上看,用于鲜活农产品包装的成本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鲜活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要保证鲜活农产品的新鲜,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失,减少流通过程中由于浪费所产生的成本,特别是冬季运输鲜活农产品时,由于气候比较寒冷,路途比较长远。为了防止鲜活农产品在途中被冻坏,就必须采用优质的保温材料来进行保质,优质的包装材料费用很高,所以导致保鲜成本增加,使得冬季的鲜活农产品价格比夏季价格高出数倍。
(三)隐性成本
鲜活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流通成本增加,气候、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流通成本增加、人员迁移以及菜农子女的教育费用等等。
四、发达国家流通模式借鉴
(一)美国流通模式
根据流通的主体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在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产地批发市场。由于美国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程度高,绝大多数的农产品由少数的大农场主生产经营,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市场,这就使得美国的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并且以大农场主的产地批发市场为主导。二是销地批发市场。由于处于流通的末端,所以也被称作重点市场,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份额逐渐减少,市场内批发商的销售量只占到鲜活农产品交易总量的20%左右。
2、农场主主导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美国这种农场主主导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日本、中国的生产者具有显著差异。因为在美国农产品都是农场主生产的,所以这些农场主有能力也有条件去自己寻找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者,可以直接为鲜活农产品需求者提供大量的多品种的鲜活农产品。因此,这种流通模式也被形象的称为“产销直挂”模式。
3、超市主导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大型的零售企业像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由于自身的实力强大,拥有自己的产品配送机构,可以直接到产地进行采购,从而减少流通成本。随着超市和餐饮业的发展,这种以超市为主导的流通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二)日本流通模式
1、以中央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内”流通模式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内”流通模式,是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批发市场包含市场事务所、中间批发商、买卖参加人和相关的市场服务机构,同时配备了运输、冷藏、检验等设施。在交易过程中主要采用拍卖的形式。农民将鲜活农产品委托给当地农业协会,由农业协会对这些鲜活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加工包装,然后再委托给批发商,批发商通过拍卖的方式对其进行竞拍,出价最高的获得鲜活农产品,然后得到鲜活农产品的中间商再把鲜活农产品配送给零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的饭桌。拍卖所得收入在扣去批发商和农业协会的费用后,余款打到农民的账上。
2、以超市为核心的“市场外”流通模式
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内”流通模式中,鲜活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一般要经过多个中间商之手,流通环节负责,流通成本较高。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以超市为核心的“市场外”流通模式,主要由农民团体将鲜活农产品进行分类、分级检测包装后,通过鲜活农产品物流公司,把鲜活农产品直接供应给零售商和大型超市,大大的减少了流通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五、打通流通“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一是需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应加强对批发市场尤其是产区批发市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尤其需要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二是建立供销合作社,积极组织和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打造地区品牌。
三是应加强临时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市区内建设临时鲜活农产品市场。市区内的闲置空地,废弃的工地,都可以进行简单平整,建成临时性菜市场,每天早上定时开市、散市。
四是应合理布局鲜活农产品市场。以批发市场和超市为中心,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根据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方向、交通运输渠道、鲜活农产品仓储设施等条件合理布局。
(二)创新流通模式
1、“农超对接” 模式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超对接”的发展模式是提高鲜活农产品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对于一些保质期比较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就要依靠本地区市场来实现“农超对接”。由于一些资产专用性成本存在,“农户与超市对接”模式的发展对要进入的企业经营农产品规模有一定限制要求。因此,“农户与超市对接”模式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同时,要优先选取进入鲜活农产品市场的企业。
2、“直销店”模式
一是批发直销门店。批发商在一级批发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自己的鲜活产品。这种模式因为没有其他中间商,流通环节最少,所以也是流通费用最少,销售价最低的模式。
二是直接为生活小区的生鲜店供货。这类生鲜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而全”,生活中常用的生鲜品几乎都能在店里买到。因此对这类商店采用“直销模式”,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实惠,最大限度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
三是直接为二级批发市场分类供货。同一种鲜活农产品批发商实行联合,对市区内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分片供货。在各自负责的片区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商对所有的商户同时供货。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需要多渠道化鲜活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够在网上全方面、多渠道的发布鲜活农产品的信息,不仅能使卖家高效地销售产品,而且能够使买家在最短时间里买到符合自己意愿和独特需求的产品。
二是需要加强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和农业信息化培训。应以鲜活农产品为营销主体,将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农户和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将农民现阶段对鲜活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及时发布出去。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对于鲜活农产品零售商来说,租赁费用占据着销售收入的绝大部分,降低摊位费用、卫生费用的支出就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零售价格。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将新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基金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固定来源。强化新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对划定的保供鲜活农产品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巧云.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M].
[2]杨顺江、彭莺.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一个比较分析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J].
[3]李忠旭.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制度变迁—关于农产品市场改建成超市的问题探讨.农村经济[J].
[4]吴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与现代物流.物流技术[J].
[5]王莺.成都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物流科技[J].
[6]扈立家、李天来.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研究.长江鲜活农产品[J].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