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培养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750364 上传时间:2025-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培养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培养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培养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本文档共3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论文摘要:全球化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努力实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以发挥其对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得大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为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和祖国的富强兴邦贡献自己的力量。关键字: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大学生是一群在象牙塔里的青年,有着自己心中的乌托邦。他们既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又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延续。民族的发展与复兴,祖国的富强兴邦,都是担负在他们身上责无旁贷的重任。经济全球化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2、促进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但随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隐蔽和复杂的发展态势。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少社会经验,鉴别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塑性强,其国家民族意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价值观的转移和文化霸权。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进程。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多种多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霸权意识,推行全球文化一体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青年学生容易迷失在众多的文

3、化价值观念中,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质疑。具体体现在:1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很浮躁、没有了前辈们专研的精神,导致技术不经,在找工作的时候又想找到薪资高的工作,这种实力与工资不对等的现实导致了很多人总抱怨上大学没有用,这样的思想如果不断的延续,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公司招不到有实力的员工,中国的发展势必会收到影响,没有真正专研的专业人士来促进国家的发展。2.由于利己主义的影响,当日本出现大地震时,中国公民就疯狂的抢购食用盐,而却没想过自己这样的做法带来的严重后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中国公民的民族精神减弱,没有了相互帮助的意识,而没有像日本人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第二,外来文化冲击下,大

4、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不珍惜和喜欢外国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哈日哈韩方面: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与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对本国的文化却很冷淡。其次,在保护传统节日方面,大学生也很不重视,每每到外国节日,中国大学生是如此的热衷,互发祝福语,互送礼物,但是当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的时候,学生却表现的很不在意,只是觉得过节了,学校又放假了,又可以去那里玩了,却从来都没有去想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想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设想,一个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发展的时候是如何惨白,对于不珍惜国家文化的人,你如何让他有为国家贡献的精神。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角、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

5、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生产和贸易为基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所以,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一种复杂的世界性社会思潮,其现象与本质并非完全一致。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相伴随。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之下,大学生有可能对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嫌弃。第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对此不仅没有深入了解,反而很肤浅地对自己民族、国家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急躁、不满,甚至鄙视的情绪。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水平以及丰富的文化却产生浓厚

6、的兴趣和依赖。第五,全球性问题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战争频繁、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升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普世伦理”、“全球意识”来拯救人类于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之中。大学生们怀着美好的愿望,但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抛出的理论观点却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盲目跟风,逐渐淡化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7、需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其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其三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

8、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改革措施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法如下:首先,高校要努力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优化。在政治理论教育中,高校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资源,密切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经济全球化

9、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其次,高校还应积极改进政治理论教育方法。高校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封闭教育方式,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增进民族认同;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师生开展交流和探索,实现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高校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以文艺精品感染学生,以外国文明的科学成分发展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以自然科学的有效资源教育学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激发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10、1.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 中国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 不仅要在硬国力方面下功夫,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在民族精神导引下, 使大学生们能自觉维护民族的集体利益,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2.是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区域和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当代的大学生思想单纯, 容易接受新事物, 对于西方的经济制度、政治理念、文化价值观充满了好奇, 但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理解,

11、因此在西化和分化通过文化渗透的过程中, 有时会疑惑甚至会盲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依托和精神家园, 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大学生就会警惕和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为经济和政治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3.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才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一个最能动、最积极的要素。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促使他们把热爱祖国之情化为实际行动, 到农村去、到落后地区去。他们带去现代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 会在当地引发一种裂变效应, 从而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和城乡的和谐发展。4.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球化背景下激发和培育民族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学生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碰撞和比较中进行选择和接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形成和确立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发展前景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国情的比较分析和对整个世界发展大势的客观理性认识、把握基础上的, 它与封闭保守、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大学生既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 又了解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 从而在各种民族精神的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奋斗中实现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