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与文本之间的心灵沟通
唐城中学 李姣
(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
于漪老师说的生成性阅读,是在阅读原意的基础上生成的阅读。我觉得就是对文本的一种全新视角的阅读,即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获得对文本的直接体验。
在备课时,首先接触文本应该是我们的教材文本。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触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作者的叙述。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不带任何现成的先入为主或认识框架进行文本的阅读和评价,进行自己阅读体验的思考和阐述。这不是简单的阅读,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最起码对语文相关的科目得有了解。
(二)以教师的身份,结合已有教参资源(教参),对文本进行参照型阅读。
丰富的教参资源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被我们很好的利用,但前提就在于我们熟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在教师自己的理解基础上,与教参资源相比,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发挥教参的参考、借鉴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的阅历,缺少知识的积累,缺少文本解读的一定方法,在阅读中存在局限性,因此他们畏惧阅读。我们镇上的中学里有十几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他们是给爷爷奶奶看着的。有一个学生的妈妈去世了,爸爸在太原打工,一个人往返于麻家山和唐城两地,那么他就有对父母的那种很深的情感经历。当然还有其他的学生也有相似的。但还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唐城本地的,每天结伴而行,放假有父母接回,在一定程度上就缺少这种情感经历,我觉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进行师生之间的换位性阅读。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推动学生在阅读时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从而扩充知识、磨砺感悟,逐渐接近文本和作者。
(四)反思性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经过我们的陌生化阅读也就是全新阅读,参考资料的解读,以及换位的深入思考后,对所教的文本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可是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学生的反馈,以及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新的体会,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教学后对文本的反思阅读并记下自己的反思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周都要有反思,这就是反思性阅读。在课堂上学生的新奇想法,还有和学生的互动创造的感动,我都及时的记录下来。没有很华丽的辞藻,但是我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看了于漪老师的文本解读,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就像他说的,语文课的教学从来都是创造。每个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文本,面对着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还有知识底子和人生体验来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