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习活动”典型案例.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744549 上传时间:2025-02-2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习活动”典型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习活动”典型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 二上《北京》 学习活动目标 通过摆位置、换词等方式大致明确天安门广场的位置,能初步体会文章运用方位词把位置写正确,写清楚,并学习运用方位词,记录身边的景物。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研读第二段,感知文章第二段中运用方位词把位置写正确、写清楚。 (一)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呢? 预设: 第一句: 你来读一读这句,你从哪里看到天安门的美? 1.红墙、黄瓦,颜色很美。 2.庄严:天安门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而严肃的。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场面是庄重而严肃的。 去前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前经过。 每天清晨,国旗护卫队的解放军叔叔们总要迎着朝阳把国旗升上天空看到这些,你觉得天安门给你什么感觉? (天安门给你的感觉是庄重而又严肃的,这就叫“庄严”。) 3.把这种感觉放进去读一读这句话。 第二句: 1.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 2.你从“宽阔”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很大) 3.朗读。 第三句: 1、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矗“这个字,猜猜怎么样的站叫“矗立”?( 直立,高耸) (古时候造字就是这么奇妙,看着字的样子就能猜出他的意思来。) 2、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毛主席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是纪念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而付出了生命的人,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十分庄严。 (二)摆位置。 1.刚才去看了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你能不能来摆一摆他们的位置呢? 2.请学生摆一摆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3.那你是根据什么来摆这些建筑物呢? (板书:中央 前面 中间) 4.你看,课文里用上了表示位置的词语,可以让我们马上就清楚建筑物的位置了,读起来也明明白白。 (三)读一读第二段。 (四)如果你现在是北京的小导游,你能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吗?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们现在来到了( ),天安门在( ),( )。天安门前面是( )。广场中间( )。 你看,我们介绍某一处景点,运用合适的方位词就能帮助我们介绍得清清楚楚。 学习活动二 在第三段中深化,体会运用方位词的好处,并进一步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 (一) 自由读第3段,想一想这一段介绍了哪些景物? 总结:(路) (二) 找优美的词语。 1、 这一段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现在你默读第三段,把你认为美的词语圈出来。 2、 交流。 (又宽又长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绿毯似的草坪 拼成图案的花坛 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 3、 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4、 现在我们一边想着画面,一边来读这北京的路美。 (三) 找方位词。 1.这一段中有没有表示位置的词语让我们明白他们的位置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圈一圈。 出示: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2.两旁和四周能换位置吗?为什么? 课文里的用词多么准确啊! 学习活动三 在学习单中运用,记录身边的景点。 (一)词语盘点 让我们把今天的词语来盘点一下吧! 优美的词语: 表示位置的词语: (二)运用 1.用上优美的词语来说一说低塘小学的操场。 2.用上表示位置的词把这些景点有条理地来说一说。 3.交流反馈。 课题 二上《欢庆》 学习活动目标 用反复诵读、分析句式、想象画面等方式感知课文的句式,并能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写话。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研读第一句,感知句式。 1、读了好几遍诗了,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呢? 2、预设:第一句 A、你把这句话读得非常正确。里面的一个生字也读正确了。出示“献”。 B、认读“献”,知道他原来长什么样吗? 出示“献”的演变过程,讲解“献”意思。 C、知道献是怎么样的吗?图片出示“献花”“献哈达”“献技”。 D、看看我们的小诗里,从这个献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想想,田野会献上哪些果实? 田野结了金黄的果实,课文却用了一个献字,小朋友们想想,当田野把果实献上里,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祖国妈妈收到田野献上果实,心情又会怎么样呢? 朗读指导 学习活动二 深入学习第二到四句,深化句式。 1. 再来看看,你能不能从其他诗句中找到和这个献同样作用的词呢?拿起笔来,圈一圈。 你有没有发现这四个字的相同之处呢?引出动词。 2.一个“献”字,让我们读出了田野的高兴和自豪,读出了祖国妈妈的喜悦,那剩下的几句你再读读,你读着这几句,你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预设:A、枫林为什么举起“火红的旗帜”? 是啊,枫叶红得像霞,红得似火,好像是枫树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而插的红旗,你再来读读。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啊,老师想到了杜牧写的一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洁白的鸽子要蔚蓝天空里飞着,它们低下头来,看到了什么呢? C、大海哗哗哗,好像在说话,如果你是大海,现在你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 穿插朗读指导。 3.发现这些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习活动三 延伸语境,把习得的句式化为自己的语言。 1. 难道只有这些景物会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吗?想一想,还会有谁呢?他们会用什么行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呢?能不能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呢? 2.搭台阶,从填词说好一句话到自主运用句式说话。 课题 二上《从现在开始》 学习活动目标 按“谁上任—发布命令——大家表现”合作读段的练习作为核心练习内容,在学习重点词句的基础上了解组句的规律,然后迁移运用。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研读第二段,明确第二段的构段方式。 1.师:让我们首先走进猫头鹰当“万兽之王”的那一星期吧!自由读读第二段,学学猫头鹰大王的样子。(板书:猫头鹰) 2.师:谁来当猫头鹰大王。(指名)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猫头鹰大王了,(边说边戴上头饰)来,发布一下你的命令吧!媒体出示猫头鹰的话 3.师:小朋友觉得这位友猫头鹰大王怎么样?(出示词条:神气极了 指名2——齐读) 4.师小结:哦,这位猫头鹰大王神气的样子写在了脸上,学着他的样子男生一起发布这条命令吧! 5.师:假如你现在就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从现在开始,猫头鹰大王让你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板书,你们同意吗?把你心里想的,跟其他伙伴说一说。 6.师:刚才你一句,我一句,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一个词表示,就是——“议论纷纷”。(出示词条):议论纷纷(指名读词语3——齐读) 7.既然大家议论纷纷,那么能不听猫头鹰的吗?(不行)哪句话告诉了我们。 生回答(不得不,换一个词——一定、必须),带着这份理解读这一话(指名2)——师评价不情愿,也没有办法。 出示: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指名读、齐读)(小结:没有办法,只有服从) 8.师:(你看)小燕子熬夜以后,眼睛红红的,捉不到虫子。她连声说:“好苦啊,好苦啊!” 小白兔熬夜以后, , 。她连声说:“好苦啊,好苦啊!” 熬夜以后, , 。他连声说:“好苦啊,好苦啊!” 9.师:是啊,天天熬夜,动物们怎么受得了啊,他们都在那儿叫苦连天(大屏幕出示:叫苦连天)(词条,学生读3,齐读) 10.师:带着这种感觉,齐读这句话。 11.师:小朋友,你们读得真投入,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读读。我们合作着读读。轻轻拿起书本,我来问,你们用读句子的方法来回答我的问题。开始了:第一个上任的是谁——生接;他发布的命令是什么——接;大家听了以后怎么样——接) 12.师小结:你看(板书)原来这段话先说上任的动物是谁,再说他发布的命令是什么,最后说大家的表现怎样,这样一句一句连得多紧密。 学习活动二 在第三段中深化,进行结构的迁移。 1.师:现在你能不能照这样的方法读读第三段(能)。那好,我们一边读,一边拿起笔啊圈圈画画。圈出上任的动物(边说边在板书上做样子),他发布的命令(用浪线画出);大家的表现,用横线画出。听明白了,开始吧! 2.学生自由读,圈画。大屏幕出示第三段内容。 3.师:205班的小朋友学习习惯真好,会读,会圈,会画。我们请小朋友说说:上任的动物是谁(板书:袋鼠);他发布的命令是什么(板书:跳着走路);大家的表现怎样(板书:直摇头) 4.师小结:原来第三段和第二段一样(指板书),也是先说上任的动物,再说他发布的命令,最后说大家的表现,一句一句紧紧相连。老师想请三位小朋友合作来读读这段话。 学习活动三 延伸情境,想象说话,运用学习到的构段方式仿说。 创设情境:两个星期即将过去,小白兔紧张极了,他猜想着接下来要上任的大王会怎么做呢?出示说话内容。 想象说话: 轮到 上任了。他  地说:“从现在开始,    。”大家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 。 课题: 三上《花钟》 学习活动目标 学习第一自然段用时间顺序组句成段的写法。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感知形式, 识花名 1. 划找中心句,理解段意。 ⑴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里哪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段的内容,画出来。 ⑵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 认识各种花,读准花名。 ⑴找出“不同的花”。读准花名。(多媒体展示各种花的图片)在图文对照中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带着赞叹的语气读一读。 3. 明花时,厘顺序,了解构段方式。 这段话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加了“左右”表示这是大概的时间。 学习活动二 深化探究, 赏花开 1. 朗读描写花开的词语。 ⑴作者是怎样描写花儿开放的,在课文里画出来。 ⑵出示句子,读一读。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花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梦中醒来;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欣然怒放;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夜来香开花; 昙花含笑一现; …… ⑶选喜欢的一种花,美美地美,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好了。 ⑷朗读喜欢的句子,读中感悟表达方法。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①牵牛花、烟草花、蔷薇开花的样子。 ②万寿菊开花的样子。 ③月光花开花的样子。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习活动三 迁移运用, 拓展内容 1.感悟表达方法。 作者写得多么有条理,用的语言多么丰富,把花儿开放写得形式多样,有“舒展”“欣然怒放”“绽开”等等,把花儿开放写得多么活泼。 2. 迁移练习。 ⑴课文拓展:可是午时花和夜来香不高兴了,她们觉得自己开得还不够美,谁来帮帮她们?说一说。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 晚上八点左右,夜来香 ⑵ 想象仿写:还有一些花儿也来到我们的课堂,请你按照提示,写一写(课件提供花儿开放的时间和花名及图片) 课题 : 四上《搭石》 学习活动目标 通过品读、比较、排序、表演、仿写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习得表达有序紧密、能体现一定中心的能力,能初步具有这个意识。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感知形式, 梳“文之有序” 1. 默读课文,概括画面。 ⑴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还写了哪些画面?并选其中的一幅画面给它取个名字。 ⑵交流反馈,概括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选择板书:换石图 搭石上的歌 石上礼让图 敬老图,小结:你看,整篇课文依次给我们描绘了这五幅画面,条理很清楚,很有序。 2. 引导发现,品“整之有序” ⑴概括过程。 上了点年岁的人是怎样换搭石的呢?请你自己在读一读这段话,并用四字词语归纳一下换搭石的整一个过程。 完成表格一:发现不稳——( )——找来搭上——( )——满意离去 ⑵圈关联词。 ①请你再轻轻地读一读这段话,这五部分作者是怎样巧妙地连为一段话,从而做到言之有序的呢? ②这些句子是有很多关联词串起来的,有哪些呢?聚焦关联词语,串读句子。 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另一种言之有序的方法,可以称为什么方法呢?谁来概括一下?关联词串联法。 ⑶品味情感。 ①出示关联词语的形象变化,让学生感受承接关系。 这些关联词语把搭石的过程紧密地连了起来,请你看着这些关联词语,再读读这段话,你从这些词语中还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家乡人? ①请你带着这份情感读一读,就让我们伴着音乐把这温馨美好的换石图描绘出来吧,一起读。 ⑷小结方法。 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过程;圈连接整个过程的关联词; 抓住关联词朗读再现画面。 学习活动二 深化探究, 品“写之有序” 1. 尝试学法。 请你借助刚才的学习方法,先用四字词语概括整个过程,再圈出连接整个过程的关联词,最后通过朗读再现整个画面,来自己学习这段话。 2. 学习交流 ⑴概括整个过程可以填在表格二上。 ⑵交流:整个过程都是一部分一部分展开来写的,有哪些部分呢?你来说一说。 出示: 溪边止步——( )——(等对方过河 )——( )——( ) ⑶朗读展现美好画面。 ⑷让我们一起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把作者的这种写法,这幅画面深深地记在心上。伴乐朗读。 学习活动三 迁移运用, 仿写“敬之有序” 1.明确要求。 那假如遇到老年人来过搭石,会怎么办呢?一起读。我们发现写敬老图只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样吧,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你照着刚才所学的两个语段的写法,采用关联词串联法把年轻人怎样背老人的画面写具体,好吗?请先概括好背的过程呢?再动笔,时间4分钟。 请你先想一想“背”的整个过程,然后进行扩写。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学生扩写,交流评价。 回答方式:我把背的过程分成 ,是这样写的: 。 ⑴指名第1位学生交流,评价:他是( )几个部分把背的过程写具体的,又用( )等关联词巧妙地连了起来。 ⑵还会怎样帮老人过搭石呢,指名第2位学生交流。他已经学会关联词串联法做到言之有序了。 课题: 五上《学会看病》 学习活动目标 用恰当的关联词表达矛盾、煎熬的心情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感知 一、引导发现 聚焦课文第21、22自然段,读懂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语段,研摹形式。 1.朗读比喻句,与“光阴似箭”对比。 (1)在比较中发现作者用时间慢的比喻写出了母亲为儿子担心。 (2)点明这些不起眼的关联词在表达母亲复杂的矛盾心理上的作用。 2.读好关联词,体会关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习活动二 深化 二、交流补充 1.像这样运用关联词表达丰富内心的语段,课文中还有很多。找读语段 2.学生自由找读第11、23、27自然段,深入体会用关联词来表现母亲矛盾心理的作用 3.小结:文章就是运用一连串恰当的关联词和形象的比喻把母亲复杂的感情变化写得细腻生动的。课文用这样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学习活动三 运用 三、补白语境表达 1.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儿子,你会怎么想呢?你能仿照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方法,来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吗?完成学习单。 三个场景中选择一个场景来写写,可尝试运用以下关联词。 虽然……但是…… 如果……就…… 既然……就…… 不但……还…… 只要……就…… 假如……再也…… 就算……也…… 场景一:母亲要我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我 。 场景二:在医院里,我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听到病童的哭声不时从病房里传出来,我想 。 场景三:我终于学会了看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 。 2.交流、评价(从关联词角度)。 课题: 五下《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学习活动目标 通过批注、对比、朗读等方法,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积累运用。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感知 一、自主探究 借助学习单,学生概括“免费音乐会”的节目及节目特点,并交流。 免费音乐会 节目 特点(摘录关键词语) 花腔女高音独唱 二、引导发现 鸟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作者连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花腔女高音独唱,描写也丰富而不重复。 学习活动二 深化 一、批注深化 作者正是用那些充满音乐色彩的、丰富而不重复的词语加以描写,才使维也纳生活充满了音乐的灵韵。在5-8自然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词语,找出来,写一写批注。 二、重点交流 过渡:老师发现很多对“当年酒家”这段很感兴趣,作了批注,我们一起来看看。 1.划找词语:这段话里,有许多词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有哪些? 2.朗读短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抓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来读,我读一个,你们读一个。 长长的粗木凳 欢快的华尔兹 芳香四溢的葡萄酒 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 满脸通红的老汉 满是硬胡茬的下巴 又小又旧的提琴 短尾巴的大黑狗 起劲地拉着 起劲地跳起舞来 3.引读语段,启发想象:来到乡村的“当年酒家”,坐在…… 4.对比体会:你看,作者用词也是那样丰富而不重复,试想:当我们把这些修饰语全撤掉,会是怎样的感觉?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5.感情朗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段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配乐朗读) 学习活动三 运用 一、积累词语 这节课,咱们跟随作者感受了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我们也积累了文中有特色的一些短语,这样的短语在文中特别突出: 沙哑又苍老 丰富而不重复 深沉而又持久 清脆而透彻 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 宁静又精致 二、延伸语境表达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其实维也纳圆舞曲岂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音符,老师也寻找到了其中的几个音符,同学们能不能也来写一写呢? 1.尝试说短语,如:悠扬而动听、动听而又沉稳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打★,请生站起来读,串连小结。 44 典型案例——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 课题 二上《活化石》 学习活动目标 通过据词想象、对比朗读等方式读好课文的第2、3自然段,感受银杏树、大熊猫的珍贵,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感知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一种活化石进行介绍。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介绍活化石银杏树 1.读好第2段,了解句意,尝试介绍:我们先和活化石银杏树去交个朋友吧。 (1)请大家自己读读第2段。 现在我们请几个小朋友一句一句来读。 分句指导读好: 第1句:指名读——评价谁能再试试?再请一生读——形象感知“几亿年”(几亿年前是多少年前呢?我们人类在生活在世界上有三四百万年了,用这样来表示,几亿年前相当于这样。时间非常久远——所以说“十分珍贵”(词卡)珍和贵都有贵重、宝贵的意思——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 第2句:指名读——图片感知银杏树叶子的形状(一片叶子,这就是银杏树的叶子,它的形状就像一把小扇子)——那么多的树叶聚集在一起,“一片片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想象再读——这么熟悉的形状,所以“很容易辨认” 第3、4句:指名读——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杏树“长得慢极了” ?扣“一直……才……”(一般的果树我们大约三四年就可以吃果子了,从小时候到当爷爷,需要五六十年呢)再读。 (2)问读:老师和大家合作着读一读。老师问,小朋友用读这段话中的句子来回答,好吗? 银杏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 银杏树是怎么长得—— (3)小结:这段话就是先写——接着写——最后写——,写的多清楚啊! (4)现在我们都来做做银杏树,按这样的顺序用上词语进行介绍(几亿年前 十分珍贵 一片片……一把把 一直……才): 提供句式:大家好,我是银杏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指名说,评议 学习活动二 深化语言,学习用习得的方法介绍大熊猫。 读好第3段,尝试运用 (1)自由读第3段,标一标句序,想想每句话讲了什么? (2)一共有——3句话。请3位小朋友来读,一人一句,指导读好: 指名读第1句:说说讲了什么?贴词卡“熟悉” 指名读第2句:这句话是说——? 指名读第3句:这句话又告诉我们——大熊猫的吃食和它的祖先不一样 (3)同桌合作介绍,互相学习 (4)指名介绍,评议 学习活动三 内化语言,连起来介绍两种活化石。 连起来介绍两种活化石 (1) 自己在座位上尝试着介绍。 (2) 四人小组合作介绍,听的学生倾听清楚。 (3) 四人小组展示。 课题 :二下《精彩的马戏》 学习活动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感受节目的精彩,并学习讲故事。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尝试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结构学讲黑熊表演。 1.你看,我把黑熊表演的图片带来了,咱们来看看吧? 排错了吗?可我都把它们映在你们的练习纸上了啊?看来得请你们帮忙了,把正确的顺序用序号标出来。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家可以读第三段,圈圈黑熊的动作,再把顺序排清楚。 2.交流。 你看这一连串的动词一用,画面就像放电影似的,活了,那你能不能看着画面来介绍一下,黑熊在怎样表演的吗? 刚才我们说了节目的内容。(贴:故事内容) 3.老师发现刚才看演出时,很多小朋友都笑了,你说,你在笑什么?你呢?是呀,在场的人一下子都笑了,那么放松,那么开心,笑成一团,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哄笑) 与它意思差不多的还有一个叫——(出示,“哄堂大笑”) 这一部分,是观众的反应。(贴:观众反应) 4. 现在谁能把黑熊踩木球这个故事说大家听呢? A 要把故事讲得有条理,按照段落的结构讲清楚。 B 要把故事讲生动,用上积累的好词。 C 能用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好了。 学习活动二 领会讲故事策略,讲下面的内容。 1.自由练说。 2.指名说。 3.同桌互说。 学习活动三 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1. 四人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按每人一个节目讲。 2. 四人小组展示。 课题: 三下《女娲补天》 学习活动目标 借助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情境,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讲故事。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激趣闯关, 尝试讲故事 1.明目标。 一个故事就像一棵树,故事的题目就像是大树的主干,一根根枝干就像是故事的一个个情节,今天我们就要试着讲好故事的情节。 出示闯关要求: 第一关:试着把一个故事讲成短短的几句话。 第二关:试着把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讲清楚。 第三关:试着把一个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把故事讲成短短的几句话。 故事讲了些什么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出:天崩地裂、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找彩石、炼石补天,并明确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学习活动二 练习讲故事, 领会要点 1. 指导讲故事原因部分。 ⑴理清层次。这几句话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⑵抓关键词。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的方位词,并填入学习单——故事情节“树形“图。合作朗读 ⑶看视频,想画面。 请同学们观看“天崩地裂”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 ⑷指名复述,能够绘声绘色。 2. 运用方法,学经过,讲故事。 ⑴学着刚才的方法:理顺序,想画面,抓关键词。自己试着讲讲寻找彩石这个情节。 ⑵抓住“几天几夜”,想象一下,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在这几天几夜的寻找过程里,她可能找过哪些地方,可能遇到过哪些困难,她又会怎样做呢?选择一句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女娲穿过密密的丛林,荆棘密布,( ) 女娲寻过尖尖的岩缝,( ) 女娲探过( ) 女娲( ) ⑶指名讲故事,把故事讲生动,讲形象。 学习活动三 合作展示, 内化运用 1. 明确要求:现在四人小组合作来讲故事,可以借助树形图,小组合作每人讲其中的一部分。 四人小组讲故事要求: 1.组长分配协调,选择讲其中的一部分。 2.轮到讲故事的同学要起立,借助树形图,面朝小组同学绘声绘色讲给小组同学听。 3.听得同学要认真专注,并用手势给予同学鼓励。听完以后,也可以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 2.全班展示。 同学讲故事时,其他同学要做听众,当听到讲的精彩的地方,你们就鼓掌。看哪位同学获得的掌声多。 3.按要求评议。 评一评,最喜欢谁讲的故事,为什么喜欢? 课题: 四下《扁鹊治病》 学习活动目标 借助诊疗情况表,在有条理复述的基础上把故事复述得具体生动。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学习故事, 尝试表达 1.默读课文,填表梳理 诊断时间 疾病情况 治疗方法 患者反应 2.交流整理表格内容。 学生展示表格内容。 诊断时间 疾病情况 治疗方法 患者反应 有一天 皮肤病 热水敷 讽刺挖苦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扎针 不理不睬 十来天后 发展到肠胃 服几剂汤药 非常不高兴 又过了十几天 深入骨髓 无药可救 莫名其妙 3.尝试借助表格自主复述故事内容。 学习活动二 练习复述, 提升能力 1.指导复述第一次诊疗情况。 ⑴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请拿出诊疗表,对照第一次诊断情况,尝试自己复述。 ⑵指名复述,要求复述得有条理。 ⑶评议修改,再次复述,能够生动地复述。 学习活动三 合作展示, 内化技能 1. 四人小组展示合作成果。 要求:四人小组学习组长组织分配,每人负责讲其中一部分内容。 2. 集体评议,取长补短。 根据复述要求,是否根据诊疗表中的要点进行复述,并能做到生动形象。 3.改进完善,内化要领。 要讲好故事,就要做到有条理,并生动具体,以后我们遇到喜欢读的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时,就可以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方法。 课题: 五上《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活动目标 凭借表格抓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尝试 一、自主探究 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出示: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1.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主席怎样的心情? 2.那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啊?读读这些资料,出示资料: 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主席又亲自把他送到朝鲜战场;主席多么希望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 3.朗读体会,比较写法,把交流所得填在表格上。 摘录的句子 主席的心情 描写细腻的地方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无限悲痛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吸着烟 学习活动二 领会 二、深化认识 1.课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不少,在老师发下的表格中任选一句,照着样子填一填, 2.学生学习填表。 摘 录 的 句 子 主席的心情 描写细腻的地方 1.“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2.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学习活动三 内化 三、深入交流 1.交流表格,师点评,朗读体会。 2.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细细的品读,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感受了主席的悲痛和眷恋。 课题: 六上《草虫的村落》 学习活动目标 学习根据语言特点进行批注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尝试 一、自主探究 自读批注:读一读这两个语段,你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有意思?请你圈出你这些有意思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出示语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1.学生自读,批注感受。 2.交流评价。 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完成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时要学着去评价别人的批注,取长补短。 集体交流:我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看仔细,等会要请你来评价。 学习活动二 领会 二、评议促进 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他批注得怎样?引导三个方面: 1.批注时抓住具体的词语,抓住有意思的描写。 2.批注时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3.批注时关注作者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文中作者在描写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不仅生动、形象,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想象赋予了感情,使草虫的世界也充满了温暖和情感。 学习活动三 内化 三、展示才能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想象他们之间会怎样的离别愁绪和久别重逢的喜悦,化身其中的一位,把心理活动在本子上写下来。 1.想象练笔:学生进行小练笔。 2.交流朗读:学生交流,随机穿插朗读练习。 典型案例——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 课题 一下《画家乡》 学习活动目标 学习运用想想画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研读第二段,选择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朗读第二段。 1. 让我们先来读好涛涛的画。 ①涛涛的家乡在哪里,谁来读第一句 ②涛涛画了什么呢?谁来读第二句。 图片出示涛涛的画,这就是涛涛画的海,能说说你看到的海吗? (你关注到了大海的颜色。你说出了大海很大。) (大海就是这样,很蓝,很大,涛涛多喜欢啊,他这样说。) ③出示句子:他画的海那么宽,那么蓝。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带着这样的画面读第一句话。 ④涛涛还画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三句。 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句:一艘渔船装了鱼和虾。 这样读为什么不对啊? 那现在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着画面读出骄傲。 ⑤涛涛在干什么呢?指名读第四句。 这句话很难读,出现了很多生字,让我们来读好它。 在海滩上:读好 赤着脚:赤着脚就是(光着脚)。我们赤着脚在海滩上走,那海滩是那么( ),那么( )。 出示:海滩那么( ),那么( )。 捡贝壳:瞧瞧,涛涛在捡贝壳呢。 出示:贝壳那么( ),那么( )。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注意停顿。⑥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自己当成是涛涛,读出赤着脚的舒服,捡贝壳的快乐。 2.齐读第二段。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就是运用了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读好第二段的。 学习活动二 在第三自然段中运用想象画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 1. 让我们来看看山山的家乡吧!自己读读课文,你发现第三段和第二段相同的地方吗? 2. 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读好第三段。 ① 指名说一说读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 指名带着画面朗读第一句。 ③ 出示学习单,找一找第三句话中出现的景物,圈一圈。 ④ 运用生活经验,说一说看着这些景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画面读好第三、四句话。 3. 展示朗读。评价。 学习活动三 迁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朗读四或五段。 1.四人小组合作,从四、五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研究朗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读着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四人小组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 4.四人小组竞赛——听着他们的朗读,你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 5.评价指正,提升朗读。 课题 二下《雷雨》 学习活动目标 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动作演示、想象移情、观看动画、比较词语等手段体会“垂、压”两个词的用法,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挂、坐”等词的妙用,并在前面的课文中寻找语言运用精妙的例子,并交流讨论。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调动学生学习经验,感知文中动词“垂、压”运用的准确、形象、生动。 一、选择动词,感知“压”的形象。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自由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的画面? 3.用《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末遮山”感知 “黑沉沉”。用图片加深对“黑沉沉” 的理解。 4.做一做“压”的动作。 5.师说出压的意思:“从上往下用力”就是压,并用压一位学生的肩膀,询问:你有什么感受? 6.师创设情境:现在压在你头顶上的不是一双手,而是满天黑沉沉的乌云,乌云离你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就在你头顶上了,你什么感受? 7.带着这种感受读。 8.师小结:“压”字用得多好啊,乌云离我们那么近,我们的心情那么沉重! 二、选择动词,感知“垂”的准确。 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呢? 2.出示蜘蛛垂下来的动画。再说垂下来的意思。   3.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