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百家人生智慧丛书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741218 上传时间:2025-02-28 格式:DOC 页数:204 大小:7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百家人生智慧丛书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中华百家人生智慧丛书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序 郭齐勇 一 我们这一套丛书,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根源出发,通过中西对比和古今融通,发掘先秦诸子百家和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的人文睿智,创造性地转化传统资源,为当代人精神上的安立起一点点辅助或调剂的作用。因而,作者们力图以平易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文风,可读性强的随笔方式,再现古代哲人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以便利各位读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消遣品味,并为您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世的方法、管理的谋略、辩说的技巧、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贡献一点一滴的雨露甘泉。 我们处在电脑网络进入百姓之家,太空飞船遨游星际之间的时代,科技进步,商业繁荣,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真 2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正是所谓的“一天等于二十年”!就知识的层面而言,轴心时代的孔子、老子、墨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东方西方一切远古的先知、圣贤,没有哪一位可以与今天的小学生相媲美。但是,我们要提请读者诸君注意,知识不等于智慧,科技代替不了人的终极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体悟。就人生的大智大慧、境界的追求的层面而言,拥有电脑的现代人,却不敢斗胆地断言他们比古代的智者或圣贤更聪明,更高远,更完美,更有灵性。无论中国外国,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是可以不到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去寻找精神资粮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根源与目标》中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人类文化源头的乳汁仍然可以滋养现代心灵。这也是我们咀嚼、反哺古代人文精神智慧的缘由。 二 通过对中国文化基因和古代人生智慧的源头活水之解读、反哺,我们可以进而思考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一说起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人们自然会想到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神性对人性、神学对人学的宰制面前,西方近代的思想革新以复兴古代的文化为旗帜,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 总序\ 3 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复苏了人性和人道,推动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人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奠定了今天仍然成为世界普遍价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理性、正义、宽容等等。上述启蒙价值在中国的生根及法制秩序的建构确乎是现代化伟业的基石,而包括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之负面的、糟粕的东西必须扬弃。 然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并不能以“黑暗”二字一言以蔽之,其中仍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兴盛而言,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的意义更为深长;西方人文主义自有其浅薄之处。尤为重要的是,当代东西方有识之士都在重新反省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并重新估价东方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重新反思西方理念,包括民主、自由等启蒙价值的片面性、单向度性和平面化的缺失。例如,讲人权不能不讲责任和义务;法制不能取代一切,更不能与礼乐教化同日而语;讲个性自由必须同时讲群体价值观。吸收各民族自身的政治道德资源和深刻博大的本体论、宇宙观、人生观,解决人的意义世界的危机以及人与天、地、人、我之间的疏离病痛,成为当代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课题。 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危机是物化世界观的泛滥,是物性对人性的宰制。人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文化制品所主宰,人从目的的地位下降为工具。功利化、浅薄化、平庸化、狭隘化、市场化,销蚀、肢解着人性。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完整性日趋丧失,人的潜能的发展被单一的功能性运作所遮 4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蔽,人与人生存共在的世界及人与天、地、人、物的关系都在恶化。 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需要精神安顿。在21世纪里,人们将生活在日益世界化、一体化的社会中,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又日趋追求归乡和故园。人之为人,本来就具有寻求生命意义的意志和力量。当这种求意义的意志遭受挫折时,或者这种求意义的意志被求享乐的意志所取代时,就引起心灵或精神的失衡,从而需要意义治疗。意义治疗的东西是很多的。儒释道的许多智慧,提供了天、地、人、我之间相互和谐的资源,以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共存互尊的资源。今天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一个消化和重新拥有我们的传统的任务。我们要摒弃封建专制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三纲”,转化吸收“五伦”的合理内容,使它变成在尊重个人自由、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道义原则基础上的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和亲友伦序关系,纳入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之中。仁爱、忠恕、孝悌、信义、笃实、敬业、宽容、诚信无欺、谦虚礼让、克己奉公、修己慎独、与人为善、勤俭廉洁、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仍然是我们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更是我们各级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基本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做人之道,体悟生活的意义世界,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并以此安身立命,对每个人来说,仍然是头等重要的。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它重视人的生命中所蕴藏 总序\ 5 的追求理想的动力,自觉反省、超升,以成就生命的最高价值。它本质上是人的道德精神,而把知识与权力放在工具的层次。它是推动历史文化的动力和安顿人生的根据。它蕴含了宗教、道德、艺术、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从不同层次上发展、丰富自身。这一精神在几千年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源泉,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和。这一精神促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并十分重视教育,沟通理想与现实,以人文化成社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不是面对并征服自然的,而是亲和自然,面对社会和个体自身的。这种人文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强调天、地、人、物(包括草木、鸟兽、瓦石)各安其位,雍容洽化的。这种人文主义根植于中国原始宗教对于天和上帝的信仰,说人不离天,说道不离性,不排斥宗教,而具有某种宗教性,因此能给人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之特点是内在与超越、自然与文化、道德与宗教的和合,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和终极理想。 中国人文精神落实在人生态度上,它所讲述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扬的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天仍有开发之必要。其重视教育,特别是重人文教育的特色和有深度的人生智慧,可以为现代化服务。 人们不管如何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各种活动,总需要一种终极的信念、信仰的支撑,这是任何金钱或权力拜物教 6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无法取代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总需要有深度的开悟,超越自我,超越生死,得到自在的体验。这样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承担一切的挑战与痛苦,获得心灵的安顿。有了终极承担和终极献身的精神,并且转化成人格,才能有高品质的参与。从这种意义上说,参与者都应当具有一定的信念与情感,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中国的儒家是一种入世的宗教,中国的道家虽暂时遗世独立,对儒家作补充与调节,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入世的,中国的佛家也把出世与入世结合了起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可以成至人真人,人人皆可以成佛,实际上是儒、道、释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而要造成一个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必须造成人们理想的高尚的内心世界。它们尽管有很多差异,然其共同点都是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使人们的人生实践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有不同的世间关怀、世间肯定,同时又有不同的超越的形而上的要求,即终极的最后的关怀。其“救民于水火”的信念目标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献身热忱,虔诚无欺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信念信仰上的终极承担,都有其超越的理据。重新体验儒释道及其它各家的精神价值,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使它作为当代社会生活参与者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我国现代化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重建,再建崇高,再建理想人格,是我们迈进新的世纪的重大课题。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工商社会,人们比较强调多方面的 总序\ 7 社会参与,强调人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然而在人文淡泊、道德危机、工业化商业化的负面日益显露的当今,单面或平面化的参与,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的膨胀,已无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无法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地发展,无法治疗人的异化和诸多的社会病。无论就社会的完美发展而言,抑或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在21世纪将更加需要借助与光大传统的人文精神。我们理当拿出自信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瑰宝,找生命力。 1998年2月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院副院长) 目录 1 总序 1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12 功名利禄 19 人的处境如“妾” 26 趋利避害 32 穷则思变 40 不屈不挠 47 尚智唯用 53 礼贤下士 61 自我推销术 68 审时度势 74 投其所好 81 威协恫吓 87 嫁祸陷害 2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93 忤合离间术 99 诱骗欺诈术 105 环转迂回术 111 事贵制人 118 坐收渔人之利 125 王道与霸道并用 132 求助的艺术 139 设防的艺术 146 重游说轻武力 152 游说之难 160 游说贵在“得情” 166 揣测以得情 173 摩意以得情 180 游说的方法(一) 186 游说的方法(二) 192 后记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在我国现代的哲学史教科书中,一般找不到纵横家三个字。在94年出版的《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中,我所能找到的有关纵横家的论述只有这么一句话:“纵横家朝秦暮楚,颇能兴风作浪,但是就其学术而言,实在谈不上,远不如兵家。”大概只有在历史教科书中,才能找到少许有关纵横家活动的记载。这些似乎意味着这么一点:仿佛纵横家在哲学史上毫无建树,在思想史上没有贡献,如果历史不是要求忠实地记载史实的话,恐怕即使在历史教科书中也找不到纵横家的影子了。这足以说明纵横家对现代人来说,有多么的陌生,多么的不足为人道。 然而,事实上纵横家在战国至秦汉之际是一群名声显赫的政治人物,纵横学说也是一门令人瞩目的显学。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我们会发现,司马迁给纵横家的关注是很多的,给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让他们所占的份量也是很重的。在给历史人物立传时,除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是单独立传的以外,许多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人物都是合传的,如老子与韩非子合传,孟子与荀子合传,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却都是单独立传的。而且就所立传人物的数量而言,除了儒家外,大概就数纵横家多了,大大超过了对后世很有影响的道家、墨家、法家以及兵家。所涉及的人物除了苏秦、张仪外,还有樗里疾、甘茂、范雎、蔡泽、陈轸、鲁仲连、邹阳、主父偃、 2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郦食其、蒯通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纵横家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大家。 纵横家三个字虽然为现代人所陌生,张仪、苏秦的名字也远不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名字那样为后人所家喻户晓,但纵横家在游说中流传的许多故事,却为一般老百姓所熟知。如“头悬梁锥刺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门庭若市”、“南辕北辙”、“狡兔三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毁树容易、种树难”等等,这些典故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大概就由他们的父母或老师告诉他们,人们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些典故大多出自纵横家之口,但这些故事本身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给人们很多的启迪。 纵横家的产生和演变 纵横家即是从事合纵和连横活动的人,其中“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即联合弱小的国家抵御强国的进攻则为合纵,而依附一强国去进攻其它弱小的国家则为连横。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相互间明争暗斗,在政治和外交上,时而采取合纵策略,时而采取连横策略,纵横家也就在此基础之上应运而生。 至于纵横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它的概括:“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也就是说,纵横家最初是由“行人之官”发展而来的。“行人之官”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其时,还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据《周礼·秋官》中记载:“大行人拿管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3 亲诸侯。可见“大行人”是掌握周王朝一切外事活动,接应诸侯及四夷进朝,并负责督教各邦交国外交礼仪的官吏,是王朝外事礼仪的总负责人。“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候春入贡,秋献功。”可见,“小行人”是执掌具体的接待事务的官吏。到了春秋时期,行人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不但负责接待迎送等职,而且还以出使作为他们的职责,这时的行人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外交官。而那时的行人必须具有“明辩说,善辞令”的特长。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魏、韩、赵、楚、燕、齐六国的兴盛,各国都致力于加强军队、兼并敌人,所以谋诈的主张被采用,而纵横家关于政治短长的学说由此兴起”,这是《史记·六国年表》中对纵横家兴起的描述,应该说揭示出了纵横家产生的杜会历史根源:战国时期,由于统一的周王朝的衰落,七国的出现,各国或为自保,或为图霸,相互间的竞争和倾轧十分激烈,导致各国都愈来愈依赖武力,依赖谋略,而轻视仁政,于是纵横术流行,纵横家被重用。 合纵活动萌芽于魏惠王为抵御秦的骚扰而发动的逢泽之会,目的是借他国之力以御秦,结果被商鞅施以离间计,挑起齐、楚对魏惠王“行王服”的讨伐,使合纵御秦失败。连横活动则萌芽于魏惠王策划的“徐州相王”活动,目的是挑动齐、楚的矛盾,借强楚之力来抑制另一强国齐国的发展。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连横活动是张仪入魏,说动魏惠王“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挑动起关东诸侯间相互的争斗,为秦蚕食六国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纵活 4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动,是由陈轸说动,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这是关东诸侯合纵抗秦的开始,但不久合纵攻秦宣告失败。 以后合纵连横活动得到不断地发展,而合纵连横也成为当时影响最大,而又针锋相对的两种策略。在一些国家中,时而合纵派占据着主导地位,时而连横派成为主要力量。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苏秦策划的六国合纵攻秦等活动。 秦统一中国以后,纵横家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他们在政治和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也就逐渐的衰落和消失,大多数纵横术士都销声匿迹了。 秦帝国覆亡,楚汉逐鹿中原,纵横家又开始活跃起来。其中郦食其颇有战国策士的余风,陆贾也有某种纵横家的味道,而影响比较大的,在楚汉相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则算是蒯通了。蒯通所做的第一件比较有影响的事,就是在郦食其已经劝说齐王田广降汉的情况下,劝说韩信继续进军攻打齐国。韩信为蒯通说动,大举攻齐,齐王田广误以为郦食其的游说是一个大骗局,一怒之下,竟把郦食其烹了。第二件比较有名的事,则是蒯通从“兔死狗烹”的角度,力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山头,形成楚、汉、齐三足鼎立的局面。结果韩信念及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又仗着自己有功,而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蒯通失望之余,“佯狂为巫’以求避祸。韩信只是在被斩三族时,才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汉朝建立后,纵横家已经基本上是走投无路了,当时学有长短纵横术的主父偃已经懂得逐步的向儒家靠拢。他向汉武帝上书,主张实行“推恩术”,很得仅武帝的赏识。与主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5 父偃同时的徐乐以“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的思想;严安则以“秦贵为天下,拥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的思想,俱为汉武帝所赏识,汉武帝曾有“相见恨晚”的感叹,并将他们官封郎中之职。在这里,无论是主父偃,还是徐乐、严安,他们虽还都有纵横家的辩才和智慧,但他们的“推恩术”、“土崩瓦解”、“穷兵黩武”等思想都已经向着儒家的仁政思想靠拢了。在他们之后,纵横家作为一个学派基本上就已经绝迹了。 纵横家的特征和主要代表人物 纵横家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功名利禄对他们有着特殊的诱惑力。从《史记》各位纵横家的传记中,我们知道:苏秦生于平民之家,早年四处游说,“大困而归”,受尽了父母、妻嫂的冷落与难堪;张仪则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早年也贫困潦倒,曾被人疑为偷玉之人;甘茂出身下蔡民间;虞卿则是穿着草鞋,打着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的;范雎因为贫穷,无法自助,曾做别人随从以度日;蔡泽早年因贫困,而找唐举看相,希望能时来运转,不料反被唐举讪笑了一番;郦食其家境贫穷落泊,只好做个看管里门的小吏。可见大多的纵横家都是贫苦出身,但他们又都往往不甘于贫苦,因此,获取功名利禄,以摆脱制约他们的贫穷困苦,是他们人生的一大动力。苏秦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发誓要获取卿相富贵之位;范雎遭人忌嫉,被打得半死,受到被人轮流把小便拉在身上的耻辱,还能忍辱偷生;甘茂遭人陷害,离秦去齐时,甘愿做人仆人,以求东山再起。这些都足以说明,为着生 6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存,为着向上发展,在他们身上都蕴藏着一股顽强的向上攀伸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帮助他们成就了显赫的功名。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贵为秦相和魏相,甘茂、范雎、蔡泽都相继做了秦国的宰相,虞卿见赵王第一面,就得百金赏赐,见第二面就被封为上卿。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春风得意过。 除了追逐功名利禄外,长于辩说,善于谋划恐怕是纵横家们的又一特长了。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赞扬纵横家们“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九鼎是最为富贵的东西了,它是帝位的象征;百万之师堪称强大了,它是一国强盛的保证;而纵横家的三寸之舌能与九鼎和百万之师媲美,可见刘勰对纵横家辩说能力的推崇。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纵横家的明于辩说,长于谋划,也都有不少盛赞赏激之处。如称苏秦的智谋有“超越常人的地方”,“张仪的所做所为又超过苏秦”;“樗里子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秦国人称他为‘智囊’”;“虞卿预料事态,揣摩情势,为赵策划,多么周密呀!”“范雎、蔡泽等是世人所说的一代能言善辩之人”。这些都足以表明司马迁对纵横家的辩才和心智的推崇和赞誉了。 对纵横家来说,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们一般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常常把善与恶、是与非作标尺,思想和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受这种善恶、是非观的检验和评判。纵横家们不同,善与恶、是与非常常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他们生活的目的性很强,功利性很强,往往只问目的,而不问手段。当然,这个不问手段,并不是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7 指他忽略或轻视手段,相反他们比任何其它的流派和人物都注重对手段和技巧的研究,他们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依赖于他们的手段和技巧的成熟与否。所以说,这个不问手段,主要指的是不问手段的善恶,不问手段的是非。所以,纵横家们是主张王道、霸道或诡道一起并用的。如投其所好、嫁祸陷害、威胁恫吓、利诱欺诈等等都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伎俩。 纵横家的始祖要算是鬼谷子先生了。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隐士,所以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人们只是根据他所隐居的地方是鬼谷,故称他为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学说的理论创造者,著有《鬼谷子》一书,其中有《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转丸》等,讲述的大都是纵横术中的论辩术、决策术和预测术等等,为纵横家们实施纵横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都先后从师于鬼谷子,学成纵横术。张仪将从鬼谷子那里学来的纵横术,运用于连横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苏秦把从鬼谷子那里学来的纵横术运用于合纵活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出于一个师门,同样的一种理论,却被运用于实施两种针锋相对的策略,并且都能取得同样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鬼谷子纵横术的神奇了。 张仪是连横术的首创者,战国著名的纵横家之一,魏国贵族后裔。《史记》中称其“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子先生学术”,学成后,曾入楚以求楚怀王的重用。然而,楚怀王对张仪不感兴趣,穷困潦倒的他便设计从楚怀王以及楚后郑袖、 8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南妃那里弄来许多养家之资,以糊度日。不料在宰相府与宰相饮酒作乐时,被宰相府中人疑为偷玉之人,而遭致毒打,从此他在楚国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向西入秦,以连横韩、魏以弱齐、楚的策略,深得秦惠王的欢心。为取得秦国相位,他三番五次在秦惠王面前进谗言,毁谤竞争对手陈轸,挤走大将公孙衍,终于取得了秦宰相之位。为实施连横术,张仪让秦王假意免去其秦相之职,入魏,做了魏相,行打拉并用战术,迫使魏王同意与秦联合而攻齐、楚,后遭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合纵势力的排斥,复返秦国。为破坏齐、楚的联盟,张仪又奉秦王之命,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以商于六百里土地作为诱饵,骗得楚王与齐绝交,从而瓦解了齐、楚联盟,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此后,张仪辗转与韩、魏、燕、赵、齐、楚之间,施展其浑身解数,终于劝说六国同意与秦连横,可以说在连横活动中大获全胜。得胜归秦的张仪,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官进爵,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不喜欢张仪,张仪为求自保,设计逃到了魏国,以后,在魏国也受人排挤,不甚得志,郁郁寡欢而死。 苏秦则是合纵活动的倡导者,战国时期又一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早年就师从于鬼谷子学纵横权谋术。苏秦一生坎坷,历尽艰辛。起初,苏秦以连横术游说秦惠王,不被采纳,大困而归。后以合纵术游说六国诸侯,他先从燕文侯那里打开了缺口,以后又得到了赵的响应,随后他辗转于六国之间,好不容易达成了六国合纵之约,自己则成为合纵之约长,同时挂六国相印。在合纵期间,秦军不敢窥视函谷关以外的国家。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各诸侯国各怀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9 异心,战火又起,苏秦只好离赵入燕。燕王因齐夺了燕十城而怨苏秦,苏秦于是入齐劝说齐王归燕十城,他低头祝贺,仰头悲吊,以“宁可受饥,不食乌头”说得齐王终于归还燕十城。岂料回到燕国,燕王竟以“不馆”之礼待他,使他不得不以“小妾”自比,以获得燕王对自己的谅解。总之,他总是极力劝说诸侯间免战、联合,如劝齐王不称帝,晚年还劝说齐泯王免战而重谋。应该说,苏秦对六国诸侯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苏秦晚年在齐国,因遭齐大夫妒嫉,而被人暗杀,为查出凶手,苏秦让齐王将自己车裂于市,凶手不久果然被抓住了。而苏秦劳碌一生,却不得善终。 纵横家中,以鬼谷子、张仪、苏秦等为典范,但纵横家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却不止这三位,其中不少人的一生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生,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战国策》和《史记》。 有关纵横家的评价和作用 曾经显赫一时的纵横家,为何弄到今天这番几乎无人知晓的地步呢?究其根本的原因,大概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似乎纵横家所提倡的东西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是相左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凡是玩弄计谋和耍心眼的人,都是不仁不义之人。无怪乎孙开泰在他的《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中,给纵横家贴上一个朝秦暮楚之标签后,就对它不屑一顾了。 对纵横家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并非始自今日,在历史上对纵横家的非议一直不绝如缕。《淮南子·诠言》:“苏秦 10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善说而亡国。《说苑·尊贤》:“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宋濂的《鬼谷子辩》称:“鬼谷子三卷,《唐志》以为苏秦之书,……皆是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在这些人看来,纵横之术往往是与亡国联系在一起的。难怪在有些朝代,纵横家书被列入禁书而遭到焚毁。 纵横家重游说技巧,重谋略,而不大看重仁义道德,由于纵横术等实用策略的兴起,使孟荀等儒家学说在当时显得遥远而不切实际,故孟子不得不退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这种情况下,智谋与仁义道德确实有些相对与相反。《左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位被仁义道德迷了心窍的宋襄公的故事。公元前638年,宋与强大的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宋军当时严阵以待,而楚军这时还在忙于渡过泓水。司马子鱼深知楚军数量多于宋军,于是他就建议:抓住眼前这个战机,趁楚军尚未全部过河先发动进攻。但宋襄公却说:“那不行!一个君子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袭击一个处于困境的对手的。”当楚军全部过河,还没有整好作战队形,子鱼又一次建议发动进攻。宋襄公又答道:“那不行!一个君子是不会攻击那些尚未作好战斗准备的军队的。”当楚军完全作好了作战部署时,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遭到惨败,襄公也受了重伤。看来宋襄公这个迂腐先生倒是愿意坚守他的仁义道德,而不愿意使用谋略,只是这坚守仁义的结局,却是自己的惨败。可见,仁义道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用的,尤其是在斗智斗勇的时候,宋襄公的错误就在于他的仁义之心用错了地方了。纵横家 纵横家与纵横家的智慧\ 11 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就是那种战争时常都有可能爆发的状况,所以要能够生存下去,智慧比仁德要有用得多。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纵横家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对他们做超越时空的要求。 对纵横家持肯定态度的人也有不少,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司马迁就是典型一例,他的《史记》就为许多纵横家树碑立传,在《苏秦列传》中,还明确表示:“吾固列其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现代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原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功利因素对人的影响日益加强,智慧和谋略逐渐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随着现代生活愈来愈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人际交往、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演讲、口才愈来愈成为人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研究和学习纵横家的游说技巧和谋略,在今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功名利禄 人们决不会去责备在运动场上争夺金牌的勇士,那么又为什么要去责备那些在人生的竟技场中追逐功名利禄的人为不义呢? 人的一生究竟要成为什么,许多的人是惘然的,如同有一层厚重的云雾遮蔽着他,以至于他什么也看不见,命运之舟把他载到哪里,他就栖息到哪里;当然,其中不乏意志坚强的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始终如一地朝着他选定的那个方向走下去,如同那个地方有个他倾慕已久的女子在等着他那般;然而,不同的人,他倾慕的东西是不同的。 孟子去见梁惠王,惠王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大概有什么好的法子对我梁国有利吧?”孟子说:“王何必说利呢?可说的只是仁义两个字罢了。”可见,在孟子这等儒者那里,仁义才是做人的根本。而利是不能说的,假使王说:“怎样才可以对我国有利?”大夫必会说:“怎样才可以对我家有利?”一般老百姓也会说:“怎样才可以对我身有利?”上上下 功名利禄\ 13 下大家都争这个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如孟子这样的儒者,虽然反对利,认为只有小人才会追逐利,所谓“小人喻于利”,而君子是不屑于逐利的,他知道的或者他追求的只有义,所谓“君子喻于义”。但儒者最终挣不脱功名二字:当然这个功名不一定指世俗的高官名爵,更多地意味着伟大、不平凡或者名垂青史,儒者谈“仁”说“义”,为了什么?恐怕不会为“仁”而“仁”,为“义”而“义”,更多地是为了成圣人、贤人、君子,而与小人、俗人相分相别。 《菜根谭》说,“浓酒、美食、辣味、甜品不是自然的口味,真正自然的口味只是‘淡’;具有神奇特异才能的人,不是高尚的人,最高尚的人,言行只是‘平凡’。”读到这样的文字,内心着实震颤了一番。恐怕这是真正领悟了道家真谛的人,也是彻底与功名利禄无缘的人。道者认为自然、平淡才是人最终所要的。可是要知道,“平凡,是人一生中值得恐惧的东西,人最喜欢别人说自己是圣人、贤人,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暴君、坏蛋,正所谓常有人说的不能留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人最怕的是别人说自己平平、一般,人喜欢被人怀念、最怕被人遗忘。所以人拼命想使自己伟大、不平凡。因此,世人中大多是因无奈才“平凡”的,很少有人自甘于“平凡”,可见,对人而言,“平凡”有时可能是比伟大更难攀登的境界。这也是人们往往被道者的思想打动的人不少,可是得道的人却极少的原因之一吧。 儒者反对逐利,却挣脱不了功名的诱惑;道者根本不谈功名利禄,可能做到的人却极少;而大多数的纵横家们却把追逐功名、获取利禄作为自己人生的要旨。 14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战国时有个说客谭拾子,他在劝说孟尝君取消他的复仇计划时就这样认为:人有钱有势,别人就会亲近他,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就如同,市场在早上挤满了人,到晚上就空空荡荡一样。在他看来人们攀权附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用不着大张旗鼓地去批评、责备,甚至怨恨。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像人总是要吃饭、睡觉一样不可避免。可见追名求利是件很正常的事,用不着像有的人那样,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一般加以排斥、抵抗。有位一向很上进的朋友,近来突然活得很消沉,当我试着劝他恢复他以往的样子时,他却向我大喊,说我不理解他,说他并不在乎名啊利啊什么的,只是凭良心干活,说他近来不过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看透了而已,我想这看透自然是包括那良心在内了。这一通的抱怨让我明白了一点,原来名和利在现在的人们那里似乎是贬义的,追求它好像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一样。这与谭拾子的看法相去很远了。 而廉颇的门客则更是赤裸裸的把人们的攀权附势视为当然。赵王中了秦王的反间计,用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廉颇从长平被免职回家,家中的门客都离他而去了,等再次被任作当大将军时,原来离去的门客又都纷纷回来了。廉颇为此很生气说“宾客们都退去吧!”其中一门客说:“您怎么明白得这样迟啊!现在天下人都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自然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呢?”谭拾子不过是劝说孟尝君不用计较那些人对自己的背叛,更没 功名利禄\ 15 有必要去报复他们;而廉颇的门客则走得更远,似乎连廉颇为此生气都是没有必要的,是多余的,甚至是奇怪的,因为他对人们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表示忿忿不平,所以这忿忿不平本身才是奇怪的。 从说客谭拾子和廉颇的门客那里,我们可以看出,追求功名利禄不仅是大多数的纵横者们的人生要旨,而且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选择。准确地说纵横者们不过是顺应了人们的这种选择而已。像苏秦这样有名的纵横家,就是在饱尝了人间的人情冷暖之后,才发出了“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啊!”这样由衷的感叹。苏秦起初用连横术劝说秦惠王,先后上了十次奏章都没有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袍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形同乞丐般的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理他。当天晚上,苏秦就打开他随身带着的书籍,找出《太公阴符》来,埋头苦读。读书困倦想睡时,就用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足跟,发誓要取得金、玉、锦、绣和卿相尊位。而在他挂六国相印,春风得意之后,一次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后,就连忙收拾房间,清扫道路,准备了乐队酒席,远出城外三十里去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瞧他;嫂子像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跪着谢罪。同样身为儿子、丈夫、小叔子,贫穷和富贵时,亲人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难怪苏秦会发出这样的慨叹。苏秦一家的态度说明了,苏秦那个时代,血缘关系已经很淡薄了,经济利益已取代宗亲关系。这也是像苏秦这样的,在家无亲情温心,无田产可供饮食费用,仅有满肚子知识的士人,追逐功名利禄的根本原因。苏秦曾经说“假使 16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我怎么能佩六国相印呢”。 其实把获取功名利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敢奢望“轰轰烈烈”的话,至少也想小有成绩,而功名利禄在一定程度则成为人们“成功”与否的客观的度量衡。因为成功是需要标志的,地位、荣誉、利益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的成功。有时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功名利禄就如同一块块金牌,有的人幸运拿到了金牌,有的人倒在了拿金牌的路上,有的人输了。人们决不会去责备在运动场上争夺金牌的勇士,那么又为什么要去责备那些在人生的竞技场中追逐功名利禄的人为不义呢? 求富贵功名本无可非议,可非议的只是为求富贵功名而不择手段。纵横术士中的大多数都是那种为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人。这大概是它的学说为后人,尤其是为儒者所不屑一顾的根本原因吧。 齐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不和,邹忌害怕田忌功高而对自己的相位存在威胁,策士公孙闳建议邹忌推荐田忌去进攻魏国,胜则邹忌举荐在功,败则田忌或战死沙场或被以避敌败逃之罪而被处死,然而田忌三战三胜,对邹忌不利。公孙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人拿了十金到市场上去算卦,公开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三战三胜,威震天下,想要做大事,特来算算卦,看看是吉是凶。”当算卦人走出来时,就叫人把算卦之人抓起来,带到齐王面前做证人,证明刚才来算卦之人所说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田忌只好逃离齐国。邹忌与田忌争宠,在功绩比不过田忌时,不惜以捏造事实、 功名利禄\ 17 伪造证据等不名誉的手段暗害田忌。 纵横家张仪挤走了公孙衍做了魏相,公孙衍不服。在张仪到齐国实施他的连横术时,利用齐王憎恨自己这一点,从中进行破坏。他假意让卫君转告张仪,说自己对张仪并没有怨仇,只是政见不一,并在张仪、卫君面前跪地而行,为张仪祝愿千秋之寿,第二天,公孙衍又亲自一直把张仪送到齐国的边境。齐王听说这件事以后很生张仪的气,再也不听信张仪的话了,破坏了张仪策划好的齐、魏、秦的连横。公孙衍终于达到损害张仪在魏王面前的形象的目的。此外,公孙衍借张仪在魏权重,新王即位权轻,对张仪存猜忌之心的特点,说动张仪,并让张仪的亲信史举谋划新王禅位于张仪,张仪效许由让国以共邀誉荣,新王闻之大怒,张仪被免相回秦。可见公孙衍为报张仪挤走自己这一剑之仇,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连自己的尊严也可以暂时抛开一边不顾了,像这样的委曲,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是绝对不肯受的。 公孙衍想法子暗算张仪,自己同样也难逃被人暗算的命运。公孙衍很受秦武王的喜欢,秦武王欲将秦相甘茂之位让给公孙衍。此事恰好被甘茂的家臣无意中听见了,并告诉了甘茂。甘茂为保自己的相位,马上进宫祝贺秦王得到了新相,秦武王自然是不承认,甘茂于是说:是公孙衍自己告诉他的。秦王很恼恶公孙衍泄露了机密,就把公孙衍赶出了秦国。公孙衍和甘茂本无什么过节,可是甘茂为保自己的相位,不得不捏造事实,陷害公孙衍,使公孙衍在秦国再无立足之地了。 18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以卑鄙手段对付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卑鄙的手段对付他,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纵横家们不是一般地去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要不懈地、成功地、不择手段地去取得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要求必然导致他们走向对智谋、对生存技巧的追求。 人的处境如“妾” 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凡人、俗人,对他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只要生命还在,就有东山再起的时候,这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念。 人可以像英雄般的活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可以似“看客”般活着,超然世外,看芸芸众生在水火中沉浮;也可如“罪人”般,赎罪式的活着;更多的人则如同小妾一般,小心翼翼地活着。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是与这个人所崇信的观念息息相关的。 儒学是培养“圣人”、“贤人”和“英雄”的学问。孟子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篇》下第十一章)也就是说有道的人,他的言行可以不拘泥死板的形式,一切皆以义理为准绳。符合义理的事就做,不符合义理的事,哪怕是王命也可以不为。因此,儒者提倡人活着要有气节,要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说遵守道义,富贵不能动摇 20 /功利与权谋——纵横家的人生智慧 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孟子把这样的人称为“大丈夫”。齐国有个处士叫颜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说:“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左右百官也都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