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期末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中图版
(答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图中O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P为某一天体。完成1—3题。
1. 若R=38. 4×104km,则( )
A. P为月球,O为太阳系 B. P为月球,O为地球
C. 该天体系统由恒星、行星和卫星组成 D. 该天体系统属于河外星系
2. 若O为太阳,且R=1. 5×km,则( )
A. 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P为冥王星 B. 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P为地球
C. 该天体系统是银河系,O为银河系中心 D. 该天体系统是总星系,O为总星系中心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O为银河系中心,P为太阳,则R=10万光年
B. 若该天体系统为总星系,P为目前已知的最远天体,则R=200亿光年
C. 该图表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D. 该图表明总星系就是宇宙
读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4—6题。
4. 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
A. 66°34′S B. 23°26′S C. 0° D. 23°26′N
5. 下列对该图此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B. 罗马炎热干旱
C. 四川盆地昼长夜短 D. 北京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14时
6. 在动力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海轮从A处出发沿所在纬度做环球航行,按顺时针方向速度较快,这是因为( )
A. 气压带的影响 B. 风海流的影响 C. 季风环流的影响 D. 太阳辐射的影响
2005年夏季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读“卡特里娜”活动路径图,回答7—8题。
7. 飓风( )
A. 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或以上 B. 会诱发地震和海啸等地质灾害
C. 形成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上,中心气压极低
D. “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气流
8. 从“卡特里娜”活动路径分析,“卡特里娜”对全球经济的最大冲击是( )
A. 海上运输中断 B. 能源价格上涨 C. 海水污染严重 D. 保险赔付巨大
读图,完成9—10题。
9. 若此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为岩浆岩 B. b为变质岩 C. c为沉积岩 D. d为岩浆
10. 若该图表示生物循环,则b是( )
A. 植物 B. 动物 C. 微生物 D. 环境
读地貌景观图,判断11一12题。
11. 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12. 主要分布在干燥地区的是( )
A. 丙、丁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丁
13. 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14. 下图为三圈环流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⑤均为地面受热上升形成的低压;③⑥均为寒冷而形成的高压带
B. ①⑤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较多;③⑥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
C. 一般情况下,②⑥控制的地区降水少,④⑤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多
D. ③为亚洲高压,⑤是亚洲低压,④为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
若图中三条曲线代表副热带海区近海岸海水等温线,回答15—16题。
15. 若该图所示是大洋西部,则该处可能是( )
A. 墨西哥湾暖流 B. 秘鲁寒流 C. 巴西暖流 D. 东澳大利亚暖流
16. 如果该图所示为南半球的海区,则该处的洋流对附近陆地的影响是( )
A. 增温增湿,可能形成热带雨林 B. 增温增湿,可能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C. 降温降湿,可能形成干旱的沙漠 D. 降温降湿,可能形成地中海气候
近年来,黄河断流的次数和天数不断增加,断流长度扩大到700km以上,断流对下游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7—18题。
17. 从水循环的过程看,人类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黄河流域_____与_____数量和规模增大,_____数量和规模减少,这是造成黄河发生断流的主要原因
A.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B. 蒸发 入渗 地表径流
C. 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降水
18. 从外力作用的过程看,黄河发生断流会导致下游干流的流水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减弱,_____作用增强
A. 风化 侵蚀 搬运 B. 风化 侵蚀 沉积
C. 侵蚀 搬运 沉积 D. 侵蚀 沉积 固结成岩
读图,完成19—2l题。
19. 图示海域属于(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北冰洋 D. 印度洋
20. 洋流L属于( )
A. 盛行西风形成的暖流 B. 盛行西风形成的寒流
C. 自东向西流的暖流 D. 自东向西流的寒流
21. 该洋流转向后,气候受其影响最大的城市是( )
A. 圣保罗 B. 悉尼 C. 利马 D. 伦敦
图纵坐标表示数值大小,横坐标表示纬度,据此完成22—24题。
22. 上图表达的是( )
A. 年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 B. 大洋气温年较差的纬度分布
C. 大洋盐度的纬度分布 D. 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
23. 造成甲、乙两处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径流注入量不同 B. 太阳高度角不同
C. 海陆面积不同 D. 降雨量不同
24. 图中最低数值出现在赤道附近,根本原因是该地( )
A. 云量少 B. 海洋面积广 C. 太阳高度变化小 D. 位于河口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25—27题。
25. 若山麓耕地牧场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甲地原属另一自然带类型,则其名称应为(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26. 若由a到b,气温以每升高100米下降0. 6℃的比率变化,而b到c气温下降比例会减小,原因最可能是( )
A. 随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稀少 B. a→b高度范围内的气温高于b→c
C. 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 D. 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
27. 由图可见,e地气温明显高于a地,说明e地受( )
A. 气旋影响 B. 锋面影响 C. 高气压影响 D. 焚风影响
28. 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有( )
① 地中海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 温带草原气候 ④ 温带季风气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下图为世界某地略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 左上图所示地区的自然景观呈明显的( )
A.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赤道向两极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C. 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规律
30. 某生态学家在该地区进行生态调查,发现P点及周边植被景观分布如右上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降水由P点向四周升高 B. 地下水由P点向四周降低
C. 过度灌溉 D. 过度放牧
二. 结合题(共40分)
31. 图中的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部分,B点的地方时比A点早,此时D点的地方时为15点,读图后完成下列各题。(9分)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
(2)图中,A、B、E三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处,白昼最长的是_____处。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格林尼治时间是_____。
(4)图中B点位于D点的_____方向,E点位于B点的_____方向。
(5)图中A点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半球,E点位于东西半球的_____半球。
3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A、B、C三个锋面中,正确表示极锋的是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
(2)表示中纬西风的M的具体风向是______表示极地东风的N的具体风向是_____。
3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甲河流主要靠_____补给,乙河流主要靠_____补给。
(2)乙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乙处发育成河,主要是因为岩石破碎、易受_____。
(3)甲、乙两条河流,含沙量较大的是_____,径流量变化较大的是_____。
34.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字母表示各种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读后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在字母d、e、f、g中表示冷凝作用的是_____。
(2)在a、b、c中,由岩浆冷凝而成的是_____。
(3)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字母是_____。
(4)图中属于外力作用的字母是_____,其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
35. 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左上图中所示的A、B两条河流中,其发源地与右上图中景观相对应的是_____河。该河流的补给类型是_____。
(2)右上图所示地貌的形成与_____(地质作用)有关。
(3)C地区湿地面积广大,试分析该处湿地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试题答案】
一.
1. B 2. B 3. B 4. B 5. D 6. B 7. D 8. B 9. B 10. C
11. B 12. A 13. C 14. B 15. A 16. C 17. C 18. C 19. B 20. C
21. B 22. B 23. C 24. C 25. C 26. D 27. D 28. D 29. B 30. D
二.
31.(1)绘图略 (2)A;A (3)23º26′S,45ºE;12月22日9时
(4)西北;正南 (5)西;东
32.(1)C;暖而湿的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之上形成极锋
(2)M在北半球是西南风,M在南半球是西北风;N在北半球是东北风,N在南半球是东南风
33.(1)降水;地下水 (2)断层;侵蚀 (3)甲;甲
34.(1)d (2)a (3)d f g (4)e;地球外部
35.(1)A;湖泊、雨(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或冰雪融水不给分)、地下水
(2)岩浆活动(或火山活动)(答内力作用不给分)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候寒冷、蒸发微弱;河流众多(或多条河流汇合);冻土发育。(回答合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