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药剂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728372 上传时间:2025-02-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剂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级临床药学3班 王旭光 一、※增溶剂的增容机制 1)非极性药物的增溶:溶解在胶束的烃核内部(非极性中心区) 2)版机型药物的增溶:在胶束中作定向排列。 3)极性药物的增溶:完全分布在胶束的栅装层(亲水基之间)中。 二、※影响增溶的因素 1)增溶剂性质的影响:对于强极性或极性药物,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也愈好;同系物的碳链愈长,其CMC愈低,增溶量也愈大。 2)药物性质的影响: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愈小。 3)溶液性质的影响:少量电解质的加入,可中和胶束表面所带的电荷,增溶量增加;而过量电解质的加入,会造成表面活性剂盐析,使增溶量降低;溶液的pH的改变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能使弱酸或弱碱性药物以游离型存在的pH有利于增溶。 4)增溶剂用量的影响:增溶剂的用量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才能将药物增溶。 5)加入顺序的影响: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再加水稀释则增溶效果好。 三、※常用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1)明胶溶液的制备:①先将明胶碎成小块,放于水中浸泡30-40min,使其吸水膨胀,这是有限溶胀过程。②然后加热并搅拌使其形成明胶溶液,这是无限溶胀过程。 2)琼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溶液的制备:可先将其洒在冷水中(冷水浸泡15min),使之吸水膨胀,然后加热使之完全胶溶。 3)淀粉溶液的制备:淀粉遇水能立即膨胀,但无限溶胀过程必须加热至72℃以上才能护花(或胶化),制成淀粉浆。 四、※乳剂的形成条件 1)降低界面张力:必须降低界面张力,一是乳剂粒子自身形成球体,因为体积相同时以球体表面积最小,其次在保持乳剂分散度不变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自由能,使乳剂保持一定的分散状态,就必须加入乳化剂。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乳化剂在乳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剂也就越稳定。 3)形成电屏障:分散相小液滴上的电荷互相排斥或形成双电层结构,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4)确定形成乳剂的类型:亲水基大于亲油基,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基大于亲水基,则形成W/O型乳剂。 5)适当的相比:分散相浓度一般在25%-50%,以利于乳剂的形成和稳定。 五、※(选择或简答)加入乳化剂的意义 ①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的界面,使乳滴在形成过程中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或界面自由能,有利于形成和扩大新的界面,使乳剂保持一定的分散度和稳定性;②同时在乳剂制备过程不必消耗更大的能量,以至于用简单的振摇或搅拌的方法,就能制成稳定的乳剂。 六、※(选择或简答)乳化剂的选择依据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2)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 3)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 4)根据乳化油相所需HLB值选择使用混合乳化剂。 七、※(简答或处方分析)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① 药物溶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 ② 若药物溶于水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水相后再制成乳剂 ③ 若药物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再将其制成乳剂;也可将药物先用已制成的少量乳剂研磨至细再与剩余乳剂混合均匀。 置蒸发皿中水浴加热熔化 油相(油溶性成分) 保温75℃左右 75℃ 油水两相混合 置烧杯中水浴加热 水相(水溶性成分) 保温75℃左右 边滴加边沿同一方向搅拌至乳化完全,室温下继续搅拌 至冷。 乳剂 七、※※混悬剂对药物的要求 ①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②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形式应用时 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④为了使药品产生缓释作用 ⑤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八、※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①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 减小沉降速度的方法:1)尽量减小微粒半径2)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3)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②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疏水性强的难溶性药物的混悬剂微粒水化作用很弱,对电解质更敏感;有一定亲水性的难溶性药物的混悬剂微粒除带电荷外,本身具有水化作用,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③絮凝与反絮凝 1) 絮凝:一般应控制ζ-电位在20-25mv范围内,使其恰好能产色灰姑娘絮凝作用,形成的絮凝物疏松、不易结块,而且易于分散。 2) 反絮凝:控制ζ-电位在50-60mv范围内 ④结晶增长与转型 减少增长的方法:尽可能的使混悬剂的微粒大小保持均匀一致。 ⑤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在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九、※※(选择或简答)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①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 ②无菌:注射剂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 ③无热原 ④安全性 ⑤渗透压:应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⑥pH值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 ⑦稳定性 ⑧降压物质。 十、※(选择或简答)注射剂热源除去的方法 1)除去容器、用具上热原的方法 ①高温法:250℃30-40min ② 酸碱法:玻璃容器,还可以用硫酸-重铬酸钾洗液、稀氢氧化钠溶液等处理破坏热原。 2)除去水中热原的方法 ① 离子交换法 ② 蒸馏法:利用热原不挥发采用蒸馏法除去水中热原。 ③ 反渗透法 3) 除去药液中热原的方法 ① 吸附法:活性炭有助滤脱色作用,常用量为0.1%—0.5%。 ② 超滤法 ③凝胶过滤法:主要用于注射用水 十一、※(选择或简答)注射剂增加滤速的方法 ① 加压或减压以提高压力差 ② 升高滤液温度以降低黏度 ③ 先进行预滤,以减少滤饼厚度 ④ 设法使颗粒变粗以减小滤饼阻力。 十二、※(选择或简答)输液的质量要求 ① 无菌、无热原及无可见异物等质量要求更严格 ②PH值应在保证疗效和制品稳定的基础上尽量接近人体血液pH ③渗透压应为等渗或偏高渗 ④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也不能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 十三、※(选择或简答)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 ① 含水量偏高 ②喷瓶 ③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形成团粒 十四、※※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1)可见异物与粒度 一般一个涂片中大于50μm的粒子不得超过2个,且不得检出大于90μm的粒子。 2)PH值 正常眼睛可耐受的pH值为6.0—8.0 3)渗透压 眼球能适应的渗透压范围相当于0.6%—1.5%的氯化钠溶液。 4)无菌 眼外伤及术后用滴眼剂要求绝对无菌(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剂量滴眼液要加抑菌剂,用于眼部创伤的滴眼剂要求绝对无菌,且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 5)稳定性 6)黏度:以4.0—5.0mPa·s为宜。 十五、※※滴眼剂的药物吸收途径 药物→角膜→前房→虹膜 (局部作用) 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 (全身作用) 十六、※※滴眼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少量多次给药 2)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 3)pH与pKa: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易通过完整的角膜,能使弱酸弱碱性药物以分子型存在的pH有利于药物吸收。 4)刺激性:刺激性较大时,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不仅增加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泪液分泌增多,泪液将稀释药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 5)表面张力:滴眼剂表面张力愈小,愈有利于泪液与滴眼剂的充分混合,也有利于药物与角膜上皮接触,使药物容易吸收。 6)黏度:增加黏度可延长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十七、※※难溶性药物改善溶出速度的方法 ①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采用机械粉碎或微粉化技术减小粒径,加速固体制剂崩解。 ②增大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以减小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 ③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 十八、※※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1)速释原理 ①药物的分散状态:分散度:分子>胶体>无定形粉末>微晶,溶出速度大小:分子>胶体>无定形粉末>微晶。 ②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Ⅰ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Ⅱ载体材料具有组织或延缓药物析出结晶的作用。Ⅲ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 2)缓释原理 以水不溶性聚合物、肠溶性材料和脂质材料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药物的作用。具有疏水、肠溶、黏性或特殊网状骨架结构等特性的载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的溶出必须首先通过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溶解时药物分子迅速扩散到载体材料形成的扩散层中,载体材料降低了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机会,增加药物扩散的难度,或延长药物溶出的时间,从而表现出缓释作用。 十九、※(选择或简答)影响包合作用的因素 1)药物的极性或缔合作用的影响: ①由于CD空穴内为疏水区,非极性脂溶性药物易进入而被包合,形成的包合物溶解度较小,极性药物可嵌在空穴口的亲水区,形成的包合物溶解性大 ②疏水性药物易被包合,非解离型的比解离型的药物易被包合。 ③自身可缔合的药物,往往先发生解缔合,然后再嵌入CD空穴内。 二十、※※包合时对药物的要求 有机药物分子的原子数大于5,稠环数应小于5,分子量在100—400之间,水中溶解度小于10g/L,熔点低于250℃;无机药物大多不宜用环糊精包合。 二十一、※(选择或简答)影响散剂混合的因素 1)当各组分比例量相差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又称配研法)。 2)当各组分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先将密度小的组分加到混合容器中,然后加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 3)当有黏附性药物时:应将量大或不易吸附的药物或辅料垫底,量少或易吸附者后加入。 4)当有易带电的粉体时:通常应加少量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加以克服,如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 5)若处方中含有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或吸收剂吸收该液体至不润湿为止。常用的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等。 6)若处方中含有易吸湿组分时:①结晶水可用等摩尔无水物代替。②吸湿性很强可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条件下,迅速混合并密封防潮。 7)若有能形成低共熔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能形成低共熔物的混合比。 二十二、※※(选择或简答)什么情况下不宜制成胶囊剂 ①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能使囊壳软化或溶解;②易溶性药物,如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等,可致局部浓度过高而刺激胃黏膜;③易风化药物,可使囊壳软化;④吸湿性强的药物,易导致囊壳干燥而变脆。 二十三、※(选择或简答)影响滴丸剂丸重的因素 1)半径:半径越大,丸重越大。 2)滴速:滴速快,存留量小,丸重大。 3)温度:操作时应保持恒温。 4)高度:滴管口与冷凝面的距离宜控制在15cm以内。 5)冷凝液黏度和相对密度:冷凝液年度较大时或药液与冷凝液密度相差不大时,丸重大。 二十四、※(选择或简答)影响滴丸剂圆整度的因素 1)液滴在冷凝液中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越快,滴丸越容易呈扁形; 2)液滴与冷凝液的密度相差大或冷凝液的黏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影响其圆整度。 3)冷凝液的温度 4)药液温度 5)液滴的大小:小丸的圆整度通常比大丸好 6)液面:要平静,圆整度好。 二十五、※什么是冲浆法,什么是煮浆法? 冲浆法是将淀粉混悬于少量(1—1.5倍)水中,然后根据浓度要求冲入一定量的沸水,不断搅拌糊化而成;煮浆法是将淀粉混悬于全部量的水中,在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至糊化。 二十六、※片剂中润滑剂加入方法 直接加到待压的干颗粒中 用60目筛筛出颗粒中部分细粉与润滑剂混合后再加入干颗粒中 将润滑剂溶于适宜溶剂中或制成混悬或乳剂,喷于颗粒表面后挥干。 二十七、※含药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片剂的工艺流程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吸收剂 药物 粉碎 过筛 混合 制软材 制湿颗粒 片剂 包装 质检 压片 混合 称重 整粒 干燥 润滑剂、外加崩解剂 二十八、※干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片剂的工艺流程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吸收剂 干黏合剂 药物 粉碎 过筛 混合 压块 粉碎 片剂 包装 质检 压片 混合 称重 整粒 润滑剂、外加崩解剂 二十九、※※栓剂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 1)通过上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而入肝脏,在肝脏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 2)通过中、下直肠静脉进入髂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再进入体循环。 3)通过直肠淋巴系统进入胸导管,再进入体循环。 三十、※※影响全身作用栓剂吸收的因素 1)基质的影响: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释放,增加吸收。 2)药物分散度的影响:分散度越大,药物释放越快;药物性质的影响: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有利于吸收。 3)附加剂的影响:加入吸收促进剂,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吸收。 4)栓剂的大小性状及患者生理状况的影响。 三十一、※※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1)皮肤条件 ①皮肤状况:体温高、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②应用部位 :各皮层的厚度、毛孔的多少影响药物的吸收。 2)药物 ①药物的存在状态:分子>混悬>微粒 ②药物性质:有适宜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有利于透皮易吸收。 ③药物分子量大小:越小,越易于吸收。 3)基质 ①基质的种类:乳剂型基质>动物油脂、羊毛脂>植物油>烃类 ②基质的pH值:能使药物分子型增多的pH有利于透皮吸收。 ③基质的水合作用小,能保持皮肤一定含水量,使通透性增加。 4)附加剂的影响: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如氮酮、尿素、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三十二、※软膏剂的吸收途径 ①通过完整表皮(穿过角质层细胞及细胞之间) ②是由毛囊、皮脂腺透入。 ③通过汗腺 三十三、(必考)※※乳化法制备软膏剂的工艺流程 油水两相混合 水浴加热熔化 油相(油溶性成分) 边加边搅拌 保温75℃左右 至乳化完全 分剂量 质量检查 水浴加热溶解 室温下搅 拌至冷凝 包装 水相(水溶性成分) 保温75℃左右 软膏剂 三十四、※吸入性气雾剂的吸收 吸入型气雾剂主要通过肺部吸收,吸收的速度很快,不亚于净白注射,因为肺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与循环血液仅有两层细胞膜的薄层相隔,肺是一个具有巨塔吸收面积的部位。同时气管、支气管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三十五、※※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性质: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吸收速度快,而水溶性大的药物则难以吸收。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利于吸收。 2)药物的分子量:分子量越小越易通过肺泡表面的膜孔吸收。 3)药物的吸湿性:吸湿性小,有利于吸收。 4)粒径的大小:全身作用的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0.5—5μm范围内最适宜。 5)呼吸的频率与呼吸量:药物进入呼吸系统的分布与呼吸量及呼吸频率有关,通常粒子的沉积率与呼吸量成正比,而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三十六、※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药物的选择 1)有适当的药物半衰期:半衰期在2—8h的药物,适合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半衰期很短(如小于1h)或很长(如大于12h)的药物均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药物pKa、解离度和水溶性符合要求:溶解度很小的药物(<0.01mg/ml)本身具有内在的缓释作用,对药物溶解度要求的下限一般为0.1mg/ml。 3)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良好:药物在胃肠液中不稳定,则不适合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4)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存在相关性 5)有合适的给药剂量:剂量大于0.1g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6)有合适的药理作用与胃肠道吸收:药效剧烈的药物、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太差的药物、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制剂、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抗生素累药物,均不适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三十七、※※透皮吸收过程 ①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 释放 ②药物在角质层扩散 ③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 穿透 ④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 ⑤被真皮上部的毛细血管吸收 吸收 ⑥向体循环转移 三十八、※※TDDS对药物的要求 ①首选药物是剂量小、作用强、日剂量在几毫克的范围内,不超过10—15mg。 ②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给予的药物 ③常规给药的药效不可靠或具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三十九、※影响经皮给药系统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①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吸收有促进作用。 ②角质层的厚度。 ③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结合作用可延长药物透过皮肤的时间。 ④皮肤条件:皮肤的疾病、角质层受损影响吸收。 ⑤温度 2)药物性质的影响 ①药物的剂量:不超过10—15mg。 ②药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小于600。 ③药物的脂溶性: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利于吸收。 ④药物解离程度:以分子形式存在时有交大的透过能力。 ⑤药物的熔点: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熔点一般在200℃以下。 ⑥药物的浓度: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其推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 3)附加剂的影响:制剂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如氮酮、尿素、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等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四十、※靶向制剂对药物的要求 ①要求药物选择性地倒搭特定部位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 ②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滞留相当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而载体应无遗留的毒副作用。 四十一、※(选择或简答)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①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均应仅在靶部位存在或表现出活性 ②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③须有足够量的酶以产生足够量的活性药物。 ④活性药物产生后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循环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四十二、※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 固体(或液体)药物 3%—5%明胶溶液 (囊心物) (囊材) 混悬液或乳浊液(油/水) 10%醋酸溶液调至pH值4.0 搅拌滴入60%硫酸钠溶液(凝聚剂) 凝聚囊 稀释液 沉降囊 15℃以下 37%甲醛溶液 (20%氢氧化钠调至pH值8—9) 固化囊 水洗至无甲醛 微囊 制剂 四十三、※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 固体(或液体)药物 2.5%—5%明胶溶液与2.5%—5%阿拉伯胶溶液 (囊心物) (囊材) 混悬液或乳浊液(油/水) 搅拌滴入5%醋酸溶液调节pH值 50—55℃ 至4—5 凝聚囊 稀释液(为30—40℃的水 用量为成囊系统的1—3倍) 沉降囊 10℃以下 37%甲醛溶液 (20%氢氧化钠调至pH值8—9) 固化囊 水洗至无甲醛 微囊 制剂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课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