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试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观
对外汉语
系
对外汉语
专业
学生姓名
何安琪
学号
10082710113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纲领。华兹华斯首先在他的《抒情歌谣集》中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想象力”,认为最好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不谋而合,他将诗歌与自然界有机物的自然生长相联系,在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论美学。浪漫主义诗人对于诗歌作为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的理解,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观区别于机械论美学的根本所在,也是拜伦、雪莱等多位浪漫主义诗歌集大成者所推崇的并将其进一步升华的。本文将以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为切入点,试分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所蕴含的有机观。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试论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产生背景与主要困境
2、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的产生与美学主张
3、选取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等人的抒情诗歌并分析有机论美学对他们诗歌的影响
4、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和机械论美学的本质区别
预期目标:
简要阐述有机论美学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分析有机论美学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深刻影响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方法:
1、 大量阅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例如:威廉·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雪莱的《西风颂》,拜伦的《拜伦诗选》等
2、 交叉对已英国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与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相异之处
步骤:
1、 搜集资料——阅读浪漫主义诗歌精选,并且搜集与之有关的各项资料
2、 研究资料——仔细阅读并且筛选有用的资料
3、 选定有用的资料,与导师探讨,明确论点
4、 执笔撰写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搜集资料——12月中旬完成
2、研究资料——12月底之前完成
3、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1月中旬前完成
4、执笔撰写——3月底之前(初稿)
五、参考文献
1、尼古拉·布瓦洛. 《诗的艺术》[M] 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英]G.G.拜伦 P.B.雪莱 J.济慈著.穆旦译.《拜伦雪莱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节》[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3、汪培基等译 《英国作家论文学》[M] P117 三联书店出版社
4、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5、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
6、白利兵 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 2009.5
7、[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七、院系论文指导委员会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班 级:2008级对外汉语系1班
姓 名:何安琪
学 号:10082710113
指导老师:陈融
职 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
目录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3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3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4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4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张 6
(一)诗与情感 7
(二)诗与想象 8
(三)诗与自然 10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11
五、参考文献: 14
六、致谢 15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Organic Aesthetics in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摘要】
19世纪,当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批评对象和批评理论产生矛盾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华兹华斯首先在他的《抒情歌谣集》中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想象力”,认为最好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不谋而合,他将诗歌与自然界有机物的自然生长相联系,在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论美学。他对于“想象”和“幻想”的本质区别的阐述是他有机论美学的主要观点。“自然”、“想象”和“真实”是有机论美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从华兹华斯到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的诗歌中无不沉淀出这样的有机性。这种有机论美学对形成和解释浪漫主义诗歌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有机论美学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和诗歌内容上都与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有机论美学对后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字:有机论美学、机械论、自然、想象、真实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and the criticism itself rose up, the neoclassic poets were no longer able to us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to solve its dilemma. Conform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ritish romantic poets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and William Wordsworth have proposed the revolutionary guiding principles of romantic poems.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first poet to lay importance on the imagination in his work LYRICAL BALLADS, which he considered it a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art creatio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shared the same opinion. He probed into the growth of an organism in the nature and managed to relate poetry with it. He brought about a new organic aesthetics based on German romantic aesthetic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his organic aesthetics is his thorough explanation of Organic Imagination and Mechanic Fantasy. Nature, Imagination and Truth are three main elements in his theory, which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entire romantic poetry in the 19th century. His Organic aesthetics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re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t contradicts th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in intrinsically. Though Coleridge’s Organic Aesthetics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has its limitation, it still rendere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poetics.
Key words: Organic Aesthetics, Mechanic Aesthetics, Nature, Imagination, Truth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自16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取得长足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者们的思想领域中也取得了支配地位。新古典主义正是在这股以自然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盛行于与十七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到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之前。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以理性至上、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并且追求用词的高雅。在诗歌方面,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内容多数是对现实的反映和道德说教,因此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诗歌体裁,如社会讽刺诗和英雄诗剧等。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哲学背景下,推崇艺术创作是理性的生产这一理论,将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的 《诗的艺术》奉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写道:“因此,首须爱义理: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 尼古拉·布瓦洛. 《诗的艺术》[M]Ⅰ,37-8 任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在布瓦洛看来,诗歌的创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必须压抑自身的情感与想象,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使得诗人们如同一个机械师按照运动规律的原理制造发动机一样来创作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戏剧必须严格符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诗歌的形式则必须遵循英雄双韵体,即每两行押一韵、一行一断句的诗体,强调句式均衡、整齐、准确和简洁。
这一时期不乏在诗歌造诣上集大成者,诸如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的政治讽刺诗超越了时间的普遍意义,无论是身处于哪个时代的人读来都可与现实稍作联系;又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将“英雄双韵体”在诗歌艺术中发挥到了神韵独步千古的境地,他的诗歌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富有哲理:
True wit is nature to advantage dress’d
真才气是把自然巧妙打扮
What oft was thought, but ne’er so well express’d
思想虽常有,说法更圆满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M] P90 1711
这短短的两句诗的句尾都押[d]韵,与诗中nature和thought两词结尾的轻音遥相呼应,不仅强调“自然”和“思想”两词,在读音上也形成了一郑重一急促的对照。这两句诗更能成为新古典主义机械美的审美批评的主要观点。蒲柏认为真正有才气的诗人在诗的内容上能够遵循理性的自然规律,在诗体的表现方面又能符合诗歌古典的审美主义下(即必须是英雄双韵体),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新古典主义的机械美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评论家们在牛顿的科学自然观的影响下,将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拆分成冷冰冰的机械零件。它们虽然树立了机械式的自然准则和艺术准则,但实际上这种准则无助于真正自然的艺术,相反,它甚至还阻碍了这种艺术的创作。 高伟光 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N]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这种困境直接体现在评论家们对于莎翁的矛盾评价中。德莱顿在《论戏剧诗》中对莎士比亚在戏剧诗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莎翁写诗只须内观己心,诗歌自然就在那里了,因为他天生就是有学问的。但是他也认为莎翁的艺术创作时常平淡乏味,文风时而诨虐、时而浮夸。蒲柏综合了德莱顿的观点,认为莎翁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他认为莎翁的缺点有很多:历史剧是老调重弹;悲剧中打动人的只有做作的事件、浮夸的表达、华而不实的格律;喜剧依赖于插科打诨、下流和丑角的俏皮话;在他看来,莎翁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经不起翻译,尤其是双关语。 白利兵 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 2009.5
他将莎翁的这一缺点归咎为伊丽莎白时代庸俗的戏剧艺术和低级趣味的观众的缘故。作为诗评家,德莱顿和蒲柏以理性为判定艺术作品高下的唯一标准,将莎翁那些不符合三一律的作品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章。但同时作为一个诗人,诗人体内本能的诗性让他们为莎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倾倒、都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拥有不可名状的美感。他们无法理解莎翁在违反了理性批评的原则下,却依然拥有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当批评武器与批评对象产生矛盾之时,正是诗学变革之时。于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和西方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们就是塞缪尔·柯勒律治和威廉·华兹华斯。他们两人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开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00)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于诗歌改革的多项主张。其中的“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诗的语言应该是人们真正的用语”这两项主张直接将浪漫主义置于古典主义的对立面,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新局面。相比于威廉·华兹华斯在诗歌作品上的多产,柯勒律治则在诗学批评理论上颇有建树。他所著《文学生涯》是近代文艺批评理论史上不可跳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他是第一个运用有机美学论来为莎士比亚辩护,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应当遵循其作品本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无需理会外部强加的规则。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具有这样高度的有机统一性,因此他无疑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一个繁星。
所谓有机美学论,就是将文学作品比喻成大自然中的有机体,在艺术家的想象中自然地出生、成熟、衰老与死亡。艾布拉姆斯认为,在羽翼丰满的有机论中,人类的任何产品或机构都被视为(开始生长的)并非任何人有意的计划或意图使然,并依赖某种内在的驱动力完成自己的生命旅程,受到当时当地的养料的滋养,以便形成它完善的有生命的形式。 [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P264.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其实早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之前,在文艺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就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命理论观。柏拉图在《斐德若篇》里就曾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各个部分应该相互调和、各得其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于有机论则有更加具体的阐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史诗的艺术看法的著作。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由模仿得来的。这与柯勒律治的有机想象的观点有所偏差,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是模仿的作品,它也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内部的元素组织严密,任何一部分的缺少都会使文章整体结构松散。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其后,有机论这一观点在经过德国康德美学、谢林等人的发展后,到了德国哲学家A.W.施莱格尔(1767-1845)的笔下已经愈发成熟。他继承了康德、谢林等人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自于内在,并且应该像自然一样自足。正因为艺术是一个生命机体,它应该有丰富的内容才能存活,同时作为一个机体,它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变化的作品。
柯勒律治的有机观深受上述几位德国思想家的观点。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德国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的有机性的论述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在《文学生涯》的下半部分,他对“想象”和“幻想”进行了严密地区分,这也是他有机美学的主要理论。“想象”一词从柏拉图的迷狂说开始就与诗歌创作密不可分。拥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能够赋予不知名的事物如实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进一步调动读者的感官思维,让读者随着诗人们一同感受想象的快乐。“想象力”作为诗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中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认为“想象力”是每位诗人最核心、最本质的能力。他还将“想象”与“幻想”进行了区分。他说,“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 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第十四章
他在《文学生涯》中分别定义了这两个词。他认为幻想是诗歌的外在成分,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想象”作为诗歌的灵魂则是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想象”(Imagination)是对已有的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由于再次创作出来的东西与创作对象本身有一定联系,所以想象的元素并不是像搭积木一样,部分与整体是可拆分的,相反,想象的元素与原创作对象是如同灰泥一样相互融为一体的。因此,想象是一种“综合”、“弥散”以及“混和、融化的能力”。 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 卷一P163
“幻想”(Fantasy)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幻想所写出的诗句,在现实中并没有可以与之比对的参照物,幻想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故而无法令读者产生感官上的移情。这样的诗歌不仅不能让读者产生感官上的享受,更会流于空洞无趣。在柯勒律治之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人都强调想象力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重要性。丰富的想象力使诗人在创作时突破了新古典主义所设定的诗歌固有的结构,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上与心灵形相高度统一,使诗歌成为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柯勒律治在论述有机论美学时也时常将诗歌与植物相联系。植物的根、茎、叶、花瓣等都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他认为诗歌也是应该具备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各个部分互相依赖,整体的完美与每一部分的相互发展协调是密不可分的。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张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的主张中,“情感”、“想象”与“自然”是三个十分重要的词语。他主张诗歌必须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述、想象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和诗歌必须像有机生命一样自然地生长。
(一)诗与情感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领袖般的诗人。华兹华斯在早期与柯勒律治一见如故,并且携手共著了《抒情歌谣集》(1800)。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华兹华斯就诗歌的本质和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在这一系列的命题中,华兹华斯将诗歌是情感的表现这一命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诗歌并不是关于现实的表现,它应该是诗人心灵的表述。华兹华斯将“真诚”作为诗人的最高美德,而诗歌的真实性更多的体现在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否真实。诗歌中的真实性与古典主义家们所认为的科学的真实性是不同的。科学的真实性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而诗歌的真实性则是要求诗歌在内容上与诗人的情感高度统一。诗人对于诗歌的真实性的要求贯穿了整个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人”的代表,他用他全部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后诗人留下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住在野鸽泉的近旁/没有谁曾把这姑娘夸赞/很少人曾把她爱上/···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这是华兹华斯著名的“露西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后人对于华兹华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猜测颇多。有些人认为“露西”是华兹华斯心仪的姑娘,华兹华斯借此诗向她求爱呢。有些人则将华兹华斯对于露西的赞美看作是华兹华斯对于爱情的真切感受,爱情如同隐藏在青苔旁边的紫罗兰一样,若隐若现。拥有时如同天边闪耀的星星一般灿烂,失去时如同死亡一样痛苦。不管露西的原型是谁,这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在这首诗歌的开端,诗人将露西的美描述成像天上的星星般闪耀,可就是这般美丽的可人儿,却住在人迹罕至的路上,无人所知。诗人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般说来,对于美的人或物,人们都希望能有美的境遇与之相匹配,不如此,便有一种错位之感。 吴亚萍. 华兹华斯《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赏析[N].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 No.4
这种错位之感所产生的遗憾时常会发生。诗人正是借用这首诗歌,抒发了最平常不过的情感,却让读者感同身受、涵咏体味。
继华兹华斯之后,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珀西·雪莱(1792-1822)用他们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催开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之花。拜伦的诗作被世人誉为“抒情史诗”,雪莱被华兹华斯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人。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一脉相承,是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多得的抒情大家。“奇幻的想象”和“热情”是拜伦诗歌的艺术特色。在那些爱情诗歌中,拜伦的想象充满着瑰丽的色彩,拥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量。“我要凭那松开的鬈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节选自乔治·戈登·拜伦 《雅典的少女》(7-12行)穆旦译
爱琴海的风追逐着女孩两鬓的秀发,在耳边低诉我的爱恋;你模样映在我黑玉般的眼中是多么的娇媚,胜过世间一切。拜伦借着诗歌热烈、无比真诚的向雅典少女表达他的倾慕之情。在拜伦之后,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双子星”雪莱也用他过人的天赋,为我们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读雪莱的诗歌时候,时常能够被他诗歌中所迸发出的力量所感染。雪莱以诗歌为武器,对黑暗的政治体制进行抨击和批判。他诗歌中的另一主题就是他对于自由的追求。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雪莱不断地抨击暴政、宣扬自由精神、为解放底层人民做出不懈的努力。他的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好似黑夜中的一道光芒,给予人希望。
尽管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在抒情手法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都是相同的。他们认为诗歌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不是科学家,他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会以理性思维去感知事物的外表,而是用心灵去想象,更多地描述的是诗人对这件事或物的看法与心情。诗人不会如哲学家一样对一件事物进行盖棺定论的论述,他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自我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诗歌中产生移情。所以对于诗人来说,真诚的写诗,写我所思是判定一篇好诗的基本准则。
(二)诗与想象
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比那些以色彩、形式和动作为媒介的艺术更为优秀,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语言这一想象的产物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与激情。诗歌相比于其他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则更注重想象力的表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对于想象力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推崇从柯勒律治开始,经历了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早已深入到浪漫主义诗人的骨髓里。浪漫主义诗人们对于想象力的推崇使他们有意识的冲破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束缚,并且在他们的诗歌中滋生了浪漫主义特有的有机论美学。以下是柯勒律治于1798年创作的诗歌《古舟子咏》中的一段节选。
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
我们被钉在海上不得一丝弹动;
就像一艘画中的船
定在一幅画中的海上。(第115- 118行) 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第115-118行
《古舟子咏》讲述的是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个老水手拉住,听老水手讲述他海上的经历。而上述的节选讲述的是老水手在错手杀死信天翁时,大自然所给予他和他的船手的惩罚。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其充沛的想象力来描述老水手所面对的自然困境。“钉”这一词是诗人强大的想象力的力量展现,它不仅十分形象而且简洁地描述了老水手在海上的现状,而且非常有画面感。读者读了之后仿佛眼前有一幅孤海中一叶扁舟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水手此刻的绝望,并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想象力使得诗歌更加形象动人、主旨更加鲜明,起到平铺直叙难以收取的显著效果。 刘慧宝 浪漫主义诗人双翼——热情与想象——试论拜伦之“浪漫史诗”诗歌艺术特色[N]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3年9月
这几句诗歌绝不可能是诗人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产生。
华兹华斯认为,想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来自于心灵内部。他在《序曲》中宣称,“想象力在真理当中/只不过是绝对力量的异名/是心灵最深处、最辽阔处最清晰的东西/是理性最崇高的形式” 节选自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这种力量指引诗人主观的、能动的去创作。拜伦用比喻的形式来叙述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地位,“诗是想象的熔岩/必须让熔岩喷吐出来/火山才能免于爆发” 拜伦. 书简与日记[M] 英国:莫雷版P405 1898-1904
。拜伦对于想象的定义虽然夸张,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窥得拜伦的奇幻的诗歌艺术。雪莱则从普遍意义上认为“想象是诗歌的表现”,尽管简洁,却也肯定了想象在诗歌中的地位。
拜伦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史上具有“抒情史诗”之称,他用瑰丽神奇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诗歌《普罗米修斯》中,用他的想象为描写了一位为了人类幸福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
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
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
不能致死,却要历尽磨难;
而那木然无情的上天,
那“命运”的耳聋的王座,
那至高的“憎恨”的原则
甚至不给你死的幸福; 节选自拜伦《普罗米修斯》第二段(1-7行)穆旦译
在诗歌中,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为“悲壮”的英雄形象。“木然无情”的上天,“耳聋”的王座,我们能看到诗歌中诗人对于宙斯这一人物形象的批判。诗人的想象并非是无端捏造、随意杜撰的,他的想象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拜伦的一生都在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他在诗歌中对于宙斯的控诉,更是对于社会上层阶级的控诉。他们不顾人民的幸福,自私固执的以个人利益为重。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的这一层关系,他的想象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让我们看到一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一心为大众的高贵心灵。尽管拜伦最终真的因为他所热爱的革命运动而牺牲,鲜活的生命停止在36岁,却也无法磨灭他这一生的辉煌。拜伦的诗作中的想象绚丽多彩、自由不羁,但他将诗歌与现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好似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有丰富的层次内涵,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三)诗与自然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中,他详尽的阐述了诗歌的有机生长。他认为诗歌就像自然植物一样,悄悄地完成了自身生长的过程。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自发性。华兹华斯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流露,就是指毫不刻意地,没有任何阻碍的倾吐诗人的情绪。这实际上就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生长性。这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创造过程直接体现在诗人的诗歌中。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湖畔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在晚年隐居于英国北部的湖畔地区,在那里感受着自然的美好。华兹华斯善于以大自然中的生物作为他诗歌的主题,他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予他创作上灵感。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生物都未沾染尘世的丑恶,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能够净化心灵。他的诗歌语言朴素、清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咏水仙》就是一首极具华兹华斯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的诗歌。诗人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了水仙轻盈的体态,给予读者心灵的享受与愉悦。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在山峦峡谷之上飘荡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节选自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1-6行 顾子欣译
诗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使得诗歌拥有摄人心魄的美。从开始第一句“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在山峦峡谷中飘荡”就把我们引入了诗人编织的想象之网中。我们的心情随着诗人的诗句而起伏,起先为诗人看到水仙花而快乐、而后又因诗人不能领悟水仙的快乐而忧伤,最终又因看到这美景而顿生愉悦之感。诗歌情景交融,景在情中延伸,情在景中升华,两者融合的十分完美。全诗以“诗人的心情变化”为主线,好似植物的茎贯穿着整首诗歌,从最初快乐情绪的滋生,到中间伤感寂寞的情绪的爆发,最后在大自然中的超脱,情绪得以平复,这整个情绪变化过程正好完成了一次植物的生长,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到有机的特征。
雪莱认为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并非学习的来,而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自动的情况下得来的。这种灵感与是诗人的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灵感袭向诗人的那一刻,诗歌好似一个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开来了。他还将诗歌的创造过程与胚芽生长作对比,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塑像或一幅伟大的图画在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正如婴孩在娘胎中逐渐长成那样;并且那指挥着手来造形的心灵也不能替自己说明那创造过程中的起源、程序或手段” 汪培基等译 《英国作家论文学》P117 三联书店出版社
虽然在这里,诗人意识到诗歌中灵感与想象的重要性与不可预知性,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诗歌的生长性。雪莱认为无论是那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论述诗歌的产生时常用一些生物学方面的词语和描写语言,在诗歌与生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济慈也认为诗必须来得“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这种自然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内部有一个“体内有一种精神上的酵母”,正是这个酵母推动者诗人不断的进行创作。浪漫主义的诗人们普遍都将诗歌的形成看成是植物生长。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机论”这一观点的,并且将有机论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对文学进行特殊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他所提出的有机论与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柯勒律治引用了施莱格尔的观点说道,“当我们给任何特定的材料加上一种事先规定的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是机械的。”在柯勒律治看来,无论文学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都不应该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对应物就是机器与生物。机器的组成就是单一的互相叠加,而生物的形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推动而成的。推动诗歌创作的正式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诗不是那些在理性支配下技艺娴熟的诗,而是表达诗人自己强烈情感的诗。 李增、龙瑞翠著. 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及其诗学理论[N] 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13卷第3期
他鼓励诗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来进行艺术创造。新古典时期的文艺评论者在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以理至上,认为诗歌的目的是给人慰藉与教益。所以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诗歌充满着理性的教育意味。诗歌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对社会想象的客观陈述。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们喜欢运用近代的各种科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进行拆分而后分析。机械论美学者们对于诗歌美学的评定更多关注的是诗歌在格律、音韵或者结构上的规范。他们认为不遵循格律的诗歌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则以大自然中的有机体为原型,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诗歌的内容是有机植物的根,是诗歌的生命源泉,所有的语言、格律等外在因素如同外在的枝叶都是围绕它而生长的,所以诗歌的各个部分是互相扶持、互相融合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诗歌的用语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来凸显自己的学识,他们偏爱使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辞藻只为更好的传达诗歌的内容。
毫无疑问,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其中蕴含的美学思维对诗歌有着巨大的价值。他使得诗人们对诗歌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于“想象”、“幻想”等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相较于机械论较为短暂的历史,将文学作品比喻为有机体的自然生长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已有简要的论述,并且这类理论在这两千多年间从未间断,直到柯勒律治将其做了一个系统的阐述。所以,他的有机论美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正确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普世性。首先,有机论美学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机械论美学而产生的。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希望在机械论的理性与有机论的感性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将机械论中的科学理性的有益部分融入到有机美学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整体。在柯勒律治的想象论中,他结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点,他推崇想象,又不希望诗人的想象是脱离现实,毫无根据,堕入非理性的范围。他的有机美学是一种中和的思想,他避免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其次,他关于诗歌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理论更加符合作者创作的实际,与诗人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不过,时至今日,有机美学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也不言而喻。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一切形式主义,他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有机整体进行批判,认为文本应该是零散的、互文的、意义是游移不定的。而有机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应该是为了构筑整体而存在的,各个部分应该相互关联。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诗歌内容只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难免单一。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一个规则的、标准的世界,虽然有机美学实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外在形式,但是有机整体论在当代已经失效。在现如今这个追求差异的世界,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没有鲜明的指向性,对真、善、美也不再是一味的推崇,艺术作品的中心意识模糊,内容复杂多元化。这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充满了多元艺术,每个人能够读出不同的意味。这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中所缺少的。有机论是为了冲破新古典主义的禁锢而不得不产生的观点,它是19世纪浪漫主义这个时期的产物,对于当时诗歌理论的局限性有一定的针对性。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诗学理论也一定会为了适应时代而发生变化。有机美学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时代,至于它是否会随着时代重新散发它的魅力,有待后人去研究了,但是它在诗歌批评的历史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 五、参考文献:
[1] 尼古拉·布瓦洛. 《诗的艺术》[M] 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M] P90 1711
[3] [英]G.G.拜伦 P.B.雪莱 J.济慈著.穆旦译.《拜伦雪莱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节》[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4] 汪培基等译 《英国作家论文学》P117 三联书店出版社
[5] 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6] 拜伦. 书简与日记[M] 英国:莫雷版
[7] 吴亚萍. 华兹华斯《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赏析[N].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 No.4
[8] 李增、龙瑞翠著. 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及其诗学理论[N] 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13卷第3期
[9] 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
[10] 刘慧宝 浪漫主义诗人双翼——热情与想象——试论拜伦之“浪漫史诗”诗歌艺术特色[N]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3年9月
[11] 高伟光 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N]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2] 白利兵 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 2009.5
[13] [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六、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敲下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字时已经渐入尾声。首先我必须感谢这四年来对我细心教导的老师们,使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趣。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我毕业论文的想法产生于大四上学期毛尖老师的英国文学史的课程上。感谢毛尖老师对于英国诗歌的深刻的讲述使我对华兹华斯、雪莱、拜伦等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决定以此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
其次,我要感谢陈融老师在开题报告答辩时为我提出了五点建议,为我在今后的论文撰写中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诸如在将诗歌的批评理论与诗歌分析相联系上遭遇困境,或者找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在写完初稿的时候,我的论文还略显粗糙,结论也稍显简略,但幸亏有陈融老师的细心指导,他在认真看完我的论文后,对我整片论文提出几项缺点,让我重新完善我的论文。再此,我要再次感谢陈老师,是他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我顺利的完成论文。
最后,我还要感谢陪伴了我四年的朋友们。这四年无论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你们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很多人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远不像初中、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