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18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高考真题演练】
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表达含蓄蕴藉”错误。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2)①“峨眉”和“岘山”分别是诗人和友人所在之处的两座山。②通过两座山距离遥远,体现二人相隔遥远。③从而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从注释可知岘山在诗人朋友郑炼去往的襄阳,可以推知峨眉山在诗人所在之处。根据古代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和此类诗歌的一般规律可以推知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推测诗人情感的能力。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考点精讲】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另外,鉴赏物象应熟记特定物象(即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如下: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建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离别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离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畔草”起兴,表达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二、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它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中的“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等。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令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
三、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流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经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日夜苦啼,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感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读者离愁别绪的气氛。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满腔的离愁别绪和旅途艰险的联想。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鹧鸪就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鸟。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墓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中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9.黄昏、夕照 黄昏、夕照代表的是感伤的心情意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了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如秦观《浣溪沙》中的“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绵绵,愁也弥漫。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抒怀类
(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 古诗中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郑板桥有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冰雪、草木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五、爱情类
(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表达相思之情。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枝干合抱在一处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两物在古代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六、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后汉书》记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在边疆为国立功,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句话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戍守边境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抗匈奴的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营军纪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后,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认为他治军有方。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词《渔家傲》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五柳的出处即陶渊明文《五柳先生传》,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如的隐者。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古代诗歌中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如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春景。
【选择题六大设误方式和答题两角度考点精讲】
一、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六大设误方式
诗歌鉴赏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者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选择题常见的设误方式有:
(一)诗句理解错误
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
B.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 诗歌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 “欲问行朝近消息”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眼中群盗尚纵横”写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
(二)意象分析不当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对此,考生应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理解选项。
【对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 思①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 “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C. 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D. 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诗歌常识错误
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体裁知识、典故出处有时也是命题者的命题点之一,这需要考生牢记这些常见的知识和典故。
【对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华清宫①
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②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③作雨声。
【注】 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B. 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
C. 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
D. 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四)情境意境错误
命题者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对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③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juàn):挂。③美人: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伎。
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B. “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C. 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D. 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五)技巧手法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对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C.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六)情感风格错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中表达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表达的情感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对点训练】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公元589年,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洛阳,洛阳多山。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朝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B. 颔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C.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态,“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1.D 【解析】 “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错,应为“写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想知道归期”。
【读懂诗歌】
可惜江中的明月在战乱中仍然明亮,它应该还了解为逃避战乱而客居他乡的病人的情感。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凄凉的角声隔断了岳阳城。酒杯中再添上漂泊他乡的游子眼泪,思乡之愁溅起,洞庭湖中浪涛卷着归心暗暗吃惊。想问问迁移不定的朝廷的消息,但是那些盗贼仍然横行在中原故土之上。
2.A 【解析】 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甫诗中“沙鸥”是“凄苦”的象征。
【读懂诗歌】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那样自由自在。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残缺,井边的梧桐树被风吹得摇动起来,枯叶飘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3.A 【解析】 “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
【读懂诗歌】
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地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4.C 【解析】 “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
【读懂诗歌】
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天气放晴,庭院里半是被风吹落的花,只有飘飘荡荡的云丝,在天空中挂着。我们以前曾在花前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美人不要因这时刻的惜别而伤心愁苦。我情意深厚,只是酒尽时分,我也对人生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5.B 【解析】 “情景交融”无中生有,这两句没有写景。
【读懂诗歌】
在秋风秋雨中,桐叶、槿花纷纷凋零飘落,一片寂寥冷清的景象。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故人远别,令我心中无乐。不要说我没有送你,我心已跟随你到青门东。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一去,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也顿觉它是空荡荡的。
6.D 【解析】 “格调高昂”,对本诗的整体风格分析错误。
【读懂诗歌】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六朝残败的宫廷里长满了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又刮起一阵冷风。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宫殿也无踪无影;唯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洛阳的景物相同。
二、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
类型
释义
角度一:读懂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一句,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角度二:比对
逐一比对
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综合比对
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例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柳 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题演示】
读懂
春天江水慢慢流,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柳树真茂密,莺鸟雀儿叫喳喳。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枝叶里。细雨蒙蒙带着香,燕子如梭飞来去。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际。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寄意多情趣。想折就随意折去,明年新芽还生出
比对
逐
一
比
对
A项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理解
正确
B项
三、四句中“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理解
正确
C项
三、四句写柳,不是写柳堤晴日;第五句中的“雨”“飞燕”是动景,第六句“风暖落花轻”写的是晴天景色,“风”“落花”是动景。这些是动静结合,不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理解
错误
D项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理解
正确
综合
比对
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综合比较选项,可知答案为C项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D. 尾联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作者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一丝悲凉的意绪。
B. 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 颈联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 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的“赴阙”照应,长安不远,诗人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参考答案】
1.(1)C 【解析】 “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错,原意是写黄河流水声,流入大海只是想象。
(2)B 【解析】 诗句中的“雨”并非“绵绵秋雨”。
【读懂诗歌】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