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712663 上传时间:2025-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一、创作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揭露并抨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对动员广大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一定作用。 二、作者作品: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他的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话剧剧本,并把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 等改编为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夏衍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常识: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情景导入】: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并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蠕动(rú ) 荤腥 ( hūn ) 执拗(niù) 揩油 (kāi) 皮辊 ( gǔn ) 蹒跚( pán)( shān ) 锭子(dìng) 水门汀(tīng ) 淋漓( lín )(lí ) 骷髅(kū )(lòu ) 纠缠( cháng) 呻吟(yín ) 弄堂( lóng ) 2、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十五六岁 性别: 女 绰号:芦柴棒 工作单位: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十二小时 居住条件: 鸽子笼、格子铺,空气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来历(身份):灾荒乡下的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签下包身契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籼米、锅焦、碎米和喂猪的豆腐渣) 劳动待遇: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工资不及男工, 吆喝、呼喊、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3、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明确:劳动强度重、社会地位低、待遇极差、奴隶一样做工、猪猡一样生活等。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明确:包身工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人身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交流探究】: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本文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1、那么,作者在叙述包身工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明确:在本文里,“面”上描写主要指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了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些概括性叙述,并没有具体刻画到某一个人物,而是整体速写人物的群像。而仅有面上的概括描述会单薄,于是作者还采取了“点”的描写,即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细节。典型人物:芦柴棒;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 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1) 反问 褒词贬用 贬词褒用 反复 排比 对比 夸张 比喻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C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 (2)暗喻 (3)借代 (4)借喻 B.(1)借代 (2)借代 (3)双关 (4)借喻 C.(1)借代 (2)暗喻 (3)借喻 (4)双关 D.(1)借喻 (2)借代 (3)暗喻 (4)双关 解析:此题考查对易混修辞的理解掌握情况。借喻侧重点在“喻”,借代侧重点在“代”,使用借喻修辞的句子,都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但借代修辞则不行;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是“是”“成了”等等;双关是指一句话含有字面和隐含的两层意思。 答案:C 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包身工》的作者是沈端先,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B.课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又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势为副线。 C.课文记叙时注意点面结合。即对包身工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劳动条件作“面”的介绍,又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作“点”的描写。 D.课文在记叙中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在结构上以空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文体、线索、选材和组材的掌握情况。本文在组材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答案:D 3.请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表现力的分析能力。分析重点词语的表现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出词语对描写对象的表达效果,对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的揭示作用。 参考答案:主要动词分别在第1句、第2句、第4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拓展提升】: 评论: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 陈凤庚   “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停办南下打工。(6月2日《南方都市报》)   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劳累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   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问题: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