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培2.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96889 上传时间:2025-02-2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827KB 下载积分:1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培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培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4、有助于提高自身心理水平,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一、认识心理学,(一)心理学的含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基本任务:对心理的探讨、说明、预测、行为的控制。,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 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 特被称为“世界心理学之父”。,(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反射弧,它是反射活动的基础。有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反射的基本环节,:,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行为 效应器,(感官),传出神经,神经系统传导的规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表情,3、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二)个性心理,个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动力系统)。,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自我实现,尊重,地位、名誉,归宿与爱,社交、友谊、团体、爱情,安全需要,工作、收入、稳定、安全,生理需要,饥、渴、性,合理:需要是逐步由底向高发展的,彼此联系。,不足: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宣扬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人性。,2,动 机,动机是激发和推动个体去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形成过程:,需要意向愿望(诱因)动机,动机的功能,:,A、激发功能,唤起行动的始动作用,,B、指向功能,使人的活动针对一定的对象。,C、维持和调节功能,使的活动以达到目标,。,动机冲突:,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2、个性心理特征,1,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即,通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气质的类型学说:,A、,体液说 (古希腊 希波克拉特),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B、,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俄国 巴甫洛夫),C、,体型说 (德国 克瑞奇米尔),D、,血型说 (日本 古川竹二),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成就;每人都不完全属于某一种气质类型。,2性 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极其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性格类型有:,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内向型、外向型,独立型、依存型,性格的养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榜样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 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师表,传闻媒介的影响 电影(视)、网络、报刊文学,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意识、自我调控,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A、,起源上,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B、,可塑性上,气质较小;性格较大。,C、,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联系:,A、,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造的速度。,B、,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C、,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变气质,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3 能 力,A、,能力的概念,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B、,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C、,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D,、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水平上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E、,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 的作用,环境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个性品质,(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人的的心理调节人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四)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 识,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五)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从众心理,第二章 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师生的心理活动;心理的相互作用和规律。,二、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活动领域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教学与德育的,心理规律,的科学。,三、,高等教育的特点,1、,是国家高级专业教育,2、,培养对象是青年学生,3、,承担三大重要社会职能,4、,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教育,第三讲 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角 色,(一),角色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成长的促进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二、,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一),隐喻的期待,1、“教师是蜡烛”,2、“教师是辛勤的园丁”,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4、“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二)传统教师角色的特征,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2)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4)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四、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全面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3)积极参与教师实践,五、教师的成长和发展,1、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2、教师的发展目标,专家型教师,:,有教学专长的教师。,表现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洞察力强;,第二节,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教学效能感,一),涵义,:,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工作的努力程度,2、影响工作中的情绪,3、影响工作经验进一步总结和学习,三)影响教学效能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1、社会风气,2、发展条件,3、人际关系,教师自身因素,:,1、价值观,2、自我概念,二、教学反思,一)教学反思涵义,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发展的途径。,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三)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2,、,批判成分,:经验、信念、政治取向、目标,3,、,教师的陈述,: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情景的解释,四)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三、教学监控能力,一),涵义:,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指向型,:,教学观念、兴趣、动机以及情绪状态,任务指向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控,二)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1、计划性和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和意识,4、师生之间的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四、教育机智,(一)涵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能力,。,具体表现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二)影响的因素,1、教师的态度,2、意志品质,3、知识经验,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和师爱,一、教师的威信,一)涵义,:,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二)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师德和知识素养,2、融洽的师生关系,3、良好的精神风貌,4、良好的第一印象,5、严于律己的作风,三),教师威信对教育成效的影响,1、学生确信教师讲授的真实性和指导的正确性,提高学习主动性。,2、教师的要求可以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增强品德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4、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看作自己的榜样,教师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仿效。,二、师爱,1、,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2、,基本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3、,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4、,表现形式:,1)关心和爱护学生,2)尊重与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三、,教师的人格特征,1、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2、崇高的品德和人生观,务实求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3、富有创新精神,教学思想开放、设计多样化、,4、良好的性格特征,公正无私、热情开朗、诚实谦逊、自律,第四章 学习心理,一、学习心理的概述,(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练习或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单纯由生理上的成熟或本能、疲劳所造成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3、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也存在学习;,4、学习是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二),学生学习的特点,1、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接受学习。,2、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是精心设计而高效的,过程。,3、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心理因素,1、智力因素,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2、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研究 表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三)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2)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批判性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校)外学习相结合,(四)学 习 的 分 类,1、冯忠良,(中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做事,行为规范的学习,:,培养学生品德,2、加涅,(美国),的分类,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平稳流畅精确适时的操作能力,态 度,个体对事物的选择倾向,二、关于学习的基础理论,(一)联结学习论(试误说),1、一切学习都可以归结为:,刺激(S)反应(R)之间联结的形成。,2、强调学习产生的原因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外部条件。,3、忽视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介绍两种代表理论:,A.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条件作用前:,铃声(NS)无生理反应,条件作用中:,铃声(NS)食物(UCS),无条件反应(UCR),条件作用后:,铃声(CS)条件反应(CR),*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B.,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律,1)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2)正强化,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二)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顿悟说,(早期),学习不是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顿悟的条件:,1)情境中的所有刺激是一个整体,2)知觉的组织,3)经验的同化,4)顿悟-自身的智慧能力对问题情境的领悟,2、现代认知学习观,1),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强调学生发现学习。,2),奥苏伯尔,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强调接受学习。提出了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简介: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有积极的心向,*有适当的知识,*积极地把新旧知识相互作用,2、接受学习,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2)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指将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和综合水平上要高于新学习的材料,但是以学生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3、人本主义的学习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主体。,教育功能观,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观,片面追求分数 全面发展,教学观,1、,从教本到文本 解放知识教学中的人,2、从分等到平等 创设良好交往环境,3、从设计到涌现 营造鲜活的教学情景,4、从授受到对话 建立学习型组织,师生观,教师主体 学生主体,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一)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具有激发、导向、维持的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三)动机种类,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表现为: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二、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二)成就动机理论,三)成败归因理论,四)自我实现理论,三、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奖惩,四)组织学习竞赛,运用竞争与合作,五)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一、学习迁移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学习迁移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1、正迁移和负迁移,2、纵向和横向迁移,3、顺向和逆向迁移,4、特殊与普遍迁移,二、学习迁移理论简介,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经验泛化说,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说,三、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心理定势,四、提高迁移的有效性,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材,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一、思维的实质,1、思维及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2、大学生思维的特点:,1)由形式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创造性思维正在显著发展,3)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二、提高知识理解的条件,1、有效组织教材直观,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3、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4、科学地进行比较,5、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一、记忆概述,1、记忆及类型,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由“记忆”的复杂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2、记忆类型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二、,知识的保持和遗忘,(一)知识的保持,:,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复述,刺激 注意,检索,提取,消失 遗忘 遗忘,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知识的遗忘及记忆策略,1、,遗忘及进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和回忆发生错误就是,遗忘,。,有,暂时性,和,永久性,遗忘二种。,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理论:,(1)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主动遗忘说,2、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的推移,(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3)学习的程度,(4)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5)学习者的主观努力,3、记忆的策略,(1),及时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正确分配复习时间,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一、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1、,认知策略,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元认知策略,: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2、,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二、促进学习的几种教学策略,1、组织注意的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3、精细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一、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1、问题情景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的四阶段:,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景,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1、,建立民主的教学氛围,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合理评价每个假设,6、充分考虑影响的因素,四、大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一)创造性思维的结构,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利于创造的环境,2、运用“头脑风暴”训练法,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一、自我意识及结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结构,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观念-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自我认识上,1、自我意识是具有主动性、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3、自我概念有明显变化,(二)自我体验上,1、丰富性和波动性,2、敏感性和情景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三)自我调控上,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三、大学生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一)态度及结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由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二)品德及结构,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品德形成的心理因素,1、,第一印象与定势,2、,道德规范与信念,3、,道德价值与判断,4、,道德感与移情,5、,抗诱惑力与意志力,(二)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1、,榜样学习,2、,奖惩强化,3、,舆论、评价,4、,校风、班风,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一)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特征,1、认识特征,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人生观错误、立场反动,2、情感特征,易情感用事、爱憎好恶颠倒、易冲动、反社会,3、意志特征,明显两极性、意志薄弱、自卑或自负,4、动机特征,内容的利己、方式的偶发性和简单、过程的易变性,5、行为特征,偶发性强、结成团伙、凶狠残忍、男女有不同,(二)成因分析,*客观因素:,1、家庭管教 2、学校教育 3、社会环境,*主观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2、道德意志薄弱,易受不良诱惑,3、受不良行为支配,,4、性格的缺陷,,5、需要得不到满足,(三),矫正的心理学依据,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好恶感,4、与不良诱因斗争,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合理运用奖惩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优秀德育经验的高度总结。,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及人际交往,一、群体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概述,1、群体的概念,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具有:,生产性,和,维持性,功能,2、群体的基本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有心理上的依存关系和归宿感,群体内有一定的结构,有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观和规范,(二)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2、从众和服众,3、去个性化,4、模仿和感染,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1、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社会交换,自我保护,情境控制,2、人际关系的建立,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包容,主动交往,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界定,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确认识、悦纳自己,2)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5)有合理的言行举止,6)有统一和谐的人格品质,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A、焦虑症,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不集中,B、抑郁症,情绪消极、颓废、淡漠,C、强迫症,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D、人格偏执,缺乏同情、缺乏罪恶感、反社会,F、人际关系不适,缺乏交际技巧、自卑、封闭,(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入学心理适应教育,2、学习心理的教育,3、人际交往心理的教育,4、恋爱与性心理的教育,5、择业与求职心理的教育,(三)教育的对策,1、大力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2、建立各级心理咨询机构,3、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防微杜渐,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A、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工作,B、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C、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D、有教育独创性,E、善于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职业压力,职业生涯发展的;角色特点;职业素质要求,2、社会压力,社会发展的冲击;教育改革的挑战;教师管,理制度问题,3、自身的压力,自我发展;应激性事件,4、家庭生活压力,子女教育;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第十五章 教学的宏观和微观设计,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2、教学设计的类型,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宏 课程标准 学生水平,观 编选教材 微 教学程序,考核方法 观 开展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评价,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一)教学模式的涵义,指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 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二)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有:,1、行为纠正模式,2、信息加工模式,3、个人发展模式,4、社会作用模式,三、教学媒体的设计,(一)教学媒体的含义,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课本、录象、挂图),(二)教学媒体的意义,1、促进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2、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3、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标准化、一致化,4、有效的交互,提高教学效率,5、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三)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1、教学任务,(目标、内容、方式),2、学习者主观因素,(信号接收和加工能力),3、教学管理,(地点、空间、人数),4、开发技术,(硬件、软件、维修、培训),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一)涵义,教学测量,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1、反馈调节功能,2、激励动机功能,二、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一)测验的效度,即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类型:,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二)测验的信度,即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影响信度的因素有:,1、测验长度,2、测验难度,3、施测对象因素,4、施测过程因素,学习思考题,一、理解名词,1、教学效能感 2、学习动机,3、教育机智 4、心理健康,5、教学反思,6、教师威信,二、问答题,1、大学生交往的特点,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2、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扮演教师角色?,3、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你打算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能感?,5、,威信的来源,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谢谢大家!,See you later,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