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二单元--耕耘中国-万丈荣光(教师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668971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耕耘中国-万丈荣光(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单元--耕耘中国-万丈荣光(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大国工匠 万丈荣光 专题01:朝花夕拾 基础知识精编 《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相关成语 〔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 〔在所不惜〕指决不吝惜 (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刻骨铭心〕形容感受极深,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力排众议〕指竭力排除众人的各种议论,维护自己的意见主张。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二)基础积累: 1.通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契合了袁隆平数十年追求的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荣誉。 3.标题出处。《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成语 1.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一般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2.目不转睛:目不转睛,只不转眼珠的看形容注意力集中,主要指眼睛的注意力。 3.坐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4.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二)基础积累: 1.情境式导入。 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怎会有这样的殊荣?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张秉贵,了解他的“一团火”精神。 2.解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3.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类型: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探界者”钟扬》 (一)成语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有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形容极其明显。 (二)基础积累: 《探索者钟扬》是一篇围绕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为主的体裁。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以工匠精神 雕琢时代品质》 (一)相关成语 1.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2.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3.雍容大雅: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4.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二)基础积累 1.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性、倾向性、公众性。 新闻性,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阐述观点;倾向性,反映主流社会的声音,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公众性,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发展。 3.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5) 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6)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引用论证。 (7)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类比论证。 (8)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假设论证。 (9)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对比论证。 《芣苢》 1.重点字词。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土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将未匝]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時,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茉莒] 车前草。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桔]提起衣襟兜东西。 [福]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基础积累: (1)“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2)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开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插秧歌》 基础积累: 1.解题: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3.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常见篇目《关雎》、《蒹葭》、《氓》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篇目 《采薇》、《鹿鸣》等。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4.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 5.理解性默写。 (1)杨万里通过诗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来描绘“雨中插秧图”。 (2)诗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两句,展现农家人辛勤劳作、团结努力的劳动场景: (3)农忙抢种的状态,就如一场紧张的战斗,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4)诗中写到朴实的生活场景——呼唤早餐图的句子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专题02:开卷有益 阅读知识精编 《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本文语言特点: ①通俗易懂。如: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 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阅读提示: 1.解读标题的含义,分析其作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文体知识,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清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艰辛历程,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写作目的,通过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分析其现代意义。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领正确的市场风尚,打造时代精神,助力中国发展。 1.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斗志。 2.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主要观点,掌握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3.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领悟文章中的“工匠精神”,树立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思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1.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中表现出的情感美。 2.体会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精神。 《“探索者”钟扬》 本文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表现了他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辛劳、不断努力、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钟扬生前是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阅读提示: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观点。 2.掌握文章行文线索,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人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阅读提示: 1.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 2.运用思维导图的引领,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3、领悟文章中的“工匠精神”,树立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思想。 《芣苢》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阅读提示 1.了解《诗经》“六艺”及其具体内容,再现周代社会生活。 2.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描绘的劳动场景之诗情和画意。 3.思考诗歌主旨及其现代意义。 《插秧歌》 1.全诗概述。 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2.阅读提示。 (1)走近作者杨万里,知人论世,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感悟这曲歌颂劳动者勤劳、团结的赞歌。 专题03:知人论世 背景知识精编 《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过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走近伟人。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 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 ③ 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 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 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作者其人。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2.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探索者”钟扬》 1.走近钟扬 钟扬(1964--2017),生前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成果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2019年2月,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2.留给未来4000万颗种子 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但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还没有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2001年,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从此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16年间,他将全世界仅存的、在西藏的3万多棵巨柏全部登记在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他一年中至少行程3万公里,先后为国家种质资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对我国西南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钟扬本人对收集种子这事总是轻描淡写:“我只是想摸清我们的家底,总得有人知道有多少种子,它们在哪里。”钟扬觉得,几百年后,这些种子会给无数人带来希望。 3.“感动中国”颁奖词——时代楷模钟扬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4.背景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作者其人。 李斌,人民日报社记者和新闻评论员,发表过《天价“保录班”暴露教培市场监管法治之失》《重审呼格吉勒图案,守护法治的生命线》《深化改革为民》等多篇有名的评论文章。本文为凸显“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促人成功而写。 2.时评(新闻评论)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 《芣苢》 1.《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多变少,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插秧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内容:农家总动员,在雨中抢插秧苗。 情感:表达了农事的艰辛与繁忙之情,洋溢着吃苦耐劳、清风乐观的精神。 作者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专题04:大国工匠 人物形象知识精编 《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人物评价 1深入实践,不怕辛苦 2深入实践,观察细致,爱研究 3.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4.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5.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6.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劳动者。他们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令我们感佩和景仰。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张秉贵 工作上:练就“一抓准”的过硬本领 态度上:为人真诚,看他的工作成了许多人的享受 思想上:心中有一团火,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对比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 人物品格:耐心细致、周到体贴。观察细致、乐于助人。热情大度、随和亲切。隐忍克制、爱岗敬业。自我反省,不断成长。懂得感恩,乐于奉献。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探索者”钟扬》 1.人物评价: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为了缅怀纪念钟扬,2021年4月,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和钟扬的科研故事结合,创作推出祁剧《种子方舟》。 2.钟扬形象: “坚持不懈” “责任与担当” “脚踏实地” “追求梦想”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0多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 zàn)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瑕疵。 《芣苢》 1.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 专题05:荣光万丈 作文素材知识精编 《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作文素材片段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有铭心的印象。那时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 拼尽毕生精力 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有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 ,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出一批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的超级稻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2.袁隆平经典语录。 (1)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2)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3)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4)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张炳贵的服务精神 需要坚持贯彻。“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些都是优秀的职业品质,这些品质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是闪光点,都能帮助职场人获得认可,尤其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凡事都讲究利益至上,我们更应该贯彻发扬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1)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满足每一位顾客。他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他真诚服务的工作精神却永远的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2)他珍惜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重复的也都是同样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感觉工作是枯燥的。我们应该从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工作的乐趣,为服务对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张秉贵在工作中的热情与服务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跟随前人的脚步。在自己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踏实肯干,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探索者”钟扬》 “坚持不懈”话题片段 坚持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坚持是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胸襟;坚持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坚持不懈方能成就不朽人生。 倘若没有坚持不懈的品质,怎能有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成为商界创奇;倘若没有坚持不懈的品格,怎能有居里夫人苦心研究发现元素镭,推动科学进步;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品格,怎能有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助力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目的在于打造精品。因此,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关键在于专注、创新、敬业、树立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培育技能人才。 3.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只要是接触到牛的地方,以及宰牛的手段,每一动作,都发出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于是梁惠王惊讶说到:“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是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现在宰起牛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芣苢》 一首《芣苢》,诗意地栖居。 《芣苢》是一首明快而又优美的劳动之歌,“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系列动词反复重复,让人感觉田野里采车前子的那一群劳动妇女从一棵棵采摘到一把把捋取,她们的劳动是欢快的,收获是丰盈的。这样的度曲方式吟诵起来又增添了几多活泼,让人仿佛看到一群生命鲜活的劳动女子在田野里呼朋引伴,你歌我和。是劳动,也是比赛。想想彼时,定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歌声伴着暖风飞。明媚的天气增靓了人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明媚了时光。 我们吟这首诗,仿佛走进了自己去田野里拔野菜的日子。傍晚放学或者周末假日,与小伙伴一起去田野里一半拔菜一半玩,咋咋呼呼,哼个小调,欢快地奔跑,不管曾经生活多么贫穷,但心灵是富足的,因此回忆里只有快乐。于是,吟诵带着心情飞。 读书,读到清人方玉润说此诗:“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一首劳动之歌,尽显高雅韵味。 《插秧歌》 《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