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一、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例如: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总经理,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这两个同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 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 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也就是C的产生。
二、何谓ABC?
其实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发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劝导干预。 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 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们常常认为罪魁祸首是外界的负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和总结出来、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这种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人们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自己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行为,也就是减轻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消极目标),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未来的困难(积极目标)。
三、特点
从整体上看,合理情绪疗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本主义倾向
RET信赖、重视个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选择的作用,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赖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而且,从RET的人性观中也可以看出它的人本主义倾向。
2、教育的倾向
RET有很浓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
首先,在咨询原则方面,RET试图用一套它认为合理的、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来访者。
其次,RET的治疗过程有很强的教导味道。
最后,RET还专门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儿童和学校咨询的体系,称作“理性-情绪教育”,旨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机能水平,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3、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在治疗途径上广泛采纳情绪和行动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视理性、认知的作用。这是RET、也是所有认知疗法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在RET的治疗中,总是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给予最优先的考虑。
四、操作模式
(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A),例如当众讲话、考试、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C)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异常的紧张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 (3)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D),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 (4)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扰(E)。
五、合理情绪疗法的适用人群
韦斯勒(R.A.Wessler)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这也正是合理情绪治疗所强调的要点之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RET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思维的倾向尤为明显。情绪障碍一旦形成,往往是难以自拔的,此时就极需进行治疗。
六、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七、治疗方式与步骤
由于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以理性 治疗非理性,帮助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
1、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2、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3、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rtingirrationalbeliefs)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4、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这4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求治者就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帮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这几乎适用于每一个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求治者情况而选用。因为“辩论”一词的英文字头是D(Disprting),“效果”一词的英文字头是E(Effects),加入这两上字母,RET的整体模式于是就成为ABCDE了。即: A诱发性事件; B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 C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E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八、阿尔伯特·艾利斯简介
阿尔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09.27],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也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 4 岁时全家到纽约定居。5 岁时因肾炎并发扁桃腺炎几近死亡,又曾因肾炎 9 次住院。12 岁时父母离异,养成他独立和无神论的态度。19 岁时又并发肾性高血压,40 岁时罹患糖尿病,但是他努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惨,反而精力充沛地过生活。
在 12 岁时,他下决心成为一个作家,于是认真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先进高职学校,1939 年进入纽约市立大学商学院,主修商业管理,想在商场上赚足够的钱以便写任何想写的题材。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他的计划,他只得放弃致富的美梦,不过仍持续写作。38 岁时他已完成了约 20 本书的手稿,但未能如愿出版。自 1939 年起,他开始研究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等问题,当时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他年仅 25 岁。在涉足这些领域后,他又花了两年时间阅读了有关这些研究课题的约 1 万篇论文和著作。然后发现,自己能够对那些有着性或爱的心理障碍者提供咨询了。
为了获得咨询资格开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心理学,分别于 1943 年与 1947 年获得该校临床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本希望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但因其缺乏医学背景而遭医疗机构拒绝,后来有机会受聘于卡伦·霍妮学院,与 C.R.赫尔伯格合作才如偿所愿。在 1949-1953 年间,通过实施精神分析,他对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开始产生怀疑,并由此成为反对精神分析的主要人物之一。在 1953-1955 年间,他曾尝试过各种其他方法,用以取代精神分析,终于,在1955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就是在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极大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 REBT)。
有人称埃利斯是自 S.弗洛伊德以来唯一创建具有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心理治疗学派的心理学家,还有人称他为认知 - 行为治疗之父。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无非是取人之长、略加综合而已。尽管褒贬不一,但他所倡导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却是得到一致推崇的。 埃利斯把其信奉的哲学观点与讲究实效的行为主义结合起来创建了理情行为疗法。虽然这种疗法起初遭到几乎所有治疗家的激烈反对,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坚定地捍卫了理情行为疗法,并使该疗法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使其反对者不得不信服和接受。埃利斯信奉的哲学观点是现象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把这些哲学观点与行为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理情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并使其转达化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
理情行为疗法是由艾利斯于 1955 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 RT),到了 1961 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他曾出版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很受欢迎的论著,尤其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他有好几本著作(例如《性无罪》等)的销售量高达几百万册,从而使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得以普及。 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专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八十个个别治疗替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两百场演讲与讲习。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内容大部分以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
九、补充阅读内容
如果你有兴趣,想继续深究的话请看: 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如果您有兴趣进一步情绪疗法,请继续阅读:韦斯勒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这也正是合理情绪治疗所强调的要点之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RET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思维的倾向尤为明显。情绪障碍一旦形成,往往是难以自拔的,此时就极需进行治疗。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治疗的第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治疗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治疗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治疗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这4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求治者就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帮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这几乎适用于每一个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求治者情况而选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技术;其次是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认知 “家庭作业”以及为促使求治者很好地完成“作业”而提出的相应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一些技术方法,或不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作为辅助的方法,或只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如决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方面使用。艾利斯曾指出,合理情绪治疗可以倾向于采用多样的技术方法,只要是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合理情绪治疗的框架之中,这都是允许的。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改变求治者的认知。如果施治者的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求治者的情感和行为上,而很少强调认知改变,那就应怀疑这样的治疗是不是合理情绪疗法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为艾利斯所创立。他认为,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使施治者得以用所学的方式,向求治者所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他人的及周围环境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从而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采用这一辩论方法的施治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求治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
提问的方式,可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①质疑式。施治者直截了当向求治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患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施治者的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因此,施治者借助这种不断重复和辩论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第二,那些信念是不站不住脚的;第三,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最终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②夸张式。施治者针对求治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把对方信念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例如一个有社交恐怖情绪的求治者说: “别人都看着我。”施治者问:“是否别人不干自己的事情,都围着你看?”对方回答:“没有。”施治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的字样?”答:“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问:“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 是我头脑中想象的……。”在这段对话中,施治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前两个问题均可纳入夸张式问题一类。这一提问方式由于使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从而容易让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如何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施治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
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A的反应,即找出C;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列出来。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其次,辩论中积极提问的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戴尔·卡耐基曾指出:“所谓苏式回答法,就是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以简洁的问题询问对方,使他不得不回答‘是’,第二句也使他不得不说‘是’,接下去每个问题都使他的回答不脱离肯定的范围。等他感觉时,他原先否定的问题,已在不知不觉中回答‘是’了。”两者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目的是让对方作出肯定性回答,而前者更多地是使求治者说“不是”、“没有”等,作出否定性回答。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也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不过使一个人说“不是”往往比使一个人说“是”的阻力更大,也更困难,因为说“是”仅仅是肯定对方的观点,而说“不是”时更多是否定自己的观点。但这一过程比说“是”的过程对求治者触动更深,也有一个使对方经过更多主动思考的过程。
学习合理情绪疗法的笔记
最近读了G.科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很受启发,把它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中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内容结合起来,做了笔记以便于和大家交流。
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意之事一二,不如意者八九。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便能丢掉烦恼,保持快乐。
然而,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特别是引起灾难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是这个引起灾难的的事情,造成了我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它犹如魔鬼缠身,困扰得我们终日不得安宁,使我们无法摆脱,长期的陷入心理牢笼里,经受着心理痛苦的煎熬。
其实,这个心理牢笼是由我们自己构建的。因为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由此形成的心理困扰,不是这个引起灾难的事情造成的,而是我们对发生的事情的不合理的认识、解释和评价的结果所造成的。
如果我们对这个事件做出合理的认识、解释和评价,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困扰。
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埃利斯,他基于上述的认识,提出了心理治疗的ABC理论和相应的合理情绪疗法。
现在,这种方法风靡世界,它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用以心理咨询与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个体,用来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我把它当做开启心理牢笼的金钥匙推荐给个大家。
一、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之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1913年出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4岁时全家至纽约定居,他便在那里长大。
(一)童年的生活
埃利斯的父亲是商人,很少在家,是个机智、友善、迷人的爸爸;妈妈热爱社交,因常去教堂或玩桥牌而晚回家做饭,对孩子的管教采取「放牛吃草」的办法,放出去了事。这使埃利斯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和弟妹,很能独立照自己的意思来安排或追求生活,纵使父亲在他11岁时因与母亲好友多年有染,被发现而导致离婚,但对埃利斯并没任何影响。
埃利斯是家中长子,下有小他19个月的弟弟和小他4岁的妹妹。他的弟弟反叛捣蛋成性,两人常相依作伴,共同编织白日梦。妹妹受家庭影响个性不很平衡,与弟弟相处如仇敌相见,多亏依赖他的心理帮助,才勉强维持。于是他在7岁左右就形成了靠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他在4岁半时得了肾脏炎,又几乎死于并发的扁桃腺炎。从那以后到9岁之间,曾进出医院9次,主要是因为肾炎,最长的一次达一个月之久。
埃利斯,自认童年经验对他的影响之一,是使他成为一个很会自助的人。他总是在不快乐的时候,努力想出一些办法,让自己少些不快乐。所以,他认为他是自己的治疗师。
但是,由于常为母亲的迟归担忧,又使他变得焦虑,这成为他的最大个性困扰之一,与此相伴而来的是他非常害羞,先是怕权威人物(如校长),后来则变成害怕女孩,直到19岁时,才强迫自己改变这种状况,而取得成功。当时他常被别人批评的特质,是言语武断、尖锐,相貌严肃、不够社交性。同时他的合理情绪治疗的核心精神也得以显现。他不必靠别人,自己也可过好日子。这都与他的家庭影响、童年经验、个人角色及经历有关。
(二)求学经历
1920至1930之间,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为解决自己害羞和公众场合的焦虑,他读了许多哲学著作,逐渐开始对哲学有兴趣。由于从小受环境中自我导向之风的影响,他经历了对不同事物的喜爱,如:小型歌剧、文学、政治……等;再加上他具备了专注奉献及不辍的怀疑精神,导致了他未来的成功。
在12岁时,他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并规划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先进高职学校,再进纽约市立大学,主修商业管理,想在商场上赚足够的钱,以便写任何想写的题材。
1930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使他的美梦破灭,但他不气馁,仍持续写作,完成了十部书的手稿,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与文集,但都未能出版。之后写作有关性、爱情、婚姻方面的文章,并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许多亲朋好友常常向他讨教。
当他了解了自己很能照顾辅导别人并引以为乐后,便决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在大学毕业8年之后,他又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研究临床心理学,1943年拿到硕士学位;1947年拿到博士学位。
(三)职业生涯
当时他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是最精深的,于是在1947年到1953年从事古典精神分析及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治疗。但在1950年以后,逐渐怀疑其效用,在大量的实践中逐渐得出结论,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较肤浅和不科学的治疗方法。并开始尝试几种其他疗法。终于在1955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学的、行为的治疗组合在一起,创立了合理性情绪疗法。1956年时提出11个基本的非理性信念的概念。他被公认为合理情绪治疗方法之父及认知行为治疗法之祖。
其实他在年轻时就开始了他的治疗法实践,并用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在19岁时,他强迫自己在布朗克斯的植物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跟一百位女孩子说话,虽然他不曾因这些短暂的接触,而跟任何一位女孩子约会,但逐渐不担心被女性拒绝了。他还借着认知行为治疗法的应用,克服了一些最糟的心理障碍。
他从童年开始,身体就不太好, 19岁时他的肾炎发展成肾尿糖, 40岁时,发展为糖尿病。他密切关注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顽强与疾病进行抗争,他努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因疾病陷入悲惨的生活。这使他一生都过着积极的、充满活力的生活。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对他乐观、精辟、幽默、灿烂的风格赞赏不已。
他是著作丰富多产的作家。他出版了七十多本书,发表了八百多篇文章。内容大部分是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他以工作为生活重心,并以此为乐。他曾获得多项奖项,深受世人肯定。
综观他的一生,可看出他是个具有努力奋进、敢于突破的高人。他所发展的理情绪疗法,是他一生自救的法宝,不但帮助了许多人,也养成了自己的乐观、开朗、迷人的个性。
埃利斯是位精力充沛而又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80名个别咨询与治疗的就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200场讲演与讲课。他在90高龄时还仍然工作。94岁辞世。
现在,我们了解埃利斯的生平,看到了合理情绪疗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将引导我们去掌握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体会它的无穷的魅力。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是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认识、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中,与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以及皮尔斯的完形疗法一起成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1、埃利斯的的人性观是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基础
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观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困扰,那是由人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我们把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归结如下:
(l)人生来就具有理性的、合理的思维和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思维潜力,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有成效的人。他指出,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2)他坚信人天生具有自我保护、快乐、思维和语言表达、爱、与他人交流以及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又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