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序言
周康伟
开卷有益,读史让人明鉴;如果说,诗歌能使人巧慧,数学能使人精细,那么,读史就能使人明智。看得多了,逐渐自己有了见解,再着手写。写历史有两种分别。一是随时增新地写,历史随着时代而增写。中国有二十四史,如果加上《清史》,就成二十五史。添写一部中华民国史和中共党史,就有二十七史了;改革开放后,就该添写一部改革开放史。在一个时代,必须有一本本的小历史,才可由后人来汇集成一部大历史。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担心将来变成一笔糊涂账。
另一种是旧史新写,历史是可以随时翻新改写的,而且也需要随时翻新改写的。博客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历史博客、历史沙龙有不少写历史的人,以历史学家为主,但也有不少业余历史研究者,有些是基于事实换个角度解读,有些则是以偏概全。
在人格的追求中,求真的品性是构建人格魅力的第一要塞;我抱着“告诉一个历史真相”“填补历史教科书的空白”的想法,想将自己胸中归纳的知识让大家共同来品味,把经过精心筛选的真正的历史精华献给读者,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收益,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洞穿历史的内核。
因此,我参照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之治史方法和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大历史”并非粗线条的叙事,而在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更擅长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由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记录史实,要以叙为主;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也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我写作本文的主要特色。在对历史的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增添“画龙点睛”之笔;将现实和历史,用叙述和议论编织在一起,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认知人类发展道路选择的广阔视角,在历史和现实组成的坐标系里锁定历史的经验教训。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不可知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因此,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造历史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历史。能否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
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为了让历史鲜活有趣,高频率地使用精妙的四字成语作副标题,成为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为此我广读博览,通过阅读他人的文章特别是名篇佳作来学习语言,力求文章的语言生动、有力、有文采,有声有色,富有音乐感;朗读起来感觉有一种流动的美,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历史的清风;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历史是人写出来的,同时也像电影一样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有了人性才更鲜活;在历史进程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洞察人性有助于了解社会发展史。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是按时间发展的;我以时间为序,以时间为主线,用年代记载历史,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史料按时间顺序,依史籍材料,条分缕析地加以组织和剪裁,将编写体例、篇章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统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立体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有人说象大事记,是一个大拼盘,象一本台账,实际上就是流水账,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历史传奇,是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内容极其庞杂,基本上是东抄西凑,自相矛盾,思想混乱的产物;这使我想起了抒情长诗《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文辞绚丽多姿、境界瑰奇神异、思绪波澜起伏,难点在篇章层次,全文回环激荡,反反复复,如万千乱丝,毫无端绪,很有另类特色。
笔、墨、纸、砚曾称为“文房四宝”, 属于文人日常用品;发表自已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是要用文章的,拿文章来达意,我们也早已经抛弃了难懂的古文。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就是网络。互联网对于世界的改变开始深入到很多领域,也开始影响到社会历史的某些最高原则,言论自由便是其中之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个网络留言板,民众可以在这里给高层政治领导人留言。这一创新是执政党将宣传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的公关技巧相结合的最新尝试。我们公安内网上,也开辟了公安民警读书学习园地;网络为历史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历史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PDF格式文件的电子图书、网络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每当我读到一篇网络文章,往往情不自禁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原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稿很多是辑录他人著作汇编而成的,由一些聊天记录和网上的一些文章整理而成,经千锤百炼,反复修改,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是一次再创作;我独特的写作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有关材料全部罗列在一起,然后加上少许自己的话,即把网络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我把这些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成一本文集,汇集大量历史未解问题,试图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收集关于历史问题的各种说法,让你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我所收集的文章中范围比较广杂,也没有按学术的要求指出资料、考证出处;有些文章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很容易让人产生现实联想;不管怎么说,这应该说是得益于逐渐宽容的改革气氛。一位高级编辑看了文集的目录后,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给人以杂乱的感觉,建议将文集整理成一部专著;但我认为,札记这种体裁比较轻便,不拘形式,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适当的史料,还可以夹进一些个人的回忆;本稿所列事实仅供参考,毕竟本人不是历史专业。它虽属宏观叙事,但却始终保持了明白晓畅的语言叙事风格,结合了大量历史细节,以具体事实澄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传言和关于某些问题的悬案。材料是从一些书上来的,不是我编造的。历史这样的文章可能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地看一遍,毕竟这类历史文章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有心的研究者来说,却是很有用处的。
本文通过中国战略网和豆丁网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中,进行了广泛传播,有的看了文章后,认为从结构和表达方式都很新颖,里面含有文学的底蕴,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标题新颖,体现和揭示了文章主旨,让读者透视到了文章的亮点;激扬文字,天马行空,,在这里没有权威的不可冒犯,没有世俗的弦外之音,在表述独立的同时,犀利的文风颇让人感怀扬眉拔剑的气势,引领着读者往下看;“鼠标无意之中点击进来了,看了第一篇,又看第二篇,再看第三篇,迫不及待地又看第四篇,文笔流畅,气势轩昂,一字一句吸引着我”;本文是对历史常识的复述和补课,也是历史与文化的穿梭,因内容浓缩,含意深远,必须反复细读,沉思静想,方能窥探历史真相,了悟人生;
在知识的海洋里,历史知识属于第一股东。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并合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理论是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人类历史证明,知识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未来的基础,知识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历史;人类文化的发展步骤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就是从专制到民主。思维方面,从神权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
学术是知识的学问,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等,文史哲三门称之为人文学科;西学指西方文化,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以儒家为主流,但是儒学不等于国学;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汉人崇尚经学,经学在当时即是史学;中国学术均不出史学范围,孔子作《春秋》即是史学开山。
有网友看了本文评价说,前所未有的理论探索会改变我们的观念,从来还没有人把人类的起源及如何走向未来描绘得如此清晰。
有些朋友则以“访客”的名义来批评本文观点,说“当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对于历史的纠缠不清,分成什么主义。多解决点问题,少谈点主义吧”;主义之争,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有道理,却又互相冲突。资本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绝对不要让这些空洞的理想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
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风云凝笔端;写作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我的思绪飘过了数万年旅程;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本书以独出心裁的体例设置、崭新的表现形式、流畅的语言表述,生动讲述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文明,使你在阅读生动精彩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历史的神奇与壮观。
绪论
前言,即告诉别人你写的是什么,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创作意图,创作原则;本序言大而深远,故用绪论;有人感到铺得太宽了,泛泛而谈,前言部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避免大篇幅地讲述文章渊源,可简要之写作源起、写作目的、写作途徑与方法、历史范围与限制、文献回顾等;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应多些。不要把前言写成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众所周知的常识性内容。还有人提出前言应含梗概的内容,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为此,我又从原来写的绪论分出序言;
不论序言、前言、 引言、导言、绪论,作为开场白,目的是推波助澜,吸引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和引导阅读的作用。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后记是对文章中心的升华,也可在最后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为了使读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又编了“目录及梗概”, 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等。
一、永州,中国历史的缩影
我的出生地永州,永州、零陵,一地二名;三皇五帝,舜葬九疑的传说,使永州闻名于世;我对历史的考查是从零陵怀古开始的;
《史记》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又名苍梧山,郦道元《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永州古道垂青史,舜帝南巡,留下了舜皇山、九嶷山的传说,有人说,他死在宁远的九疑山下,有人说,他殇于东安县的舜皇山里。
零陵是柳宗元被贬的荒远之地,实际上零陵古城的建城时间远比柳宗元还早,可追溯至秦、汉;秦始皇26年即公元前221年设零陵县,秦始皇为了同百越作战,置五岭之戍,修萌渚之峤,江华白芒营的峤道就是其中之一。加上秦始皇为巡游天下修至城东南80公里、湘江北岸的驰道,从衡阳过永州,沿潇水穿高山,经道州、江华,进入广西。待到汉朝平定桂林郡,便把零陵郡迁到泉陵县(今零陵区);汉武帝设为零陵郡,辖宁远、桂林、邵阳、衡阳、湘潭、娄底;
我对历史的兴趣还始于儿时对自己姓氏的考查;周氏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轩辕氏(黄帝)、神农氏(炎帝)。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要从黄帝算起。《姓氏考略》载,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以周为姓氏。黄帝的儿子姓姬,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其中就有周文王;
二、红色童年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文化大革命开始、知青上山下乡;从世界范围看,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五月风暴涌动;美国反越战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南美丛林和非洲,游击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40多年过去了,在经历了激动、磨砺、悔悟、反思之后,如今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些精英成为各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从国内看,“60后”高官是60后精英在政治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媒体将这个60年代称为“狂飙的年代”
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和少年是在一元化理想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文革时期对于领袖的宣传,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到处是毛主席语录,毛泽东像章。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红旗、红太阳、红像章、红宝书、红袖标、红领巾,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阶级斗争;那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激情的时代,一个公平与正义引导潮流的时代;我们有激情、有崇高,兴奋的眼神闪烁着幸福的遐想,我们深深地迷醉在一种神奇的气氛里,到处是革命画、革命标语,大批判专栏上的大字报、小字报、黑板报,书包里的小人书,还有高音喇叭里的亢奋的社论、革命歌曲,所有这些都营造了一种令人激动的氛围;我们存有从小到大见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改革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特别珍贵的童年时代。
童年的心地是一片净土,小学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我们读书认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毛主席”;此前我阅读过儿童识字课本《百家姓》,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并列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幼学琼林》内容包罗万象,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一本本好书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是我生命的最初十年,我不懂世事,脑中一片混沌的十年;文革结束后,政治风云变向,我们从一个被否定了的时代走来。严格地说,我们对文革那个时代较少有切肤之痛,但在我们思想成型过程中,则经历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与反思;1978年,我就读郴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古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之说,反映其交通闭塞;“77、78级”这一群体中的如今不少人已经步入省部级、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即中央、各地党政领导班子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人是于1977、1978年考入大学的。我对学校专业没有投入更多的兴趣,却很喜欢抽象的事物,对于文学、艺术抱有热烈的好感;我们是在看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中度过了青少年。一段历史远去。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时代的回响,是新中国的黄金十年,这是中国人民在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压抑后,在经过“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觉醒和迸发出来的强烈心愿。这是理想主义的十年,虽然是信仰崩溃的十年,但也是新一代思想者重新寻找信仰的十年,其实正是新中国的黄金十年,就像五四运动之后的20世纪2、30年代,日本侵华前的十年,是民国的黄金十年一样。
当过红小兵,上台演过批斗快板,也赶上了89年学潮,与生俱来的压抑和对民主自由的诉求不离不弃,恰恰是这一代人的宿命;小时候不明白,长大了会思考了,每每重温“伤痕”电影“伤痕”文学,就更加缅怀逝去的岁月;当眼前的红色渐渐变成了令人迷乱的杂色或者令人失望的灰色时,我们感到了困惑与失落,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了青春;在遭遇到了种种精神困境而开始怀旧,开始回望那红色的童年和少年,以及流逝的青春岁月;童年中的人物、经历、环境会塑造人生的框架,红色年代的经历使我们养成了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没有人能描述现在,因为现在时刻在变。没有人能描述将来,因为将来只是个变数。而对于历史的描述,渐渐多了起来,因为生于60年代的人,突然发现过去的一切开始变清晰,不知不觉成为拥有阅历的一代人,对我为什么喜欢读史就不足为奇了;
三、十年磨一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都不错。在我看来,最好的史书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丰富的思考材料的史料。历史虽然是个客观存在,但惟有我们阅读才能被发现,历史是依赖阅读而存在的;我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读史,浮光掠影,并没有留下太多太深的印象。真正静下心来凝望历史背影,是新世纪之初,我用了10年的时间找一些史料,找到了我们的老祖宗那里——中国先秦古籍;夏、商、周是我国三个早期王朝,这三个王朝是衔接的,意识形态是完全“贯通”的,所以称为三代时代,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先秦;
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天南海北,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等,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古代一直作历史看待;继《山海经》之后,北宋年间沈括的传世著作《梦溪笔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博大精深;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古籍3503种;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六经”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权力的秘密,不可不读《春秋》;解释经文的著作叫“传”,《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中国文化的根子在三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从这个根子发展起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告子、杨子、龙子、惠子、孙子、慎子、晏子、吕不韦、管子等,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所谓战略战术,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
周文王时期的《周易》即《易经》,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是中国古代探究宇宙的一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就连孔子《论语》也引用《易经》的词语;厚德载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
《易经》开篇即为乾、坤二卦。由爻号演绎为八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由八卦演变文字,再重叠为六十四卦。太极即天地间的根本道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生阴阳,阴阳成万物,将天下万物分为阴阳二种元素;
老子道教经典《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基本思想是道,道者,无也;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以“道”说明宇宙的演变;
《云笈七签》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是一部概论性的道教著作,说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黄帝内经》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科学成就。与《黄帝内经》并列的道教经典《黄帝阴符经》,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
中国历史著作很完备,史册浩繁,名家辈出;先秦的《春秋》《左传》已是史学名作,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记》,将中国史学著作推向高峰,后世才有“二十四史”——这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其次是《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则称断代史,如《战国策》《旧唐书》《中共党史》;以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书称为通史;《二十四史》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一个朝代的历史分别载在不同的人物传记之中,很难让人一下子从时间顺序上看清一个王朝的历史。司马光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给人们提供了一部可以比较容易地通晓战国至五代的史书,叙事长达1362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为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兴亡经验教训的;《了凡纲鉴》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精读一部通史,是必不可少的史学入门的第一步。通史的特点就在一个通字,上下几千年,纵横贯通,能从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主要规律。
清朝编辑科技、历史书籍为历代之最,如《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四库全书》等;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史地知识,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则是一部典型的汉奸著作;二十世纪初,康有为在著名的《新学伪经考》中,宣称一切先秦的古文经书,皆属伪作;人们头脑中存在了上千年的三皇五帝,统统不存在,甚至对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两个王朝夏、商王朝的历史和存在提出了疑问;
中国先秦古籍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演义,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而清朝总结先秦的传说写成了一部小说叫《封神演义》。
我还查阅了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是标准型的综合百科全书,历史部分以世纪设条,给读者以世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世纪总览,但内容仍不免偏重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人物和地理资料;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皇皇巨著《辞海》,则是中国几代学人千锤百炼、兼有字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我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博采众家之长,三教九流,集之大成,惨淡经营,编成一部构思宏伟、内容复杂、叹为观止的万物简史,一种豪放粗犷的感觉油然而生,不禁发出了“胸中几云梦,余地多恢弘”的感慨,故名《恢弘的篇章》;
四、历史哲学
(一)纵读历史,今天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它的影子,许多问题的认识和争论,也都是历史在今天的延续;站在历史长河上来看,立即就会豁然开朗;历史惊人的相似,历史现象的重复发生,反映着客观规律的存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史学起于记事,逐渐衍为资治之具,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顾炎武认为,史书之用,劝善惩恶,亚于《六经》,因此只有研析历史,通晓史事之士,才能谙熟典制,通达政体,治理国家;因此,中国史家不限于记事,还致力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种历史哲学的沉思;《吕氏春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了长久的治国方略;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历史学实际上只是一门重新处理“记忆历史”的人文学科。历史已经远逝,留下的都是记忆碎片,依稀见到的只是模糊的历史背影。这些陈年往事,无一不是我们先辈煎熬过的人性历练、社会写照。
历史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历史观即对历史的看法,历史哲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的规律;人们对历史的叙述,如果只是历史现象的罗列,就根本找不出一种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估计某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历史不是纯客观地记录一切,需要说明历史、解释历史,寻找规律,作出价值判断。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
历史系复杂人事之记录,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先有人再有历史。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要由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这就是英雄创造历史,被认为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以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去解释人类历史演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的文明史看作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来的,后经列宁、毛泽东等人不断发展完善,认为阶级斗争是夺取政权的有效途径。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个说法存在绝对化。社会上有许多现象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如果说历史教人以智慧,那么首先就应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马克思讲阶级斗争,但也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出现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上,阶级斗争本身也是文明发展中的组成部分。从氏族组织到建立国家,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武力占领到经济渗透;从专制制度到代议制民主,无一例外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从最早的人类靠采集、渔猎为生,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文明程度已有了多么大的提高。依笔者浅见,探索这一过程才是史学的基本使命
历史的事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都一直存在,今天我并没有比过去的人们掌握更多的历史素材。关键是我们的立场,是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是我们评价历史的基础理论思想体系和价值倾向。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用不同的观点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截然相反的结论。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寻求一种新的历史哲学。黑格尔《历史哲学》一书,柏拉图《理想国》,使我受益匪浅;前者不记叙具体历史事件而专讲历史规律,从东方世界→波斯世界→希腊世界→日耳曼世界,探索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后者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整的理想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历史是自然本身的运动过程,是盲目的、自发的,是一个合符规律的过程。自然界的发展历史有没有不合规律性的?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就是承认“存在即合理”;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如何?
历史坎坷,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需要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表述。在历史的漫长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的繁衍进化的历程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渐续创建中,除去任何纷扰,抛去任何偏见,客观真实地表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从中找出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以便有助于把握和估计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二)人类对于宇宙、历史、未来,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对于答案的渴求。
什么是宇宙,什么是世界?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也是时间、空间的合称;所以世界与宇宙是同一概念;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绕银河转,这井井有序之宇宙从何而来?是谁创造并主宰这个伟大的天体?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形成不同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
神学——宗教是一种世界观,神学是研究宗教的学问,是关于上帝创世的理论;上帝是主宰宇宙的神,按照西方的说法神就是上帝,两者是同一位;基督教经典《圣经》称之为天主,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称之为真主;《圣经》开宗明义,开篇就说,上帝创造宇宙,上帝创造人类。
哲学——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类以思维的形式描述和探索宇宙的科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1812年,黑格尔发表《逻辑学》,是关于神的思维的科学;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从1543年哥白尼70发表《天体运行》,到赫歇尔、哈勃,完成了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三部曲,探索宇宙从迷深玄奥的哲学思辩成为天文科学;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50发表《物种起源》,物竞天择的理论,简称进化论,涉及宇宙演化的过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科学把哲学转化为便于操作,也就是把哲学思想具体化;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哲学是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而宗教适用任何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人说“现在都是电子时代了,科学很发达了,宇宙飞船都飞到其它星球了,还讲这些旧的迷信”。 如果说古代的人是因为不了解真正的物种起源所以才暂时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那在这个以环保低碳为主旋律,连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都被认可的现代,为何宗教却仍然遍布全球;目前人类的科学再发达,也只是宇宙奥秘的局部。科学本身的范围是很有限的,科学不知道的事情更多;柏拉图说过,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不知道的越多,如果你觉得没有问题了,实际上你根本没懂;爱因斯坦被称为世界科学之父,提出了相对论,说他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发现科学在上帝面前不过是儿戏;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曾想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宗教讲神,科学讲知识,大道理管小道理;无论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宗教都不会被取代或消失,因为信仰对人们来说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社会主义革命是从批判宗教开始的。因为当时的宗教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一度成为妨碍革命的因素。共产党执政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李瑞环说,“过去认为宗教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低下。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加大,但宗教信仰者并没有减少。全世界58亿人口中有40多亿信仰宗教,其中包括许多对自然现象有深刻认识的科学家和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家。”
宗教的氛围能使人获得一种超现实的的精神寄托,使燥动的血气得到平和,使野性的心绪得到升华,使伤痕的魂灵得到慰藉,使孤苦的人儿得到温馨。人,是需要有所忌惮、有所畏惧、有所虔诚、有所尊崇的,没有上帝,也应有个心中的上帝,例如大自然、人类社会等,才能宁心静气,才能有所追求、有所创造、有所成功。
在我们人类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独立地存在着,就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人们对这个世界凝视沉思,热忱地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它崇高、庄严、不可思议的秩序。它使人们从世俗的卑琐和欲望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得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是最崇高的幸福。
哲学的贫困——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这个哲学命题,被哲学界喋喋不休地争论了几百年。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就是唯物论;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就是唯心论。哲学界亦由此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李洪志在《转法轮》一书中鼓吹:“其实我告诉大家,物质和精神是同一性的”。唯物论只能局限在物质世界之内,当一种事物被认识了才去研究它。就是说“人类智慧有限,只能研究能眼见之事物”;无神论以“看不见”来否定神的存在,但科学证实空气、电子、原子等这些看不见的物质是存在的;
查遍字典和网络,对于物质一词的解释,我认为物是质的集合体,是可以无限集合的。质是物的分解态,也是可以无限分解的。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人的想象力也是无限的。所以物的大也是可以无限的,质的小也是可以无限的;有些物质我们能够摸到,看到,甚至能感觉到,但是有些物质我们摸不到,看不到,甚至感觉也不到。更甚者我们通过仪器也探不到,为什么?是因为它太小啦,是因为我们人的能力还是在有限的状态下。我们处在有限的空间,还不能解决无限的问题。
有神论和无神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不休,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力。有些互为因果的循环推理本身无法自我解脱,需要实际的考证,如考古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等,才能打破这一循环。解决悖论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贫困的哲学——现代人类的知识,所能了解的只是极浅的一点而已,离真正认识宇宙的真相,相差甚远。人们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往往都说成是“谜”,殊不知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谜,让人难以理解?见可信,不见即不信可能是造成众多难解之谜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观点使人进步,如果我们敢于突破对现有世界的看法,那么对于现在的科学,也许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老是抱着过去的理论不放,是不会有进步的。以物理学来说,牛顿的古典力学在过去几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当物理学家把观察的对象转移到微观的电子运动时,却发现牛顿的力学并不适用于电子的运动。于是物理学家们又发展了量子力学,用以解释电子的运动轨迹。如果当初物理学家抱着牛顿的力学不放,今天的物理学是无法突破的。
人的思想僵化,不愿改变传统的观念去思维,科学还没有认识到的就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是迷信,是唯心论。科学没有认识到的,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的,就说是迷信,是唯心,按照这种观念,本身就是迷信,唯心论,人类社会也不能向前推动了。人类固有的旧观念形成一套思维方法后,很难接受新的认识。真理出现了也不敢去接受它,本能的产生一种排斥。
爱因斯坦相对论曾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常识性”观念;要完全揭开宇宙、时空真相,必须破除一切谬见,而予以正见。解放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常人的观念,否则,宇宙的真相永远是人类的神话,人类永远在自己偏见所划的框框里爬行。如果我们改变僵化的观念,人类就会有一个飞跃。
3、钱学森《论系统工程》的启示
系统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涉及应用数学、基础理论、系统技术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系统工程的应用日趋广泛 ,至20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许多分支,如经营管理系统工程、后勤系统工程、行政系统工程、科研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
系统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之点在于它是跨越许多学科的科学,是一门把已有学科分支中的知识有效地组合起来用以解决综合化的工程技术,是一门研究复杂系统的设计、建立、试验和运行的科学技术,是为了合理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等的总称。
把系统工程应用于社会,就是社会系统工程,又称社会工程,指组织管理社会的技术;常用的基本方法,其中就有历史借鉴;只有对社会系统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冲突和增强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这便需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完成;在我国,钱学森把社会工程定义为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研究历史,亦即研究社会。主要在能把握其传统性,显出其特殊性,中国传统社会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一个宗法社会,一部《红楼梦》爱情故事,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演化而成的;一个人立于社会,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关系,盘根错节,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
钩沉历史,考察中国社会,观察到某些重要的规律。在中国流传极广的杨家将就是一个极端重视家族荣耀的家族。一个重视家族荣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民族。这种民族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浓重的家族荣耀观,这种荣耀观使得这个民族的每个家族都不能容忍自己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做一个下等民族。无数这样家族的力量聚合起来,将会成为一个民族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又如,人口数量的增长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步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规模又与社会的治乱,具有极其深刻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反复重复着这一节奏和脉络,表明其背后隐埋着深刻的历史规律;伴随人口之高峰期往往也是社会、历史将发生大转折、社会发生重大变动的前夜。在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时,必须高度关注社会重要资源分配和配置的公正性。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乱的方面。
五、历史地理
学习历史,更应先熟悉地理,在研究历史同时能注意到它的地理背景。尼罗河、印度河、黄河及两河流域四大文明被称为大河文明,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有其开放性,而大河文明则是封闭的;一部欧洲史从希腊开始,转向意大利半岛,又转向到西班牙、葡萄牙,再转向到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直至转向苏俄;西洋历史是转动的,中国历史不好说是转动的,只好说是拓展的。中国即自北方黄河流域拓展到南方长江流域,再拓展到更南方的珠江流域。
巍巍昆仑。每个民族都有生存空间和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舞台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地理特点是三面环海一面山,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昆仑山;中国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雪域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三江源,澜沧江和长江、黄河之源,孕育了中华民族、印度支那半岛悠久文明的历史:澜沧江从青海、西藏、云南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流出国后称湄公河,在越南入南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称中原,又称中州。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渤海,入海口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