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667426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策略调整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6课时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 策略调整 145×12=1740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发散 1.P47 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45×12=1740 1 4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策略调整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6= 790×8= 54×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2 怎样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30=4800 1 6 0 1 6 0 × 3 0 × 3 0 0 0 0 4 8 0 0 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 3 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1 0 6 × 3 0 3 1 8 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策略调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60×30=4800 106×30=3180 1 6 0 1 0 6 × 3 0 × 3 0 4 8 0 0 3 1 8 0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P49—P50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 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 策略调整 (三)检测评价 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P5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 策略调整 4、P51 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 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六、教学后记 第5课时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策略调整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六、教学后记 第6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九P54—P55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积变化的规律。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策略调整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54——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54——3、5 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P54——4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4、P54——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5、P54——7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对于判断错误较多的予以指导。 (二)指导练习 1、P55——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20×3=60(元),因此全选择第二种套餐显然不行。可以是两份第一种套餐,一份第二种套餐;可以是两份第二种套餐,一份第一种套餐;还可以是3份第一种套餐。 2、P55——9 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问,要先求路程,再用路程÷时间=速度 (三)检测评价 1、P54——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54——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说出规律。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 垂直和平行 第一课时 课题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56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联系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策略调整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 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 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61 1、2、3、4题 P62 7、9题 第二课时 课题:画垂线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策略调整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1页第4题画一画。 2、62页第6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2页第8题。 4、63页第11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5、63页第14题。 6、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第三课时 课题: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的地3、4(2)(3)题。) 教学目标: 1、 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策略调整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 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1、61页5题。 2、62页10题。 3、63页12题。 4、63页13题。 5、63页15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