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65731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16,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整体感悟,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和为实现,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不过,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使民主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完全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江苏,考试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课标导航,整合梳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建国初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年建设时期,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革”时期,中国的各项民主法制制度遭到空前的,践踏,新时期,形成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民主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效,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港澳问题,台湾问题,出现重大转机,两岸关系不断缓和,考点扫描,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军事上,:,(,2,)政治上:,(,3,),理论,、路线、方针上:,(,4,),组织,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并通过,共同纲领,2,、时间标志:,1949.10.1,;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A,、结束压迫剥削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D,、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谁写的?此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毛泽东;,反映了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地点:,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第一次:三大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第二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代表特点:,内容:,(,1,)大会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讨论,(,2,)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献,(,3,)大会选举产生 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1,)新政协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2,)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广泛的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海外,华侨,各地区,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共同纲领,在何时被定为,施政纲领?,临时权力机构,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职权有四:,立法权、决策权、任免权和监督权,(,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宪法的主要内容:,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及其,根本政治制度(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新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3,)宪法特点:,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宪法意义,:,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宪法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思考)中国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确立和发展:,(,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目的是什么?,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民族,分布特点,(,3,)建立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概况:,三级机构(自治区、州、县);五个省级,自治区,。,(,5,)评价:,是,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大杂居、小聚居,(,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别体现了民主集中、多党合作、民族共进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3.,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A,多党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C,B,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有各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中共“八大”的探索(,1956.9,),-,良好开端,;,(,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世界上:苏共二十大后),(,2,)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矛盾,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团结,多党合作,健全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3,)意义,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重大挫折,(,19661976,年),(,1,)文革的发动:,根本原因:,导火线:,标志:,文革性质:,过程:,“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开始,红卫兵运动;高潮,造反夺权(上海);迫害老同志等。,评新编历史剧,的发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两会议、两文件,(,2,)文革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有哪些主要表现?,各地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3,)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经验教训,认清国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思考,),党在历史上的主要,“,左,”,倾错误有哪些?,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论,”,。,王明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冒险主义。,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阶级斗争扩大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土地革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合作探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重大转折,;,(,1,)背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两个凡是),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2,)内容(,拨乱反正,),A,、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C,、,组织,路线,D,、伟大决策,(,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内容,评价,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发展完善,(,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先后制定通过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2,、,“,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的历程:,A,、香港问题的由来:,B,、香港回归的历程:,中英会谈,1982,联合声明,1984.12.,胜利回归,1997.7.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1997 年 7月 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庄严的一刻,国内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际意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2,)澳门回归的历程:,联合声明,1987.4.,胜利回归,1999.12.20,.,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前提条件(根本),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渴望回归,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新 界,香港岛,九龙,历 史 回 眸,1860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4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香港回归后,实行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我们相信,“,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明天会更好!,香港回归现状,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2,)近代的大陆与台湾:,(,1,)古代的大陆与台湾(了解):,三国:,元朝:,1683,年:,1685,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清政府设,台湾行省,;,1895,年,:,1945,年,:,1949,年,:,马关条约,,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湾;,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从此大陆与台湾长期隔绝。,(,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表现:隔绝交流,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统一是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共同的信念;,交流的加强;,国际的公认。,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又是什么?,对台基本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月7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南京中山陵发表讲话。,连战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想一想,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一样吗?,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外交)关系;,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解决,它们又同中有异:,同:都实行,一国两制,;,异:,台湾,有更大自主权,,可拥有自己的军队,。,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外交事务,B.,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C.,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2,、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A.,解决香港问题,B.,解决澳门问题,C.,推动对外开放,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3,、正式宣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于:,A.1982,年,B.1984,年,C.1987,年,D.1992,年,A,D,B,4,、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B.,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C.,日本对台湾的暗中支持,D.,台湾人民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5.,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变的 外交制度 经济制度 军事制度 生活方式,A.B.C.D.,B,B,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