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上)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659461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上)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上)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上)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上)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地理会考总复习(七上)姓名_ 班级_*复习目标: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P2-3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

2、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 (教材P4图1.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5. 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的运动: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演示地球自转:(教材P12图1.16 演示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2)演示地球公转:(教材P15图1.20 地球公转演示) 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围绕光源在同一平面上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地球的自转(教材P11图1.14 昼与夜)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3、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太阳东升西落(2)地球的公转(教材P13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 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约为365天)。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了春季和秋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以北半球为例见下表)。位置日期

4、直射纬线时间昼夜长短季节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日昼夜平分3、4、5月为春季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23. 5)夏至日昼长夜短6、7、8月为夏季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分日昼夜平分9、10、11月为秋季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23. 5)冬至日昼短夜长12、1、2月为冬季五带的划分(教材P14图1.19 地球上的五带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

5、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5经线和纬线(教材P6图1.6 纬线和纬度教材P7图1.9 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2)纬线:与赤道平行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3)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5)经、纬线的特点:特 点经 线纬 线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标度范围180 90度数表示方法东经,西经北纬,南纬(6)特殊的经、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

6、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0到30为低纬 ; 30到60为中纬 ; 60到90为高纬。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20、160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7)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6利用经纬网定位:如右图中A(60,40N)(0,60),试补充C、D、E三点的经纬度。其中位于南半球有_,位于东半球的有_。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1-7 第一课时 地球概况与地球运动*复习目标:(二)地图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

7、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二)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教材P16图1.22 台湾岛地图):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比例尺的使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如:1:30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如:1:30000001: 300。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域范

8、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比例尺小详细小比例尺大简略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教材P18活动 阅读和绘制地图1(2)(2)方向的判读:一般地图(无指向标,无经纬网):面向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方向(教材P17图1.23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教材P16图1. 22 台湾岛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教材P17图1.24 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图例的识别:(教材P18图1.25 一些常

9、用图例)2选择适用的地图(1)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例如,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导游图上找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2)地图的比例尺有大有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例如,要去北京游览,想知道北京的位置,应该参考比例尺较小的中国地图;到了北京,想了解北京更多的情况,就要选择比例尺较大的北京市城市地图(教材P20图1.29 不同比例尺的地图A北京中心城区略图)

10、想要去北京动物园游览,还要选择比例尺更大的北京动物园地图(教材P20图1.29 不同比例尺的地图B北京动物园)。3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P21图1.30 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1)卫星影像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地面物体和现象的变化情况,如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台风前进路线等。(2)在车载导航仪显示屏上,驾驶员可选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最佳线路,查看所在位置和行驶路线。4地形图的判读 (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所示:图中甲的海拔是_,乙的海拔是_,丙的海拔是_,甲和乙的相对高度是_。(2)

11、判读坡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山体不同的部位等高线形态(教材P25图1.36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如下图所示:A是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B是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C是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内低外高;D是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内高外低;E是鞍部,在两山顶之间;F是陡崖,等高线重叠。如右图所示,该山有_个山峰,甲山和乙山的相对高度为_米,A为_,G为_,EF为_,CD为_,该地的风向为_。(4)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材P27图1.42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

12、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8 -13 第二课时 地图*复习目标:二、世界地理(一)海洋与陆地1.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二、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西半球。(教材P32图2.4 水半球和陆半球)3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图上填出) (教材P33图2.6 大洲的分布)七大洲的面积: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

13、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四大洋的面积: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4分界线:(教材P33图2.7 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2.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喜马拉

14、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教材P37图2.13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曽经是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教材P38图2.14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这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教材P38图2.15 荷兰的围海大坝,说明了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对海陆变迁的作用。2板块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

15、了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教材P42图2.22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组成(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及澳大利亚大陆分布在印度洋板块上),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的碰撞挤压的地带,例如,阿尔卑斯

16、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挤压而成)喜马拉雅山系(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而成)、科迪勒拉山系(北美部分的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而成,南美部分的安第斯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而成)等。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教材P42图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14 -19 第三课时 海洋与陆地*复习目标:(二)气候1.天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三、天气与气候(

17、一)多变的天气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概念特点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A、东边日出西边雨; B、冬冷夏热;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E、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上描述天气的是_。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教材P49图3.5 常用的天气符号) 风向符号:3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材P49图3.4 卫星云图)卫星云图中白色代表云区,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4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材P52图3.8 焚烧秸秆 图

18、3.9 城市交通拥堵) 焚烧秸秆、汽车尾气等。 关注雾霾天气。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教材P53图3.11 气温日变化 图3.12 气温年变化)(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一个地方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2)气温年较差: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内的

19、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下图中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图 。2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图的判读:(教材P55图3.16 等温线模式图)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方向;(如图中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如图中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如图中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教材P56图3.17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3.18 气温的垂直变化 P57图3.19

20、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3.20 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纬度位置的影响:低纬度的地方气温高,高纬度的地方气温低。由南到北气温值递减的为北半球,由北到南气温值递减的为南半球。海陆位置的影响: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地形的影响:在高原或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量柱状图:(教材P59图3.22 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如图,地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湿润;地降水的季节差异很大。2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教材P59图3. 24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1

21、纬度位置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的影响:温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3)地形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20-27 第四课时 天气3.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四)世界的气候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材P65图3.28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的面积最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亚

22、洲的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回归线附近内陆与大陆西岸,非洲的面积最大)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注:两种季风气候的区别(温带季风气候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地区亚欧大陆西岸:(1)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西岸)(2)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中纬度400600的大陆西岸)温带地区亚欧大陆内部:(1)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降水量少。(2)极地气候:全年严寒干燥。(极地附近)另外,在高原、山地地区,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

23、高原山地气候。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区,全年低温,降水较少。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1)一个地方的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很大。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一般说来,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如,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2)海陆位置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小;距海远,降水少,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如,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3)就地形而言,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如,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

24、是气候寒冷。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3)有时候,气候会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例如,云南从20092011年三年冬春持续干旱,导致农畜饮水困难,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4)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恶化。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28-34 第五课时 气候*复习目标:(三)居民1.人口与人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四、居民与聚落(一)人口与

25、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1)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2011年)(2)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P72图4.4 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2)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欧洲 亚洲东部、南部 北美洲东部人口稀疏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3)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

26、影响3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衣需求量大 食粮食紧缺 住住房紧张 行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2)人口少,增长慢(部分发达国家)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3)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35- 40 第六课时 居民考点扫描123456单项选择题12345679101112综合题2122243.聚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三)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聚落与环境(1)乡村与城市景观

27、的差异:(教材P81图4.12 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P82图4.13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教材P82图4.

28、14 团块状聚落),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教材P83图4.15 条带状聚落)。结合教材P83活动 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很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结合教材P85活动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相关练习:中考复习指南针P41- 45 第七课时 聚落1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