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4287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9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设计图 1成都市区域划分示意图0引言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区域。国家层面的定位提升使得成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成都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即从“5+1”区扩容至“12+2”区(见图 1),城市空间尺度的变化也导致出行需求的变化。同时,2020年底,轨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且在未来 34 年客流特征相对稳定。为支撑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国际门户枢纽城收稿日期:2023-09-13作者简介:陈团宁(1984),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交通政策和交通

2、规划。通信作者:魏泽丽(1978),女,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规划和智能交通。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陈团宁,魏泽丽,班世银(成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成都市公共交通经过多年发展,包含了市域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等多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背景下,成都地面公交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文章深入分析成都全域公交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在轨道成网背景下成都地面公交如何合理定位、协调发展,形成多模式、多层级、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关键

3、词轨道成网;公共交通体系;一体化;地面公交中图分类号F57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949(2023)19-0049-03市,创建公交都市典范,城市公交系统尤其是地面公交亟须重新调整角色定位,实现与轨道相互融合补充、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运能与需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已刻不容缓。1发展现状成都市多层次、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1,见图 2。轨道交通发展强劲,6 条铁路公交化线路共计 430 km 贯穿东西南北,市域内日均客流 5 万人次;558 km 城市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 39 km)已通达中心城区、东部新区,日均客流超 500 万人次/日,中心城区“5+1”区

4、建成区范围内轨道密度 0.73 km/km2,中心城区“7+1”区除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津区的城区外,均有 2 条及以上地铁覆盖主要客流走廊,郊区新城均有铁路公交化线路覆盖1;快速公交错位覆盖、与轨道交通共筑骨架网,“1 环 5 射”共 14 条快速公交覆盖“5+1”区并进入“7+1”区;常规公交交织成网,“5+1”区已形成“干、支、微、特”四层级公交网络,客流量主要集中在“5+1”区内部及进出城各廊道上,“7+1”区已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郊区新城已实现公交+农村客运全覆盖各建制村。2存在问题当前,多层次、多元化城市地面公交基本能较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2.

5、1公交运营主体多元,票制票价不统一中心城区“5+1”区、“7+1”区分区经营,各区域线网运营相对独立,部分衔接通道线路存在重复、竞争浪费现象。“7+1”区已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郊区新2023 年第 4 卷第 19 期50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设计 城仅崇州市和彭州市实现公共客运国有化改造,其他均为多家民营企业运营,不利于公交线网运营及服务的整体统筹。票价体系不统一,“5+1”区与“7+1”区仍采用不同的票价体系,“5+1”区享有 5 折、2 小时免费换乘 3 次优惠政策,“7+1”区普遍采用一票制、无换乘优惠;郊区新城还存在阶梯票价,优惠票价机制未全覆盖。2.2公交线网结构不优,与轨道融合

6、不高随着中心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轨道规模不断上升,“5+1”区(原主城区)轨网密集且公交资源较为丰富,部分通道存在线路重复率高现象;相对而言,“7+1”区轨道交通网络分散且公交资源缺乏,青白江区等部分区域存在既无轨道又无公交快线服务,长距离快速公共交通出行困难;郊区新城铁路公交化逐渐覆盖加密,但接驳公交线网覆盖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2.3公交基础设施保障规模不足公交场站方面,首先是总量不足,中心城区公交场站平均面积 60 m2/标台,低于国标 120200 m2要求;其次为布局不合理,客流集聚区(如一环范围内)缺乏场站,“5+1”区仍有 40%公交车辆占道停车,车辆进场率低,同时影响城市居民生活

7、。公交信息化方面,“7+1”区域各区普遍缺少公交信息化调度中心,且未实现与“5+1”区域公交的统筹调度。公交专用道方面,“5+1”区总体规模较大,直停式停靠站或小汽车借用专用道右转影响专用道运营效率;“7+1”区目前多为优先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郊区新城目前较少施划公交专用道/优先道。2.4公交服务效能水平有待加强充电桩总体规模不足、分布不均匀,导致公交车辆空驶路里程较高;中心城区早高峰仅 10.2%的线路发车间隔在 5 min 以内;发车间隔在 79 min 的线路最多,占比 21%。总体来看,“5+1”区、“7+1”区、郊区新城的公交服务水平依次减弱。3经验借鉴国内外公共交通发展先进城市

8、普遍构建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如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基本形成了“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的全覆盖、无间隙公共交通一体化;库里蒂巴没有在营轨道交通,但也形成了以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运营模式。3.1东京、巴黎东京、巴黎实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根据轨道交通网络“内密外疏”的特点,分区域采用差异化的公交组织模式。城市半径 1015 km 范围高密度发展区域(相当于成都“5+1”区),以轨道为主体,常规公交为补充衔接的发展模式;城市半径 30 km 以上(相当于成都郊区新城)区域采用市域铁路等高速交通模式;在轨网密集的中心区,采用“轨道+短线接驳”方式。同时注重公交设施保障,即使在

9、城市核心区域也有必要的公交场站。3.2北京、上海北京、上海实行以轨道与地面公交并重的发展模式,轨道规模相对较小(人均轨道里程 0.30.5 km/万人),其中轨道交通作为骨干网络,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北京规划形成以轨道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2,常规公交形成“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线网层次。上海优化骨干公交线网,轨道密集区域公交线路及运力逐步向外转移,强化轨道公交两网融合,高标准配置换乘衔接设施(公交港湾站、首末站、P+R 等),创新型推进微枢纽建设,构建公交线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统筹体系。3.3库里蒂巴库里蒂巴实行地面公交为主导,

10、以快速公交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体化公交网络类似蛛网的路网形态。5 条放射型结构轴线中的 BRT 公交承担了骨架公交的作用3。另外还包括了大站快线、区际线、区内线、校巴、医巴等 10 多种各色公交线路与车辆,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走廊、不同人群等对公交运量、速度、票价等不同服务要求3。多样化的便捷换乘中转站、大型公交图 2成都市公共交通体系现状构成图51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设计站是实现公交网络一体化的关键,同时大量施划了公交专用道,并在沿线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公交优先的保障效果。4路径思考针对成都中心城区“5+1”区、“7+1”区、郊区新城轨道交通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

11、验,区分不同区域,采用差异化公交线网组织模式,并建立强有力的基础设施配套支撑,推进成都全域公交一体化发展。4.1分区域公交功能定位中心城区“5+1”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干支微”公交为基础的网络融合、高品质、多元化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7+1”区域构建以枢纽(含轨道车站)为核心,常规公交在区内自成体系、对外系统协同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郊区新城构建以高铁站为枢纽、以首末站、旅游中心为节点,多层次、多等级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4.2分区域线网优化策略4.2.1差异化线网组织模式加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线网布局,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线网结构优化。“5+1”区“减重复、重接驳”,优化和消减

12、与地铁重复过多的线路,依托公交快线网络开行支线及微循环接驳公交;“7+1”区“补通道、增覆盖”,重点发展和完善“快+干+支”线,在未开通轨道线网的客流通道及横向走廊构建快线网,强化轨道末端公交接驳;郊区新城加强轨道交通末端枢纽搭骨干快线,快速连接中心城区,在铁路公交化高铁站点构建连接本城区、镇村、旅游景点的多层级、多元化的接驳公交线网。4.2.2构建快线公交通道在轨道、快速公交网络基础上,加强构建区域间主要客流通道快线公交通道。中心城区新增快线公交填补“轨道+快速公交”1 km 范围外的覆盖薄弱区,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轨道+快速公交+快线公交”进出城通道 100%全覆盖。郊区新城发展快线

13、公交就近接驳地铁,作为地铁的延伸接驳线,实现郊区新城城区及沿线产业园、居民快速可达地铁站。4.3与轨道协同的运营服务打造公交服务高频网络,实现与地铁高频网络服务同步4。以智能信息化为抓手,提升公交、轨道协同运营能力。围绕轨道站点 800 m 覆盖范围外的接驳强需求区域,按照调整支微线路出收车时间、运行干线区间线路、新开轨道接驳线路等多种方式,实现轨道站点的公交接驳同步4。车辆方面快速公交以 1218 m 车型为主,快线和干线以 12 m 车型为主,支线以 10 m 车型为主,微循环线路以 6.8 m 车型为主。4.4完善公交基础配套设施4.4.1加快公交场站及充电设施建设统筹总体规划,结合未来

14、片区公交场站规模需求,按照场站有效服务半径(枢纽 35 km;公交停保车场5 km,首末站 500 m)统筹设施布局,确保场站设施分布均衡4。按区域缺口推进充电桩设施建设,以新建、改造场站配套建设为主,路边充电设施为补充,加强充电设施覆盖,满足新能源化公交停车充电需求。4.4.2优化完善公交专用道建设按照“中心区域连线成网”“外围区域通道衔接”的思路,从完善中心区域公交专用道网络、打通中心区与外围区域公交专用道衔接两个层面,优化现有专用道设置。“5+1”区域通过打通节点及专用道断头路,提高路口精细化设计,形成连续成网的专用道体系,保障公交在路网体系中的优先通行权;“7+1”区域通过判断公交走廊

15、道路条件及交通量状况与公交客流等,在有条件的走廊设置专用道衔接外围区与中心区,保障公交客流快速集散;郊区新城根据客流需求合理设置专用道。4.5全域一体化保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阻隔,推动一体化改革,统筹跨区通道线网整体效能优化,推进全域票价融合,推动实现一卡(码)通乘、优惠共享,增强公交换乘出行,提高整网运营效率。以客流需求为根本,确定匹配车型,均衡不同区域运力资源,提质增效“5+1”区公交服务,加强“7+1”区、郊区新城公交薄弱区运力,全域统筹公交运力。完善智慧公交平台,提高运营统筹调度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务品质。5结语该文在轨道交通成网背景下,梳理成都公交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成都中心城区“5+1

16、”区、“7+1”区、郊区新城轨道交通分布差异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分别从功能定位、线网优化、运营服务、基础设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分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推进成都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希望以成都市为例的成果实践对全国其他类似城市有一定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1 成都市交通发展研究院.成都市“地铁、BRT、普通公交”功能互补的公共交通体系研究 Z.成都:2020.2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 Z.2020.3 张鑑,过秀成,杨涛,等.南美考察报告(二)彼岸的交通文明 J.江苏城市规划,2009(5):6-12.4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中心城区常规公交发展规划及 20212023 年三年行动计划 Z.成都: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