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0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1(2023全国模拟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战国时期,楚国曾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A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B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C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D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可知,华夏和蛮夷观念界限还比较清晰,而战国楚国等国已经自认是炎黄之后,体现华夏认同增强,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A项正确;当时华夷并不是一体,排除B项;华夏认同与周王室的实力削弱没有必然的关系,排
2、除C项;这一变化只能体现增进认同,但不能说明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广东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据本题可知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农产
3、品和手工业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C项正确;材料反映社会经济呈现地域特点,而与中原市场的统一与否无关,与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只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而不能推出是民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4、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由材料中“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其中“分其室”冲击了宗族血缘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进一步地弱化宗族血缘关系,“由官府析分登记”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增强,由此可见,这一变化推动了族权的弱化、君权的加强,体现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贵族的生活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伦理道德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湖北模拟
5、预测)河南淅川毛坪楚墓断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仍保有明显的洛阳周代墓葬中同类器的某些特征。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信阳长台关等战国中期楚墓中,其结构、葬俗和随葬器物组合等都同楚国中心地域江汉地区的楚墓十分接近。与之推论正确的是()A中原文化面向周边传播B河南一带封国恪守周礼C楚国北上影响逐渐增强D南方文化效仿周代风格【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河南淅川春秋中晚期的毛坪楚墓出土的陶器与洛阳周代墓葬的有相似之处,战国中期的一系列河南楚墓,在多个方面也都与楚国中心地域江
6、汉地区的墓接近,由此可知,春秋中晚期的毛坪楚墓受洛阳周代墓葬影响,但到了战国时期,则变成江汉地区的湖北楚墓影响河南楚墓,即位置偏南的楚国中心逐渐向北扩展自己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汉地区的楚国中心区域对中原地区的影响,非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排除A项;据材料,战国中期的河南楚墓葬俗、随葬器等方面同江汉楚墓接近,不符合”恪守周礼”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文化影响中原地区,并非南方效仿周代风格,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 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
7、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可得出,当时的思想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的“天”到现实中的“人”与社会情况,说明其探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关注焦点的变化,而不是他们思想的创新,排除A项;春秋时期并不是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存在封建迷信的说法,排除
8、B项;他们只是提出新的构想,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人物相关解释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墨子“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A推崇“义”的价值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C主张以义谋利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思想,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时空定位为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将“义”视为
9、人的道德追求,墨子则将“义”视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可见二者都推崇“义”的价值,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二者“以义划分社会等级”,排除B项;材料主旨意在推崇“义”的价值,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所述与孟子的观点相符,但与墨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023江苏校联考三模)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A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C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10、,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东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礼器减少,日用品增多,器形与纹饰越来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等级特权的没落,并非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淡化,并非山东地区文化色彩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管仲主张“受禄不过其功”,申不害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乐毅主张“察能而授官”,吴起改革“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
11、一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D变法改革阻碍社会发展【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受禄不过其功”“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注重依据能力才干选拔人才,一定程度削弱贵族阶层,利于阶层流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是按照军功授予爵禄,更没有体现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变法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江苏统考模拟预测)如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
12、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吴起变法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基本都提出按照军功或者贡献
13、确定官职或奖赏,废除贵族的特权,这些变法措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非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律至上以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4(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之间交流加强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宗法礼制遭到僭越【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
14、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礼制下,各阶层的生活、住处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规模来看,都远超周天子,说明当时宗法礼制遭到僭越,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崩乐坏,非诸侯之间交流加强和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AC项;当时尚未建立专制王权,排除B项。故选D项。5(2023湖南长沙校考模拟预测)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B社会治理秩序
15、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D项正确;吴王夫差使用周王之礼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项;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
16、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主张()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B表明儒墨学说的融合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D体现以德治国的理念【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
17、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颁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墨观点的共同之处,并不能说明二者融合,排除B项;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墨家,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
18、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
19、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勃兴;
20、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牛耕技术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
21、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可概括出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根据材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可知,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私学的勃兴;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
22、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提出处世理论,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可得出,强烈的政治意识;根据材料“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可以得出,执着的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可以得出,浓厚的地域色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8(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图据国家制度与社
23、会治理历史地图册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现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运动。阐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剧变,各国纷纷推行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等都主持了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打击旧制度、削弱贵族特权,注重富国强兵,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结论: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变法改革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方式。【详解】现象: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出战国时
24、期赵国、齐国、楚国、秦国、魏国、燕国都在进行变法,可概括为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运动。阐述:从各国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25、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新课标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26、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
27、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
28、,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
30、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
31、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
32、挑战【答案】C【详解】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2022广东高考真题)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
33、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AABBCCDD【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7(2022湖南统考高
34、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8.(2022
35、全国高考真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36、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荀子的儒家立场。(2)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