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0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
1.(2023·全国·模拟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战国时期,楚国曾明确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 B.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
C.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 D.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
2.(2023·广东·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 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
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 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
3.(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4.(2023·湖北·模拟预测)河南淅川毛坪楚墓断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仍保有明显的洛阳周代墓葬中同类器的某些特征。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信阳长台关等战国中期楚墓中,其结构、葬俗和随葬器物组合等都同楚国中心地域江汉地区的楚墓十分接近。与之推论正确的是( )
A.中原文化面向周边传播 B.河南一带封国恪守周礼
C.楚国北上影响逐渐增强 D.南方文化效仿周代风格
5.(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 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
6.(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
人物
相关解释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
“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 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 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
1.(2023·江苏·校联考三模)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2.(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管仲主张“受禄不过其功”,申不害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乐毅主张“察能而授官”,吴起改革“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D.变法改革阻碍社会发展
3.(2023·江苏·统考模拟预测)如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 )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 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4.(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诸侯之间交流加强 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宗法礼制遭到僭越
5.(2023·湖南长沙·校考模拟预测)《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6.(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主张( )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表明儒墨学说的融合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体现以德治国的理念
7.(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8.(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图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地图册》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2023新课标·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4.(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5.(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6.(2022·广东·高考真题)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7.(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8.(2022·全国高考真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