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8632416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2(2023山东潍坊统考二模)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著作记载水经注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图经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

2、漕运。A农业生产B商业交往C国家战略D社会变革3(2023山东淄博统考二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有长。修之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4(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管仲认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D奠定了齐国霸业的物质基础5(2023山东

3、济南统考二模)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6(2023年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7(2023年山东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性恶论,

4、认为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如果圣人不去规范、引导,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仪等美德也就没有了。从中看出,荀子的“性恶论”()A揭示出了人性的本质B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C与儒家观点背道而驰D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8(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吏师合一 ”的制度。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 出现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这一变化()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9(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

5、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10(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C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11(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

6、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B轻罪重刑的策略C外儒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12(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13(2023山东日照统考一模)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C官僚政治逐渐

7、取代贵族政治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14(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A天人合一的观念B主张义利并重C对人与物的关爱D民本思想倾向15(2023山东统考一模)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D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16(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

8、件表明()时间事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17(2023山东淄博统考一模)荀子主张“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墨子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两者的主张都()A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B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C体现相同的政治立场D为治国理政提供建议18

9、(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战国时期,统治者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各国诸侯宁肯任用那些出身微贱,有贫者之智而无僭窃之嫌的人,也不愿让其同胞手足参与政权。这一现象()A促成了变法运动的兴起B导致了分封体制的崩溃C适应了官僚政治的发展D表明了贵族集团的衰落19(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20(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孔子说:“君子

10、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21(2023山东临沂统考一模)春秋战国时期 ,各地形成的以“ 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 ,“ 邦” “ 国”“邦族”“ 国族”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表明()A宗法观念瓦解B国家制度成熟C礼乐文化鼎盛D族群融合加强22(2023山东青岛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

11、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A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严重衰落C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D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23(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两人的主张都强调()A维护奴隶主统治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C重视自身的修养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24(2023年山东泰安高三校考开学考试)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

12、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25(2023山东模拟预测)“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逐步瓦解B宗法制趋向完善C生产关系的变革D各国变法的推动26(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

13、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富国强兵的需要C社会秩序的重建D商品经济的发展27(2023山东模拟预测)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孟子提出“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具有“经纬天地而裁官万物”的本领。这说明三者都追求()A“舍生取义”B“内圣外王”C“自强不息”D“天人合一”28(2023秋山东高三统考期末)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士阶层的迅速崛起B政治权力明显下移C法治秩序开始崩

14、塌D贵族等级意识分明29(2023秋山东聊城高三校考期末)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30(2023年山东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简子问太史蔡墨:为什么季氏赶走鲁昭公而百姓还能顺服他呢?墨回答:“天生季氏,以贰(辅佐)鲁侯,为日久矣”,“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蔡墨的回

15、答 ()A表明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折射出传统秩序被破坏的状况C反映奴隶主贵族丧失世袭特权D说明民本思想被各统治者认可31(2022年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儒家认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德”赢得民心,即君主务必要以德位兼备之身,行修齐治平之效:法家强调统治者要“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墨家认为,治国的贤人务必要量贤任事。这表明他们()A思想体系一脉相承B倡导贤人治国理念C迎合地主阶级需要D呼吁重建社会秩序32(2022年山东济南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戎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

16、做法使得()A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B宗法制度得到强化C贵族集团垄断受教育权利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33(2023秋山东临沂高三校考期末)荀子富国中提到“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王制中强调“分莫大于礼”;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又主张以法入礼,规范秩序,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A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B有利于恢复礼乐秩序C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过程D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34(2022年山东淄博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春秋时期,管仲认为治国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推行新法则要“慎用其六柄(杀、生、贵、贱、贫、富)”。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A尊法敬天B外

17、儒内法C德法并重D严刑峻法35(2022年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山海经祝融像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B周王室控制力不断衰弱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D国家治理体系日渐完善36(2023山东济南校联考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

18、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37(2022年山东高三期中)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38(2023年山东滨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西周国家管理可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每个单元中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且这两类政治区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而到春秋战国时期,

19、国、野渐趋一体化至无界限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社会等级趋向平等B说明中央集权日渐加强C导致战争频发社会动荡D源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39(2022年山东菏泽高三统考期中)战国时期的田齐法家主张“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明君重道法”,同时又认为“仁义礼乐,皆出于法”。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40(2022年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中)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C稳定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41(2022年

20、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中)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42(2022年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中)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43(

21、2022年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夸耀自己的财宝十枚“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齐威王对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有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治国功臣, “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齐威王的这一认识是基于()A士人阶层的崛起B治国思想的调整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变革的现实44(2022年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西周王室对贵族进行物质馈赠与权力或职务的赋予的行为被称为“锡命”。锡命在西周礼器上的金文记录中频繁出现。春秋时期,不但记载锡命活动的礼器数量极少,而且见于传世典籍记载的锡命活动总计不足十次。这一变化缘于()A井田制的实施B华

22、夏认同的淡化C周王室的衰微D青铜文化的没落45(2022年山东聊城高三山东聊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教育理念与伦理观相矛盾46(2022年山东潍坊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

23、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关注社会,倡导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C关注社会,倡导统一D推行仁政理念47(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荀子的刑法思想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材料二甲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

24、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137乙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

25、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D项正确;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当时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据深沟,谓之邗沟”可知,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修建了邗沟,据材料“昔吴王阖间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可知,吴王阖

26、闾为了征伐楚国,开通了运河,运送粮食,从来料来看,这一时期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整体战略,C项正确;材料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农业生产、商业交往和社会变革,排除ABD项。故选C项。3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孔子强调治理国家采取德治,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落寞的奴隶

27、主贵族的利益,没有迎合封建贵族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可知,管仲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令行禁止,是令能得到民之所好,古往今来的圣王,都是得到人们拥护的,才能“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说明民心民意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严刑峻法信息,排除A项;管仲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早期,远早于孔子时代,“继承了”说法错误,排除

28、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心民意的重要性,没有描述齐国称霸的物质基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根据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致使秦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不打胜仗不许返回,而且人们听说要战争都相互庆贺,起居饮食的习惯也与战争相关,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人们的影响,没有体现整体国

29、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和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A项和B项;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普遍拥护”一词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根据材料“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可知,孔子重礼,而庄子却认为礼是“乱之首也”,尽管两者对礼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畔”“乱”问题,反映了二者在论述目的上的相通性,即为了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孔子和庄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并非当时统治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孔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材料“如果圣

30、人不去规范、引导,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仪等美德也就没有了”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主张规范、引导人性的发展,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B项正确;荀子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荀子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但仅凭材料内容不能说明荀子的“性恶论”与儒家观点背道而驰,排除C项;荀子属于儒家代表,未体现其思想奠定法家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由材料“学术官守”“吏师合一”及所学可知,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促成了学术文化随着部分掌管文化的宫廷官吏的流失走向民间,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使师资和文化典籍进

31、一步流散,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官学的衰落,也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C项正确;学术下移不能导致宗法体系崩溃,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导致宗法体系崩溃的是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的文化重心仍旧在北方,排除B项;学术下移与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材料“楚人引诗”、“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楚国贵族所用文献”可知,楚国对华夏文化思考与接受的史实,说明当时楚人在文化上逐渐与华夏文化接近,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楚国学习华夏文化,材料中无法体现争夺霸权,排除A项;尊重周朝的政治秩序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楚

32、王问鼎”的史实,排除C项;儒学确立为主流意识在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依据材料“复周”,“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对于统一与稳定的向往,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统一稳定的向往,不能得出专制集权的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宗法分封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向往,并不能得出百家争鸣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根据材料“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可知,孔子认为

33、,政策宽人民就会忽视,而政策严人民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对人民的政策要宽严相济;韩非子认为,轻刑不罚,民众愈加放纵违法,等犯了大罪,再加以惩治,这是给民众挖坑,是伤民的行为;综上可以看出,孔子和韩非子都在对民众的治理进行表达观点,即重视民众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孔子与韩非子在治民方面的观点,而轻罪重刑的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概括二人观点,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与材料中描述的重视民众治理思想不符,排除C项;孔子认为政策应宽严相济,韩非子认为要重法,而非以刑辅德,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

34、期,孟子主张推动国家统一,墨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力,管仲提出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这是因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国家分裂、各国规制各异的情况下,统一和集权成为迫切要求,D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的主张反映了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尚未瓦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特权尚未完全丧失,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诸子百家中有人主张中央集权,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已经确立,秦朝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信息,可见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地方贵族势力较大则会

35、威胁天子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权力出现下移的倾向,故社会的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国君的非正常死亡与诸侯国的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无关,且此时奴隶社会时期,并非未进行封建化,排除A项;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与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无关,排除B项;秦朝的时候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墨子主张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特点是民本思想倾向,D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排除A项;义利并重是

36、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对人与物的关爱符合孟子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根据材料“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可知,墨子主张选拔任用贤能,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顺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义轻利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墨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根据材料“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

37、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概括的不全面,排除A项;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7D【详解】据题意可知,荀子和墨子实际上都是提出了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主张,如荀子主张由“君子”治国,墨子主张要有法度,所以他们都是为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建议,D项正确;他们是都提出自己关于治国理政的建议,而不是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排除A项;他们是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不是在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排除B项;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

38、期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这就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君主选拔和任用官员,适应了官僚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现象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内容,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当时贵族集体仍然具有一定势力,并非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9D【详解】由材料可知,战国秦简中“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仁能忍”,这些内容与儒家经典相似,同时也明显受到法家思想影响,这反映出秦国的治国理念中有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官员道德和行为的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的提升,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秦国治国理念中有不

39、同政治思想的融合,没有表明治国理念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20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义以为质信以成之”“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得出,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义”,而不是“仁政与王道的统一”,排除C项;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21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氏族群体,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体现出在春秋战国时期氏族群体之间的融合,即族群融合加强,D项正确;宗法观念在宗法制瓦解后长期影响中

40、国古代甚至现代社会,排除A项;西周时期就有相对成熟的国家机构,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材料表明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了土地交易,并且是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下完成的,说明土地买卖得到了王朝的允许,土地买卖和兼并的发展破坏了井田制,A项正确;周王室地位的衰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壮大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材料没有体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不是正常的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3C【详解】根据“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得出意思 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

41、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这体现的是个人的修养礼让。而老子的言论的意思是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讲究的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修养。因此二者都强自身的修养,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是维护哪个阶层的利益,排除A项;B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24B【详解】依据材料中先秦儒家的叙事中可知,其将圣王的天命所归解释为禅让之举和仁德之心,这说明先秦儒家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先秦儒家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排除C项;在先秦“百家争鸣

42、”的背景下,儒家并没有统一政治评价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25C【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大进步,推动者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逐渐产生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出现“家”含义变化的现象,C项正确;A项主要影响诸侯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变法的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应从经济因素考虑,排除D项。故选C项。2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幼儿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幼儿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

43、人份额的粮食。越王勾践下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个孩子的,由公家派给一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的,由公家供给饮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农耕技术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7B【详解】根据材料,“修己以安人”指的是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四周的人,“修其身而天下平”指的是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经纬天地而裁官万物”指的是治国理政要善于识别事物特性,使物尽其用,三者都追求

44、修身以影响社会、治理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内圣”即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外王”即是治国、平天下,B项正确;“舍生取义”强调重义轻利,是孟子的思想,与材料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强不息”,排除C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8B【详解】依据材料“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呈现了“鲁三桓执政”和“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它们都体现了政治权力的下移,B项正确;叔孙氏、季氏和季氏家臣阳虎的身份都不是士,排除A项;春秋时期,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5、诸侯僭用天子礼,大夫僭用诸侯礼,已司空见惯。西周模式的“礼治”行不通了,有些国家逐渐采用法治,开始崩塌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载情况的出现正是礼崩乐坏,等级意识不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29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山戎主动交好中原晋国,晋悼公接受“和戎”建议,与戎族订立盟约,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首个霸主是齐国,排除A项;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与“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0B【详解】根据材料“季氏赶走鲁昭公而百姓还能顺服他”“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可知意思是,季氏赶走鲁侯而人民还信服季氏,君臣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传统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失去”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世袭特权”指的是宗法制,排除C项;“各统治者认可”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31B【详解】根据题干儒家认为君主必须要有德,法家强调统治着腰公正无私,墨家认为治国要量贤任事,题干中儒家、法家和墨家都强调统治者有相应的道德素质,B项正确;儒墨法思想并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