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的民俗图像与题跋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1878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的民俗图像与题跋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的民俗图像与题跋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的民俗图像与题跋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民俗学的兴起与传入民俗学产生于1 9 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与之前在此时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研究学者迫切希望使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解释并记录逝去的时代记忆。最先提出民俗学概念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这一概念早期指民众的知识与智慧,之后有了更广泛的研究角度,现今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领域。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民俗学很快在近代很多国家与民族中得到传播和发展,其中就包括日本。日本民俗学在这股潮流中形成,特别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居住于城市的知识分子逐渐对农村生活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通过旅行体验民俗并且加以记录。菅江真澄所著的 菅江真澄游览记,是日本民俗学最早的

2、代表作之一。我国民俗学的建立始于辛亥革命后。鲁迅等人在留学日本后受到欧洲和日本民俗文化的影响,对歌谣、神话、寓言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在回国后组织了相关工作 1。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我国民俗学的发源地。真正大规模的民俗学研究是从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开始的,尔后张竞生等人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并于第二次会议上拟定了风俗调查表,包括环境、思想、习惯三大类别,对风俗调查的意义、范围、内容及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 2。此外,还陈列展出征集的大量风俗材料以供研究。中国的民俗学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步构建起来的。二、陈师曾与民俗学的结缘陈师曾原名陈衡恪,字师曾,出身于文学底蕴深厚的家

3、庭,祖父陈宝箴曾是湖南巡抚,因创立学堂名声大噪,父亲是著名的诗人陈三立,二人皆为湖南维新事业中的重要人物。因此,陈师曾从小便极为重视对文化与艺术的学习,授课教师都为长辈聘请的名家。他曾就读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后与弟弟陈寅恪共赴日本留学,开启对西学的研习之路。由于家学渊源,他在传统史学、文学、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修养极高,这为其今后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上的开放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八年留日期间,陈师曾先后学习了博物学专业知识、油画与水彩技能等,这为其归国后写生形式的绘画创作与技法运用埋下了伏笔。同时,他受到了流行于日本的风俗画浮世绘的影响。此外,陈师曾归国后栖身于民俗学蓬勃发展的北

4、京,与鲁迅等早期研究民俗学相关的学者交往颇深。陈、鲁二人除了在教育界任职,还积极参加社团、到大学讲学、撰写文章等。两人作为知识分子,都在通过自身努力探索构建中国现代艺术与文化的道路。对创作于1 9 1 4 至1 9 1 6 年间的 北京风俗图 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与陈师曾生活的社会环境下,结合他对传统文化与民俗学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展开。三、北京风俗图 的人物图像分析北京风俗图 共3 4 幅册页,描绘了民国初年北京宣南街头巷尾中的日常人情风俗。“宣南”指明清时期北京城宣武门以南的地区,经历过一些政策和城市结构的重大转变,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朝官、京员以及士子为主要人口的区域 3

5、,且在民国初年有了更丰富的人文面貌。陈师曾1 9 1 3 年来到北京,便居住在宣南地区的安福胡同5 6 号。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珍贵的七年时光,参加宣南画社、雅集活动等,留下了丰富的足迹,北京风俗图 也是在这期间创作的。北京风俗图 以图文互证的方式,涉及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内容主题:其一,表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其二,表现北京红白喜事、娱乐活动等社会习俗;其三,表现一些人百无聊赖的现状;其四,表现对时事的暗示 4。传统风俗画大多含有一定的政治意图,借民风民俗传递承平气象,以达到宣扬太平盛世的目的。而陈师曾 北京风俗图 中描绘的却是以采风写生为基础的真实的民间人物形象,画面集传

6、统性与现代性于一体,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时代面貌。作品中类别一为表现的主体,占整体的半数以上,用传统中国画笔墨将每个底层人物的神态、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幅画作并没有固定的场景或背景交代,可明显看到来自西方与日陈师曾 北京风俗图 的民俗图像与题跋分析张博宇摘要:民国初年,民俗学的兴起和传入影响了北京地区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他们更加关注时代变革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该文以陈师曾 北京风俗图 为例,阐明其与民俗学的结缘,并探讨 北京风俗图 创作的人物图像与民俗志式题跋,进而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现代性与跨学科意义。关键词:北京风俗图 民俗学 风俗画 现代性2 2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7、O NR E S E A R C H本的速写、漫画与水彩画的影响,对不同人物活动的记录更像是视觉意义上的一份“风俗调查表”。陈师曾对迫于生计而走街串巷的流民生活颇为关注。如,从 卖烤白薯(图1)中,观者能够看到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小孩讨生活的场景。她在木桌子上放置着货物,用铁桶做成炉腔,在桶内生火,桶上摆放着烤好的香喷喷的白薯叫卖。画上题诗“夫也不良,生此两郎,苦我街头,博一日粮”,图文记录着真实的民生信息。陈师曾及友人极为重视的一幅作品 乞婆(图2),有程康题词:“予观师曾所画北京风俗,尤极重视此幅,盖著笔处均极能曲尽贫民情状。昔东坡赠杨耆诗,尝自序云: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然则

8、师曾此作,用心亦良苦矣。览竟为系一绝。垢颜蓬鬓逐风霜,乞食披尘叫路旁。此去回头君莫笑,人间贫富海茫茫。”5 乞讨的老妇人与一个坐在车上回望的富人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子与车只出现在画面的一小部分,回望像是对旧时代逝去、新时代到来的暗示,更是艺术家对社会变革下贫苦民众生活的剖析。这幅作品中,老妇人的形象与乞讨行为既保留了当时的地方色彩,又与象征着现代交通工具的车巧妙结合,是融合了传统性和现代性表现于一体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类作品有很多,如 赶大车 拾破烂 果担 糖葫芦 人力车 磨刀人 算命 等。在类别二中,观者能够看到与前者相似的民生百态。如 吹鼓手 执旗人 等,画中人物曾是皇室或大户人家举办

9、红白喜事时的助兴角色,其华丽的外衣里依然穿着平日里的粗衣。正如吹鼓手 画中题诗“平生为口忙,百餬忙一口。那不痛肩背,亦复劳脚手。喜事有红白,仪仗分左右”,道出了这些人物坎坷的命运。类别三中有不少关于旗人生活状态的描绘。民国初期,他们的贫困程度提高,而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缺乏适应时代变迁的生存能力,如 旗装少妇。陈师曾拥有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记录了这群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这些作品至今仍有较大的价值。类别四中,最具代表的是 墙有耳。其已超越平常主题的风俗画,蕴含强烈的现代主义批判性质,具有典型意义。四、北京风俗图 的民俗志式题跋北京风俗图 自创作开始,就有在朋友圈子内传阅并以诗文题字的传统。首页是金

10、城以篆书书写的“风采宣南”,次页为程康以隶书书写的“北京风俗”。全册先后包含十二人的诗文题记,最后还有四处跋款,分别由潘语舲、张志鱼、王薳、叶恭绰题写。这些带有民俗志式的题跋,对于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诗文题记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与清晰地理解北京地区的民风民俗。婚丧嫁娶在人生礼仪民俗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陈师曾作品 压轿(图3)为例,有程康(十七)题词“北京风俗:凡遇婚事,必于亲友家择一寿考多福之妪,先乘花轿诣女家迎新妇,谓之压轿”,后接何宾笙(号青羊居士)题“压轿南方用小儿,北方风俗老妪多,鸡皮鹤发龙锺态,犹着红衫唱喜歌”,表现的正是北京婚礼习俗中迎亲的场景。题词中解释了何为“压轿”

11、,对比了南北地区习俗的不同,作品呈现的是以民俗考察方式所做的记录。画册之后附有的四则题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陈师曾创作北京风俗图 的意图和他对表现形式的不同看法,人们能从中图1图2图32 3得到不同的解读。如,王薳的跋语(图4):“北京旧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陈迹,唯民间风习未尽变易,犹有足资存纪。师曾能曲状其情,传神阿堵,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真有长安奕棋之感。曩见师曾绘时妆景物眇肖,雅有士气。时髦漫画讵可齐观?盖其书浑淳厚,笔简而意工。史痴翁未得专美于前也。此虽燕京采风小景,直可作民俗图志观。”站在传统文人画的角度加以观照,北京风俗图“传神阿堵”“雅有士气”,是一部民俗图志。具有旧学、新学、

12、留洋经历的陈师曾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文人,而不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虽然难以给予陈师曾单一的判断,但是对于此画册关注与描绘的北京风俗是备受肯定的。此外,张志鱼在跋语中注意到画册中西方绘画因素的影响,“师曾精于六法,人尽知之,而不知仍长于西法也。观此风俗画之炭朽,即为西法之证”。在表现技法上,张志鱼摆脱了单纯站在传统文人画角度评价的限制,肯定了陈师曾受到的西学影响,后丰子恺更是称陈师曾为“中国漫画之始”。叶恭绰跋语“师曾之死,诚吾国学术文艺界一大损失。抑此册虽戏作乎?由今视之,其此物连类今怀古之意,可触发于毫楮间”更是令人感叹。作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陈师曾将对家国动荡与民族危机的

13、深深忧虑投射在绘画作品中,创作出富有文人格调的风俗画样式,使风俗画在当时渗入了新的血液与内涵,同时参西以润中。作为在中西画风的融合与民俗学影响背景下创作的前卫之作,北京风俗图 被越来越多人重视。梁启超更是发出“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的深痛惋惜。五、北京风俗图 的意义阐发从传统绘画的革新与其现代性表现上看,北京风俗图 从现实生活的采风出发,以开阔的视野和人文精神投注于北京地区的平民风俗,无论是中西融汇的绘画技法还是对现实生活与人物的深刻描摹,都昭示出2 0 世纪艺术与人民、社会的潜在新路。绘画中以速写式记录人物动态的瞬

14、间性、流露出的警世之意、交通工具作为近现代产物的出现等都表现出极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冲突,具有明显的现代转型倾向。陈师曾在 中国画是进步的 一文中也曾指出:历史风俗画这条路大可发挥,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也就是思想转换求新。由此可见其对于此类作品的坚持和认可,直至现在仍有着现实意义。北京风俗图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领域,在民俗学研究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 9 2 6 年起,北洋画报 开始分期连载陈师曾的 北京风俗图。这一时期,该画册在华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多的知识分子受到具有现实意义的风俗画的影响,这表现出作品具有的思想启蒙意义。陈师曾也因此成为用图像记录整理、

15、研究民俗的先行者之一,为民俗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示范与推动作用,同时为现代学者研究民国时期的民俗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民俗资料。笔者认为,他以自身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建构起中国现代艺术精神,其独特的视野、大胆的探索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可谓中国现代美术的开山鼻祖。注释:菅江真澄(1 7 5 4 1 8 2 9),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旅行家,著有 菅江真澄游览记 七十余册。潘语舲,安徽怀宁人,号五蜷道人、蟠叟,斋号耐又耐斋,擅书法。张志鱼,北京人,字瘦梅,号玄通,善书画、冶印,民国时期在北京以刻竹著称。王薳,字秋湄,号秋斋,早年入同盟会,后加入南洋烟草公司,从事实业,书法家。叶恭绰,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字裕甫,号遐庵,精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参考文献:1 2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 M .成都:巴蜀书社,1 9 9 5.3 郑钰垚.“以精神相应”陈师曾的交游及其文人画价值论 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 0 1 1:1-7 9.4 刘曦林.陈师曾的 北京风俗图 M /陈师曾.北京风俗.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2:8 6.5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 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6.(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编辑王雨晴图4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